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千载浦江 年味悠香
作者:撰文_子非 摄影_王杰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02-22

行走华东地区,曾经盛极一时的年俗活动已不似以往,却能在浙江省金华市的浦江县见其兴旺,实属难得。正月里,以这个始建于东汉时期的小县城为原点,驾车环绕县郊一周,就能捕捉到传承千余载、独具江南特色的浓郁年味,感受暖暖的节庆温度。


1.jpg


浦江是金华市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如果从整个浙江的版图上看,它几乎位于全省的中心地带。不知是否是巧合,浦江的民俗文化也暗合其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渐渐成为整个浙江的中心。尤其是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江浙沪甚至更远地区的游人,都会接踵而至地前来感受浦江正宗的民俗活动。正月已至,不如即刻前往,品味独特的浦江风情。


钟村 逐影“板凳龙”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一种以板凳相接象征舞龙的元宵节习俗曾盛行于南方各地,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板凳龙”(有些地方也把“板凳龙”叫作“梅竹灯”或“长灯”)。据说,这一有趣的民俗活动起源于江浙,流传于南方各省,规模非常盛大,至今已逾几个世纪。

向导告诉我们,“板凳龙”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浦江下辖各乡镇之间,保留“板凳龙”习俗的村镇不在少数,有钟村、何村、厚芦金等,钟村是这些村庄中距离镇中心最远的一个。以钟村作为寻味年俗的第一站,一是因为这里离沪昆高速公路非常近——只有一公里;二是因为这里有浦江各村镇当中最为壮观也最为著名的“板凳龙”表演。


2.jpg

夜幕下的板凳龙在胶片里绘出优美的光影曲线


抵达钟村时已是黄昏。村委会所在地是一个挂有“尚书令”匾额的内庭小院。“尚书令”是个什么官职?据说秦朝始立尚书令时,也就是个管理文书之类的工作,官位不高;传到后来,职权越来越大,巅峰时官可至“宰相”。“尚书令”匾额题书于清宣统庚戌年(1910年)。

从这块保存完好的匾额上,便可窥见钟村人先祖的荣耀。屋里的人正忙着晚上的灯会,所用的旗帜和“板凳龙”挤了一院,只等夜幕降临后的狂欢。我们趁机请教了一位看似组织者的村民,他说“板凳龙”的起源始自汉代,与“舞龙求雨”不无关系。老人们曾说,远古时的村民曾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一条由东海而来的水龙不顾一切地跃出水面,为村民下了一场大雨。然而由于水龙违逆天意、触犯天条,被神明剁成一段一段的,撒回人间。人们感恩于水龙的牺牲,便把龙体放在板凳上拼接起来,又不分昼夜地祈祷它能复生,传到后来,就成了如今的“板凳龙”。

天色渐暗,村民们开始吃饭。我们途中经过一户人家时,里面正在煮面的主人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去吃面。下面的大锅里有黄昏时刚从小河里捕捞的两条大鱼,鲜鱼使汤锅香气四溢,就连隔壁的邻居也寻香而来,一起享用美味。此时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地吞了一碗,果然汤鲜味美,面也很有韧劲。

汤足面饱后,主人为我们讲起了钟村“板凳龙”的形制和规模。“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需要少则几十节,多则上百、上千节的板凳串联而成,从高处俯瞰尤为壮观。

与其说它是民俗活动的一枝奇葩,不如说它是民间艺术荟萃的结晶。这项活动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堪称传统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据浦江县志记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的一项民俗。依浦江的风俗,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舞龙好时节,十四为舞龙高潮,“板凳龙”是其间最为大型的一种。

说话间,明月已上梢头,舞灯的村民们也聚集在广场上进行最后的准备。村里的大喇叭里传来年味儿十足的音乐,浩大的“板凳龙”表演就此开始。一条用凳板串联而成的龙灯队伍四处游动,阵形变化多端。大致一算,这条“龙”至少由两百多个板凳组成。

随着音乐起伏,渐渐地,龙身也开始翩翩起舞。舞动着的“板凳龙”幻化为一道流动着的光河。舞动了两个多小时之后,“龙”抵广场时,以一个嘎然而止的炫动结束了整个灯会。


3.jpg

村口的老人已准备多时,只等夜幕降临后与同伴们大舞一场。


宅口 “鱼灯”闹元宵


鱼在中国民俗文化里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沾了“年年有鱼”、“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以鱼为主题的年俗活动更是门类众多。尤其是在黄镇宅口村,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间,以鱼为主题的舞灯队伍便会舞上街头,喜闹元宵。

宅口离钟村非常近,也就十几里地、三五分钟车程。我们听司机说,这里的鱼灯非常独特,可以媲美青田。(青田是金华市的另一个县,以梯田里的尾尾田鱼而享有盛誉,因此以田鱼为主角的鱼灯活动也非常多,甚至远到意大利等国参加表演。)

然而与青田鱼灯有显著不同的是,宅口村的鱼灯并不是在“鱼”肚子下面撑杆挑灯,而是在“鱼”的背鳍上面拉两根细线,用一根刚砍下的新鲜竹子将“鱼”吊起,充当鱼竿。这样一来,“鱼”就有了强烈的动感,仿佛竹竿上挑着的不是灯,而是鱼。我想,宅口鱼灯比普通鱼灯的寓意更为丰满,除了鱼本身所象征的好口彩外,高挑的竹竿还增加了“节节高”的意味,祝福村民一代更比一代强。


4.jpg

鱼灯队还未出发,两位打头的老人非常和蔼可亲,竟应我们的请求提早点起灯来。


倘若细细观察,便会发现浦江鱼灯的“鱼身”呈鲤鱼状。听村民说,要以竹篾绑扎成骨架,表面糊白纸,再在其上绘制纹样才能制成。灯身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舞灯时一般以村为单位进行组队,少则十几人,多可达上百人,一人一鱼,内置蜡烛。表演以“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为主,列队方式则变化多端,有方阵、一字长蛇阵、八卦迷魂阵等。

在村里走走看看,门口两位提着灯笼的老人格外令人注目。据说,他们是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我们边拍照边向老人询问,能不能把灯点上,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我们才知道,通常是要等鱼灯队从其他村庄巡游完,返回之时才能点亮。老人边点灯边自言自语道,现在会做鱼灯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是花钱请专业公司做,每个鱼灯都要数百元,由村里的灯会统一出资。


5.jpg

宅口鱼灯做得活灵活现,村里顽皮的小孩也兴奋地想要挑上一挑。


岩头 喧嚣“火炮会”


来岩头镇之前,我们还在纳闷儿——放炮有什么好看的?然而直到从岩头镇离开时我才深有体会,只有真正见识过岩头“火炮会”的人才会有此同感——这里的爆竹豪气冲天,城市里的爆竹与之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岩头“火炮会”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村里人大多为陈氏后代,对“火炮会”的历史了如指掌。一位传承人告诉我们,自家的十一代先祖——陈恺、陈宝两兄弟曾因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奇功而获封千户侯。接旨之日正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正月十四,陈氏合族举行隆重的授封仪式,本族子民在自家门口摆起香案,鸣炮谢恩。自此,历代陈氏子孙便把这项活动命名为“火炮会”,于每年正月十四举行,以铭记祖先荣耀。

与六百多年前陈氏先祖的授封仪式所不同的是,“火炮会”如今已演变成人们“祭祖”的民俗,在江浙一带尤为有名。

“火炮会”程序复杂,一般人只能“外行看热闹”。我们抵达之时错过了活动开始,只见各个周边村镇的灯会队伍已经在镇中的学校操场集合完毕,准备在镇上游行。队伍最前面是高举着的陈氏两将军的头牌,之后是“威武”和“正气”的回避牌,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手捧玉玺象征授勋的小女孩和六个手擎帅旗的小朋友。队伍后面的主角,就是两个大轿,轿里面抬着的,正是当地人口中的“太公”。

“太公”一来,“火炮会”便正式开始。每当“太公”经过本族子民门口时,户主都会在香案上摆贡品,点香火,席地燃炮谢恩。主人把香火插入一位老者背着的香炉,意思是太公接受子民的谢恩,并把王恩赐予子民。游行的队伍要在每家门口等到鞭炮放完、爆竹响完、主人贡完,才能离开,走走停停,十分缓慢。

各户燃放鞭炮的数量并无定准。普通人家一般放两三串鞭炮和二三十个十连响的爆竹,我们见到最多的一户人家,连续燃放了一两个小时的鞭炮,中间毫无停顿。据说户主光爆竹就花了十来万,在室内等候放完的我们,不仅听得耳朵疼,心脏也随之颤动。

爆竹临空爆炸,炮火四处横飞,这是岩头“火炮会”的真实写照,却又无法形象描述其火热与喧嚣。现场分贝估计飙到了200多,如此情形,恐怕跟战争不相上下。在这样的环境里持续数小时拍摄,其艰苦程度和危险程度都可想而知。半天下来,身上、包上、设备上都是烟尘。夜阑人静,耳朵里依然有白天遗留的“嗡嗡”声,难以入眠,直到次日清晨醒来,才略有好转。


6.jpg

“火炮会”现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祭祖


寿溪 “抬阁”甲天下


很多人以为“压轴”一词是指晚会的倒数第一个节目,事实上,“压轴”是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演压轴戏的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将寿溪作为本次寻味浦江的“压轴”之选,也正是因其“抬阁”活动在整个浦江年俗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

“抬阁”,又称“迎会”和“桌会”,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然全国很多地方有“抬阁”的传统,比如金坛抬阁、徽州抬阁、广东抬阁、安阳抬阁、山西平阳抬阁、清徐抬阁等都比较经典,然而寿溪“抬阁”得名“天下第一桌会”的原因,令我们特别期待寿溪之行。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们,所谓“抬阁”,是由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站立在数层阁架上,由人抬着并配之于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传统杂技娱乐形式。“阁”的制作则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而成。最终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抬阁”,由会桌、会扛、会栅、抬会人和站会的小演员组成。

整个“抬阁”装置的基础部位是会桌,桌为方形,桌面四周设有20至40厘米高的栏栅,用于安装会栅。会栅的高度一般在2至3米之间,高的能达到4至5米。如果说会桌是“抬阁”的基础,那么会栅就是“抬阁”的核心——会栅的设计决定着一台“会”的惊险度、奇特度和灵巧度。

我们见到了浦江迎会传承人张根志,遇到前来采访的记者,他逢人便递上一份用透明塑料纸封好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凑上前去一看,报纸上刊登有浦江“抬阁”的照片,注释表明,参观“抬阁”的新加坡的高官是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那是8年前的春节,张根志带着浦江“抬阁”作品——《八仙赴盛会》,应邀参加新加坡第35届妆艺大游行踩街表演活动,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多名海内外表演者同场表演,吸引了不下20万名观众的共同瞩目。


7.jpg

能上抬阁的孩子一般都是百里挑一


张根志虽是个普通农民,却因表演“抬阁”而走出国门,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起来。他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抬阁”除了有“迎会”的别称外,最早还被称为“迎巧”。据传“迎巧”的称呼始于南宋末年,黄宅黄氏后裔为纪念祖先“九龙门第”之荣耀,创制会桌,因会桌制做之“巧”而得“迎巧”之名。

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始于南宋,兴于明朝,如果不是明洪武年间的一场民间纷争,也不会得“迎会”之名。当时官岩山下六村五姓为抢接胡公祭祀而大打出手,差点闹出人命。黄门名士黄佛寄受邀出面调停,提出六村五姓都不接,唯独让黄姓“迎巧”代表大家接胡公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从而平息了纷争,“迎巧”便过渡到了“迎会”。之所以最终又得名“抬阁”,还是因其形象地描述了表演形式和状态。

从“迎巧”到“迎会”,再到“抬阁”,极具特色的年俗活动在寿溪流传了千年。一张会桌,就是一台戏。我们看到的便是张根志至今引以为傲的《八仙赴盛会》。越过层层人海,一群腾云驾雾般“飞行”在众人头顶的微型“仙人”,正骄傲地俯瞰着世人。这个画面上,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8位道教神仙活灵活现,福、禄、寿、喜四位吉星有如天降,他们当中簇拥着的王母娘娘雍容华贵、仪态万方……仿佛真的是众仙云集,准备一同前去瑶池赴蟠桃宴一般。

有细心的影友数了数,“仙人”有18位之多,其中竟有13人是“凌空”表演;而轮流抬会桌的人,则是32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难怪这种以“桌子”为舞台,令人高呼“惊险”、“奇妙”、“怪巧”的原生态艺术,又被人称为“游动的民间戏剧”和“灵动的杂技雕塑”。


檀溪 巾帼舞龙队


我们寻味年俗的全程,以檀溪的舞龙结尾。其实浙江有很多乡村都有舞龙迎接太公的习俗,我们选择由寿溪往北多走20多公里抵达檀溪,是因为听闻这里有一队蜚声全国的女子舞龙队。

一行人抵达檀溪之时,舞龙的前奏已经开始。“接太公”仪式由寺前村开始,场面非常盛大。村里广场上的鼓声和号声齐鸣,共同奏响了“接太公”的序曲。鼓、号唱罢,舞龙队便依次进场。最令人唏嘘的当然是村里的女子舞龙队,参演者动作娴熟、神情丰富、举重若轻,丝毫不让须眉;舞出的飞龙信自游走、傲气十足、栩栩如生……这一场景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动辄十几公斤的道具能在女子手中幻化到如此境界,实属不易。在广场的空地上舞罢,队伍开始在村里走街串巷,四处游走。经过村民家的时候,照例是鞭炮齐鸣,彩花盛放。

如此热烈的场合,自然少不了摄影爱好者的“围追堵截”。而为了突出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大家都希望能与龙身离得足够近,以突出画面的冲击力和动态感。但这样的拍摄难度,比之前取景“火炮会”时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要避免同“火炮会”一样的鞭炮、炮仗伤害之外,最需要担心的,就是舞龙时甩过来的龙头和龙身。


8.jpg

女子舞龙队幻化出的影像,真个是龙飞凤舞一般。


虽然多了万分小心,同行的小李还是被已经转去别处的龙头轻轻“亲吻”了一下,这一亲可坏了,若不是缠绕在腕上的相机背带相救,他的相机恐怕是要跟大地来个亲密接触了。被“龙”格外照顾过后的我们开始四处张望,发现现场有不少经验老道的摄友,把相机固定在类似于延长臂的独脚架上,以遥控方式拍摄。这样一来,不仅免去了被撞击的危险,而且取景角度也更为独特——要么更低、要么更高,视觉的冲击效果也就更为突出。

热闹的舞龙队过后,“迎太公”的队伍接踵而至,宣告此次活动的高潮即将过去。等一队人将“龙”再次舞进了村中央的广场,活动也进入了最后环节——“太公”被迎入村里的祠堂,我们在浦江的年俗之旅也划上了句号。我在浦江留下的最后一组影像是檀溪村里的老人,他们一直在场子里忙前忙后,想必正是这些老人的一丝不苟,才把传统的祭祀活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摄影须知

钟村舞龙还有干、湿之分,“湿龙”所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如今在浦江能看到的“板凳龙”多为“干龙”,多为娱乐。但身为摄影师,还是提早做足准备为好,除了事先打听好是否有“湿龙”表演外,最好再给相机预备一个防水套,要么就是见“水”就逃。

宅口等村的鱼灯非常有动感,而且非常有趣的是,浙江的民间灯会活动都是一个村集中搞一个活动,在村里热闹以后,到临近村里去巡游,再回到村里表演一番。所以各个村都能看到其他村不一样的表演,因此气氛也就十分的热闹。从这里开始便要有心地储备体力,不要等到有好画面的时候扼腕。

岩头燃炮的现场非常热闹,因此拍摄“火炮会”的爱好者也尤其众多。人多了拍摄角度就很难选,很难不穿帮。然而这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在“炮火纷飞”当中,保护好自己的设备和听力。

“板凳龙”的阵型非常浩大,捆缚于板凳上的灯笼点亮后随人群舞动,夜间影像尤为动人。拍摄“板凳龙”的设备至少需要一副三脚架,技术的话则是慢门,准备的话则是一个足以鸟瞰全场的高度(有资金购置拍摄专用飞行器的土豪可忽略此条)。


TIPS:自驾浦江路线详解

沪昆高速公路浦江出口→钟村:钟村离高速公路出口非常近,也就一两公里距离,有路牌引导。

【钟村→宅口】由钟村沿兴工路行驶890米行至黄郑线,再走300米左右转入省道210线,之后再走一段黄浦路和东黄线,过红星村后驶入下石线,不久便可抵达宅口。

【宅口→岩头】由宅口村出发,在下石线行驶4.3公里后,在林村附近左转,先后进入恒昌大道、永在大道,再在永在大道上行驶5.1公里左右后抵达岩头镇。

【岩头→寿溪】由岩头镇出发,向西南方向的浦后线行驶,4.7公里后抵达浦江县的县城,再由县城北部的省道210线向北行驶5公里左右可达寿溪村。

【寿溪→檀溪】檀溪距离县城的距离较远,但也不过30多公里,从寿溪向东北方向沿县乡道811线行驶三四十分钟可达。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