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苍南挑矾道
作者:撰文_杨思好 摄影_萧云集 绘图_刘超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01-08

浙闽交界,明矾矿脉,一条因矿而生的挑矾古道已经沉寂了数十年,但它的风采不曾让人遗忘:那些古桥、古亭、古树、古民居、古碑刻,依然能将隐藏于山间的古道串成一线。曾经因开采矾矿而富甲一方的许多小山村,如今依然被热爱古道的人们津津乐道。


1.jpg


古道起点

福德湾有个“孵石炉”

从苍南县城灵溪镇出发,经国道104线至观美转向省道78线水霞路行驶约20公里,就到了古道的起始点矾山镇福德湾。

福德湾是一座随采炼矾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工业化聚居村落,也是挑矾古道的起始点,2012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明代中叶始有朱、林、郑、王四姓人家前来此地定居,开始以炼矾为生。清乾隆之后,采矾业逐渐发展并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与采矿炼矾业相关的行业渐有匠户迁入,逐渐形成了姓氏众多、行业齐全与农耕文化村落截然不同的工业生产聚居村落,在温州乃至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农耕社会时,这里就已经拥有令外界羡慕不已的工业文明,当时福德湾的姑娘一般不外嫁,周边漂亮的姑娘都嫁到福德湾来。

村庄坐落于明矾矿石丰富的鸡笼山山腰上,有一条用规整块石筑成的山岭,贯穿全村。山岭自矾山镇内街乘山势而上,街市、民居、神庙、饮用水井和炼矾高炉、其它类型的炼矾遗址,一簇又一簇,散布在山岭的两侧,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蜿蜒而上的石筑山岭就是村庄的街市,山岭每上一步台阶,街市也高一级台阶,街面最高处与最低处有约10米的垂直落差。两旁的店铺,大多为一层建筑,最高不超过两层,均为砖木构和石木构建筑。小街前后和更高处山坡上散布着一座座石头厝,是用蛮石砌成的围院式建筑,所用石头是矿石的下脚料,石头里含有不同的矿物质,颜色五彩斑斓,醒目而眩目。一家一户一院,或一大家数户一院,散布在山坡上、花木丛中,形成了一道道风景线。

一座座整高约22米的矾石煅烧炉,高高耸立在山坡上,构成了福德湾村独特的村庄标志。这种煅烧炉,高堪比高塔,但基座与圆径均小于一般的高塔,且要长期承受烈火的煅烧,建造技艺之高,为高塔的建造师所无法比。明矾生产要经过采矿、焙烧、风化、溶解、结晶等复杂环节,这些高炉是矿石头焙烧工区,生硬而无生气的石头要在这高炉里用高温连续煅烧38至40小时成为碎灰,才能提取出冰块般晶莹剔透的明矾。这种高炉,每烧一炉要用木柴1.8吨,可烧熟矿石约13吨,所以,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孵石炉”或“窑”。

围绕着煅烧炉,村庄周边还分布着诸类炼矾建筑和采矿洞穴。有开挖于清代的矿洞,有建于民国的引水渠,有矾山矾矿旧址的配套建筑。这些建筑因山势而筑,选址与结构十分科学,布局有序而互相应接。


2.jpg

已有600多年采矿历史的福德湾村是矾山镇矾矿集中的地方,这里还散落着许多炼矾煅烧炉等矾矿遗址,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华岭主道

令人刻骨铭心的“险”

沿着挑矾古道光滑的石头路面,不一会儿就来到华岭路段,这里是挑矾古道风光最为壮丽多姿的一段。这条路段,山高、谷峻、岭峭,道路或上或下,曲折盘旋于山峰与山谷之间,峰回路转处,总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惊奇。令人刻骨铭心的“险”,是这段道路的迷人之处,也是古来文人墨客题吟的主题,古人的题吟,又给这段道路的险,陡增几分迷人的色彩。主道华岭,全岭有1280多级台阶,十二道大弯,每道弯几乎是七八十度的逆转,山岭险要处的坡度有的甚至超过40度,跋涉山岭,步步令人腿脚发颤。但最险处不在华岭,而在险口。险口的险峻,令人惊心动魄。这种“险”的感觉,非大手笔难以表述,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让人铭心刻骨。

除了“险”,这段道路的旖旎风光也是令人步步心动,古道周边的万顷茂林和奇绝的自然风光,就会随着清新的山风迎面而来,直扑眼帘。站在华岭头凭高远眺,群山逶迤,沟壑纵横,让人陡增登高“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牛脊背”不负其名,山体像一条从大山中走出的巨大斗牛,脊背起伏险峻。牛头前侧和牛脊两侧,都是万丈深渊的大峡谷。峡谷或林木茂密,轻风过处流溢着古森林香甜的气息;或是峭壁悬崖、斑斑洞穴,岩缝洞口点缀着一簇簇红花绿叶;峡谷底或隐约可见曾被洪流冲刷过的块块鹅卵石,引人滋生前往探险寻宝的念想;或不时传来哗哗的流水声,给人以空旷深幽的感觉。

“五龙盘柱”峰是华岭路段上最为奇绝的山脉。山脉延伸至古道旁,蓦然回首,甩出五条石垅,像五条长龙盘踞在山口,将水口拦得严严实实,远远挡住了行人的视线,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在这五条“龙”的龙口山拐弯处,有人巧因山势建了一座白马爷圣庙和一座观音阁,庙和阁日日香烟缭绕,和大自然的鬼斧天工形成了一幅壮丽的“五龙戏珠”画卷。


3-1.jpg

(点击图片可放大看)


三条溪流

围起一个矴步的桃源

下了华岭,来到三条溪村,它像一颗明珠,点缀在挑矾古道上。村庄坐落在四面高山环绕的一块平地上,北、南、西三向的山谷有三条溪流奔腾而下,汇聚成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大溪。溪流的东边是田地,西边是村落,一条逶迤的石步桥跨溪而筑,将村庄与田野联接成一个整体画面,活脱脱一个“世外桃源”。我在古道上行走,不时会看到一些外来旅人,现在从省道78线南宋入口至三条溪已经开通公路,很多人都会自驾到华岭和险口,然后选择到三条溪露营。

溪光村虽不似三条溪田园味浓,但一组组光溪步却为它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独特感觉。光溪步多建于明代,是温州惟一一座有较为确切的历史纪年的步桥,也是苍南境内现存最长的步桥。桥多南北走向,蜿蜒架设在南宋溪上,两端连接盛产明矾矿石的大龙山和溪光村,是从大龙山上采下矾矿石运往溪光煅烧的必经之路。

步由高矮两组组成,中间间隔0.35米,每组有87步,长43.5米,每步由长形天然岩石构成,或三粒,或两方,或单块,两组步可供两人在上面自如并行。步上下游两侧用鹅卵石砌成护垣,以保持步的稳固性,减少山洪暴发对步的破坏。步西岸立有刻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石佛像,可以证明步是在那之前兴建。


4.jpg

矴步是桥梁的一种原始形式,适合建在水流量不大的溪面上。建造矴步的成本比桥梁低且省时省力,自唐以来三条溪一带就有造矴步的习俗。


从盛陶到九堡村只有不到3公里的路程,我有幸跟着当地学者找到古道尽头始建于宋崇宁年间的瑞灵宫,它在民间俗称“九堡宫”,现存的建筑遗迹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建。门口立有雕刻精美的石羊、石狮,从雕刻手法方面分析,应是宋代的遗物。瑞灵宫在设为矾馆时,戏台常年唱戏不停,人聚人散,热闹非凡,现在还常有村民有事没事到这里来坐坐,相拥一处侃古论今或者听听渔鼓调。

出了九堡,很快就要到挑矾古道的终点藻溪镇了,藻溪的公婆石是挑矾古道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观。两支石笋撑天而立,酷似一对相倚相偎、亲密无间的情人,石笋顶上恰到好处地生长着几丛灌木,就像这对情人的发髻。石笋脚下,清澈的藻溪绕山而过,哗啦作响,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远古的故事。这处造型生动形象、情景栩栩如生的奇石,因恰似一对亲密无间的老夫妻,频频引发文人墨客的联想,成为题咏的对象。清代诗人张綦毋的《船屯渔唱》、民国诗人鲍铭书的《公婆石》都是为此奇石而作。

公婆石的身后是狮子山,岩状奇特壮观,也多为文人墨客所称道。苍南文坛先贤杨奔先生在《公婆岩》一文中写道:“公婆石后六七米处,有石冈从东北迤逦而至。石色裸露如青铜,层层叠叠如屏风。冈顶丛生草木,蓊蓊郁郁的,直与公婆石岩顶相齐。其下却张开深凹的狮子口,口内含有道观,依岩势紧贴建筑,一半是悬楼,一半是石室。构成回廊亭阁。”这段寥寥不足百字的描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6.jpg

渔鼓戏一直流传在挑矾古道上,最早是人们为逃水荒、乞食谋生的一种手艺,艺人以乡村为基地,或冬天烤火、夏天纳凉,于村头巷尾,聚众而娱。


《挑矾歌》

古道上的矾工魂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挑矾道虽然几近荒废,但那些昔日繁华仍然可以从蛛丝马迹中窥见一二。从前的挑矾道上也像茶马古道一样,开设旅舍、茶铺,往来的矾工走累了就会在这里听听《矾老爷传说》、《挑矾歌》。

歌谣,能消除疲劳、愉悦身心、抒发感情和宣泄情绪,是挑矾古道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除了传统民歌和一些生活歌之外,主要有一些苦歌和劳动歌。苦歌,一般嗟叹劳作之辛苦和生活之艰苦。嗟叹生活之艰苦的有《单身苦》等;吟唱劳作之辛苦的歌谣有《矾山民谣》、《矾窑工种诗》和《挑矾谣》等。歌谣经过唱渔鼓和表演布袋戏的艺人改编,成为在矾山一带表演时的唱词,从而在民间广泛流传。

《挑矾歌》是挑矾工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来的山歌,也是一首咸酸苦涩的诗。回忆之前走在华岭,由于古道坡陡,脚下—滑跌了下去,好在坎下浓密的草堆让我缓冲了一下,没有伤及要害,只是脸上划出几条血痕。不禁想想当年,挑矾工挑着重担走这条险道是多么艰辛。此时《挑矾歌》再次浮现在我的脑际:“炮响连天陈家擂,步步观防小心。通身流汗是华岭,仙人挨米土人坑。老鼠造路洞桥险,目屎如珠滴水岩。路关难走是险口,无人搭救吴家园。私招女婿潘庄李,英雄好汉将军脚。九龙落水是九堡,经商买卖藻溪街。浮水莲花百丈井,仰头观看公婆石……”


8.jpg

对于《挑矾歌》,当地人如数家珍。这首长诗是数百年挑矾劳工按照行走的路线串联起来的顺口溜,也是一首挑矾工咸酸苦涩的诗。


9.jpg

和华岭艰险奇绝之美相比,古村落一带风光更显温婉旖旎,让久居闹市的我们心境朗朗。


关于矾山镇和挑矾古道:

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位于浙闽边界,西南毗邻福鼎市前岐镇,是世界明矾的四大产地之一,被誉为“祖国矾都”。在矾山镇,采矾始于明代,清康熙年间矾矿的开采规模逐渐扩大,运输就成为发展的一大问题。矾矿地处山区,路窄途远,舟车不便,依靠的是人力挑运,于是出现了专用型的挑矾古道。明矾通过挑工肩挑到前岐、藻溪、赤溪等地方的矾馆之后,由矾商用船只运往上海、宁波、福州、泉州等各地销售。这样,就有了3个方向的挑矾古道。

其中矾山至藻溪的挑矾古道全长50公里左右。抗日战争时期,它成为矾山明矾输出的惟一通道,在最盛时,整条道上人流不息,每天有上万人往返穿行于此路。

1957年矾(山)灵(溪)公路开通之后,古道渐渐沉寂,但没有消失,目前仍然可以连接浙江省的水霞公路和苍南县的灵溪至龙沙公路,但部分已湮没在萋萋荒草之中。


5.jpg


古道上的民俗

◆渔鼓戏:

一种一个人表演的曲艺形式。生、旦、净、末、丑均通过一个艺人的一张嘴来表现。伴奏乐器只用一鼓一拍。鼓声响亮、板声清脆,曲调高昂雄浑,尾声悠长传神,别具韵味。这种曲艺形式,以唱为主,以表、白为辅,唱、表、白纯用闽南语,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韵律悠扬、节奏优美,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氛围,也间以五字句和十字句。这种渔鼓现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矾塑:

福德湾有一种叫“矾塑”的工艺,这种工艺,出现于民国9年,是聪明的矾山人利用当地出产的明矾,借鉴传统彩扎塑形工艺创造出来的,为全世界独一无二、一枝独秀的民间手工技艺。所生产的工艺品,“通透空灵、雅韵天成”,其质感胜似彩玉,通透不逊冰塑,用红、黄、蓝等彩线扎成的坯型,在无数颗皎洁晶莹的明矾晶体的折射下,映衬出绚丽多姿的光彩。一件完美的作品,外观玲珑剔透,色彩鲜艳夺目,流溢着珠光宝气,独具艺术魅力。

◆单档布袋戏: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以随身挑着走的楼阁式的精美小戏台,里面坐着一个艺人,一个人操弄近百个木偶,搬演一台戏,锣鼓伴奏、各种戏剧脚的道白、唱腔,均由一个艺人来完成。演出时艺人手、脚、嘴巴并用,边演奏乐器,边执小木偶表演,一个人自问、自答、自唱、自白,唱腔、念白随人物角色变化而变,不断用“变音”的方法,惟妙惟肖地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唱腔、说话及虎吼、马啸、鸡鸣等声音。2008年苍南单档布袋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jpg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