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G329 儒商之路(三)
作者:撰文 摄影_ 蔣羽乾 潘昌初(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20

浙江名人的骨子里有两种味,一种是文味,一种是商味。浓厚的文化和商业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也成为了浙江人的双重特质。沿着国道329线专程寻访这些名人留下的故里,无论是繁华都市里的小弄堂,还是偏僻乡村里斑驳的宅院,总会让我感叹这些老旧的房舍,何以会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精彩生命。


13.jpg


宁波篇


沿四环北路重新踏上国道329线,行驶约两小时便到了宁波。宁波地方不大却人文渊薮,群星璀璨。据统计,北宋时宁波人中进士161名,南宋上升至983名,其中鄞县还出了4个状元,居全国之冠。到明朝,宁波进士人数仍居全国第一。历史上的宁波一度是国内学术文化重心、海外经济文化交流重镇和重要外贸港口,从古到今涌现了大批不同领域的精英人才,这些精英群体的主要人物大致有: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创立的“阳明心学”、“浙东学派”在国内乃至日本、东南亚都有重大学术影响;以方孝孺、张苍水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他们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书写了历史的光辉一页;以虞世南、姚燮、潘天寿、沙孟海、沙耆等为代表的书画、戏剧、诗词、文史经学等文化名人,极大地丰富了全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近现代,宁波各路英才更是喷涌而出,最著名的便是名震海内外的“宁波帮”人士。

镇海区庄市街道(原庄市镇)为全国著名侨乡,国道329线就在其西面穿插而过。在中国的版图上,一个面积不到25平方公里的地方,几乎小的让人找不到它的踪影。而一个小得几乎找不到的地方,却哺育了一大批名扬四海的杰出实业人士,以及7位“两院院士”,似乎又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在名扬四海的“宁波帮”中,庄市籍人士有35名,其中具有领袖影响力的人物,前期有“五金大王”叶澄衷,“汉口头号商人”宋炜臣,后期有“世界船王”包玉刚,东南亚影视巨头邵逸夫,其他还有:我国第一家创办大型公共汽车公司的董杏生;香港建筑巨子、第一条钱江大桥的承建者叶庚年;台湾针织同业公会理事长、台湾针织业的首领楼志章。


14.jpg

包玉刚故居青墙黛瓦,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局,两旁绿树成荫,环境清幽。


包玉刚故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庄市的“包氏故居”、“邵氏故居”、“叶氏义庄”等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并逐渐为宁波市民所熟知。这些建筑多是江南特色建筑,与山西、安徽保留的精致“大宅门”相比,反映出甬商文化与晋商、徽商文化迥然不同的特质。其中,包氏故居格外引人瞩目。包玉刚故居位于钟包村包家后新屋,属区级文保单位。钟包村古称横河堰,由钟家、包家、苏家等7个自然村组成。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横河上筑土为堰,造福百姓,赢得了当地村民的爱戴。而如今,横河堰包家又出了一个包玉刚,钟包村就远近闻名了。据宁波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横河堰包家为北宋名臣包拯的后代,其先辈随高宗南渡到临安,此后儿孙又从临安分支迁到镇海。而曾任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先生正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系子孙。小小钟包村还隐藏着这样的一段渊源,就足以令人追思神往了。

在宽阔的水泥路上,巍然立着一座石头牌坊,上书“钟包村”三字。石头牌坊的右侧,翠竹绿树掩映着一块平滑雅致的大石,石面上“包氏故里”的刻字飘逸俊秀,和古朴的牌坊交相呼应,别有一番意趣。后新屋系包玉刚上十代先祖包奎祉在清乾隆年间建造,建筑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墙高院深,五间两弄两轩两明堂,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新屋东首正门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从东北侧大门慢慢走进青白石板铺砌的大明堂,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在明堂中央矗立着包玉刚父亲包兆龙的铜像,铜像后立有汉白玉碑,镌刻着《包兆龙先生铜像记》。包先生铜像静立其中,面对着高悬“履安堂”匾额的中堂间,淡然微笑。“履安堂”是包氏故居祖堂的称谓。祖堂有幅对联:龙盘虎踞峥嵘世界如履平地,凤翔燕舞慈范懿德居安纳福。它寓意包氏以鞋业起家,传至包兆龙、包玉刚父子,则营领航海业。“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虽说后新屋建初也曾声响乡里,但毕竟只是小富之家。谁能想得到以后闻名天下的世界船王竟然是出生在这个寻常的农村院落里?

1949年3月,包玉刚辞去上海银行要职,去香港发展。1955年,包玉刚成立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到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到达了顶峰。根据吉普逊船只经纪公司记录,当年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同年包玉刚准备重返故里,可当他听说宁波包家祖坟已在文革中被毁坏,心中异常气愤,不肯再回去。后来经当地亲朋好友证实,祖坟不是被毁掉,而是被迁移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又听说当地政府出资将包家祖坟翻新。两鬓霜染的老船王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答应立刻返乡。

包玉刚一生中有三个辉煌的高峰:一是35岁时以一条旧船起家,建立了庞大的海上王国;二是打了两场漂亮的收购战,一举夺得两家老牌英资机构;三是重返大陆,涉足政坛,成为沟通香港和中共领导层举足轻重的人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接见包玉刚达15次之多。包玉刚也在促成香港回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在中英谈判期间一次次在伦敦和北京之间的穿梭,起到了“中英谈判这架机器里的润滑剂”作用,让他获得了“政治媒人”、“民间大使”的称号。此外,他热情支持祖国建设,除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兆龙学校、中兴中学、宁波大学外,还建造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设立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喜好书法的包玉刚,在练习书法的时候,经常会写到李白的这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包玉刚年轻时的志向,同时也是他年长时的成就。包玉刚身上具备的这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精神,帮助他创立了毕生辉煌的事业。


15.jpg

包玉刚的卧室


沙氏故居

一代英豪士,峥嵘九十年

翻阅中国近代史,很难再找到一户人家能与宁波塘溪沙氏一家媲美。一家五兄弟中,老大沙孟海是民盟元老,一代书法宗师,任西泠印社社长;老二沙文求是广州起义烈士;老三沙文汉是浙江省第一任省长;老四史永(沙文威)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我党的谍报干才;老五沙季同(沙文度)是奔赴延安的革命艺术家,徐悲鸿的得意门生。

塘溪镇的沙村地处鄞州的东南方,村子不大,却十分有名。沙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溪,背山像靠着一把太师椅,溪水如一条绿带缓缓从村前流过。从村口沿蜿蜒崎岖的小路拾阶而上,最高处呈北高南低的院落,便是沙氏故居。沙村村民九成以上都姓沙,据传是宋朝名将沙丙的后代。据《沙氏家谱》和历代传说,沙氏祖籍在四川,本是回族人,后由蜀迁入吴,至宁波定居。沙家世祖沙丙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身边的将军。沙家的先人尽管是武将出身,但沙村人数百年来很注重子孙的文化教育,有才学的人在沙村是最受尊重的。


16.jpg

沙氏故居小院极为普通,倒是安静整洁。


沙氏故居是沙孟海的祖父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所建,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故居院墙以山石为基,青砖为墙。西墙的一侧有正门朝南而开,院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开间砖木结构楼房,楼房后面有天井,天井紧挨后山,坡上竹影婆裟,繁花争艳,一株由沙文求烈士当年亲手栽植的银杏树如今已高入云端。沙孟海的四个弟弟先后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并成为革命者,老大沙孟海却一直以文化人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沙孟海是中国书法史上名垂千秋的大师。他的擘窠榜书海内无匹,被誉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以其气势宏大而富于现代感,成为当代书坛最有代表性的书风典型。他的书法,尤其是楷书与行草书,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成为当代书坛的高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书法巨匠从精微走向大朴不雕,从执著走向自然的过程。沙孟海不仅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教育家、考古学家、篆刻家、古文字学家。只是沙孟海书法成就的耀眼光辉遮盖了他在其他领域的卓越成就。他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大学终身教授、杭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写谱》都是他晚年的著作。

沙孟海曾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国民党官场上一呆便是20年,这些年里他两袖清风,依然是一个文职秘书,而他身边或周围的人,甚至是他的旧部或学生却一个个飞黄腾达,有的成了国民党中央委员或是显赫的要员,有人因此认为沙孟海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作为蒋介石的“文学侍从”,他虽身居要津,但平时深居简出,与权贵不相往来。他的四弟沙文威是中共地下党员,有一次问他:“最近行政院长张群说了些什么?”沙孟海竟瞠目无以对,无奈地说:“张群是干什么的?我不认识他!”这使沙文威大失所望。但也有人很理解他。就有这么一位朋友曾对沙孟海说:“你这位早在20年代就被誉为“浙江才子”的人被推到官场里来,实在是历史的误会!你的岗位应该是学术研究。”沙孟海听了,苦笑了一下,点点头。后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退出这个令人倦厌的政治斗争舞台,离得越远越好。于是他与夫人包稚颐商量,乘替蒋介石修家谱赴宁波奉化之机会,托亲友在宁波江东彩虹桥租了几间房子,准备修完家谱,就离开蒋家王朝,重操卖字教书的旧业。1948年初冬,他就把夫人和孩子先送到宁波老家,在这里安下了家。

解放前夕,蒋介石赏识沙孟海的才学,要他去台湾任职,沙孟海却悄悄躲到上海三弟家中,他表示不会离开大陆。解放后,知识渊博的沙孟海,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做文史研究。他远离官场,清雅淡泊,潜心于书法艺术。由于各种因由,曾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两次题写了匾额。沙孟海对家乡怀有特殊的感情,从他晚年用浓笔重墨写下的那幅“我爱祖国各地名乡,更多爱所生长的故乡”,从他无偿捐赠家乡的一件件书法佳作中,就能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1983年秋,沙孟海将故居捐赠给鄞县人民政府。鄞县政府为教育后代,将其定名为“沙文求烈士故居”,成为一处爱国、爱乡、爱家的教育基地。沙氏故居常年对外开放,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7.jpg

沙老先生就是在这里潜心研究他的书法。


王阳明故居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从塘溪镇到余姚城区约一小时的车程,此行主要是为寻访王阳明故居。余姚城区有著名的四乡贤:严子陵、朱舜水、王阳明,黄宗羲,而最受钦服者,即史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王阳明。王阳明故居位于宁波余姚城区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现与绍兴的王守仁墓被国务院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原是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他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还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著有《阳明全书》,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也是至今为止最后一位大儒。

在思想上,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倡导“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他将心学高度概括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谓言简义丰,博大精深。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如徐阶、张居正、海瑞、黄宗羲、曾国藩、蒋介石、陶行知、章太炎、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其学说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蒋介石留学日本时,接触到阳明学,从此崇敬王阳明,故后来在台湾将许多校名、地名、路名改为“阳明”二字,以示纪念。

王阳明故居,是典型的明朝浙东官宦建筑。它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大厅“寿山堂”为清朝中期建筑,由桥梁专家叶樊(字季卫)所建,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瑞云楼是故居最为重要的主体部分建筑,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下明间檐下悬有史树青先生题写的“瑞云楼”匾,明间前檐柱的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檐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王阳明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曾有过人生中的种种艰难与不如意。在明朝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长期遭到贬黜排挤,政治地位并不显赫,尤其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他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重演。尽管世态炎凉,但他还是在临终前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名言,似乎凡世间这一切纷纷扰扰都与己无关,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心底里面那一片光明足以支撑他穿越一切黑暗,温暖他一路倍加艰难的历程,这使他能将一切遭遇用最宽广、淡然的心情来对待,除此以外夫复何求,又何必多言。不久,王阳明的父亲病故,他回到老家余姚服丧,在老宅里一呆便是6年,这是他一生之中最难得的清闲日子,每日与四面八方赶来的弟子谈论学问,感受着孔夫子“吾与点也”的乐趣。时至今日,浙江余姚龙泉山上留有纪念他的“四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18.jpg

王阳明故居在清乾隆年间被焚毁,现在看到的是政府参照《瑞云楼记》重建的。(谢向杰/摄)


舟山篇


离开王阳明故居,我们沿国道穿过白羊岭隧道,车行至舟山渡轮处,远远望去,水雾间的群岛静立其中。地处东海的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自古以来舟山人大多以渔猎为生,长年累月与大海作伴,劳作于险风恶浪之中,养成了吃苦耐劳、朴实大度的民风。由于明州(今宁波)港的崛起,舟山一度成为日本、韩国“遣唐使”、“遣宋使”出入内地的必经口岸。历史上先后有鉴真大师东渡扶桑经舟山,日僧慧萼留观音圣像于普陀山,徐兢奉使高丽途径舟山等航海事件。舟山也因之声名远播,成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僧人、商贾、留学生、船员、军人求学经商,行旅揽胜的佳境,也成为王安石、陆放翁、史弥远等内地文人墨客垂青的圣地。

我们放弃走环岛高速,选择了波白峰至舟山鸭蛋山轮渡线路,这曾经是舟山本岛连接内陆的唯一交通主通道。2010年,舟山跨海大桥开通后,这一垄断局面被打破。此前繁忙的白峰—鸭蛋山线轮渡流量大幅下挫。纵观交通发展史,任何一种新交通运输方式兴起,必然会对原有的交通运输方式或多或少地产生冲击。因为交通格局的重新洗牌,有关部门提出走出交通运输传的统运营模式,开始了从“行”到“游”的转型升级。


19.jpg


董浩云故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乘坐渡轮悠悠行进,岸边码头泊船的灯火次第亮起,景随船移,将海面映成一幅幅斑斓的画卷。随着跨海大桥的陆续开通,海上风景或将变成飞驰而过的掠影,当我们感慨天堑变通途的时候,是否会怀念这轮渡时代的璀璨风景和悠然心情。轮渡到鸭蛋山后,国道329线经过舟山市定海区。定海,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故乡。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这里曾出过朱葆三、刘鸿生、董浩云、三毛等近百位名人。

位于定海将军桥下6号的董浩云故居,为现代普通民居,坐北朝南,现有房子两间,通面宽6.4米,通进深8.5米,西间前筑一间厨房,厨房东为天井,南面设台门,建筑面积64.4平方米,占地面积110平方米。董浩云出生于舟山定海区,原名兆荣,改名“浩云”意为有浩气如云的志向。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董浩云,从小就喜欢大海,喜欢看大海上来往的船只。课上老师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令他十分着迷,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像郑和那样率领庞大的船队驰骋大海。许多年后,董浩云成为中国航海业巨子,“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这与他少年时代的理想有很大关系。


20.jpg

除了乘船到定海,还可选择走甬舟高速公路,途中会经过舟山跨海大桥。


董浩云在中国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建立了他的航运帝国。1940年,他成立中国航运公司,1948年“天龙轮”挂着中国航运公司的梅花旗首次驶入欧洲,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的新纪元。在职业的鼎盛时期,他拥有一支超过150艘货轮、总载重量超过1000万吨的船队,成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被称为东方的“奥纳西斯”。董浩云的分公司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拒绝改变国籍,决心“要以中国人为骄傲去开创天地”。定海是他最温暖的故乡,说起家乡他潸然泪下,发出“总有一天重回浙江”的感叹。1973年,董浩云将公司旗下的一艘轮船命名为“定海号”,以慰思乡之情。最终,董浩云还是没能回到定海老家。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在香港病逝。董浩云逝世后,骨灰撒在了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他要乘着波涛回归定海,给故乡以最圣洁的亲吻。董浩云先生长子董建华子承父业,在世界航运业萧条、东方海外业务受困的情况下,苦心经营,使董氏集团穿越惊涛骇浪,进一步发展壮大。

投资兴教,造福桑梓故里,是爱国华侨的传统。董浩云生前热心教育,他曾提出要在故乡舟山办一所学校,帮助渔民子弟成材。董建华为了却父亲的心愿重访故乡,热心投资教育事业。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后,董建华先生担任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热爱祖国,大力支持内地建设,并多次给家乡捐赠教学仪器设备,鼎力相助舟山航海学校。2006年,董浩云图书馆开馆,同年9月,董氏集团将一艘新船命名“东方舟山号”,命名仪式在舟山隆重举行。


21.jpg

董浩云故居在狭小的弄堂里并不显眼。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