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东西南北 初生的乡路
作者:策划_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05-28

在国道生命线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散布的县乡道,就好像神经末梢一样,细小却主导思维。县乡道见证的可能是从众人的荣赞中转身,踏上乡间小道,回到边陲的小山村,只为品味那最美的乡愁。县乡道给予行路人更多的,是重回原点,思考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1.jpg


2.jpg




绥嘉重生林场路

撰文_谢博识 摄影_何江革


没有绥嘉路之前,郑春龙走的是泥沙路;修建绥嘉路时,郑春龙发动林场帮着凿边沟、下涵管、做绿化;开通绥嘉路时,郑春龙第一时间踏上新路,感受从无到有的神奇巨变。绥嘉路对于郑春龙来说,可能只是一条崭新的县乡道,但对太平沟乡来说却是一次重生。


5.jpg

绥嘉路的开通对于郑春龙来说,意味着回家快了,工作忙了。他说,这两件事儿,都是大好事儿。


回家路上的“翻浆”蹈海

回家,是件说走就走的事儿,但在郑春龙这里,还得计划计划。郑春龙是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太平沟乡林场的场长,他老家在萝北县城,上班在林场,所以,从萝北县到太平沟乡,是他这几十年来隔三岔五就要走的路。在郑春龙的记忆里,从萝北到太平沟最早并没有路,只有一条泥沙道,勉强能让两辆轿车错车,春秋风沙大的时候,走一遭,浑身土,黑外套能变成黄外套,眼睛、鼻子和嘴里都是沙,但这至少还能让人上路。等到了冬天,这条路基本就属于无人区了,雨雪封了路,郑春龙就只能在林场等着,漫无目的地等着。

十几年前,这条路上热闹过一阵,不知道是市里、县里还是乡里派来的工人开始在泥沙道上铺水泥,坑坑洼洼的泥泞凹洞被填平,但水泥路面并非像三级公路或者新农村里的主街路一样平坦宽阔,说是水泥路,还是能看到参差不齐的沙土从水泥路下面跑出来,水泥和的也不够均匀,几段路面上还能看到黄豆那么大的颗粒,开车走在上面,人和车大部分时间都在颤抖。郑春龙并不害怕颤抖,他最害怕的是“翻浆”。

“翻浆”是北方寒冷地区春融时节,公路上会出现的一种状况,路面像龟裂一样,不仅凹凸不平,还会有两个手指那么粗的裂缝,路面的冰雪已经融化,但是路基强度不够,没有化透的冰雪和着泥浆从下面渗出来,在路面上再次冻结。上路前,郑春龙没有办法知道半路上是否会遇到翻浆,有时,当他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回家的路时,在途中突然遭遇翻浆,车开始颠簸、打滑,情况越来越危险,司机最终熄了火。这样打道回府的事儿,每到冬末春初的时候,总会遇到几次,真要急了,郑青龙就租当地农民的农用车,爬着路边儿走,本来两个多小时的路,生生要走七八个小时。就是因为这条状况百出的路,郑春龙从不敢和妻子通报自己回家的确切时间。郑春龙在车上等、路边等,妻子在家里等。

“翻浆”出现在每年的5月下旬,有时持续一个多月,这个时间在华中地区已经春暖花开,华南地区甚至已经步入炎炎夏日,而在太平沟乡这里,人们还在为冰雪发愁。在郑春龙看来,冰雪从来不是什么景致,而是阻隔自己回家之路的灾害,本来快捷、通达的路,在他这里,常常变成和妻子天各一方的漫漫长路。


6.jpg

据鹤岗市旅游局统计,2012年来黄金古镇的游客已达48万人次,游人如织的情景,仿佛重现了黄金古镇当年的淘金盛况。


交通枢纽还原了一段“掘金文化”

当郑春龙和林场的同事逐渐习惯这种出行方式的时候,他们接到了协助修建绥(滨)嘉(荫)二级公路的通知。绥嘉路分萝北段和嘉荫河段,萝北段从萝北县城到太平沟乡,大概有四五十公里;嘉荫河段从太平沟乡到嘉荫河,也是四五十公里左右。太平沟乡成了绥嘉路两段的一个分界点。

太平沟乡是萝北县七个镇乡之一,它北接嘉荫河、南与延军农场接壤、西临小兴安岭、东临黑龙江,依山傍水,还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郑春龙管理的林场,就是太平沟乡原始森林的所在地,这里既是林场,也是一个景区,有红松原始林、望云峰、云山寺、平顶山等游览目的地。林场本身也是当地最宝贵的资源,林场是一片针阔混交林,针叶主要就是红松,阔叶有椴树、水曲柳、胡桃楸等。但这片原始森林在没有通路前,几乎算是林场自己人的风景,只因为路不畅通,鲜少有旅行的人在这里停留。

接到修路通知后,郑春龙重新回想了一下太平沟乡的地理条件和旅游资源,他意识到,绥嘉路的贯通,将会使太平沟乡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交通枢纽。

在绥嘉路的建设过程中,郑春龙的林场肩负着绿化的任务,这应该是工程尾期的工作,但看着林场门口道路建设如火如荼,郑春龙和他的同事也坐不住了,他们主动承担了修边沟、下函管的辅助工作,既为了推进工期,也为了路开通之后,排水、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也能同时到位。

一年半之后,郑春龙当年所想都变成了现实,太平沟乡成了一个不错的旅游度假地。

一座黄金古镇就坐落在太平沟乡的太平沟村,这是一座木结构的古镇建筑群,青瓦片、石子路、雕梁画栋,一番江南风情,在雪乡,这简直就是异国风情。

叫黄金古镇,自然和黄金有关,太平沟蕴含着丰富的黄金矿藏,从萝北县到太平沟乡一带有一套完整的“掘金文化”系统,太平沟在1888年就掀起了第一波采金潮,朝廷还特设了漠河金矿总局,致力于太平沟黄金的流转。黄金古道的十里长街被蜂拥而来的淘金者挤满,马帮拖着矿料伴着铜铃声在街里不疾不徐地走;淘金的人扎在一起比划着金矿辨着真伪、盘算着这一趟能挣多少钱;供人歇脚的茶社酒馆里传来小曲儿,掌柜赚的盆满钵满露出得意的笑脸。这是当时淘金年代里,太平沟的风情画。到1997年,国家决定“封山育林”,太平沟也随之安静下来。

太平沟还有一个古称,叫“胭脂沟”,也是因为盛产黄金。黄金是当时慈禧太后御用胭脂里的一种重要材料,所以,太平沟成了专供慈禧太后胭脂的基地,也就被称为“胭脂沟”了。

黄金古镇里兴建的文化馆、博物馆,述说着当年黄金古道、胭脂沟的辉煌。掘金文化、描红文化这是被当地人所熟悉的,但重现这两种文化,是当地人不曾想过的,直到黄金古镇的开门迎客,太平沟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去兴龙峡谷、观龙台的游人会绕道来一趟太平沟了;去太平沟原始森林公园的游人呈几何级数增长;去黑龙江吃鱼的市民也会选择太平沟作为途中的一个驿站。

郑春龙还记得绥嘉公路在2013年11月通车那天,不少兴东村、太平沟村等地的村民赶到通车现场,就是为了坐一次班车,感受一下只用以前一半的时间就能回家的幸福,仪式现场满是笑容和车辆,仿佛当年十里淘金古道上的盛况在绥嘉路上重现了。


7.jpg

林场附近太平沟村的部分村民办起了民俗旅游,收入有所增加。


上阮路的禅和道

撰文_王中平 赵鹤茂 摄影_陆鉴平


上阮路不过十几公里,是一条高速公路可以被四舍五入的零头,路也不宽,错车甚至还有些费劲。这条乡村公路在升级改造通车后,竟然成为茅山的一条命脉,浓缩了茅山茶的禅意和茅山道士的道法。从这条路上看到了人的圆融、自然的圆融。


8.jpg

在道院前,打太极、筑基功的茅山道士。


茶香还怕巷子深

几年前,江苏沿江高速公路、扬(州)溧(阳)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并通车,其交汇处就在金坛茅山。金坛,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杭三角中心地带,素有“江东福地”的美誉。如果走高速公路,金坛到南京只需一小时,到沪、杭也在两小时之内。金坛自然造化成“两山两水六分田”,因水而灵动,因山而秀美。这片造化之地和句容县的交界处,就是茅山老区,老区西邻南京,北滨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原先,连接茅山与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老省道340线。茅山老区人要走出家门,并不容易。茅山脚下的上阮村村民上趟街、赶次集要步行两个多小时,进县城坐轮船更要起大早,否则当天赶不回来。茅山人出趟家门,相当于从金坛走高速公路去趟上海。

直到今年,一条近20公里的环上阮村乡道建成,这条乡道肩负的使命除了方便出行,更重要的是将茅山老区的茶香引到更远的地方,让种茶从村民的一门手艺变成老区的一项产业。茅山的茶,品正、味美,茶性清香馥郁,可谓色香味俱佳,尤其以春季为最,在这个季节冲泡的茶叶,颜色晶莹碧绿,酽味甜苦适度,温馨宜人,实为仙山灵物。但没有路,这些甘美只限于当地人的谈资。茶香,还是怕巷子深的。

茅山茶,一直被称作“茅麓”,在茅山海拔300多米的潮湿雾霭中,种植4万多亩茶,茶叶的色鲜绿,形扁,光直,油润,曾作为礼物馈赠给外交使节。采茶,制茶,卖茶几乎是当地每一户人家的副业,虽然当地人没有带着茶香走出去的勃勃雄心,但是,当路通了,却有人找上门来,要求走进茅山,经营原生态的茶园。

原生态茶园在世代都是茶农的当地人看来,竟是件新鲜事儿。怎么能不改变原始的面貌,赢得现代消费者的青睐,用传统手艺挣大钱呢?茶园园主做到的时候,茶农们才意识到,这竟是自己天天都在做的事儿,只是自己看不到上阮路里蕴含的商机。

原生态茶园火了,古韵盎然的茶馆、茶舍在这片革命老区里陆续多了起来,茶农的土地、手艺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茶农也初尝到了富裕的滋味。上阮路在当地人心中,成了一条茶路,引茶香外出,引茶商入室。和茶紧密联系起来,路也就徒增了一些禅意。

路不仅是水泥铺面,还有大茅峰、九霄万福宫、华阳南洞这些旅游地锦上添花,乡村公路迅速变身旅游公路,公路沿途高低搭配着花草和苗木,当地的人和第一次走上这条路的人,从绿化带的缝隙里,看到的是隐藏在云雾里光影交错的大茅山,神气又深了几度,仙气又增了几分。



9.jpg

“茅山青峰”由“茅麓”茶发展而来,制茶工艺还以传统手工为主。


天下名士有部落

茅山地区继茶园之后,陆续布局有时令水果栽培、特色蔬菜栽培区、中高档花木培育、珍禽养殖,葡萄园、桃园、梨园、枣园、水芹园、彩叶树种园、孔雀园……园园相接,把茅山装扮成一个博物的乐园。刚刚进驻茅山的“壹号农场”的场主,即兴为这片土地赋诗一首:“我向往山间那小小的村落,炊烟和着云雾蒸腾缭绕,开窗便是满眼的葱郁,若是秋天,晚霞点燃枫叶,朦胧了天与地的界限,夜幕拉开,沉醉于那山脊的青黛,久久无法成眠”。

茅山,正是因为沉淀多年,才会有如此古朴、含蓄之美,引人遐想。壹号农场用了半年时间选址,考察了苏南的大部分地区,最终选择在茅山落户,农场视茅山的原生态景观为自然的礼赞。

在考察的过程中,农场主有一个惊奇的发现:神秘的北纬30度,汇聚了自然、人文和宗教中最迷人的部分,这条宗教的“黄道金线”,贯穿了耶路撒冷这个基督教(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哭墙)、佛教的圣城蓝毗尼,也贯穿了中国的道教圣山——茅山。这一发现,也让国际宗教学者们感到兴奋:在这个纬度,五大宗教的代表地,像一串钻石项链闪闪发光,它们实现了珠联璧合——用道学的说法,也叫实现了“圆融”。

茅山的水源和土壤都符合有机的标准,具备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理念,于是,道家“无为”和“道法自然”的宗旨成为农场主经营的理念。

在这座道教名山,修道者之间传颂着“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的诗句,修行者享受着四季,包括了寒、冷、热、干燥与潮湿等不同的感觉,研究和实践着相应的养生修炼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对自然的“圆融”。这一追求圆满的修炼,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在上阮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修道者的身影。他们因为茅山独特的山、水、茶、盐、药、泉而来,传承皇家道院和书院的精髓,他们就是追求羽化登仙的茅山道士。茅山,至今仍保留着乾元观、三清观、元阳观、顶宫、印宫等道教场所,玄门妙韵,成了茅山独特的风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江南人在“智”上从不逊色,智慧敏捷如水流不停,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茅山道士的修行在于为自己、为他人,施更多的“仁”,安于义理,仁慈宽容,稳重不移。

于是道路,成全了传道。上阮路除了茶路的禅意,更多了几分道法,人居山中曰“仙”,中国传统其实最羡慕的是神仙,而不是富贵,但在现世,人们走得太久,忘了来路,更偏了去途。

徒步走一次新生的上阮路,不为赶路,不设目的,感受到的是禅茶一味和道法的深意。


4公里连通水果孤岛

撰文_朱靖 摄影_韦兆斌


去年年底,广西玉林兴业县山心镇良星村四级公路在鞭炮和掌声中顺利通车,过去“进不来出不去”的尴尬境地不再上演。从前的“水果孤岛”终于成了果农的幸福家园。


10.jpg

2013年底,兴业县良星村乡道顺利通车,乡道按四级公路的规格建设,道路的建设工程款、施工均由交通局负责,基本上达到了“村里不出一分钱,康庄大道修到家。”


冬天的广西多雨,从清晨淅淅沥沥地下到了中午,雨水浸润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然而这里进货的果商们依然络绎不绝,袁大爷家小院里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攀谈声,时而夹杂着卡车发动声,搬运水果时的碰撞声,袁大爷的老伴正在厨房忙碌着准备中午饭。

这是广西玉林兴业县山心镇良星村中的一幕。走进青山掩映的村庄,穿梭于青石铺就的巷道,看见卡车停在村门口,搬运工将装有龙眼的麻袋往车上搬,他们来回往返,几位年长的老人在一旁指挥,一辆辆装满龙眼的大车沿着村门口的四级公路运往各地,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袁大爷说:“去年还没通车的时候,商家都不来这里进货,新鲜龙眼也卖不出去,于是大伙都把龙眼制成龙眼干存放着,没想到今年春节年货市场上对龙眼干的需求量很大。这不,刚通车不久,好多商人来我们这里进货。”

黄泥路让良星村孤独守望

良星村地处山心镇西面,距圩镇11公里,主要产荔枝、龙眼等,这里的龙眼有许多品种,其中优质品种有石硖、储良、大乌园、广眼。每年的7月是这里龙眼大量成熟的季节,在山上山下,屋前屋后,坡地田野到处都看到黄灿灿的龙眼,每一棵龙眼树上都是果实累累,一串串龙眼挂满了枝头。新鲜的龙眼富含各种营养成份,生吃清甜可口,若想保存久些,就放进烘烤炉里烘干制成龙眼干,中医把龙眼干称为桂元肉,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心脾的作用,是煲汤的佳品,也是泡茶的首选,这些产品一直以来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追捧,良星村的特产龙眼干物美价廉,于是果商们也汇集于此,路两旁摆满了果农待出售的龙眼干,来往的人群川流不息,成为良星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通车之前,良星村远没有现在这般热闹,由于环境闭塞,村里一直处于人力耕种的原始生产状态,村门口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唯一一条坑洼的黄泥巴路,还是这里祖祖辈辈踏出来的,而这也是袁大爷每天从地里回家的必经之路,每当回忆起这些的时候,他总是滔滔不绝,这条黄泥巴路陪伴了他大半生:晴天时黄土和沙子满天飞,愣把人弄得一身脏,最要命的还是下雨天,最严重的时候,路上的淤泥甚至可以淹没到膝盖,行走都成问题。他记得前一年下大暴雨,路已经被泥浆淹没得分不清方向,又遇到村里的孕妇分娩,必须送往村外的医院,可这条土路根本不通车,医院救护车也进不来,紧急情况下,村民商量着只能协力往外抬,由于路太湿滑,大伙也不敢马虎,于是这几公里的路显得格外漫长,而孕妇痛苦的样子叫人看了实在于心不忍,所有人低着头看着被泥浆模糊的土路,沉默不语。

良星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之一,全村29个生产队,辖区内包括13个自然村。而唯一与外头连接的是一条不到4公里坑洼的土路,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农副产品一直难以销售出去。就拿去年来说,玉林各地的荔枝、龙眼等水果的销售价格均在3元一斤以上,而在这,4角一斤的超低价都没有客商进村收购。同样的,养殖方面也因为运输饲料困难而难以大规模推行。各个村之间,道路的泥泞不堪限制了交通,使得收割机无法进村,所以良星村的农业仍然处于依靠人力耕种的落后生产状态,农副产品也一直难以销售出去。这“进不来出不去”的尴尬境地,着实让村民们叫苦不迭。当地甚至流传着“好女不嫁良星村”的说法,村里适龄男孩的婚姻都成了问题。每每说起良星村,周边群众的印象就是贫穷,这也让良星村村民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


11.jpg

去年来到龙文村时,村口正在修路,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一头汗水。


破除“好女不嫁良星村”的魔咒

现在,这个不到200人的小村庄,由“好女不嫁良星村”的贫困村一下子转变为小有名气的果乡,说起村人均收入从零到万元的巨大变化,村民依旧如做梦一般。

回想十多年前,那时的良星村完全不通车,默默无闻藏在深山无人知晓,是一个典型的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的“三无村”。村民仅靠几亩地过活,贫穷、艰苦自然成为它的代名词。然而这一切随着“千村通畅工程”的到来而彻底改变。

袁大爷记得,四级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消息一传开,大伙都非常欣喜,他指了指身后的柏油大马路,这条新修的公路原来是块庄稼地,大伙为了修路腾出自家土地,不为别的,只为拓宽马路让人们出行方便。袁大爷还说看到别人为修公路做出牺牲,自己怎么可以自私,当路快修到自己门口时,得知需要征用土地,袁大爷和家人二话不说,动手把辛苦种的大片龙眼树也砍掉了,别人问他可不可惜,他笑着摇头,种那么多龙眼如果卖不出去那才叫可惜!以前交通不便,许多商家不愿到他们这儿收购水果,现在好了,砍掉树修上了路,自己就有了盼头。

“今年我一定能娶到老婆。”随着良星村四级公路在鞭炮和掌声中顺利通车,村民小杨害羞地表达了通车后的梦想,前几年找对象时女方走到村口,见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掉头就走了,现在村里有了这条畅通的水泥路,他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如今,崭新的公路让梦想变成了现实,只见在两侧绿树的映衬下,一条银灰色的道路伸向远方,道路的开通,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梦想的萌发。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随着道路的不断延伸将逐步实现。


西

告别马背上的昆仑道

撰文_陈泽华 朱靖 摄影_陈泽华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通往这个高原乡村的路途有多艰险,可以说,每次进出西合休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但西合休的民警却在用生命守护这片常人避之不及的土地。


12.jpg

西合休派出所时任所长艾斯克尔·毛拉尼亚孜在走访入户途中。走访时的道路也比较崎岖,基本上都是山间的牧道,车上不去的地方需要靠马、毛驴、骆驼等牲畜帮忙。


清晨,阳光透过云层,穿越山峰,照耀在叶城县公安局西合休乡派出所,这个曾经的“马背上的派出所”,如今依旧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进村不再骑马而是改用汽车代步。

西合休乡位于喀什地区叶城县西南部,东邻皮山县,南隔喀喇昆仑山同克什米尔接壤,西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毗连。西合休乡派出所所在地距离叶城县176公里,辖区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以乡政府为中心,崎岖艰险的道路将分散在深山中的9个村子连接在一起,村与村之间的平均距离在50公里以上。其中,最近的距离乡政府30公里,最远的达220公里。西合休乡现有人口5741人,主要为牧民。受地理环境影响,多数山巅常年积雪或被冰雪覆盖,大部分地区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无路、无通讯设施、无水、无电问题十分突出。

长久以来,西合休乡就没有一条硬质路面,因为交通不便,西合休的九个村之间几乎没有来往,散居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有的到现在还没有出过山,到过县城,生活物资全靠牲畜拉上去。

曾经的生死之路

时任的西合休乡派出所所长艾斯卡尔·毛拉尼亚孜回忆到,他刚上任时,辖区最远的九村有两户牧民发生了纠纷,其中受伤的牧民为了来派出所报案,骑着马赶了整整5天的山路。报案时,他身上的伤都好了。

这里落后的基础设施、崎岖艰险的路途以及闭塞的通讯环境考验着艾斯卡尔,“我们辖区共有9个村子,全部走访完起码要10天。”艾斯卡尔说,费时间不算什么,就怕不能活着走完,而且走到一半就吓得退回县里的人多得是。从县城至西合休乡虽然不到180公里,但却要花费6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驱车顺着新藏公路行驶,翻越库地达坂,行至新藏公路127公里处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而剩余的47公里才是最危险的,路是修建在半山腰上的牧道,不到两米宽,是简陋的石子路,一面是山,另一面是深渊,开车行驶是极其危险的,上不去的地方需要靠马、毛驴、骆驼等牲畜帮忙。最怕遇到阴雨天,在这只有四五十厘米宽的泥泞道路上行走非常容易摔倒,每年还有很多牲畜摔下山崖,给本来就生活困难的牧民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因此出门时,他们一般会携带一把铁锨,以准备随时修路。

“每逢雨天,我左肩肌肉撕裂的伤口都会隐隐作痛。”在一次入户走访途中下起了大雨,艾斯卡尔不慎从4米多高的牧道摔了下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庆幸自己及时打了个滚,未伤及要害。


13.jpg

通车之日,牧民们高兴地奔走相告,纷纷从家里出来踏上新路走上一截。长久以来,全乡没有一条硬质路面,散居在这里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牧民群众,有的一辈子都还没出过山、进过县城。


结束没有公路的历史

大山深处的西合休没有通电,也没有网络。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这样平常的业务,在这里却无法正常开展。为了减轻牧民负担,同时提高办理效率,艾斯卡尔借来照相机,找来太阳能发电机,将发电机等设备驮在马背上,挨个村子转,给牧民们照相。山里的牧民们居住得很分散,有的住处离乡里最近的村都有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3个月的时间里,艾斯卡尔挨村走访。有些老牧民一辈子没有出过深山,对于派出所民警上门拍照,充满了新奇和欢喜。给牧民照完相后,还要将照片统一带到叶城县公安局,然后再将办好的身份证一一送到牧民手中,每人只收20元工本费。那年,仅这一项开支就为辖区牧民们省下了近40万元。2013年的11月,从西合休乡政府门口,一条柏油公路向国道219线延伸,这条乡道的建成通车,终于让和艾斯卡尔·毛拉尼亚孜一样的民警们告别了在马背上办公的时代,新公路为西合休乡民警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

2013年11月,自治区“畅通富民”工程的开展使得叶城县通往乡村的崎岖山区土路变成了平坦公路,这169.8公里的总里程让西合休乡与外界,与各个村子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如今乡村公路在11个乡镇陆续通车,同时从西合休乡政府至各个村的公路改建工程也即将完工,到那时候,西合休乡的所有村子将结束没有公路的历史。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