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S232 独奏北疆探雪
作者:撰文_ 子非 王勃方 摄影_ 王勃方 周海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21

冬季到北疆去看雪。从布尔津出发,沿一条纵穿北疆的省道232线向北行驶,就像走上了一条律动的路之线谱;沿途经过的几个小村庄,就像线谱上跳跃起伏的音符,奏出独具北国气息的雪之韵律。


1.jpg


新疆的冬季总是比其他地方来得要早、要久一些,尤其是天山以北的北疆一带,每年11月开始,长达五个多月的雪季会覆盖北疆的大部分地区。布尔津、冲乎尔、喀纳斯、白哈巴、禾木,这些夏日里避暑纳凉的胜地,在一场大雪过后便成了极寒的雪国。


布尔津:险遇冬季“闹海风”

◤北屯市—90km—布尔津

上一次来布尔津,还是几年前的金秋时分——幽蓝的天空、深邃的河水、静谧的白桦林,木屋散落山脚,牛羊三五成群……布尔津的秋,美得令人沉醉。当时听同行的友人说,冬季的北疆更有看头,尤其是布尔津,称得上是“中国小瑞士”。也正是这句简短的评语,令我们当初便许下心愿,希望能有机会一道再访冬之布尔津。

如果从地图上看布尔津,这个位于新疆北部的小县城有着绝佳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偏居准噶尔盆地以北,与额尔齐斯河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等国接壤,是阿勒泰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进出新疆西北边贸口岸的必经之地。如果想要从内地自驾前往白哈巴、禾木,那么布尔津就是第一处必经之地。


2.jpg

虽然没有直面真正意义上的闹海风,但这种似雾非雾的,实则是被闹海风卷起的低吹雪场景,仍能在远处的山脚处出现。


选择从布尔津县附近的北屯市出发,主要是因为可以在这里联系到一位可靠的司机,叫木拉提。接下来的经历,着实印证了我们放弃自己驾驶而选择租车,是一件多么明智的事——我们这群在中原一带长大的人,根本就没见识过真正的北国风雪,就连在雪地驾车的基本要领,也不得其法,更别提在风雪中连续驾驶数日了。

虽然明知当天下午会有一场小雪,但有经验老到的木拉提作保,一行人还是少了很多担忧。从北屯市出发,我们先要沿一条编号为S319的省道前行90多公里,才能走进本次雪乡探秘之旅的真正起点。太阳已高挂当空许久,可气温仍在-20℃左右徘徊。车窗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临行前,木拉提要用大铁锹才能把厚积在玻璃上的冰层刮开。道路两侧布满了白茫茫的积雪,所幸路面上好像刚刚有铲雪车经过,积雪并不像想象中的厚。师傅却仍是非常小心,坚持以时速不超20公里的龟速缓慢前行。

如果是在中原一带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北屯和布尔津之间的距离,也就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已。但是在盘曲于额尔齐斯河南侧的省道319线上,这段距离起码要多花一两个小时,尤其在冬季,有时走上大半天,也到不了目的地。


3.jpg

冲乎尔比布尔津要冷清得多,开门营业的餐馆几乎没有。


木拉提一边缓慢地驾驶着座驾,一边为我们普及阿勒泰一带的冬季行车须知。“出门前一定要备足干粮和取暖用具,假如运气不好,在-40℃左右的野外遇到‘闹海风’的话,那就惨了。”什么是“闹海风”?我们这群外乡人不但从来没见过,听得也十分纳闷:这里少有湖泊,更远离海洋,哪来闹海一说?木拉提不急不慢地解释道:“这是阿勒泰地区的特有天气现象。闹海风一来,积雪会被呼啸的狂风吹起,四周能见度不足数米。如果身处其中,就会听到惊涛骇浪一般的巨响。”木拉提还说,“闹海风”的本名是“诺海风”,取意蒙古语中的“疯狗的狂叫声”,又因发生时声似海浪,“闹海风”的名称便约定俗成了。

我们真是幸运,车一直开到布尔津,也没在路上遭遇闹海风险情。只是在路过萨尔胡松乡时,木拉提曾不断示意我们向远处的山脚望去,那里常常有一片连续不断、如云似雾的东西,便是闹海风形成的低吹雪。

来到布尔津时已是下午两点左右,我们终于在省道319线与省道232线相接的岔路口附近,看到了一列清雪的车队。打头的是一辆橘色带警灯的“公路巡道车”,后面跟着两辆巨大的除雪车。除雪车正在奋力地将路面上的积雪推到公路两侧,现场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员则建议我们先在附近用餐,因为闹海风刚刚离开这里,路上的积雪最厚处有三四米,需要个把小时才能清理完毕。

不知是不是拜木拉提的谨慎驾驶所赐,我们在缓慢跋涉了大半天之后,与路途当中唯一一场闹海风擦肩而过。站在岔路口,仰望两侧被堆起的、如高墙般的积雪,再回望来时路,真是不比不知道,刚才以龟速通过的路段竟然是如此这般的坦途。倘若不是这一队清雪车队在前方开道,我们怕是无法在闹海风刚刚撒野后不久,便平安抵达布尔津。


4.jpg

随行的小朋友看我举起摄像机,有点儿羞涩。


冲乎尔:风雪路上守护人

◤布尔津—70km—冲乎尔

在布尔津险遇“闹海风”之后,一行人的胆子变得小了一些,索性在原地多逗留了一日才出发。接下来这段路比前一段要长,此去喀纳斯之前,还有130公里左右的路要走。因为预先得知暂无极端天气,这次我们并未等日头高挂,改为赶早出发。也许正因为有了天气条件上的保证,木拉提的车速也快了好几倍。

再次回到主路上时,路面上的积雪已被公路部门清理的所剩无几,只有路两侧被除雪机塑起的,仍在挺立的高耸雪墙,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数日前那场微型闹海风的劣迹。

临近正午,气温仍低得令人头皮发麻。即使是几个人拥挤在窄小的车厢内,也无法聚集起零星的热量。同伴们开始吝啬地缩小唇围,呼出哈气,再不住地摩拳擦掌。车窗上是由哈气迅速凝结而成的水雾,即使开足暖风,也很难令水雾消逝;车窗外是泛着幽蓝光芒的雪墙,即使烈日当头,也很难进“墙”与“墙”之间狭窄的车道。车在其间走,就像走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谁也不知道路走错了没有,更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窗外根本无任何风景可言,两侧高“墙”似压顶般挤压而来,令人们的目光不逾数米,同时又感到呼吸如压迫般困难,不适感强烈。连坐车都如此不易,更别提长时间驾车了,为此,我们对木拉提的钦佩又多了几成。不知又过了多久,木拉提看了看车载导航说道:“马上就快走出‘迷宫’啦!”一句话立刻令人们兴奋了起来。果不其然,不出十分钟,两侧积雪开始慢慢降低了高度,“高墙”渐渐变成了低矮的“围栏”,又渐渐化成了莽莽雪原的一部分……渐渐地,再也分辨不出哪里是人工堆砌而成的雪墙,哪里又是自然落下的积雪。远处终于出现了一座两座的房屋,过了一会儿,房屋也多了起来——我们终于来到了布尔津和喀纳斯之间几近中点的冲乎尔镇。

因是雪季,这个横跨布尔津河东西两岸的小乡镇,几乎没有正在营业的店面可供旅人歇脚。无奈之下继续前行,没成想遇到了第二拨巡路的工人。一位养护工听说我们没地方歇脚,便热情地招呼:“我们正要回去,跟我们到站里坐坐吧。”我们这才注意到,面前这个被厚重的棉衣包裹起来的养护工竟是位女性。

她叫韩秋菊,是省道232线冲乎尔养护站站长。这条连接了“人间仙境”喀纳斯的线路,至今已通车十年。韩秋菊来这里当站长前,已当了二十年养护工。冲乎尔养护站就在省道232线的路边,她说如果没有白雪覆盖,周边的景色别提多美了。我们在小小的养护站里参观了他们的住所和养护公路需要的器具,跟几个在家值班的养护工一起,在食堂里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席间还听了不少路上发生的故事。他们说,因为经常以步行的方式巡查辖区内的90多公里路,走的多了,这段路就像一幅刻在脑海里的地图,哪里有边沟、哪里有裂缝都一清二楚,甚至连边沟和裂缝的米数都能倒背如流。临行前,我们的水壶被灌满热乎乎的开水。再次走上这条路时,不禁让人联想到每年开春时,那些迎着风沙,用脚步丈量,用行动守护山路的身影。


5.jpg

图瓦人屋外的雪车,就是出门探秘雪之喀纳斯的重要交通工具。


喀纳斯:“人间仙境”有农家

◤冲乎尔—60km—喀纳斯

抵达喀纳斯时已入夜,小城虽毫无悬念地浸入到夜色中去,却被遍地反白的雪映衬得亮如白昼。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木拉提帮我们联系的住所,竟然是一户图瓦人的农舍,这个深居于喀纳斯河谷当中的民族,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也正因如此,能在寂静冷清的寒夜里夜宿图瓦民居,令一车人疲惫的身心为之一振。

招呼我们进门的男主人是民间艺术家额尔德西的儿子。木拉提悄悄告诉我们,男主人的父亲曾是族人当中唯一一位既会制作又会吹奏楚尔的人。楚尔是一种濒临失传的民间乐器,可惜老人已经于几年前仙逝,如果我们早些年来,还有可能听到他老人家的即兴创作。如今的男主人也曾接受过父亲的培养,却未得其真传,只会模仿旧曲弹奏,难以推陈出新。他为我们捧上进门必喝的马奶酒的同时,遗憾地告诉我们,只能简单地弹奏几首曲子为大家助兴。

不知是主人的楚尔已得了额尔德西老人的遗风、醉了全屋人的心智,还是马奶酒太过纯正、醉了大伙儿的神智,总之所有人都酩酊大醉,直睡到日上树梢才勉强睁开惺忪的睡眼。拉开厚重的帘子,耀眼得令人倍感焦灼的光,从窗口挣扎着挤进来,瞬间洒满了整个木屋。起初乍以为是阳光,当我们正惊叹着喀纳斯离太阳如此之近,阳光竟没有一丝遮挡地闯了进来时,却发现这份耀眼当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铺天盖地的雪的反射。

白天的喀纳斯果然更加动人。前晚亮如白昼的雪乡,现在更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冲出房门,终于看清了小木屋的全貌和屋外齐腰的围栏。围栏外的雪车已经备好,车上彩色的毡垫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绚丽夺目。男主人已经骑上了一匹骏马,在雪地里飞驰,一边自嘲地说自己是在“热车”,一边热心地招呼我们坐上雪车。就这样,一行人在洁白无暇的雪地里开辟出了一条雪道,只为去看那被冰雪覆盖了的泰加尔林和兀自保持着液态模样的喀纳斯湖。

冬天的喀纳斯别有一番风味,令人几乎全然忘记了它盛夏时的模样。遍地都是雪白色,间或露出的墨绿色森林,在雪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青黑。整个天地就像一幅画风清冷的水墨丹青,只有当头的红日和空中掠过的飞鸟,令整个画面透出一丝暖意。

同行的伙伴中有不少摄影达人,见此场景,纷纷架起长枪短炮,期望将瞬间留作永远。然而在雪中摄影不仅需要足够好的设备和技术,更需要足够好的意志和耐力。天寒地冻之下,别说能四处奔跑取景,就算能保持按快门时不手抖,也绝非易事。

再次回到木屋时已是半下午,所有人都被冻得够呛,以至于围炉取暖时手脚都奇痒无比。主人拿出一种不知名的药膏,大家满手满脚地涂了一阵,仍不得缓解。他又端出温好的马奶酒,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有助于回暖。但回想起前一晚的醉相,又考虑到第二日还要起早赶路,大家无奈地婉拒了这份好意。即使身是冷的,心已温暖异常。


6.jpg

不等我们坐上雪车,男主人已经与爱马一起在雪地里“热车”了。


白哈巴:雪掩“西北第一哨”

◤喀纳斯—40km—白哈巴

从喀纳斯再次出发前往白哈巴的路,比前两段路都要短得多,只有40多公里。因为白哈巴村的旅游旺季也是在盛夏,因此路上除了公路部门巡路的车辆之外,很难再见车影。

白哈巴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位于边境线上,因此也有着“西北第一哨”的称呼。此去山路弯弯曲曲,木拉提告诉我们,若是在几个月前,路边经常会碰到成群结队的牛羊转场。不过牛羊过后,沿途的清洁工们会及时清扫粪便,40多公里的山路立刻变得干干净净。我们如今看不到牛羊,却看到了很多毡房和蒙古包。那些大多是供游人们停车歇脚的店家,旺季时,门口会布满卖烤羊肉串、手抓饭和拉条子的摊位。

若是寒冬到来之前,村口金色的白桦林中,会有一排顺山势一字列队的马车,每一辆都装饰得像花轿一样,那是专供游客租用的“马的”。现在马车虽不多,但仍是一字排开的阵仗,等着游人前去坐车,留影。

公路从村中间通过,自然形成了一条街道。白哈巴显然比冲乎尔更有人气,即使在冬季,仍有不少商贩在路边摆摊设点。路两旁的木屋上挂着商店、饭馆、旅社的各式招牌。村子周围的山脚、森林、河谷中,竟还活跃着三三两两的摄影家和旅行者。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说这里的风光可与欧洲媲美,在中国又独具特色。

白哈巴的扬名,与它频繁曝光在媒体上的、色彩缤纷的秋季影像不无关系。然而我们此时看到的白哈巴,却被冬天掠走了它特有的五光十色,被漫天遍野的白色取代。这种景象,想必与一般人印象中的白哈巴大为不同。

木拉提说,白哈巴比喀纳斯的冬季还要漫长,寒冷期长达七个多月。村子不大,只有一百多户、八百多人,除学校老师外几乎都是牧民。过去没有公路的时候,牧民的生活非常穷苦,需要在大雪封山前将过冬的物资运到村里。这条从喀纳期湖通到白哈巴村的公路,已通车9年多,不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更改善了牧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事先约好的旅社,就是由哈萨克族的巴哈提一家创办的,他们曾是游荡在边境线一带的农牧民,四十年前由团结公社搬来此地。巴哈提现在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自家的旅社和餐馆则由妻子料理,全家4口人,仅旅社的年收入就能达到三四万元,这无疑是路通村庄的功劳。


7.jpg

雪把夜反衬得如此明亮


禾木:现实中的纳尼亚

◤白哈巴—20km—禾木

禾木是本次北疆之旅的最后一站,这段旅程也是全程中最为疯狂的一段。冬天的禾木很难进入,不过自从三年前的元旦冰雪节开始,这里冬季日均客流量都在千人以上。看来大家并未被-40℃的低温和齐腰深的积雪所吓退,都竞相来看现实版的《纳尼亚传奇》。没错儿,一觉醒来,窗外仍在下雪,四处洁白的世界不禁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电影《纳尼亚传奇》的外景地。

早饭过后,雪虽不大,却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与其待在屋里傻等,不如出门猎奇,一行人就这么出发了。上山路并不难找,就是雪中那明显的一道凹陷。想必已经有人事先铲过一次雪,只是被继续下着的雪掩盖上了。沿着这道凹陷上山,约莫走了一个半小时才抵达山顶,雪反而越下越大,雪花纷纷扬扬飘在眼前,远处的禾木也化作朦胧一片,难以取景。对于扛了设备上山、想拍远景的我们来说,遗憾非常。

我们在山顶周边游逛,渐渐有不少当地人前来。原来他们要把山顶上的雪铲回村子,再做成雪雕,供那些参加冰雪节的游人观赏。雪不见小,所幸木拉提出发前固执地背了个帐篷,我们才不至于被大雪“埋”在山顶。等我们与众人一同下山之时,来路已被雪埋得难觅踪影,需要破雪而行。

临时开出的路上,有不少地方的积雪能达到齐肩高,甚至有一人高。破雪前行的感觉令人绝望,人们就像在白色的沙子里游泳,只能凭着信念一点儿点儿往前挪。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是被积雪掩盖了的木栈道,因为走到跟前仍无法确定是不是栈道,又怕陷入更深的积雪,所有人都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直到再次找到可以开路的地方。

也许过了两个小时,也许还要更久,我们终于到了快到山脚的地方。雪,竟也不厚道地停了下来,令人有些哭笑不得。不过好在美景重现,禾木就像荧幕里的童话世界,寂静、素雅,美得令人不忍转睛。太阳把半遮在禾木上空的“雪团”也融化了,柔和而慵懒的光线一点儿点儿铺到了雪地和木屋顶上。光与影的交糅,共同描绘了眼前优美而静谧的禾木长卷,又化作摄影师相机中魅力永驻的瞬间。


8.jpg

远处的几辆座驾正等旅人归来,这样的场景若配上骏马、南瓜车,想必就真的成了童话世界了。


S232与“新疆最豪华公厕”

省道232线是布尔津前往喀纳斯的必经之路,是喀纳斯的脸面和形象。因地处“一年冷半年”的阿勒泰地区,每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进行大型维护和改造,因此路面改造工程曾先后分段进行。有意思的是,因为这条通往景区的黄金路段非常受欢迎,路边还有一间被网友热炒的“新疆最豪华公厕”——这间219平方米的公厕就建在冲乎尔镇附近,据说仅内部设施就耗资200多万元,内有奢华复古的吊顶灯、大理石铺就的墙壁和地板、带有金色把手的实木门和嵌有液晶电视的感应式洗手池。有不少人都是为了一睹其豪华程度而停车解手,去年旅游旺季时,公厕的日均接待人数超过了3000人次。不过这座建筑不是由公路部门修建的,而是一家民间企业出资,足见这条公路的受重视程度。

旅行须知

天气:阿勒泰地区地处高寒风雪地带,冬季长达五个半月,最低温度达-47℃,加上降雪密集,天气复杂多变,闹海风一年要光顾五六次,因此抗雪除冰成为冬季养护公路的关键词。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是“闹海风”的频发期,风力可达7~10级左右,能见度只有0~10米,时间最长可达6~7天。

体能: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副功能强大的肠胃,热爱烤羊肉、奶茶等当地美食。

服装:御寒衣物要备足,如加厚滑雪帽(最好是只露出眼睛和嘴的土匪帽)、加厚冲锋衣和滑雪裤、厚实的保暖内衣和毛衣毛裤、雪地手套、尺寸大半码的登山鞋(要能套得进毛袜子,还要能有一定活动空间)、至少两双毛袜子(脚汗大的准备一打)。

器材:摄影需要单反、防寒罩、SD卡等存储器、备用电池、三脚架、反光板;通讯需要手机或手持式对讲机、可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所有器材都要准备好充电器。

摄影:在寒冷地区拍摄,尤其要在冷热交替时保护好设备。从室外回到室内时,温差突然改变,镜头很容易起雾,此时应将相机装在密封袋里面。虽然此法非常繁琐,但却非常重要。因为最伤害镜头的不是起雾,而是还没等雾气退去就又拿出室外时,雾气会迅速结霜,最终伤害镜头镀膜。倘若已经结霜,一定要把镜头拿回温暖的地方等霜自然退去。如果是从野外回到车里,可以把相机对准暖风口,手捂镜桶以加速霜退。

租车:雪季驾车勇闯阿勒泰,需要租一辆结实的四驱越野或皮卡。如果找当地司机驾驶,连人带车的日均费用在两千元上下。

其他:需要护肤防晒用品、药品、卫生纸、垃圾袋若干、两张用于办理边境证的一寸照片、手电筒、阻挡跳蚤等生物的廉价睡袋。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