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姑苏访吴
作者:撰文_嵇元 摄影_李克祥 周永成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0-09-15

从吴王阖闾的山中墓冢到吴语弹唱的大书小书……人到江南醉,到苏州访吴文化之韵更要醉三分。


1.png


虎丘区

宋塔访古


苏州是个古城,历史悠久,故事也多,在苏州漫步,一不小心就遇上了一个状元的府第,一个将军的旧址。所以,到苏州不访古,那就只是皮相之行了。

作为西施的府邸,馆娃宫很少出现在苏州必去的推荐名录上。西施是中国四大美人之首,而且是唯一的江南美女,她本是越国一乡野民女,被越王勾践作为礼物送给了吴王夫差。在那个讲究血统的春秋时代,夫差实实在在地爱上了这个习惯穿木屐的女子,还为她建了一座别墅,当然是宫殿建筑。这王室建筑建在山上,取名叫馆娃宫,还附建了一座山顶花园,花园里挖了两口井,让西施白天当镜子梳妆,晚上赏明月倒影。西施喜着木屐,夫差说:“很喜欢你脚着木屐的样子,不必换鞋了,寡人为爱卿建一条架空的走廊,赐名叫响廊,你着木屐行走其上,寡人觉得那是世上最美的声音了。”苏州人宠爱女子的方式就是这般多情又富有创意。后来,夫差不幸中了勾践的阴谋,失败自杀了,但他没有让西施为自己殉葬。在馆娃宫里锦衣玉食惯了的越女西施,最终被越王沉入水中而死。如今,馆娃宫连带响廊已随历史的云烟而去,但建馆娃宫的山还在,相传东晋时期,山上建了一座佛寺,名叫灵岩寺,山于是也叫灵岩山了。现在灵岩山就成了苏州一大名胜,除了山上风景不错外,现在西施照镜的那口古井也还安在,井水时有时无,西施抚琴奏乐的西琴台也成为灵岩山上一处唯美之地。虽然吴越争斗的金戈铁马早已远去,但古刹、古迹、美景,还是令人思绪悠远。

夫差的墓,无处可寻,但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墓还有迹可循。吴王阖闾主持修建了姑苏城也即今天的苏州古城,他被葬在虎丘一座小山的山肚里。现在虎丘山已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那阖闾墓,经过勾践、秦始皇、孙权的轮番盗墓,已经成了剑池,苏州人普遍相信这三位君王没能打开阖闾的墓,这位吴王还好好地躺在虎丘山中。于是,千百年来,剑池周围人群络绎不绝,人们观的是险峻幽秀的剑池,但思的是阖闾的雄图伟业。

距离剑池不远处就是虎丘塔。这座塔像是苏州这座古城里的古董。宝塔始建于后周,建成于北宋初年,在苏州众多宋塔中,虎丘塔不论是年代还是建造工艺都首屈一指。整座塔都是由砖砌成,是一座斜塔,在建造时就已有倾斜,现在仍在逐年倾斜。有关人员测算过,从塔的顶部中心点即塔尖一根直线吊到塔的底层,倾斜已达2.34米,塔身倾斜度为2.48度。1978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苏州文物部门对这座塔实施了加固地基、补做基础、修缮塔体、复建塔座工程,工程从1981年12月开始,竣工于1986年8月。后期的监测数据显示,虎丘塔的倾斜程度没有再加重。

苏州城里的宝塔多,而且全是宋塔。苏州双塔,亭亭玉立在小巷深处。走进巷子,见半座宝塔在粉墙黛瓦的民居上露出半个身子,像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丽姑娘;瑞光塔和古运河上的吴门桥、水陆双城门的古盘门,相互错立,诉说着宋朝塔、桥、河上的世事。

苏州古城最古老的宝塔,可能要数北寺塔。从苏州火车站下来进入苏州城,看见的第一个古迹,是壮丽雄伟的北寺塔。苏州人对此塔有个苏州方言和北方方言引出的笑话,因为“北寺”在苏州话里,音近“不是”。如外地人问,“这是什么塔?”,苏州人答曰:“北寺(不是)塔。”这个笑话的来源,是解放前苏剧《后滩》中的一个笑料,一直流传至今。

据唐陆广徽《吴地记》:“通元寺,吴大帝孙权(母)吴夫人宅置。”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报恩寺”条则说:“即吴先主母吴夫人宅所建通玄寺基也。”或许可以说,这里是江南佛寺之祖。长江以南鲜有比这座寺院历史更古老的佛寺了。北寺塔始建于南梁(502~556年),现塔建筑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一至六层的砖结构还是宋时原物,七层以上为明代所修,八面九级楼阁式砖木建筑,高76米,占地约八百平方米,是江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古塔,并且今时今日还可供人登临。我们在塔顶一览苏州城内外气象万千的风光,让人心胸顿开。

苏州古城,塔包着寺,寺含着塔——唐代诗人张继曾半夜寻见,感慨万千,吟咏起“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的寒山寺;拥有五百尊面貌、姿态各不一样,与罗汉真人等身雕塑的西园寺;抗金壮士韩世忠和其妻子梁红玉的合葬墓;有着“江南碑林”之称的苏州府学……


从宋代到清末,虎丘塔曾遭到多次火灾,现在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


“虎丘剑池”4个大字为颜真琴独子颜頵所题


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山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吴中区

老镇乡韵


苏州在历史上是苏州府,下面有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吴县等,而苏州、无锡、常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经过区域调整,上世纪60年代增设了一个张家港市,近年吴江和吴县并入了苏州市区。

古塔、禅寺的肃穆一解仿古探幽人的夙愿,而苏州的乡村则可以让我们在秋冬交替时,一睹田园风光。

苏州,地处太湖东岸,水往东流,苏州的地理位置处于太湖下游,受太湖水的哺育,无论是山山水水,还是古城、古镇、村落、稻田、果园、鱼塘,苏州全境都是属于太湖流域。

苏州田园乡韵最浓缩的地方就是古镇了。从行政上来说经过多次合并,现在苏州镇级机构不满一百个,如今的一个镇域其实下辖着过去的多个古镇,内涵丰富。在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大量的古镇在工业化进程中消失了,而苏州可能因为千百年来受吴文化的滋养,古迹文物意识较强,有许多古镇得到了保护,成为江南瑰宝。

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吴江的同里、震泽、黎里;吴中区的木渎、东山、直;常熟的古里、沙家浜;太仓的沙溪、浏河;高新区的浒关等,这些作为旅游资源的古镇,有的经过了现代的改造和包装,我们这次去的却是一些老镇。

位于吴中区的光福镇就是一座老镇。镇上的古迹风貌保留不太全了,但仍能找到多个朝代的历史遗存,比如“清、奇、古、怪”四大姿态奇绝的晋柏和司徒庙;方塔矗立的铜造观音寺;有天子亲自赐名的香雪海赏梅胜地;有《红楼梦》中妙玉出家寺庙所在地的玄墓山和康熙皇帝多次来上香、赐物的圣恩寺。

光福镇还有太湖最大的渔港,太湖渔民集中居住的渔港村,休渔期间,渔船归港,樯桅林立,十分壮观,许多渔船上提供渔家乐服务,游人可以上船去吃正宗的太湖渔家菜,也可让渔民将船驶出渔港,来到烟波一色的太湖中,吃着太湖所产新鲜的鱼虾蟹等,看水色波光中水鸟翩翩,湖风拂来。这种享受,就是神仙也会很羡慕的啊!一个光福镇已让人穿越几个朝代,千年时光。

有些老镇以一道名菜闻名,比如昆山正仪镇的青团子。青团子用的是一种叫浆麦草的青汁,和以糯米粉,包上豆沙馅蒸成,其色绿如翡翠;周庄镇的万三蹄,同里镇的状元蹄,都是红烧而成的猪蹄,肥美无比;相城区阳澄湖里的莲花岛,坐船上岛,吃湖中所产的大闸蟹,真是赏心乐事;太仓的浏河镇位于长江口,当年郑和就是从这里起锚扬帆,率领强大的国家船队远航。因这里地处长江和大海交汇处,当地人称“江头海尾”,加上本地河、湖中所产的淡水鱼,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江海湖三鲜”;原先的古镇藏书,现已并入光福,这个镇擅烧羊肉,长三角地区十分知名,现在藏书形成了羊肉一条街,每到秋风起,一部分苏州人奔阳澄湖、太湖边品尝大闸蟹,一部分苏州人则跑到藏书去吃羊肉,品尝各种烧法具有江南特色的羊肉菜肴,外地人可能想不到,在苏州秋天叫板大闸蟹的,竟然是羊肉菜肴。

同行的地道苏州人告诉我们,在苏州领略吴文化也不必沉缅于古镇,因为古镇只是苏州乡村一些珍珠般的亮点,并不能代表整个农村。只在古镇观光,就好比一坛美酒只饮了一小杯。

苏州农村的风光非常迷人,各有特长,尤其是太湖边的乡野风光。苏州太湖边有许多山,而且大多是名山,当然这些山并不是光山,除了植被以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我们登的第一座山是穹窿山,此山是苏州的“镇山”,地位重要,穹窿山不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曾是一座道场,现在仍留存着江南为数不多的大型道教建筑群,气势恢宏,山脚下家家户户都知道铁竹道人。山上的宁邦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宁邦寺就是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将最后的韩家军遣散到这里出家以避祸的佛寺。

登罢林山,我们再上一座石山。近太湖湖心的西山岛,岛上有座林屋山,全山露出土的石块都是太湖石。这里有大片梅林,每年早春季节,梅花盛开,寒香沁人,各地人纷涌而来赏太湖梅花。就在这太湖石组成的奇特山体下,有个山洞叫林屋洞。洞口不大,一旦走进去,就会感觉似乎进入了一个奇瑰的洞穴世界。古代的道教人士进了这洞,也觉得不可想象,道教中有十大洞天,就将它定为第九洞天,认为是神仙所住的地方。走进林屋洞,谁能想象山中有一个如此巨大的石头大厅,洞顶又是如此的平坦,像是穹顶;脚下是一道道沟堑,还有大片的浅水,现在洞中装了许多种颜色的灯,水中的倒影,印着头上的洞顶,山洞更显得幽深奇幻。出洞以后,信步十几分钟就是明月湾古村,现在正是饭点,村里的菜肴多配料简单,保留鲜味。一道青菜,取自当地野菜,加点太湖水烹炒即可。村里最有特色的菜是桃胶汤,那是用桃树上分泌的胶烧出来的汤,别有风味。

苏州的农村,有许多山、许多湖,还有长江,还有水稻田,以及橘林、茶园、桃园等等,风情多变,风月无边。


登虎丘,有寺在山上,山在寺中之感。


虎丘的秋季总会吸引很多写生的人【周永成/摄】


苏州古镇一直在继续它的申遗之路 【李克祥/摄】


观前街

听书品词


苏州艺坛有三朵花:昆曲,号称幽兰,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剧,誉之为白兰花,不过现在珍稀到没有一个剧团了,都要呼吁加强保护争取复兴,一般人难于欣赏到,香港电影《三笑》中唐伯虎和其表妹的对唱“叫一声二奶奶”,就是苏剧;评弹,苏州人将她形容为芬芳美丽的茉莉花。

苏州爱评弹,说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其实,评弹不是一个规范的名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评话和弹词,苏州人分别叫大书、小书。大书一个人说,演员多为男性;小书一般是两个人说,一男一女搭档,分坐在一张小桌子的两边,男的弹三弦,坐在上手,女演员坐在男演员的左手,弹琵琶,表演是两人边说边弹边唱。

苏州评弹究竟起源于哪年,还没有一个定论。有相关史学专家说,元代就有了弹词,明代有了“平话”,但至少明末清初,苏州就有了专门的书场。到了清乾隆年间,苏州的评弹,就已经成了一个从业人员很多的群众性文化了。讲述唐伯虎和秋香爱情故事的弹词《三笑》,有了嘉庆本子;经典弹词《玉蜻蜓》,也在乾嘉年间问世。到了民国时期,苏州评弹进入了黄金时期,上海至少有五百家书场,还有无数的堂会、广播在演出。一个吴语地区特别是上海、苏州、无锡、嘉兴、湖州、杭州、常州这一圈,包括下属县城、镇以及村子里的人,无不从小就受到苏州评弹的影响。

评弹演员,特别是说大书的,说书时会有表演,边说边演,但苏州人却说“听书”,不说看书,这主要是因为,“弹”是吴语中的一门艺术。苏州话有七个单调,有入声,字还分尖音、团音,许多字有文白、苏白两种音。而普通话加儿化音只有四个音调,比苏州话的语调简单许多。评弹艺人的音调更加讲究,说起来抑扬顿挫,那确实是好听。弹词中的女演员,天生有清脆动听的嗓音,再加上说苏州话,唱弹词,那就真的是“莺声呖呖花外啭”了。

苏州有着博大的民歌(过去叫山歌,现在叫吴歌,代表作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宝库,苏州评弹以此为养料发展变化,加之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奏中各自努力,精雕细琢,每个字的调子都细细研究,务必要好听、创新才行,这样就有了许多流派。各流派、各调大多冠以创制者的姓或名,如马调、蒋调、俞调、张调、徐调、琴调、祁调、杨调等等,各调虽均好听,但因为受众广泛,喜好总有不同,都拥有各自的粉丝。上海人、苏州人谈起评弹来,会交流说,“蒋调是好听得来”,“徐调么真格糯”……大量唱词,逐渐成为了经典。

只是听一曲评弹,苏州人叫作“开篇”。本来是在说书开场,说书先生想再等等听众,就飨以一曲,有的是其他书里的名唱段,有的是专门创作的。如当你听到:隆冬,寒露结成冰,月色迷朦欲断魂。一阵阵朔风透入骨,乌洞洞的大观园里冷清清……这唱的是冬天,是蒋调创始人蒋月泉先生的著名开篇《宝玉夜探》,听来真是回肠荡气,百听不厌。又如: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夏日长、碧莲香,有那莺莺小姐唤红娘……这唱的是夏天,取材于《西厢记》的俞调弹词开篇《莺莺操琴》,同样听来有让人三月不知肉味的享受。

有时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安排江南风格的节目中,会有一只苏州评弹表演,其实就是弹唱一曲开篇;许多影视片中要反映江南城市或古镇,特别是在夜晚或下雨时,背景音乐往往用几句苏州弹词开篇;如果在苏州品尝小吃,慢慢地让酒酿小圆子在舌尖散出甜、醇、香、糯、滑的综合感觉,耳边传来的是弦索叮咚伴奏的一曲开篇。

大书,往往是取材于历史演义等古典小说,什么《岳传》、《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榜》、《济公》、《英烈》、《隋唐》、《乾隆下江南》、《三侠五义》之类,演员在说、噱、演,说就是讲述故事或者角色,一会儿曹操,一会儿张飞,人物性格鲜明;噱,被演员称中“书中之宝”,就是引人笑的“包袱”。有一次,有演员说《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打虎上山,正感冒着呢,当他表演林中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学虎啸时,鼻子里冒出了鼻涕,多么尴尬!演员就借机放了一个噱头:“东北的冬天实在太冷,连老虎也伤风感冒哉!”场内听众无不大笑。演,则是评话独有的表演,有时候还得靠即兴。比如演员手里一把扇子,一会儿是一封信,一会儿是一匹马,一会儿当作一包银子,一会又成了兵器,如果说到两个将军骑在马上开打,那就热闹了,一会表演左边将军手的金醮斧,一会儿成了右边将军的丈八蛇矛……真是出神入化,虽说是听书,但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许多弹词的经典本子是艺人自编的,并不是改编自小说。像《三笑》,讲的是一位画家,看中了一位服侍老妇人的年轻住家保姆,就卖身为奴追求真爱的动人故事,这故事是全国无人不知的了。这书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却又如此吸引人,编得如此成功真是奇迹,苏州说是“长脚笑话”。《玉蜻蜓》,内容复杂丰富而又脍炙人口,凡听过此书的都会终身难忘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因为产生于清代那个社会,在创作之初,作者曾担心情节、观点和今天的社会不会十分合拍,直到中央领导人陈云开始研究、关心此书怎样改编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玉蜻蜓》才得以演出。《珍珠塔》,批判的是势利,有其现实意义。锡剧、越剧等许多剧种都在改编了唱本后演出,而弹词的唱词大多是原创,不曾改编一词一句。《珍珠塔》唱词之华美优雅,可称是所有弹词的顶峰,人称“唱不塌的‘珍珠塔’”。当然,其他弹词如《西厢记》、《白蛇传》、《双金锭》、《落金扇》、《描金凤》、《啼笑姻缘》、《杨乃武与小白菜》……也各有特色。

一部书,一般要说上三五十天,若不吸引人,没有足够的艺术魅力,怎么能让人天天下午或晚上,风雨无阻地去买票听书呢?过去听书,多在茶馆,泡一壶茶,听听书,品品茶,吃吃苏式蜜饯,多么惬意。后来有了专门的书场,听书的环境更好了。但无论哪种方式,听书都是不错的体验。于是,我们也“偷得浮生半日闲”,学苏州人放松一下听听书,只怕听了一次以后,上了瘾。


评弹也称“南词”,是一门汉族说唱艺术。【李克祥/摄】


评弹的演出方式分为单档、双档和三个人的三档。【周永成/ 摄】


木渎镇

苏帮滋味


走过太湖,对当地的鱼菜难以忘怀。苏州当地的鱼菜一般指的是松鼠鳜鱼。这鳜鱼,有时也写作桂鱼。烧时将鱼身去骨,鱼肉翻过来割成麦穗花刀,拍上淀粉,放油锅里炸到金黄色、外松脆里鲜嫩,头昂尾翘,有点松鼠的样子,然后浇上番茄酱熬成的卤汁,酸中有甜,中国人爱吃,西方人也爱吃,苏州最著名的得月楼菜馆,以烹饪正宗苏帮菜而在食客中享有盛名,客人点的最多的就是这道菜。

木渎镇有家石家饭店,解放前就很有名。1928年秋,于右任来到苏州观赏太湖风光,归途中经过名镇木渎,到镇上顺叙楼菜馆就餐。1935年,俞友清所著《灵岩山志》上有记载:“于老十七年九月,赴邓尉看桂,归次木渎,与林少和饮于石家饭店。”席上,于右任品尝到了苏州菜中一绝—— 肺汤,此菜用产于胥江或太湖的鱼之肝所烹制,肝及汤均味极鲜美。

作为陕西人,于右任对此菜特别欣赏,当即赋诗一首并挥毫写下以赠店主:“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肺汤。”

顺叙楼老板姓石,故诗中特意这样写明。谁知第二天此诗就在上海较有名气的新闻报上刊出了。后来退隐到苏州的国民党大佬李根源来到店里,也吃到了肺汤,觉得味道不错。石老板拿出于右任的墨迹让他观赏,李根源认为于先生确实知味,故有此诗,就为菜馆题写了“ 肺汤馆”,又觉得石家两字如今出名了,不如改名,就写下“石家饭店”招牌。于是,顺叙楼从此叫石家饭店了。

但是,一到过年,什么鱼都得让位,苏州人过年时最要紧的是做“熏鱼”(也有人叫“爆鱼”),这是春节时必备之菜。主要是作冷盆菜,但春节时也会将熏鱼作吃粥菜、面浇头,还有就是作暖锅、三鲜汤等的食材。熏鱼就是将青鱼的鱼身,沿鱼脊将鱼开成两片,油炸后浸在调料里,上世纪90年代以前,熏鱼是苏州著名食品店稻香村的特产,一大秘诀是鱼洗完,杀后开了片就下油锅炸。

据说,熏鱼是从“炙鱼”演变过来的。在春秋吴国时,公子光想从堂兄吴王僚手中夺回王位,知道王僚喜欢吃鱼,就请刺客专诸到太湖边去学烧炙鱼。专诸学了3个月,学会了做炙鱼的手艺,就是将鱼烤的时候不停刷上调料,鱼在烤制过程中吸满了调料,应该是又香又美味,这也是太湖农家菜的最早记录。然后,公子光就请王僚去自己府上吃炙鱼,王僚无法推托,带领大批御林军前往。谁知专诸在上鱼时,从鱼肚里抽出一把锋利的短剑,一下子将王僚的胸刺穿;当然他自己也被王僚的御前侍卫杀死。杀死王僚后,公子光登上吴国大位,就是吴王阖闾,他一登位就下旨建造新的吴都,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古城。熏鱼或者说爆鱼,就是从炙鱼演变过来的,但是为了防止再有鱼肚藏剑的悲剧,苏州人做此菜时都要把鱼切成只有手指宽的条。

苏州的鱼菜中,还有太湖银鱼、鳗鲡,长江里的河豚,池塘里的塘鳢鱼,菜花开时的甲鱼(鳖)等等,都是极品美味。苏州的厨师们各有高招,用这食材,会烧出许多好吃得让人一辈子难忘的菜肴来。

但是,苏州厨师最体现本事的,是烧猪肉(苏州人改革开放前基本不吃牛肉),苏州的猪肉菜肴,可谓天下至味,不说别的,一道樱桃肉,就可称绝品。有人可能说了,这不是清宫菜、京帮菜吗?说对了,现在可以视作是京帮菜肴,但其实从根上说,这是苏帮菜。当年苏州厨师为乾隆皇帝烧了此菜,乾隆将苏州厨师带去宫中御厨房上班,这道苏帮菜也就被带进了宫里成为保留菜,经常烧给皇帝吃。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这道菜。民国肇始,一些御师没了饭碗,就出宫来另外谋生,樱桃肉就这样来到了人间。苏式樱桃肉,那种色泽红亮、肥腴鲜嫩、齿颊留香的综合之美,简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苏帮菜讲究时令,四季分明,四季推出应时菜肴。吃肉,也按时令,春天吃樱桃肉、初夏吃酱汁肉,夏天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酱方,大冬天吃“三件子”,那菜才叫威武。这菜在上世纪40年代的宴席上就是华彩乐章,上桌时无论主宾,都有翘首以盼的感觉。此菜要用一只很大的砂锅盛放,能同时煮一只猪蹄、一只鸡、一只鸭,有的人家焖煮时还会放些“扁尖”(浙江产的手指粗的腌竹笋)、冬笋、鸡蛋(剥去壳,约10只)、火腿等等。此菜营养丰富,味道醇厚,吃过后,再吃其他汤类菜会觉得没有味道了。

其他的苏帮菜还有腐乳汁肉、红烧肉、稻草扎肉、吴江酱油肉、蜜汁火方等,有的是用酱油烧的,有的是用红曲米烧的,有的是蒸的,时令性不太强,总之都是体现猪肉经过苏州大厨手后那种独特的肥美。苏州人不喜欢单纯的甜,红烧的猪肉都会放点糖。

品过了苏帮的大菜,也不能放过苏州的小吃(苏州人过去叫点心)。苏州的小吃分三大类,一种是街边摊,比如海棠糕、莓花糕、豆腐花、鸡鸭血汤、豆酥糖粥、粢饭糕、生煎馒头之类,有的在店堂或者星级宾馆也能吃到;一种是店堂供应(过去苏州人家自己烧的,外面店不供应的),比如桂花鸡头米(芡实)、糯米塞藕、八宝饭、荠菜虾肉馄饨、糖芋艿、挂粉汤团、酒酿圆子、粢饭团、汤包等。现在许多专门的小吃店里,供应品种琳琅满目,许多人就点几样小吃当饭。

苏州小吃的另一大门类是糕团,有专门的糕团店供应,品种约有千种,黄松糕、赤豆糕、猪油糕、定胜糕、方糕、双馅团、炒肉馅团、青团子……大类分为松糕、糯米糕;有馅团的;甜、咸,本色、红色、黄色、绿色、白色等等,各种形状,各种口味,蔚为大观,形成“苏州糕团”。从景、音、味里,品苏州的吴文化遗风,本是一次穿城游湖之旅,变成了一次穿越吴国和今时的风雅之旅。


苏州“得月楼”创办于清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青团子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


鱼菜也就是指鱼类的菜肴,苏州的太湖鱼菜声名远播。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