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钩沉 G108京昆访古寻根 陕川滇篇(一)
作者:撰文_董邦耀 冯帆 摄影_张纪平 李文圣 雷现荣 绘图_李婧婷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13

进入陕西后,仿古寻根之旅奏响了又一个强音。从十三朝古都到史前人类文明;从古蜀道、古时南方丝绸之路等古时交通要道,到现代丝绸之路的崛起……国道108线的陕川滇之旅可谓精彩纷呈。

1.jpg


陕西

三秦大道通九天


国道108线陕西段全长747.2公里,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大体分为渭南、西安、汉中三个管理段管辖。其中渭南段始于韩城市禹门口黄河大桥,途经韩城、合阳、澄城、大荔、渭南,止于西安临潼区,长约209.6公里,属渭南公路局管辖;西安段始于临潼区,至于周至县,长约214公里,属西安市交通局管辖;汉中段起于佛坪秦岭,止于宁强棋盘关,长323.5公里,属汉中市公路局管辖。

2.jpg

初入陕西:“新”国道的勃勃生机

陕西历史悠久,是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是受历代皇族青睐的建国沃土。这里古为秦地,秦亡后,被西楚霸王项羽一分为三,分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所以又称“三秦”。三秦有着1180多年的古都史,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自然是四方辐辏,八方来朝。秦蜀道、秦驰道、秦直道和丝绸之路,在世界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李白有诗赞曰:“长安大道通九天”。

如今的国道108线陕西段,便是这些古时交通工程的新时代化身。如果从地图上看,它在陕西境内的走向大致被西安、汉中两座城市分成了三大段落:第一段与古时连结秦晋的蒲津关道,线路几乎平行;第二段与始通于三国时期,连通关中与汉中的傥骆道,线路几本重合;第三段与曾被称为“荔枝道”的子午道和连通巴蜀的金牛蜀道,线路基本相同。

3.jpg

被落英和花香浸透的国道108线陕西段

这段路是1969年至1971年,利用老路和后建新路连通的。沿路驶离晋陕边界——乡韩黄河大桥,便进入了国道108线陕西段的开端——古称“龙门”的韩城。韩城是一座东西窄、南北长的小城,下辖十镇两街道,有一半被这条境内唯一的国道串联起来。进入韩城后,再走三四十公里,穿越龙门、大池埝、西庄和夏阳4座小镇,就会抵达司马迁祠所在的芝川镇。

车子一路走走停停,倒不是因为堵车或是路况不好,而是受清新的公路风景和浓郁的渭南风情所感染,令人们不禁频频驻足采风。我们在路边随意“闯进”了几间翻新不久的农户,听到了一些国道刚刚经历过的“蜕变”。比如在龙门镇一间国道边的便利店里,老板娘陈嫂就用欢快的语调告诉我们,从前这条路路边的农户都是随意排污、肆意排水,不仅自家门前脏乱差,还把国道也搞得“晴天臭气熏天,雨天积水难行”。直到某天,门前忽然来了一队穿橘色制服的养路工,不仅把家门口的国道整修一新,还把陈嫂便利店门口的排水设施改造升级了一番。

司马追风:古祠里的唐时“国道”在连接韩城古城至芝川镇的国道108线上,有一批新设置的仿古路灯,灯杆旗帜上文化味道十足,醒目的“韩城”两字中加入了中国结、折扇等元素,显得格外醒目。这便是国道上的韩城名片——当地正在打造“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品牌。

一路上,我们偶遇了很多因国道改造而受惠的百姓,比如芝川镇的旅社老板老侯一家。老侯一只手紧握着远方来客,另一只手比划着不远处的司马迁祠,热情地说:“人人都知道韩城出了个名垂千古的大人物,却不知纪念这位大人物的圣地——司马迁祠,就在108国道边上不远的地方。”

老侯的旅社已经在国道西侧开了十来年,他告诉我们,别看路东边的景点离京昆高速公路的相对距离更近——只有三五百米,但要想从高速公路的出口前往景区门口,还要多绕十几公里,再回到国道108线上才行。这几年,国道的变化很大,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来韩城寻觅古风的人们也日渐增多。同行的陕西籍文化工作者董老师说,他来了韩城许多次,每次都要去司马迁祠里抚今追昔一番。

4.jpg

司马迁祠里经常有不断来追风的今人

司马迁祠如今已成为一个占地广阔的综合景区。步入园区,历史的味道便扑面而来。祠门口一块古老又厚实的石头,上书“追风司马”。一条小路顺着陡峭的山坡而上,仰首望去,山腰处有一块题写着“高山仰止”的门楼。从此至彼,九十九级砖石台阶,需拾级而上,令人心生敬畏。不知这台阶是藐视至高无上的皇权,还是寓意太史公的坎坷磨难?

登上平台后步行十几分钟,便能看到一尊遥望黄河、高耸挺立的青铜雕像。定格了的司马迁,仿佛正面对着黄河壮阔的河面感叹,大河苍莽、亘古绵延。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山河的壮丽,还有徐徐的清风,风中似是裹挟着《史记》的漫漫书香,又仿佛讲述着帝王诸侯的陈年旧事。

历史上盛赞《史记》的评价有不少,但不久前读《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中看到的一段文字,却写出了另一种味道:“中国历史上最酷的被宫刑的人当属司马迁。这让后世读书人接受了教训,从此之后读书人老实了不少……”撰写《史记》,仿佛成为司马迁对残忍腐刑的一种抗争,岁月远去,他用含辱偷生之后的硕果完成了雪耻。三皇五帝,都早已是浮云,只有《史记》,流芳万代。

登上顶端的祠院,门额上书“太史祠”,笔体潇洒、苍劲有力。寝宫在献殿之后,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面貌雍容、神态逼真。祠院后是司马迁墓,用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古柏,枝干苍劲,犹如巨掌撑天,蛟龙擎云。明朝诗人李因笃曾写下“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恐怕就是因见此景,触动了他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

步入祠庙大门,竟有豁然开朗之景。首先闯入视野的就是著名的古奕坡,又称“司马坡”。由青砖铺就而成的坡坎,高低不平,呈中间凹进、两边鼓出的整体造型。坡缓而长,没有台阶,斑驳而锃亮的表面,似是缀满了千余年间攀登者的足迹。

如果与当今的公路建设等级类比,司马坡是唐代的“高速公路”,也是此地唯一通往长安京城的“国道”。当地流传了千年的民谣“走下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正是佐证。千千万万的学子都必须爬过这个坡,才有可能迎接人生中的转折和辉煌,因此又被当地人俗称为“秀才坡”。

7.jpg

2014年的“民祭史圣司马迁大典”上,来自海内外上万名学者、民祭代表和司马迁后裔,齐聚韩城,拜谒先贤。

长安新貌:古都刮起了丝路春风

离开司马迁祠,车辆沿国道108线,经合阳、大荔两县,跨渭南市区。不久,便驶入十三朝古都所在地——西安。走到这里,我们在国道108线的陕西段旅程,已走了一半有余。33年前,在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西安便是非常璀璨夺目的一座。这里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跨度长达1100多年。

同伴中有不少人来过西安很多次,但几乎没有人是带着追溯古丝绸之路脉络的命题,重返这座古城。车子刚刚驶入临潼区,董老师就告诉我们,历史上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很多,但一般都将沙漠绿洲的路线视为主线。古时的长安就是这条主线的起点。

这条路又被称之为“陆上丝绸之路”,如果从商贸的角度看,这条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在保留使用的黄金通道,不仅是古代中国出口丝绸的要道,还是一条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贸通道,推动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

5.jpg

从晋陕交界的禹门口出发,最后到达与四川交界的宁强县棋盘关,一路走来,眼睛里看到的,是国道改造后的新颜和国道上串起的华夏新貌,脑海里时常回响起的,是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壮美诗句。

我们在位于西安市核心地带的大雁塔附近,找到了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成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中心占地面积不大,小巧全面的展示厅里,重述着许多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一位姓潘的博士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跨国贸易的起源其实始于民间。如今,史学家以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标志,不是说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而是因为他是第一位作为官方代表出使西域的人。事实上,这条路上的民间商业贸易比张骞出塞更早。比如,从新疆到内地的“玉石之路”,至少在商代就存在。更早的东西方交流,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方的小米传到了中亚、西亚,而西亚的小麦传到了黄河流域。有了交通,就有了交流。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感受到了“沉睡千年,一朝初醒”的畅快淋漓。在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同时,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再次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条条公路、铁路、航空线路搭建的立体交通网,以西安为枢纽,开辟了丝路经济带的新通道。站在丝绸之路的新起点上,西安已经吹响了再出发的号角。

这并非一句空话,2013年11月28日,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一声长鸣,满载着“中国制造”从西安出发,沿陇海兰新线一路向西,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象征着一条以西安为枢纽,面向中亚、欧洲的物流大通道正式打通。次年6月18日,吸引了大量观光客的“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正式开行,直抵新疆,并预计通往国外。7月中旬,西安直飞莫斯科航线首航;几个月以后,西安直飞巴黎航线首航,为其他地区往来欧洲的旅客提供了更多航线中转组合的选择。直飞赫尔辛基、曼谷、首尔、吉隆坡、西雅图……在陆路打造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同时,一条条连接国际的空中纽带已经形成,由西安直飞的国外城市多达20座。

然而,不论铁路、航空如何发展,公路交通的重要地位仍不可撼动。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完善的路网建设,正在推动着物资和财富,向西安乃至中国西部流动、聚集。而翻修一新的国道108线,也正如一股强劲动力一般,助推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蓬勃发展。

8.jpg

国道108线改造前,宁强武丁关附近的一个大转弯上时常被排成长龙的货车挤满,有些乘客竟然自带象棋,堵车时便下棋消磨时间。如今京昆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国道上已鲜有运货的车辆出没,多是些旅行自驾的私家车,但公路部门依然在保持着国道的平整度,安保工程也升级一新。

千古宁强:金牛道上话古今

西出长安城,驶出五六十公里后行至周至县附近时,国道转而向南铺去。几十分钟的车程后,秀美的渭河平原已不复出现,转而由崇

山峻岭的景象所代替。同行的地理学者告诉我们,其实自从进入了汉中市西北角的佛坪县开始,我们已经渐渐投入了秦岭的怀抱。

9.jpg

看着巍峨的群峰,一行人方觉“秦岭陡峻、巴山巍峨”之类的描述,是何等艰险;在这艰险的自然条件下打造交通工程,又是何等困难。据史载,历经秦汉等朝代上千年的开拓沟通,在秦巴山地上基本形成了7条交通要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巴山中有3条,金牛道、荔枝道和米仓道。另有第八条著名的蜀道,则是沟通甘肃和四川的阴平道。

闻名中外的蜀道经历代修建,虽已成为构筑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经贸繁荣的重要纽带,却因诗仙李白发出的“蜀道难”,而令几千年间的人们望而生畏。

10.jpg

今天,由西安通向成都的多条公路全部贯通,国道108线亦在这个庞大的路网当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经变成了“千里蜀道一日还”的新风,何其庆幸。然而,令那些探寻古韵流香的旅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公路并未在原来古蜀道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是另辟新径,蜀道的真实风景也被大面积保留下来。

越过秦岭段后,继续沿国道108线且行且停,经洋县、城固、汉中、勉县,最后到达宁强县。董老师说,他对宁强的感觉非常亲切,这不仅因为他曾多次来过这里,还因为这里有他多年共事的公路人。

11.jpg

宁强是个小县城,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它同时是一座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有羌、汉两族杂居其中。这里的文化积淀甚厚,秦蜀风情和民族融合的感觉非常强烈;这里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就发生在宁强,金牛道的主体部分也在这里。

12.jpg

位于县城西南十多公里处的棋盘关,正是当年金牛道上颇为著名的“七盘关”。走到这里,我们也来到了川陕交界的咽喉所在。听司机师傅说,出了国道108线在陕西的最后一座隧道——棋盘关隧道之后,我们就会进入四川。在隧道的入口处,回望来时走过的路和甩在身后的无数座险峰,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兴叹“西秦第一关”隘口艰险的文人墨客若泉下有知,定会为今日建设者的智慧而折服。

13.jpg

陕西佛坪大坪峪境内,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大门就开在国道108线边。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