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松茂古道 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作者:文/ 马贵毅 郑其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03-22

松茂古道简介:

松茂古道是中原通往川西地区的道路,也是成都平原连接茂县和松潘县的唯一通道。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灌县西街,终止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松州古城,全长350多公里。据考证,最晚在三国时期,松茂古道就已经开通了。


1.jpg


历史上,都江堰市和松潘县分别是西南和西北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果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以抵达尼泊尔和印度,也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同时,松茂古道又与古丝绸之路相衔接,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路商贾用骡马从藏区沿着松茂古道运出毛皮、茶叶、药材,然后在都江堰市西街换回藏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粮食、茶叶、盐巴、布匹和玉器,因其所用交通工具多为骡马,经营货物多为茶叶、盐巴,所以,松茂古道又名“松茂茶马古道”。


组图: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边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251年至256年),主要风景区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松茂古道、离堆公园、灵岩寺、普照寺、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西街 古道之起点


据考古发现及历史学家的考证,松茂古道至今约有千年的历史,是岷江上游与成都平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松茂古道从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西街起,在玉垒山至今还保留着一段长约1 公里的古道,直通到玉垒山虎头崖上。

古道的起点在四川都江堰的灌县,居住于此的居民看中了这里的交通便利,经过世代的努力,建成了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西街,这条商业街道是松茂古道最初的形态。

地震给都江堰留下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二王庙垮塌,重建需要两到三年,然而西街是个例外,在这里,地震只是扫掉几片青瓦。居民爬上屋顶捡一捡,生活又开始了。

西街上的门牌一直编到212 号,一些门洞里,又藏着“附一”“附二”“附三”号。96号的男主人袁昌荣查过家谱,说西街上很多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湖南、湖北迁徙而来。“比如我的口音,就和湖北黄石一模一样。”袁昌荣说。

考据中,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甚为凄惨。来自湖南、湖南、广西等地的村民被官差押解而来,途中上厕所还得先打报告,请求差人把绳索解开。于是四川方言中就有了“解手”一说,大便叫“大解”,小便叫“小解”。当然,这是清朝的事情了。


4.png

随着国道213线的贯通,汽车逐渐多了起来,马帮也就失去了作用,此后,松茂古道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沟通汉、藏、羌


随着松茂古道的出名,西街不像前几年那么萧条了,傍晚的时候尤其明显。久无人居的房子升起袅袅炊烟,小院里的晒衣杆撑出各色衣物,久违的邻居围坐一圈讲述白天的见闻,“爸”“妈”“娘”“伯”的声音在老街上此起彼伏。不过,今天西街的热闹远远无法和过去最繁华的时期相比。这里曾是松茂古道的重要组成——沟通汉族和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

“如果那时候算GDP,西街恐怕占到整个都江堰的五分之一。”西街老居民、今年64岁的陈思明说。陈思明小时候常在这一带玩耍,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仍然可以回忆起当时西街的大致风貌。从老县城拐进西街,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家玉石铺。所谓“玉石”,既不是和田玉,也不是缅甸玉,而是从河边捞上来的汉白玉。原石固定在机器上,匠人像骑自行车一样踩动机器,原石就转动起来。操作者手捧金刚砂在原石上来回摩挲,一块石头就被打磨成扳指、戒指、耳环之类的首饰,大一点的则变成了香炉一类的器皿。不过,玉匠的后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搬离西街,现在找不到了。

玉石铺旁边是做针头麻线的,铁丝在石头上手工打磨,最后的成品又粗又长。“这些针不是绣花针”,陈思明说:“是卖给少数民族缝口袋、缝皮毛的。”那时候藏族人自己不做针,大概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

再往上走,就是铁匠铺。西街上的铁匠铺有四五个,居民们还有印象的是“颜铁匠”“冷铁匠”和“董铁匠”。董铁匠的原名叫董正云,他的儿子董宗富,今年已经68 岁。在董宗富的记忆中,一条街上的铁匠们是有分工的。从成分上说,有的人打钢火,例如菜刀、斧头,有的人打白铁,例如火钳、锣片。从成品上说,有铁匠负责抓钉、门闩一类的建筑耗材,有铁匠专打马掌、马鞍之类的运输器材,董铁匠打的是锅碗瓢盆之类。为了区分“产地”,冷家的产品有个“冷”字,董家和颜家则分别是“董”“颜”二字,这就是当时的商标。

作为商旅穿梭的贸易通道,西街上自然少不了旅店。陈思明说,分辨哪家开过客栈,就看他家有没有小院。陈思明的家,就在小院子当中,过去叫做“鸿发店”。那时客栈没有豪华房、标准间之分,靠近主人家的房子贵一点,反之也就便宜一些。

其实贵也贵不到哪里去,歇脚驻店的多是穷苦的背夫,当地话叫做“背子”。“背子”原是驮运的工具的意思,分成“背篓”和“背夹”两种,时间长了就成了这一行的代称。有的背子受雇于人,只是纯粹的苦力,有的则是自己贩卖,大概就是货郎。一些背子和制造商构成原始的代理关系,赊了货进山去卖。董宗富就保存了一张民国37 年的欠条,凭条可取麝香2 斤。

有的西街居民自己也是背子,例如李玉才。他传授给后人的诀窍是:如果一群人背货进山,那么彼此的商品应有区别。如果是同一种商品,背子出发时,要拉开时间差。李玉才早已去世,活到今天该有百岁了。西街上的职业不止于此,另外还有卖汤圆的、点豆腐的、打棕垫的、编篾筐的。用老年人的话说,“西街就是劳动人民一条街”。


5.png

西街是一条短而窄的小街道,房屋多为二层木结构建筑,是典型的西川小镇民居建筑。西街还是著名的松茂古道的起点,如今政府基本恢复了西街的原貌,但却难以恢复古时西街商贾云集,驮铃声声的繁华景致。


天生一个娘子岭


出西街,沿着古道一直走到玉垒山虎头崖,这里依旧完好保存着松茂古道的关隘。此处危崖壁立,下临岷江,地势十分险要,曾一度是沟通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关隘,历史上素有“川西锁钥”之称。

下玉垒山,从都江堰出发,驱车沿九环线直奔九寨黄龙路,沿途风景一闪而过,如果你在意,就会发现岷江东岸山岩树丛之间蜿蜒着一条若有若无的羊肠小道,时而飘上高峰,时而跌落低谷。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中“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指的就是蜿蜒盘绕的350 公里松茂古道。

沿岷江东岸,溯岷江而上,有大禹的出生地石纽,有古蜀国的发祥地茂县、汶川,这是道教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文化的起源地,还有改写五千年长江文明史的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恢弘传奇的三国蜀汉文化、世界唯一保存完好的叠溪地震文化、“大唐松州”古城文化、气壮山河的红军长征文化。当你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后,无不感叹松茂古道就是一条悠久灿烂的文化长廊。

翻过娘子岭就进入岷江峡谷。娘子岭位于都江堰与汶川县的交界处,海拔1395 米,俗称“羊子岭”。起于两种传说,一是当年杨贵妃路过此地而得名;二是因为蜀后主孟昶游返益州,其妃张太华迎候于此而得名,但都不得考证,姑且按董湘琴的“佳名自古称娘子”。

娘子岭上的垭口是松茂古道上的著名风景点,为汶川八景之一。垭口上,左右双峰对峙,中间一块长约百米,宽约四十几米的平台,平台两边是关帝庙殿堂和厢房,房侧有三眼古井,井边立有“银台神泉”石碑。

娘子岭沿途都有许多幺店子,又称骡马店,如今还能看到一些躺在山湾里的老太龙钟如寿星的“千年老字号”客栈。这些树皮铺顶长满青苔的小木屋,曾经接待了一代代客人,如今只能在山林中与青松为伴了。从娘子岭向下走,有的石头上留着清晰完整凹陷的骡马蹄印、拐扒子(拐杖)戳出的圆坑,以及模糊的人足印,这些痕迹是松茂古道不朽的历史印记。


6.png

松茂古道深藏于岷江上游河岸地带,是川西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商人从这里运载着数不胜数的蜀地特产,延续着天府之国的繁华。


绵虒古镇寻禹迹


松茂古道上还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节点——绵虒古镇,因为那里被称为大禹的故乡。史籍文献上说“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尽管学术界对汶山郡的认定为汶川、北川范围内,但长期以来,流传着绵虒镇高店村石纽山刳儿坪就是大禹的出生地。如今,山上还有许多禹遗可寻。

抵达刳儿坪,我们在当地人带领下,来到一棵枝叶稀少的高大古柏树下,此处还能看到启圣祠又名禹王庙的残垣断壁。半山岩洞洞穴上有“禹迹”二字,字大过尺。当地人说这里祖祖辈辈都传说大禹故里就在它上面,传为“禹母修已,吞神珠如薏苡,胸拆生禹”的地方。而坪上有很多石头都有奇形怪状的刻痕,不像画像字符,是否是大禹那时的文字,只有等历史学家去解读了。

绵虒古镇透着一股浓郁的文化古风,大禹宫内能看到一些古代名人留下的文物古迹。范仲淹在此留下了“岷江起风,汶水腾蛟”的佳句。明、清在此兴办学宫、书院,大书法家于右任曾到刳儿坪寻访禹迹,并在镇内禹王宫书有“明德远矣”的碑刻。除禹王宫、文星阁和一段城墙尚待保护外,武庙、城隍庙和县衙门三处皆被毁坏。尤其县衙门是阿坝州最古老出色的一座,有识之士无不扼腕叹息。




组图:大部分羌寨顺坡而建,别致有序,形如古城堡,地面由曲折巷道相连,家家可通。


西羌的寨子


松茂古道沿线,是我国羌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汶川、茂县、理县已向中外游客推出几个各具特色的羌寨:西羌第一村、萝卜寨、黑虎寨。西羌第一村位于汶川阿坝州,也是离灌县最近的一个羌寨,如今九寨、黄龙、大草原黄金旅游线依寨而过。岷江河畔的绿树成荫与石房石碉的黄褐色形成鲜明对比,站在岷江对岸,远眺就能看到西羌第一村中一座高达40米的古碉,如挺立寨中的卫士。1996 年,西羌第一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华民间艺术羌绣之乡”。如今,这里古风犹存,很多人家都在大门内外搭了棚架,葡萄南瓜等各种瓜果藤叶铺成了清爽悦目的绿色走廊。

出汶川县城20 公里的途中,能看到山腰的一个寨子,据资料上称这寨子是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海拔1970 米——这便是松茂古道凤凰山上的萝卜寨。层层叠叠黄土夯筑墙面的泥房,密密实实地铺在“凤背”上。人们一般都认为羌寨为防御都建有古碉的,而萝卜寨便是一座罕见的没有古碉的羌寨。正纳闷的时候,当地一小伙子带我们进入了一座迷宫,街巷曲折,家家户户隔而不断,门道巷道独木梯,左转右连,上接下通。犹如迷宫,若外敌闯入,定会晕头转向,我们才明白这便是寨子的防敌之玄机奥秘。这是只有在战争岁月中才能磨砺出来的防御艺术,大凡羌寨都内藏“军事建筑”。

距离茂县28 公里的黑虎寨,清一色的石碉房和四五座高高的碉楼,错落有致排列在突兀半空的山头上,其背靠山峰,三面皆悬崖万丈,黑森森的,居高临下雄视苍茫峡谷。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艰难地从山脚蜿蜒而上。这绝对是一处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传说这里出了一位智勇双全的黑虎将军,带领乡亲用巧计多次打退了强敌侵犯。


松州古城现存有觐阳门、延熏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其中延熏门外的瓮城保存最为完整,松潘古城南门瓮城遗址公园即坐落于此。


清咸丰年间,因税赋沉重,在松潘县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消灭清军数千人。


漫步高原古城


在茂县西北处,松茂古道穿过雄关高岭,此处历来都是商贸繁荣、重兵把守的边城。史载古羌人的一支由西北陕、甘、青南下至岷江上游河谷,在此处建成了蜀山氏部落,其后代首领蚕丛在此建立了古蜀国。

在汉代名为蚕陵县治,在清时,蚕陵演变为叠溪,是当时的商贸重地,也是重兵把守的重镇。1933 年8 月25 日下午3 时52 分,一场7.5 级地震致使叠溪城在几分钟内直线陷落呈单条阶梯状,向河谷中陷落500 多米。叠溪古城和周围21 个羌寨三千多人全部陷落于江底。形成了今天4 平方公里的叠溪海子。

这个名叫蚕陵的古镇从那天起就只有它那露出如头顶似的城门洞和一块如墓碑似的刻有“蚕陵重镇”的巨石还留在水面上。

离开茂县,驱车前往松潘县松州古城。古城现为省级文化名城,誉称“大唐松州”,是松茂古道的最后一站。自秦代以来就是历代王朝衔接与治理川、甘、青、陕等地的边陲重镇,有“高原古城”之称。松州古城与其他古城有所区别,其城墙是我国古城中最厚的,而且保存完好。这里还因高原湛蓝的天空和街道上行人以藏、羌、回族居多,结成了高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氛围。

松州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所用的青砖长50厘米、厚12 厘米,每块砖重达30 公斤,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墙异常坚固。城墙高10 米、宽30 米、长6200 米,位于城东、城南、城北的三座城门顶部均呈半月形,门基大石上镂刻着各种别具匠心的浮雕。

当地向导带着我们一一访古。古桥春涨、金蓬晚照、龙潭映月、炉烽晓烟、大悲梵钟、赤松古迹、风洞秋声、雪栏霁色,这便是著名的松州八景。而建于明代的清真寺、古松桥、遇月桥、七层楼等名胜古迹都能找到。自古以来,松潘都是兵家必争之边陲重镇,如今,岷江河谷、涪江河谷沿岸大量的关隘、兵屯、靖墩和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仍然随处可见。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