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探秘石渠
作者:撰文 摄影_原画册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0-09-14

孤悬在四川西北角的石渠县是藏地的隐秘之处,一条名为S217线的省道连起了县城和外面的世界。沿着这条神秘的公路,穿越鲜有人打扰的处女地,探索太阳部落的真实面貌,品阅纯正的藏传佛教文化,感受世界海拔最高县城的风貌,这就是这条公路的魅力。


1.png


翻开中国地图,注视四川的版图。成渝之间那片土地城镇密布,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川文化圈,最先闯入脑海的关键词离不开“火锅”、“茶馆”、“休闲”、“峨眉山”和“熊猫”;四川境内二郎山以西的川西高原近年来也因壮丽的雪山、草原、峡谷和旖旎多彩的人文风情逐渐为人所知。早在2006年就有人把穿越川西的川藏南线(国道318线)形象地概括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而川藏北线(国道317线)不仅是自驾和骑行的热门线路,又因其是入藏要道,少不了受人关注。这次我们要去的地方,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四川,也非川藏南线和北线,而是四川西北角一个叫石渠的小县城。在地图上,石渠有着在中国版图上少见的空旷,只有一条公路——省道217线连接起几个陌生的地名。出发之前,我对这片土地浮想联翩,那些稀疏而陌生的地名之间的空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要去往省道217线并非易事。从成都出发,沿国道318线一直向西直到新都桥,这一段路早就为人所熟知——川藏公路名声大噪,沿路自驾、骑行的人不计其数,很是热闹。沿线的客栈、餐馆,叫卖的山民,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不断地上演着属于川藏线的同一个故事。以新都桥为界,往北行走,依次经过塔公、八美、道孚、炉霍,也就进入了川藏北线。川藏北线车少人稀,更像是在独享风景,没有丝毫世俗的干扰。几经波折抵达川藏北线小镇马尼干戈,这里向北引出通往石渠的省道217线,我们的探秘旅行才算正式开始。

这里所说的“秘境”就是以石渠为中心的扎溪卡草原地区,那里是隐藏在中国内陆深处高山草原之间的净土。而省道217线则是守卫这片秘境的唯一公路通道。在这偏居于川西北一隅的隐秘境地,人们能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逃逸感。而就在这片缄默的土地上,在人迹罕至的高山草原中,隐藏着色须寺、巴格玛尼石经墙、松格玛尼石经城等藏传佛教的圣地,流传着格萨尔王的传说,这里被称作“太阳部落”,过着千年不变的接近原始的生活……这一切被省道217线串联起来,使它成为这片缄默的土地美景和文化的见证者。


2.png

扎溪卡草原开满了野花,动物骸骨散落其间,孤寂地见证着这一切。


扎溪卡草原

精彩的留白


从马尼干戈出发向北行驶上省道217线已是正午时分。按正常行驶,大约会在傍晚到达石渠县城所在地——尼呷镇。和地图上显示的一样,这一路地广人稀,别说遇不到小镇村庄,就算遇上几辆车都不容易。从马尼干戈到石渠县城的百余公里,除了竹庆和几处公路养护道班,其他都是些星星点点的牧民帐篷。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行驶在省道217线上,平均每小时与我们迎面驶来的车不超过5辆,这与川藏南线国道318线的汽车长龙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里路况尚好,也没有极高的山等待我们翻越。草原是此段旅途的主角,各处的草原,所见所闻并不雷同。这些小景,或者温馨简单,或者寂寥空灵,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路上,草原与花海总是与我们相伴。听驾车的师傅说,这一地区最热的季节在7月,可那时的温度却恰如内地的春天,各色野花会次第而开,却显示出争先恐后之势。只要不是在冬季,其他大部分的时间草原上都是一副繁花盛开、水草肥美的景象。河流从雪山中孕育而生,河道浅切,河汊纵横,恣意流淌没有一点负担。一路上能看到各种形式单纯的山丘延绵起伏,任由白云调和阳光的色彩,然后将其倾泄在草甸上。远观草原更像是一块画布,背景般衬托着牦牛、帐篷、野花,也衬托着格萨尔王的传说,并谦逊地为这画上的一切提供舞台,不曾离弃。

继续向北行驶,会遇见雅砻江流域一条条河流在广袤的草原上漫流,没有方向,随意为之。让人感觉这里就像是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留白之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被过分地侵扰。

不得不说,省道217线通往石渠县城这一段所遇见的扎溪卡草原,也许算不上草原中最美的一个,但确实是我所到过的最原始的地方。如果在盛夏般的7月,扎溪卡草原就是花海,定会有如痴如醉的景色,虽见不到如醉的草原,但眼前的一切仍呈现出不受现代文明侵扰的人文气质,深深吸引着同行的每一个人。如果说沿着国道318线从上海到成都两千余公里,无非是从现代的长三角到了现代的四川盆地;从成都沿着川藏线到达马尼干戈的1000余公里,是从现代的四川到了现代的藏区;而从马尼干戈沿着省道217线才是从现代的藏区驶入原始藏区的旅程。石渠县寂寞地孤悬在四川的最西北角落,似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每一块地方都是处女地。司机师傅打趣地说:“你若下车奔向草原,八成能留下这寸土地上的第一个人类脚印。”

扎溪卡草原给人最深的感受,并不是来自于诸如绝美风景之类的感官刺激,而是那种使人捉摸不透,但又能切身感受到的氛围。习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总是乐于寻找那种纯朴和干净的土地,而这里正好能提供让人吃惊的纯朴与干净。扎溪卡草原延绵不绝的山脉优美而天成,草场上偶尔竖起的经幡,孤独地,不厌其烦地飘扬着,似乎也在诵读经文;大大小小的海子不带一点杂质地映衬着蓝天,前方人口仅几千的偏远县城安静地等待着为数不多的到访者……


3.png

色须寺的午休时间到了,年轻的僧人们聚集在主殿的门前三三两两地玩耍起来。


县城与色须寺

隐秘的圣地


由于汽车抛锚,到达石渠县城的时候已接近深夜,本就人口稀少的县城在夜色中更显冷清。石渠县县城海拔4200米,是世界上海拔较高的县城之一。这里空气稀薄,全年无夏。即使是当四川盆地里的人们饱受酷热难耐之苦的时候,这里晚上的温度却接近0℃。抬头仰望,稀薄的空气正好展示了壮阔的银河,繁星点点,震撼人心,不禁让人心生遐想:是不是因为海拔高、更接近天空,也更接近星辰的关系,这里才会被称作“太阳部落”。此时四周藏獒嚎叫,划破夜空,让人心生畏惧……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爬起来。和想象中一样,这里人烟稀少,街道上偶尔会驶过一辆风尘仆仆的越野车,或是藏民的摩托。寒冷的气候和稀薄的空气让县城和传说中的一样“没有一棵树”;街道上的小店、旅馆三三两两的开着,招牌中常常会出现“扎溪卡”、“格萨尔”等字眼。确实,这两个词代表着石渠的自然和文化符号。

格萨尔王的传说大抵是这样:许久以前,藏区还是个天灾与人祸遍及的地区,百姓长期遭受着妖魔鬼怪的侵害荼毒。观世音菩萨为拯救世人,普度众生,向阿弥陀佛请求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格萨尔王被史诗的作者们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以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黎民百姓。史诗中描述的格萨尔王,在降临人间后屡遭迫害,但由于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加之其受到诸天神的保护,不仅逃过劫难,而且反制了妖魔鬼怪。

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似乎只会星星点点地在人们口中传诵,而能真正感觉到的,更多的是藏传佛教所带来的文化氛围。

沿着省道217线行驶,出县城大概四十公里便能到达石渠最大的寺庙——色须寺。其实“石渠”本就是“色须”的音译,或许石渠县城的存在本就因为色须寺的存在。

色须寺是藏传佛教的学习圣地,它还是康巴藏区唯一能够授予格西(相当于博士学位)的寺庙。寺庙整修一新,墙体白色和藏红色相互映衬,庄重而优雅。我有点诧异于在简朴贫穷的石渠县,这座寺庙竟然能得到如此的待遇。据说由于当地居民笃信藏传佛教,以至于他们宁可自己物质生活清苦,也要将最好的东西捐给寺庙。我想这就是他们对信仰的最直接的守护吧。

寺庙里传来“嗡嗡”的诵经声,一大群僧人正在学习早课。特别是角落里一群小僧人披着红袍,口中念念有词,样子认真可爱。就像我们的家庭希望把孩子送进大学一样,康巴藏区的人民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喇嘛。上午的课结束,喇嘛们出来,脱去长袍,在空地前辩经。他们在这里学习宗教教义,同时学习医学、建筑、天文,色须寺无疑是授业的圣地。

作为四川最偏远的县城,石渠不是旅游目的地,甚至不需要太多的定义,似乎也没有准备将扎溪卡草原的美景开辟成新的旅游景点,也未曾想过将格萨尔王的传说包装成粉饰旅游开发的噱头。这片缄默的草原,这座偏远的小县城,以及城外的色须寺,纯净地保留着它的尊严。


4.png

巴格玛尼石经墙前转经的老人,炽烈的阳光与静静流淌的时间赋予了他独特的相貌与性格。


巴格玛尼石经墙

太阳部落的信仰长城


拜访色须寺后,沿着雅砻江上游一条无名公路北行,大概三四十公里,便可到达长沙贡马乡。我们要在这里拜访一处神奇的遗址——巴格玛尼石经墙。

在藏区,刻有经文的石头被称为玛尼石,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迷人的文化符号。巴格玛尼石经墙距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长度有1.7公里,宽两三米,全部由玛尼石片垒砌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佛塔和神龛,里面有拙朴而优美的佛像。石经墙用藏文刻着《甘珠尔》、《丹珠尔》、《贤劫经》、《解脱经》,我们看不懂藏文,并且其实除了长度之外,巴格玛尼石经墙的形体规模似乎并不怎么会引起人兴趣,但真正走近它,看到每块玛尼石上刻着的经文,细密繁复,这时方才让人由衷赞叹。

巴格玛尼石经墙周围聚集了许多藏民,多是从周围的村镇部落赶来朝拜的。他们不厌其烦地绕着墙转经。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拿着佛珠,对着我的镜头微笑。他眼睛几乎失明,但在我的相机上看到他自己,依然欣喜万分。老人不会汉语,却很友善地同我们这些来自外乡的旅行者打招呼:“扎西德勒”。老人的皮肤黝黑,可以看出一生都在高原上生活,在这里称不上能有物质上的享受,他却依然活得满足。巴格玛尼石经墙,佛塔排列,将近几十座。老者走过,每一座他都顺时针绕行三圈。

这样的场景,在这里随处可见,足以瞥见全民族信教的盛况。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心中想到“不厌其烦”这样的词。无论在寺庙,还是在佛塔经幢,抑或是在神山圣湖,只要是藏族人心中的圣物,他们都会绕其旋转。

广袤的草原上,数以亿计的玛尼石筑起信仰的长城,凝聚的石刻艺术将生生不息的信念延伸在绵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上。不知道是太阳部落的子民造就了巴格玛尼石经墙,还是巴格玛尼石经墙延续下了这严酷自然环境下的太阳部落。


5.png

松格玛呢石经城前的母子,送给小男孩一只彩色铅笔,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松格玛尼石经城

宏伟与细密的震撼


石渠的另一处玛尼石杰作——松格玛尼石经城,需要从县城沿着省道217线往东南方向行驶至长沙干马乡,再下省道顺着沿雅砻江支流的一条土路北行五十多公里才能找到。这条路十分偏僻,没有任何路牌和标记。路很崎岖,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因为有时候都无法辨认路的存在,更加不可能在现有的电子地图中找到。行车过程非常艰辛,四周荒无人烟,只有车辆前方隐约的车辙,身边奔流的河水和远处的雪山。我们也是经过多次打听和探索才找到这里。这五十多公里车程足足花了我们三个小时有余。所到之处,只有看到寥寥几座石头砌筑的藏居、零星几个不懂汉语的藏人,才能感觉自己还存在在人世间。

一个转弯,松格玛尼石经城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无疑是整个石渠最让人激动的地方。这是一座完全用刻满经文、六字真言和佛像的玛尼石刻堆砌起来的石城。相传这座石经城始建于一千多年前,无数的玛尼石堆在上面,使得地面不堪重负,形成地面上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的玛尼石之城。

松格玛尼石经城从外看着敦厚宏伟,城内留有狭小的通道,人可以通过。走在其中,置身于玛尼石的世界,每块石头上都用细密而拙朴的刀法刻着细密的经文,抚摸着历史沧桑,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步行绕松格玛尼石经城一周,一刻钟便可以完成,但松格玛尼城的细节却好似永远也看不完。每一块玛尼石都是由人工雕刻,大小各异,内容不同,但都指向同样一个信息,那便是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震撼和全民信教的力量。

这里虽偏僻,甚至说这里是中国最偏僻的地方也不为过,但这座让人震撼的遗迹却吸引着当地藏民绕着玛尼石堆转经,似乎看不到他们的停歇。藏传佛教中,人们不停地绕着各种事物旋转:玛尼石堆、佛塔、寺庙、神山、圣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用一生的时间在体会轮回的真谛。在旋转的时候,或不停转动手中的转经筒,或念念有词,或干脆五体投地。我惊讶于这种执着,当然也无从感受宗教信仰给人的精神财富。唯一能做的是,去除杂念,随他们走上三圈,用相机记录下他们全身心向佛的瞬间。

一个藏族小孩正在往石经城上的搁板放酥油灯,口中还念念有词。由于身高不够,只好踮着脚。石经城外一对母子坐在石头上小憩。我送了几支彩色铅笔给小孩,他开心地笑了,他母亲也笑了。他们听不懂汉语,但能感受到我们友善的态度。在这样物质匮乏的地方,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活得很幸福。一位藏族老人提着一篮小玛尼石,蹒跚步入石经城内,吃力爬上梯子,又往上堆了一块玛尼石,也许她相信向前追溯千年,向后延续千年,还是有人会像她一样执着于这座石经城,也正是需要这些人的积累和磨砺,才能在这深山草原之中留下这般奇迹。

这里的物质生活无疑是贫乏的,但我相信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和值得我们仰望的。


6.png


探秘石渠指南

石渠县隶属四川省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最偏远、交

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石渠西北部与青海玉树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东南面与色

达县、德格县毗邻,距成都1000余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石渠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总

人口约9万,县府所在地尼呷镇。石渠为温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20℃上下,夏季平均

气温在10℃左右,夜晚气温更是可降至0℃以下。

【必游之地】

◆扎溪卡草原:扎溪卡草原是四川最大的草原,“扎溪卡”意为“雅砻江边”,其覆盖了石渠县大部分面积。扎溪卡草原上随处可见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景色,巨大的玛尼石经墙在原野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神秘与威严。

◆色须寺色:须寺位于石渠县城外40公里处,又名色须贡马,始建于1760年,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之一,由100多个寺庙组成,规格与规模皆为石渠县之首。“石渠”之名也是来自“色须”的别称。色须寺是康巴地区仅有的两座可授予相当于佛学博士学位——“格西”资格的寺庙之一。

◆巴格玛尼石经墙:巴格玛尼石经墙位于县城50公里开外,全长约1.6公里,为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绕石经墙一圈需一小时左右。石经墙表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其正反两面每隔一段距离就留有摆放着彩绘佛龛的窗口。现在这座震撼人心的石经墙仍在不停地加长。

◆松格嘛呢石经城:松格嘛呢石经城距离县城80公里左右,长约100米,高约10米,全由玛尼石堆积而成,是藏区最宏伟的玛尼堆之一,传说是为歌颂格萨尔王留下的遗迹。石经城像是一座城堡,中间有狭窄的通道可以进入,由于玛尼石重量过重,地面已经下沉,据说石经城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高度相当,至今人们仍在不断往上堆放石块。

【交通】

◆前往石渠:从成都去往石渠最方便的方式为自驾,其次可以选择乘坐从成都石羊场客运站出发前往玉树的客车,每周三班,途中在石渠县城尼呷镇下车即可。

◆当地交通:从石渠县城前往玉树可搭乘中巴,坐满人就走。色须寺与巴格玛尼石经墙需包车前往,往返费用大概为200~300元之间,前往松格嘛呢石经城包车费用为往返400元左右。

【注意事项】

◆高原反应:石渠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此极易出现高原反应。可根据自身需求事先服用红景天等药物,如已出现头疼呕吐等高原反应症状可服用相关药物,重症者需尽快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治疗。

◆饮食:石渠县城尼呷镇上的餐厅主要集中在德吉中街一代,以川菜为主,由于石渠位置偏远,物资运送及其不变,因此这里的物价相对较高。

◆宗教习俗:由于石渠当地以草原为主的地质特征,藏传佛教在这里被加上些游牧民族独有的洒脱豪放的气质。石渠的歌舞真达锅庄与高亢悠远的牧歌是游牧文化的代表。


【编辑:】

24小时热文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