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花馍上的阳泉
作者:撰文 摄影_白英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12-26

在山西阳泉,人们生老病死、迎来送往,都离不开一种叫面塑的东西。这种用小麦粉捏出来的“花馍”,是早期农耕文明的古老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透过面塑,我们还可以窥见晋中平原不为人知的一面。


1.png

在一座座不起眼的小镇上,一群群星罗棋布的村落里,一户户朴实无华的小院中,就隐藏着许多手巧、聪慧的农妇。一双双缝衣衲鞋、种地擀面的糙手,竟然可以熟练地捏拿出带着艺术气息的花馍。


跟北方其他地区一样,山西人不仅创造了面食文化,还衍生出了精巧、瑰丽的奇葩——面塑。面塑又称面花,是以小麦粉为原料,用手捏出各式各样艺术造型,可以食用,也可以观赏。塑形完成后,这些花花绿绿的面馍要在锅中蒸熟,并在重要节日或民俗活动中亮相。我少年时代生长在山西阳泉,记忆中每逢农村的祭祀活动上,都会看到五彩缤纷、斑斓绚丽、造型逼真的面塑。那时候,我不懂什么礼节,只是对满桌的祭品很感兴趣。而如今在大城市里工作,已见不到那些飘着浓浓麦香的面塑了。


2.png

祭祀活动中面塑这项“工程”十分繁杂,西南舁村几乎各家妇女都要出动。


面塑制作者是最朴素的农妇


早就产生了把这一瑰丽的面塑艺术品拍摄下来的念头,苦于没有机会,恰逢前几天,家乡的朋友告诉我,阳泉市郊区西南舁村有一场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负责制作面塑的是阳泉市河底镇的胡怀英,她以手艺精巧远近闻名,特意约我们前去拍摄,她告诉我这个活动需要一百多组面塑,场面和气势都属于近年较大的,我听到这消息,不由得兴奋起来。

从阳泉东下高速公路,沿新修的通往郊区的新城大道前行,约5公里后转入国道207线开始缓缓爬坡,正像地名中“舁”的意思,慢慢抬高,不急不忙地行了近一个小时后,来到了地处偏僻的西南舁村。这里因为离城市中心较远,民风淳朴,得以保留了许多文化传统,比如:春节后每年都要进行当地特有的“跑马弁”活动以及传统面塑。

在西南舁村街道上,我看到一处露天小摊,几个朴实的妇女正在将各种颜色的面块捏成花、鱼、鸟、虫,造型活灵活现——这就是我多年未见的面塑。我记得老家亲戚间有互赠花馍的习俗,赶上庙会、老人寿宴、娃娃出生时都会看到精美的面塑,尤其在女子出嫁的时候,要送一种巧夺天工、有脸盆那么大的面塑——大花糕。关于面塑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在民间各种节日中,最初用于宰杀牛羊的方式来祭祀,随着文明程度的推进,面塑的动物逐渐代替了活的牛羊成为祭品。有人说,面塑工艺是从女娲“抟土造人”中演变而来的。

我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虽然面塑花样造型丰富,但是几乎无谱可循。从相关文献资料中也只能找到一些模糊线索,晋人束皙曾在《饼赋》中赞美用小麦粉制作的蒸饼:“弱如春锦,白如秋练。”此外,唐代典籍中也有关于面食艺术造型的记载,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关中人韦巨源向皇帝敬献《烧尾宴食单》,其中一款面食叫做“七返糕”,是一种花形圆糕,经过7次曲卷才做成。还有一款叫做“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粉捏了70个人物,组成了庞大的乐舞场面。这组面塑出现于当时的上层社会,而非普通百姓家,可见在古代,面塑颇受官宦阶层欢迎。

面塑这门手艺经过数千年的口传心记,一代代心灵手巧的女人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这些农妇制作的面塑,融合了剪纸、绘画、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她们充分发挥着想象力,把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在了柔软的面团中。我觉得,面塑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殿堂里的雕塑作品,而这些农妇,就是散落在民间的无名艺术家。按用途分,她们捏出的面花有祭祀用品、节庆用品、祝福贺礼等;从形式上来看,有单体面塑,也有面塑群;从风格上看,有浓墨重彩的,也有淡雅朴素的,有精致典雅的,也有拙朴内敛的;以体积划分,有小到盈盈一握的,也有大到一袋面粉才做一件,高度常常超过一米;从制作手法说,有捏塑、雕刻、染色、插花等。


3.png

面塑艺术根植于黄河产麦区,而晋中平原则一直是三晋大地最重要的产麦区。


西南舁村的面塑盛宴


来之前从胡怀英那里得知,西南舁村的民间祭祀活动由于规模大、祭品多,特别是面塑,得提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制作,前一天就要进行组装和摆造型,一百多组面塑,全靠纯粹手工制作,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进到西南舁这个不算大的小院时,面塑组装的庞大工程已经开始了。在临时改成工作间的窑洞里,有两张并在一起的大桌子,桌子中间摆满了作为底座的大馒头,旁边摆着一堆堆彩绘好的面塑绿叶、红花等各种半成品配件,桌子下还有几个装得满满当当的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都躺满了等待亮相登场的戏曲人物、十二生肖等不同造型、栩栩如生的面塑工艺品。看着这堆集如一座座小山的物件,我不禁心里暗暗疑惑:这杂七杂八的场面,怎么能和我小时候想象中的摆在桌上的精美面塑故事联系在一起呢?

屋子中间一个梳着马尾辫的精干媳妇,麻利地捏着堆在桌上、地上的各式面塑,只见她先拿过一个直径近二十厘米的大馒头,取过几支带有硬木条的红花和根叶,高低错落地插在馒头上,又拿来两支形态各异的喜鹊插在绿叶红花间。我定睛一看,一幅“喜鹊登枝”的喜庆图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绿油油的叶子,红艳艳的花,喜鹊枝头叫喳喳,这不是预示着好日子好光景的到来吗?旁边打下手的人不停地递各式面塑元件,坐在中间的大姐飞快地组装着,不一会就诞生了“鼠摘葡萄”、“孔雀看牡丹”、“鸳鸯戏水”、“八戒吃瓜”、“彩蝶扑菊”等一幅幅蕴藏着美好含义的立体民间传统图案。

完成了几组面塑的组装后,忙碌的胡怀英看到旁边拍摄的我,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光忙了,也没顾上招呼你。”我连连摆手。今年四十出头的胡怀英眼光炯炯有神,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趁着这会儿不太忙,她便和我聊起了面塑。胡怀英从小爱美,小时候在娘家跟着长辈学会了面塑这门手艺,婚后自己独立做起了面塑的事业,这是一件很费功夫的事,从发面、和面到捏造型、蒸制,再到晾干、上色,直到今天的组装、摆设,都全凭一双手,而且一个图案一个样子,即使今天看到的一百多组面塑也不会重复。聊了一会儿,怀英又开始忙碌了,接着要组装的是这次展示的重头戏――戏剧人物面塑。

经胡怀英有序的指挥,屋里人开始组装人物,不一会儿,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戏剧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杨门女将》、《西游记》、《牡丹亭》、《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等,题材真是丰富,再细看每个人物生动的表情、灵活的手指、绚丽的衣服……虽形态各异,却神形兼备。单看杨家将中几个主要人物的造型,都参考了原著,制作细节甚是考究:杨六郎是灰胡子、寇准是白胡子、焦瓒的黑胡子、孟良的红胡子……虽然几个人物都有胡须,但表现手法却各不相同,人物性格跃然而出;再看杨家将众位女将的造型,不仅服装图案色彩各不相同,定格亮相也精彩各异,佘老太君的威严,穆桂英的大气,八姐的执着,九妹的调皮,杨排风的倔强……无不鲜明生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制作,众人将一百多组面塑井然有序地摆在了贡桌上,这些面塑生动活泼,每组各具特色,让人眼花缭乱。


4.png

5.png

每年西南舁村都要为祭祀活动而制作几十组规模巨大的面塑群


“忠义关公”女人巧手捏出战神


胡怀英完成了西南舁祭祀活动的面塑摆贡,顾不得歇一歇,就要立马赶回家。她告诉我两天后在林里村关王庙庙会还要举办“阳泉市郊区面塑创意展示大赛”,看我兴趣浓厚,胡怀英邀我一起去她家,看看她制作面塑的全过程,我兴奋至极。胡怀英的家在河底镇,从西南舁到河底镇,我们走的还是国道207线,沿路宽敞平整,路况比想象中好很多,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到达目的地。

河底镇是阳泉市首屈一指的大型村镇,与别的农村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由于地处前往太原的交通要道上,这里明清时曾是繁荣的商埠。现在作为现代新城镇的河底镇,高楼林立,店铺繁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残存的民居古建中,还是能读出当年的富庶与厚重。怀英家住的是老院子,虽然是普通的山西民居,但保存完好,显得古朴宁静。中间一眼窑洞里,一个大方桌上摆满了梳子、篦子,还有各色颜料画笔——这就是怀英的工作台了。

第二天一早,胡怀英就开始忙碌了,在这里我有幸见识了面塑制作的整个过程。胡怀英大方地给我讲起了面塑的许多常识和技巧。面塑亦称面花,作为风俗节令祭品与馈赠礼品在阳泉颇为盛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在山区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都以群塑形式出现,每组或是一出传统戏剧,或是一簇寓意吉祥的花草鱼虫。它们按一定的需要,高低参差,疏密相间地插在以石榴、花馍、寿桃、莲花、元宝、花糕或狮虎为造型的基座上。此外,用于面塑的面粉,一般是小麦粉。其作法是先将三分之一的面发透,再加三分之二的生面兑适量碱面和匀,其软硬以捏塑后不走形为标准。

塑形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胡怀英顺手给我演示了一朵牡丹花的制作方法,她先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块大面片,用塑料瓶的盖子一按一转一拿,一片牡丹花瓣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稍微一捏,放在另一个作为底座的小面团上,一个个的花瓣粘起来,一朵牡丹花就做成了。我看得发呆,胡怀英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笑着告诉我,若要想做不同的花朵,改变花瓣的形状,将盖子捏一捏,就是莲花花瓣了,抑或换个类型的盖子,就又是另外一种花了。看着剪子、锥子、梳子、刷子、瓶盖等繁多的取自于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物件,通过锥、擀、梳、盖、拔、剪、滚、刮、按、挑等手法将面塑制作出来,不得不佩服民间艺人的创造力。面塑成型后,就该上锅蒸了,蒸熟后稍冷却,随即着色。太热易挥发,太凉易流色。色剂多以品色为主,经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后使用,颜色调好后,用鸡毛或小楷笔蘸蛋清或香油涂刷面塑。经过这道工序,面塑的色彩更艳丽夺目,似玉雕一般晶莹可爱。

造型传神是面塑的灵魂,胡怀英说:“面塑因为其原料的原因,讲究的是小巧玲珑,从细微处见功夫。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要求以形传意,表情逼真,把感情放进去,作品才能传神。”她还说进行面塑创作,平时的细致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看电视,看戏剧,甚至走在街上,都会留意去观察,思考事物的样子和特征,服饰和造型。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神不得形。”这即是对生活在民间的胡怀英对面塑艺术热爱的最好说明。我连连点头,我观察到她这次特意创作的“忠义关公”作品中关公面若重枣,唇若涂脂,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右手倒提青龙偃月刀,左手轻捋美髯,一副盖世英雄的威武形象跃然眼前。凝目赏视,威严的“关公”,义薄云天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整件作品充分运用面塑的技法,造型大气而精巧,神态逼真而传神,线条细腻而清晰,色彩鲜明而浓重,突出表现了“武圣”关公的威武形象,让观赏者油然产生一种敬畏感。说起这件作品的创作,胡怀英颇为自豪,她说自己已经构思了很久,关公的故里在山西的民间流传,他不仅忠义双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战,且好读《左氏春秋》,被尊为“武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信、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关公的精神也最能反映山西的厚重文化。为了把关公塑造得神形兼备,胡怀英看画册、读故事,反复观摩,用心记忆,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把对人物的理解融入作品,进行大胆创新。正因如此,她手下的“忠义关公”似有了灵性,不仅形象惟妙惟肖,细到发丝、翎羽、装饰都形象逼真,而且威严大气,大大提升了面塑作品的观赏价值,使这一民间手工艺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6.png

7.png

艺人胡怀英正在给冷却好的面塑上色。制作面塑的工具虽然十分简单,但工序很有讲究,就拿上色来说,必须等成品面塑冷却到一定温度才能上色,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到面塑成色。


精致的面塑艺术,难道只能昙花一现?


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林里村的玉泉山,有一座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关王庙,因建造年代较早,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这个时候是林里关王庙的庙会,今年的庙会上,增加了“面塑创意展示大赛”活动,胡怀英创作的“关公”面塑作品,就是特意为这次大赛而制作的,这天一大早,她就携自己的面塑作品前去布展。

河底镇到林里村不过十多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就来到了玉泉山下,我们从路边下车,过玲珑小桥沿曲径拾级而上,山上松柏交错,柳槐耸青,绿树掩映几乎不见土石,转弯处只见一处红墙黄瓦千年古刹镶嵌于山腰,看其气势就知道肯定是关公庙了。进了大门,一下就被那不俗的气势所感染,慢慢参观各个殿阁,细观每处古迹石雕,沐在无语的幽幽忠魂、隐隐大义的氛围中,不觉也肃穆许多。关公大殿一侧的长廊下,是这次面塑比赛的场地,我们到时,院内已经是人声鼎沸,来自郊区13个乡镇的面塑能手都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参赛。展台上的面塑作品争奇斗艳,琳琅满目,各具特色,放眼望去,小半个院内五彩缤纷,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庙会上的面塑样式和内容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既有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也有希望长寿健康的寿星、寿桃;既有象征喜庆吉祥的鱼跳龙门、马上封侯,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悟空降妖等,既用来祭祀百姓心目中的菩萨,也表达大家对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期盼。因为正值关王庙庙会,在展台上表现最多的,还是以“关公”为题材的面塑作品,有“桃源三结义”、“刮骨疗伤”、“夜读春秋”、“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等。

胡怀英摆好自己的作品,和相熟的姐妹们热情地交流起来。来参加面塑比赛的,虽然老艺人多一些,但像胡怀英这样的中年能手也不少,还有些是刚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大家一致认为,面塑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带着自已做的面塑互相观赏,还可以和姐妹们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将面塑做得更具特色。有位80岁的老艺人今天也来到了现场,她感慨地说面塑对手艺的要求很高,会做面塑的人不少,但要真正做得好,则需要多年的功夫。近年来,会这门手艺的人大都年事已高,急需要培养新人。面塑在阳泉这块土地上是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是黄土地上美丽的风景线,一定要将这门技艺永远流传下去。

近几年里,我在山西各地采风,发现面塑已经越来越难寻见。相比其他手工艺品,面塑的制作材料决定了自身缺陷——易脱落、干燥、寿命极短。尽管在不少学者、艺术家看来,面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但作为祭祀或者节庆食品使用的话,面塑的寿命常常只有短短几日。它们仿佛是一朵朵绚丽的昙花,美丽却短命。许多关注面塑的人开始想办法克服这一难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方法来延长面塑的寿命。西南舁村一位艺人曾经发明了一种保鲜储存的方法,常温下的面塑保质期长达三个月之多,但是这种方法无法长期留存。胡怀英说:“这些精美的面塑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吃’转为现在的‘看’,捏面塑不知不觉成了稀罕的玩意儿。”有人提出建议把面塑改造成其他材料代替,但我认为用其他载体呈现面塑内容,与其说是创新之策,不如说是无奈之举。毕竟没有了“面”这种原生态的原料,这作品又怎能叫面塑呢?


8.png

戏曲人物面塑造型典雅秀丽,汲取了老百姓心中理想的生、旦脸谱形象。


10.png

用于做花形面塑的模具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