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G208 G307:大道通途 晋商风骨(三)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10-23

清徐

大常秦家 无奈风雨


秦乔异姓相拜

从万柏林区南下,改道国道208线,再取道省道221线即是祁县。到祁县探寻晋商足迹,乔家大院不可错过,然而,我们匆匆离乔家堡而去,直奔大常秦家。乔家发迹,清徐大常秦家的“拉帮”功不可没。“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正是两家的商号。秦乔异姓相拜,约定不离不弃……那为什么世人只知有乔,不知秦?

从祁县到清徐县,依旧在国道208线和307线之间辗转,一段省道之后,清徐县政府就到了,从这里往大常村去,开车只要半个多小时了。近午时分,虽有骄阳当头,沿途的树木和田里刚结穗的玉米却让人感觉到一丝清凉。经过一段有些颠簸的田间小路,车在一所大院前停下来。环院墙有房屋,屋里有几口大缸,村支书介绍这是酿醋的。在这片寻常的乡村景色背后——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的秦家——曾经抒写过令今人难以想象的辉煌。


18.png

集晋商精神和建筑风貌之大成的晋祠的对越牌坊。


大常村不像一般村落那样得名于村民的主姓氏。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为古战场,也是练兵、庆功、行赏之地。大功大赏,小功小赏。因“赏”、“常”谐音,“大赏”传为“大常”,与之毗邻的太谷县小赏地,就成了“小常”村。大常与武“相生相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中战役的最后决战地。我军由徐向前指挥,敌方首领则是阎锡山的保安司令赵承绶。那是我方以少胜多的又一次著名战役,过程极其惨烈。到现在,大常村好多房屋的墙上还有累累弹痕。初到者不识,而一经指出,顿觉触目惊心。

大常又一度是周围十里八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大常地处京都大道——北京入娘子关过榆次往陕西要经过大常,而大常又远离县城,便自然形成商业市场。明代,大常是县内仅次于县城的繁华集镇,南北大街商铺一个挨一个。在这个曾经以商为主业的镇子里,出了两家显赫一时的巨商大贾——村西头的刘家和村东头的秦家,我们这次寻访的对象正是秦家。

秦乔两家渊源太深,乔家发迹正因为秦家帮衬。然后,从覆盖包头商界的广盛公、复盛公,到汇通天下的大德恒、大德通;从乾隆初年生意开张到建国初,这两家一直合资。

兴旺时期的秦家和祁县乔家旗鼓相当,包头各商号每个账期下来,数万两白银的红利滚滚而来。秦氏三余堂、九德堂、既翁堂宅第连片,仅新建的9处宅院就占据了大常镇的东北一条大街。那时,七品知县岁俸白银45两,一品大员岁俸也只有180两,而秦家年均收入不下万两,相当于百个一品大员或三四百个知县的年俸。说秦氏富比王侯,实不为过。建国初期,秦家后人到包头结账,回来说包头有一条街,叫秦乔街,有石碑,记有秦家事。秦家第三代人秦肇庆是包头生意的开创者,他也与乔家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两次在关公像前叩头发誓,乔秦异姓一家,勒石铭志,世世通婚,互相提携。这块碑乔家还一直保存着。

秦肇庆,小名四喜,生活在清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间,是秦家繁荣的撰写者。肇庆十几岁就离家走外,到河南、关东、天津、北京等地闯荡。约在乾隆初年,跟着姑父来到内蒙古萨拉齐种植蔬菜、买卖粮草、经营旅店。不久就小有成就。姑父在关口外站稳了脚,买房置地,好不得意。《清徐县志》中载,肇庆“办事专擅,多谋善断”,这样性格的人,只适合做“第一把手”,由得他挥洒。肇庆的经营理念与姑父多有龃龉,雄图大志不得伸展,常郁郁。恰此时,祁县乔贵发也来到口外。

时代久远,不知道秦肇庆与乔贵发这两人相见是怎样一幅图景,有没有青梅煮酒,秉烛夜谈?但这两个注定要塑造包头未来的人,一见之下,便仿桃园结义设案焚香,拜为异姓兄弟,约定共同创业。创业之地,他们选在包头,在一处叫西脑包的地方落脚。那时包头只是一处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因为这是通往内蒙古的要道。果然如二人所料,这里两三年间人口急增,手工作坊、商业店铺林立。由于秦乔占了先机,又有了好信誉、好人缘,所以生意越做越好,他们积累的资本也越来越大。两人把他们的商号定名为“广盛公”,经营范围,上至绸缎,下至葱蒜,还搞银钱借贷。

乾隆十年前后,他们把大笔资金和主要精力用来搞一种叫“买树梢”的生意。这是一种期货交易,即在春天,农民没钱抵垫,又愁销售没保证之时,他们明榜标价,立字为据,预付部分粮款,保证秋后收购。这比西方商贸史上说的期货交易还要早几十年。不料,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左右的一次买树梢交易中,秦乔栽了大跟头,把十多年挣的老本差不多赔光了。老乔一气之下,洗手不干,回家种地。肇庆则留下来惨淡经营。

再过五年,机会又来了。这年包头一带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粮价一跌再跌,尤其是黄豆,贱得和白给差不多。肇庆把自己积累的所有银子统统买了黄豆。待到来年,包头一带又发生了罕见的大旱,几乎颗粒无收,他立刻把囤积的黄豆像金子似的抛售出去,资本一下就翻了两番。

大喜之后,他立刻想到故知乔贵发,没做任何耽搁,跑去祁县乔家堡找到正在地头干农活的老乔,二人重新结拜,“今日结义,永为兄弟,忠诚信义,不离不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世代联姻,两姓一家”。

重返包头后,他们把商号改为“复盛公”,复盛公越扩越大,派生出了复盛西、复盛全、复盛油房、复盛菜园、复盛西店(客栈)、复盛西面店等复字连号,几乎垄断了包头的商业金融,形成“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商业奇迹。包头在清雍正年间叫做包头村,1809年改为包头镇,1926年改为包头县,1937年改为包头市,现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的变迁正与二人合辙同轨。


19.png

万贯家财的商人宅院,客房或者书房细节处精巧,整体却简单、朴素。


20.png

专门出产麻油的油坊。


21.png

柱础边的石雕造型各异,每个造型都有吉祥、富足、顺和等寓意。


告老后的秦家在风雨中落幕

乾隆年间的广盛公以秦家为主,乔家为次。约乾隆四十年(1775年),秦肇庆告老还乡,一心一意经营家业,建造宅第,坐享其成。而乔家继续进取。复盛公时代,乔家的股份超过秦家,在包头商界是乔家第一,秦家第二。

偌大家产若只用来享受定会玩物丧志。到肇庆的孙子辈时,金头这人正应了古训。金头是死后的谥号,生前人称石头。这石头的父亲死得早,年纪不大就掌握了万贯家财,他有三大爱好,赌钱、猎色、玩古董。听说陕北、晋北多美女,石头就在那些地方投资,办些商店。赔了钱就从包头复盛公抽出股金抵补。石头赌博在本地也是出了名的,镇西五里李青村大历寺的赌博会,秦石头就是赌场上的主角。要说玩古,这似乎是件雅事,但石头玩大了,更因此而卖了脑袋。原来,他居然从宫中人手里买了皇帝的爱物“玉马”。皇帝震怒,石头被判“斩决”。伏法之后,秦家把无头尸体运回老家。又倾家产配了个金人头,然后隆重地殡葬,玉马也一同陪葬。据说,出殡时通往坟地孟高村的20里路上,白幡仪仗队鱼贯而行,送葬队迤逦不绝,所过村庄观者如堵。

秦家到第九世时,出了个子弟反对包办婚姻,闹出有伤伦理的事来,形成诉讼,各施贿赂,久讼不决,家败人累。另一子弟散播“房地不卖,终究是害”的谣言,更抽出商号的一半股份,极尽挥霍之能事,如此等等,累累不绝。当老乔家英杰辈出,奋发向上之时,秦家正在自己釜底抽薪。这正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有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会一败涂地。

秦家凋敝,还因为此门男人常寿短。为长寿计,秦家祖坟曾迁到20里外的太谷县孟高庄,还曾迁往榆次。给“阴阳”银两无数,却终究没能改变命运。也正因此,秦家出了好几代女强人,也曾有过“中兴”。民国时,秦家还与阎锡山联了姻,据说南同蒲支线绕道徐沟,就是阎锡山为了便于儿媳妇回乡探亲。

回头看秦乔两家的合作,最初秦家股份多,次后各半;嘉庆年间,乔家补进大量资本,股份变为乔家七成半,秦家二成半。民国二年(1913年),秦门第八世代表秦家到包头,讨论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工商金融。乔家参加人有乔映霞、乔佑谦。当时设在北京的大德通票号面临挤兑风潮,乔家意见是再投入资金平息挤兑风,秦家则缺乏信心,还想抽出股金。此后,秦家股份缩小为12.5%。1952年,第十世最后一次去包头清算时,秦家的股份只剩3厘了。

当秦鼎盛时,单单院子就占了几条街,而如今世人只知有乔了。秦家现在还剩有几处院落,由秦家后人各自居住着,经过几代修缮,早已“现代化”了,只在不经意的细节处,还留有昔日的繁华富丽。至于那些经过岁月幸存留下来的古物、老家具,也在邻县修复晋商大院时被陆续地卖掉了。


22.png

秦家是太原县内富甲一方的商家旺族,良田万顷,土地大量出租。


23.png

乔家堡村可以说是乔氏家族的血缘部落。


24.png

从大秦常家后街望过去的太原古县城老街。


东罗时家的仁义商人

孟封镇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城东南40里,是县内包括清源、高白、尧城、徐沟、大常的六大古名镇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孟封镇的繁华。当时的孟封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华至极,有“小太谷”的美称。孟封村东南7里,过阎家营、西罗村,即为孟封镇第二大村——东罗,2000多名时姓村民是这一带的一大望族。在清末民初,东罗村的时成德为闻名三晋的大商人,与徐沟天禄堂的王家齐名,享誉清徐商界。同是本族的时成瀛创办的“小梨园”戏班,培养出三儿生(孟珍卿)、天贵旦(王春元)等一批著名的晋剧艺人,为晋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不何低估的作用。

在东罗村说起时成德,年近七旬的老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他的一些故事。东罗村的李世进老师,教师出身,学识渊博,对家乡的人文地理非常感兴趣,退学后痴迷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幸相遇,便与他同行,他对时家的了解和掌握非一般人能比。据他介绍,时家以经商为主,兼营土地,时家到底有多少家店铺,现在无人可知。盛传在清徐县及太原、河南、京津、东三省等地皆有商号。时东家要去京津或东北店铺查看生意,旅途非常方便,能做到不进他人旅店、餐馆,沿途的就餐、住宿全在自己的分号或分店,可见其资金之雄厚,实力之强盛。曾经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的东安剧院就是当时时家修建的。

和大多数的晋商一样,有了钱发了财,时成德回到东罗村后开始置房买地、养车壮马。他盖的住宅,人称楼院,整整占了两条街。前边是当铺院,当铺字号叫“裕丰当”;后边是粮行,叫“裕丰庆”;中间是住宅,有走廊过厅,还有偏院、牛房院、长工房,布局合理。房屋都是青砖大瓦房,虽然现在大都毁坏了,但气势犹存,门楼、出檐上的木雕、砖雕细致精巧。这些建筑上的细节,总是不经意间暴露院主人的身份。

许多四合院土改后,分给了村民,修的修,改的改,院落的面貌都有了大的改变,但规模还是不减当年:正房5间,高高的院墙,宽敞的大院子。住在里面的村民都很热情地告诉你哪一间曾是时家的牛房院,哪一间又是长工房以及何时分到自己手里的。

时成德买地建房,大修家业。但是,其子孙真正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多,许多房子里长年住着佣人、长工以及店铺里的掌柜、伙计。时家大院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不像别的富户,深宅大院,独门独户。现在,这些院子里都住着本村的村民,院子里依然那么热闹。如今的正房经翻修后仍在住人,两边的厢房放着些杂物,宽敞的院子里搭起大大小小的棚子,养的奶牛、鸡、猪、兔子……看家的大黄狗满院子跑。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个院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村子里提到时家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上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一段故事。在他们心里,时家并不遥远,也不神秘。不管外面人怎么看待这个远近闻名的大晋商,在他们看来,时成德还是东罗村人,谈论他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乡情的亲切。

据有关资料记载,时家发迹于时成德这一代。时成德又名时化五(“五”字代表仁义礼智信),乳名保仓。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享年81岁。时成德的父亲人称“叫化儿”,顾名思义,当时的家境非常贫穷,父亲替人扛长工,母亲则常年为人做针线活贴补家用,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当最终难以维持生计时,时家父子经人介绍去闯关东,到奉天(今沈阳)谋生。初去时,时成德只能在一家名为“功成裕”的杂货铺当学徒。那时的规矩是只管吃住不付工钱。当时,时成德也就16岁出头,年纪小却很机灵。杂货铺的东家管他们饭吃,还能学些经商的道理,时成德意识到这种得来不易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他口勤、手勤、腿勤,人缘又好,平时留心学习经商的有关知识,练习珠算,还写得一手的好书法。果然3年后,得到东家和掌柜们的赏识,由学徒升为店员,有了工资。这时,时成德的父亲因身体有病,最后返回了老家东罗村。

1894年,中日因朝鲜内乱开衅,日军进犯辽东,人心惶惶,许多买卖人的生意无法经营,只好关门歇业,“功成裕”也不例外,东家给每个店员发了路费让其回家避难。时成德20多岁,平日里为人勤快且忠厚老实,深得东家的信任,就让他和大掌柜一起留在铺内照管店铺,东家则藏在后院的地窖里,怕人绑票。当时的环境,对经商极其不利,但时成德仍然尽职尽守。店铺虽是关门停业,但铺内仍旧整理得有条不紊,而且他一日三餐为东家送饭送茶,不厌其烦,时时处处为东家分忧,更得到东家的器重。

停业三个月后,店铺重新开门营业。俗话说,货卖一张皮,由于时成德平时就将货物整理得干净整洁,根本看不出是积压货,因此,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东家满心欢喜,将时成德提升为二掌柜,时成德将挣的工资存放在柜上入了股,又成了“功成裕”的股东了。时成德当上了二掌柜后,自己也有了资本。条件成熟后,就独立经商开办银号,生意逐日扩大,买卖越做越红,在北京、天津、沈阳、太原、太谷、清徐等地都有了买卖。

关于时成德发家的历史还有其他的版本,这些流传在坊间的故事,它们的真实性早已无从考证。那个年代,许多和时成德一样的贫苦人背井离乡,出去谋生,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得知。外人只知他们衣锦还乡的荣耀,创业时付出的血汗又有谁去关心。所以,许多晋商的发迹都显得极其神秘,各种各样的传说更是讲述得古怪离奇,比如天降聚宝盆、无意中挖出财宝等等。而为东罗村老一辈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时成德得到了一笔飞来之财,而是他吃苦耐劳,诚实本份的品德。

在东罗村,时成德的口碑极好,在村民眼里,时家的慈善远远重于他的财富。自小出身贫苦,发迹后,时成德也一直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对穷人的窘境,他深有体会,因此,他待村民仁义厚道,遇到灾年或春荒,村民有家中揭不开锅者,前去借粮,无论多少,从不拒绝,不伤穷人的体面。待等秋末丰收后,再如数归还,时家也从不催收和加收利息。有时年景不好,个别人家欠收实在无粮偿还,也概不追缴。

时家家大业大,有专门的牛房院,骡马成群。农闲之时,时成德就叫人把骡马拴在门外的场地上,村民推米碾面,尽管牵去使用,只是有一点,不管能不能干完活,必须在喂饮之时送还,第二天可接着再使用。时家还常备车备马供村民有事有病、婚丧嫁娶用车,且不要一分钱。东罗村西北有一条大官道,五里一台,十里一铺,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时成德就在路旁盖了三间小屋,门上挂了牌子写到“舍茶便旅”,免费供应来往行人饮茶,这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时成德的当铺也是当地利息最少的。村里人都传唱一首民谣:“成德财主真正好,父老乡亲记得牢。手中无线上当铺,锅内无米有粮行。”

据说,由于时家宽厚待人,土改时工作队进驻村里,宣传土改政策、清算地主剥削农民的罪行时,不少人却说:“不是时家剥削俺们,是俺们沾了不少时家的好处了。”

时家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开始发迹,到日本侵略中国时倒闭,前后不到40年,他一生不做官,不为日本人办事,一心以经商为生,善待村人。

除了时成德,时成瀛也是东罗村的一位商人,他生于1825年,卒于1898年,在清徐也是有口碑的晋商。时成瀛最为人称道的事是开办了“小梨园”。

1884年,时成瀛决定开办剧校。他在东罗村西北关帝庙东西两侧盖了两处住所,开始承办剧校“小梨园”娃娃班,剧校聘请了当时有名的晋剧艺人当老师,有庆娃师傅、寇准生、鸡娃生、斜眼黑、捞鱼鹳等。时成瀛还命人由阳曲县、北路等地买回40多名孤儿学艺,小的八九岁,大的也不过十二三岁。这些孩子的吃穿、文武场、乐器,甚至舞台设置、服装器具等,均由时成瀛一人出资办理。剧校制定了校规和培训计划后,便正式开园施教。

时成瀛尊师爱徒,关心教师的生活,工资月月兑现,从不拖欠,他要求教师既要严格训练,更要关心爱护学员,尽力克服“唱戏,唱戏,不打不记”的做法,让学员自觉每天从早到晚喊嗓子、练功、口对口念戏、排戏。还督促学员苦练基本功,从唱做念打到手眼身法步都一一过关,不能含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员们在学中唱,唱中学,唱练结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学员期满出师,便成立了戏班——小梨园,长年赴各地演出,受到了观众的赞赏,为晋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晋剧界培养出很多的艺术人才。

1896年,时成瀛年事已高,诸事不顺,又无精力经营小梨园,经人说合,将小梨园转交于本村韩家经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小梨园因八国联军进北京,再加上大旱成灾、人心不齐等种种原因而告结束。但小梨园的影响却源远流长,培养出大批戏剧人才,如小生泰斗三儿生,青衣皇后天贵娘娘等,至今让观众记忆犹新。


26.png

晋商的祖宅、祠堂、石碑,多由书法大家题写。


25.png

范氏油坊在圪垛村的西北角,这是一个原始的手工榨油作坊,还保留着当年用榆木做成的榨油木。


27.png

今年79岁的范德华老人是范氏油坊的传人。


28.png

晋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常要翻山越岭经商、开铺,有些古道早年都是主要供晋商往返的商道。


29.png

晋商的祖屋常挂有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合影。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