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G109 传道朝圣路 井陉篇
作者:撰文_袁天沛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17

从炎黄始祖之地开始一趟求法、求道、求真之旅。经北魏帝都应县,看木阁楼被历史的烟云重重锁住;过恒山脚,感儒释道的仁、和、善;抵井陉古道,见纷争不断的军事关隘变成今日的交通动脉。暮然回首,原来这些古迹古法都沿着一条国道铺陈开——G109——俨然一条传道朝圣之路。

16.jpg

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赵文彬/摄】


井陉篇

秦皇古道 燕晋通衢


亲眼看到这般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历史陈迹,仿佛也置身于“车同轨”的古车马队伍中凭轼结辙: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否则,怎么能留下如此撼人的辙痕!

石券窑洞 立鄙守路

以前路过井陉多次,还没有在此地停留,这次来到井陉,才发现这里历史悠久,中国很多历史故事就发生在此地。河北井陉秦始皇古道,就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驿道遗迹,据说那是秦汉时开凿并经历代重修的一条古道。当地县志清晰记载了它的经由走向,称其为“燕晋通衢”,俗名大路。

秦皇古道距离井陉县城东5公里,这条古驿道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中,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长约百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秦皇古道就是当时主干道上的重要一段,由于此处地势险峻,扼危襟要,所以发生在此处的古代战事甚多。这条古驿道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清末修筑了正太路,这条险恶、难行的路段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现在这条古驿道的主要部分属于国道307线。

古驿路北侧有一石券窑洞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1室,平顶,高4米,面积50平方米。这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古驿站——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门前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据专家考证,它出于《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设馆舍,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

由此可以断定,这就是一处古代邮政驿站和官道官员的休息站。鄙,是距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古时称50里为近郊,100里为远郊。“鄙,距国(都)五百里”,边鄙,即有人居住的偏远乡村。在远离大城市的交通要道旁,设站来接待过往信使和官员,这就是“立鄙守路”的意思了。秦始皇在修筑弛道时也是“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有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撰写的《平安州东路修治石道碑》碑文为证,路旁崖壁上还镶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修路碑刻一块。秦汉时,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立鄙守路”尚不算残破,仍具有“守路”功能。驿站建立至今近二百年,与秦皇古道比还太年轻,可如此年代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为砖木结构,这两处驿站已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

17.jpg

扼守古道的东天门是一座关城

背水一战 拔旗易帜

秦皇古道所处之地关山环立,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最著名的战役莫过韩信的“背水之阵”,以奇兵夺赵营寨,插汉红旗(拔旗易帜),诱使赵军脱离井陉险要,斩杀成安君陈余,俘虏赵王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公元前204年,担负着开辟第二战场重任的韩信率领一万疲敝之师,从山西境内沿着井陉古道向东挺进。在他到达井陉关之前,赵国大将陈余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静候汉军。“韩信领兵,多多益善”,在后人给出的这个评价面前,韩信这次率领的军队实在少得可怜,而且还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但兵多有多的战法,少有少的战法,韩信就信心满满地为我们演绎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军事范例。背水列阵,轻骑偷袭,奇正并用,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军的营盘从后面被攻破,陈余战死了,赵国灭亡了,韩信成名了。这场战役所肩负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它不仅直接推动了西汉王朝的建立,也为中国的军事史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当年韩信就是带两万良莠不齐的汉军在绵水河边背水一战,击败陈余统帅的赵国二十万军队。由于陈余是当地人,是为家乡父老战死,加上人又生得白净,大概楚楚动人。井陉百姓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把陈余视为以身殉国的烈士,特在这里为其修筑“赵守将白面将军陈余之墓”,称东天门北山头为“将军峁”所以这里保留着他的墓葬和祠堂,供奉着他的泥像。

近前一看,塑像果然英姿飒爽,面如敷粉。而打了胜仗,用兵可圈可点的韩信却被冷落,可见地方保护主义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还值得一提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津后分路南犯,并欲经井陉攻入山西,追踪西逃的慈禧和光绪。大同总兵刘光才及其部将李永钦率领军民在此构筑庚子长墙,据险布防,督师御辱,数次击退法国侵略军,取得庚子之役中少有的胜利。于是,秦皇驰道,明清古驿,背水沙场,拒夷圣地,便神奇地迭加交织在一起,积淀着人文的厚重,使造访凭吊者每每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愫。

18.jpg

古道边的一间驿铺如今成为景区治安办公室【袁天沛/摄】

太行八陉 夕日关隘 今日动脉

井陉地处河北西部山区,扼太行山东西往来之必经之道,自古被尊崇为“天下九塞”之一,而“太行八陉”也以井陉最为驰名。早在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巡过太行,就发现并开辟了井陉通道。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魏舒“毁车为行”越井陉关攻鲜虞。《吕氏春秋》载,晋佯称铸一大钟赠送仇由,仇由国君不听劝阻,傻乎乎凿岩而道,终被晋国所灭,说的都是这条燕晋孔道。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封建皇权的创立者。秦始皇统一中国,曾多次征用民夫劈凿加宽井陉隘路,形成自京城咸阳出函谷关渡黄河北上晋阳、东下井陉、再趋辽东的秦皇“驰道”。在中国人眼里,他是“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西方人眼里,他就是“东方拿破仑”。他13岁继承秦国王位,22岁登基,39岁击败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统一大业。随后,他不失时机地制定颁布了统一治国的法令,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提出“书同文”、“车同轨”。50岁英年早逝,病死在东巡归途“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北)。

驿道上有处歇灵台——路边平缓处有一块石坪,刻石碑“秦始皇歇灵台”公元前221年,《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所记载的秦始皇东巡驾崩,病死沙丘宫,赵高、李斯秘不发丧,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这段唯一的通道,并在此停留。

因盛夏七月酷暑难当,虽然把秦始皇遗体放在温凉车里(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可以息卧的轿车),但时间一长,还是散发出了尸臭,引得苍蝇逐臭而来。赵高献计,命令随从官员每车装一石咸鲍鱼,用来混淆秦始皇遗体的臭味,古来民间就有“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于是一行人尸臭再加腥臭,臭烘烘地赶往咸阳。车行至井陉,关隘路窄,却非常阴凉,是歇息的好地方。这位千古一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是他的冥冥西归路,在此之前,他创造了空前伟业,在此之后,他留下了千古遗恨,随他同行的三位阴谋家“沙丘政变”提前结束了秦帝国的使命。随着秦始皇开启的秦朝二世灭亡,车行井陉古道的臭气也随风飘散了。

离开歇灵台,走几步就是一个古城墙和城楼,井陉口东天门关城门匾上题有“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分别扼守两座山峰,合成一座关城,战时可以屯兵。由于位于最高处,所以两边古道坡度很陡。关城下有两条长达18米,最深处达尺余的车辙,这无疑是最险最窄的一段。东天门分扼白石岭东西两峰,屯兵把守,互为依托,浑然一体。西阁关城下为人工铺石,中间行车轧压部分明显可以看出换石的痕迹,大概这就是六方面石吧。

东天门西阁以西的170米处,有一段保存完整的陡坡路面,长约七十多米,方石大小不一,大者长1.35米,宽0.55米;小者长0.4米,宽0.3米。方石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石质多为石灰岩,就地取材,小部分是花岗岩。这段路面较宽,最宽处达7米。在每隔20米左右的路面之间,砌一道0.3米厚的立石。原来这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下坡时车辆缓行下滑而设的石坎,既降速还能起到为车轮垫石的作用。采用六方面石铺路也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待正面被轧压成凹型时,可以连续翻转使用6次,可见当时工匠是多么独具匠心,秦皇古道也凝结着井陉人的智慧和艰辛。

另据古文献记载,此处路险坡陡,行车艰难,常有重载车辆,因人马疲劳而难以上坡。于是,这里曾有一群特殊职业者——以推坡挣钱为生的推车夫,当地人俗称“推坡汉”。也许“推坡汉”中也混杂了无赖之徒,他们故意“拉倒车”,致使主人急了,便以匕首刺马,最后坡路上去了,马却失血而死,这便是“白马庙”的由来。

秦皇古道的石头路基上,两道深深的车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现代铁路,它们蜿蜒上行,消失在丛林中。亲眼看到如此这般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历史陈迹,仿佛也置身于“车同轨”的古车马队伍中凭轼结辙: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否则,怎么能留下如此憾人的辙痕!难怪《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看看眼前的情形,别说车马并行了,就是想改行辙道都很难,大家只能顺辙而行,久而久之便“如出一辙”了。

19.jpg

秦皇古道穿越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

我是头一次邂逅这条古道,很难不被那历史的沉重车轮碾压出来的深深辙痕所震撼。秦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另外,古道是在山体岩基上开凿出来的,古时车驾的木轮镶有铁制轮箍,经年累月地碾压打磨,硬是在石头路面上抠出两道将近尺深的车辙。当然车辙深到一定程度,就要拖底,于是古人便招来石匠,重新把路面填平。继而,又开始新的一轮碾压打磨,形成新的影响通行的深深车辙,这也赋予了这条古道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千年古道带给我们的是历史的深沉和现实的厚重,只有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置身其中而又脱于其外,才能真正感受这些道路的分量、价值和内涵。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