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G321 百越舞步间(一)
作者:撰文_莫喜生 来风铃 摄影_袁地 莫喜生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19

很难想象,那么多生活在桂北大地上的少数民族,都是古百越人的后裔;很难不震撼,那么多不同少数民族的舞蹈,舞步里传递的都是一脉相承的文明。国道321线,在广西的青山秀水中穿梭同时,也串起了一个关于“百越”的不朽传奇。


1.jpg


国道解析—国道321线(广西段)

国道321线是我国公路东西线的主要干线之一,起点为广东广州乡道158线和省道303线相交处,经过广西、贵州,终点为四川成都,全程2220公里。国道321线广西段经过梧州的太平镇、蒙山镇,桂林的荔浦县、阳朔县、龙胜县以及柳州的三江县,全程501公里。这条路线上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包括了龙母之乡梧州、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上人间美誉的龙胜和“百节之乡”的柳州三江,行人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还可领略西南一带百越民族的风情。


2.jpg

从山坡上往下俯瞰瑶寨,近处古朴的房子和远处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蒙山

舞蹈是盘王节的重头戏


夏宜乡坐落在蒙山县西部土石山区,距县城不到20公里,是梧州仅有的瑶族乡之一,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0%左右。从梧州市出发,沿着国道321线行驶4小时就到了夏宜乡,同行的梧州记者告诉我,在解放前,夏宜瑶族乡有条古道通向蒙山县城,因地处荒山僻野,安全性很差,往来人员和客商多要结伴而行,“日出方启程,未晚先投宿”。村屯之问靠崎岖的山间小道相通,路陡且窄,行走十分困难。解放后,政府发动当地少数民族,先后建起了乡村公路,后来随着国道321线的贯通,改善了夏宜乡的交通条件,加快了山区经济发展。或许是因为通了公路,才让闭塞的夏宜人走出大山,让外头的人了解当地瑶族文化,而他们的特色长鼓舞才得以被世人所知。

车子转过山弯,远远看见在被葱郁树林环抱的夏宜村,空气中渗着草木的芬芳,闭上眼还能感觉到阵阵清爽的微风扑面而来,这凉意在炎热盛夏时节实属罕见。据说太平天国起义时,某将领率军队在夏天时途经这里,感到酷热顿失,气候宜人,顿时脱口而出“这里真是夏天宜人”,从此,该地便得名为夏宜,并流传至今。

“鼓王”黄振华老人和他的儿子早早来到村门口迎接我们,聊起本民族舞蹈,老人竟有些兴奋,他告诉我眼下快要到盘王节了,大伙每天在村子小广场里排练长鼓舞。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四这天,对于夏宜瑶族人民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值得喜悦的日子,从蒙山镇到乡村,凡是有瑶族居住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均盛装打扮,走出家门聚集于夏宜村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甚至还有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互赠信物,定下终身。从节日当天起狂欢三天,十七日方散。其中节目有: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舞者动作怪异,步伐独特。在整个祭奠活动中,每位瑶民心里那位盘王爷会变得更神圣、清晰,仿佛那神台上供奉着的盘王会变得真实,穿越了时光的尘埃,降临人世,带着帝王的威严,关切众生的生活,庇护人间平凡的气息,带给人们子孙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jpg

夏宜瑶族人习惯在跳舞前唱长鼓舞歌,虽无伴奏和指挥,但歌声分外动人。


今年65岁的黄振华是村子里出了名的“鼓王”,这位鼓王最近特别忙,他一边嘱咐小儿子回去排练舞蹈,一边交代几个年轻人舞蹈站位,老人严谨神情里透着他对盘王节的重视和崇敬。不一会儿,黄振华从里头走出来,带着我们走进他的家里。老人仔细从木箱中取出一只长鼓,郑重摆在我们面前,这支长鼓制作精细,是以罕见的燕脂木做成,整段原木经车旋而成,鼓身细长,外形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两端鼓口较为粗大,形成两个共鸣鼓腔,中间鼓腰较为细小。老人告诉我,这是祖辈传下来的长鼓别看鼓上的羊皮已烂穿,曾有人出高价收购,他毅然回绝了。黄老人一边擦拭着长鼓一边跟我聊起长鼓的传说:长鼓对他们瑶族人来说,很久以来就是一种缅怀祖先盘王的工具。传说瑶族始祖盘王在朝中立功后受到恩宠,但没有去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带着妻儿,走进“草木茂盛,无人行迹”的深山,教孩子们学会狩猎、耕织、刺绣等谋生本领。一天盘王带着六个儿子上山打猎,在追赶一只受伤的大公羊时,不慎跌下悬崖丧命,尸首挂在半山崖的梧桐树上。孩子们找到父王的尸首背回家里,全家悲痛欲绝,母亲叫孩子们剥下羊皮,蒙在梧桐树筒上制成长鼓,击鼓泄愤,以边打边舞边诉说的方式来追悼父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长鼓舞,又叫“做盘王、跳盘王、祭盘王、打盘王斋、还盘王愿”。


4.jpg

盘王节那天,人们汇集在村里一起尽情歌舞,场面热闹非凡。


在瑶族乡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瑶不离鼓。跳长鼓舞是每个瑶族男子都必须掌握的技艺。以鼓认宗,以舞较艺。黄老人带我们来带排练现场,他谦虚地跟大伙说长鼓舞未必比大城市的舞蹈好看,而且还有很多讲究。我们都好奇追问黄老人,有什么讲究,他告诉我长鼓舞要打得矮,跳得久才受人敬重。原来长鼓舞在动作上,以矮稳为其独特的特点。人们评价长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瑶族人所说的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蹲,跳长鼓舞时每做个动作要跳、蹲,因为深在大山的瑶族每天出门都是上山下山,为了省力,步伐都富有弹跳性。这种跳、蹲习惯形成了长鼓舞特有的动律。此外长鼓舞共分36道鼓72节,其中舞蹈动作又分为“文长鼓”和“武长鼓”,前者动作柔和,后者动作粗犷。常以“捶衣”、“相恋”、“舂米”、“车水”、“砍柴”、“狩猎”等等生活事件为基础,边唱边舞,配以锣鼓,形成一套传统的舞姿:有“排鼓”、“八仙过海”、“雪花盖顶”、“画眉合鼓”、“五步一蹲”、“抖糍粑”、“敬奉神灵”、“跑马射箭”、“美女照镜”、“兄弟舂米”、“童子拜观音”等几十个套路。舞者一般是边敲打鼓边舞蹈,整套动作下来得历时一个多小时,所以没有强健身体和力气是跳不好长鼓舞的。另外,舞者的行头也很有讲究,舞队师公身着道袍,头戴黑帽,手持的法器有法铃和锣卦鼓,可见道教对瑶族的影响很大。黄老人说盘王节中的唱词、动作、服装等一切仪式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原始宗教和道教的内容,那么盘王节也就失去了意义。看着场上每个人严谨而虔诚的态度,想必这也是瑶族盘王节还能保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5.jpg

夏宜乡水资源丰富,夏宜河在乡内长15公里。秀美的夏宜河孕育着勤劳朴质的夏宜人,使这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野羊撬,野羊撬,野羊撬断梓木树,梓木树啊好控鼓,控个长鼓好风流。”我们站在小广场上听着激昂的瑶歌声,眼前身着盛装的七个人开始有节奏地跳起来,一人手执朝笏,吹着牛角领舞,四个人打起长鼓,一个人打小鼓,一个人打锣。伴着长鼓声,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黄老人告诉我这些舞蹈大多是模仿劳动的动作,如开荒、播种、造林、伐木、狩猎等内容,动作粗犷大方,节奏复杂多变。只见七人均绕方桌而舞,闪转旋跃,蹲腾立跳,淳朴的山野气息扑面而来……


荔浦

竹竿之间跳出勇敢和优雅


蒲芦瑶族乡坐落在荔浦县西北面,离开蒙山县继续沿着国道321线行驶约两小时就到了。蒲芦瑶族乡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峦起伏,山谷、小盆地穿插其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蒲芦乡文化站站长李继龙告诉我,蒲芦乡在2007年乡道实现了全面畅通,而现在村门口这条蒲芦至修仁镇公路,是他们外出的必经之路。公路的修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还使得各个村寨之间联系得更紧密了,李站长一边说着一边带领我们前往纳兑瑶寨。

纳兑瑶寨位于蒲芦瑶族乡西部,坐落在距乡政府约5公里的山腰上。李站长介绍说,不通公路之前,这个瑶寨只有在半山腰和河边的两条小路出入,进则容易,退却很难,故取名“难退”村;后由谐音演变成今名。据清代《荔浦村落考察》记载,该屯建于清代同治(1862-1874)年间,距今约130~140年。村寨内主要是冯姓人家,另有赵、罗、邓、李等姓氏。据冯氏保存的《千家洞古本》和《过山榜碟》记载,村民都是盘王的后裔,是名副其实的盘瑶。和前面走访的夏宜乡一样,这里的瑶民同样信奉道教,崇奉盘王。其中《盘王歌》就是盘瑶的一部古老的诗歌集成和长歌代表,长达3000多行。现在蒲芦瑶族许多家庭中均有其传抄本,在瑶族文化、文学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纳兑瑶寨以它秀丽的景色、浓厚的民族风情及便利的交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瑶族朋友前来考察访问。


6.jpg

瑶族人通常会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竹竿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韦愿娜/摄】


李站长告诉我,凡是来过纳兑瑶寨旅游的中外游客,恐怕都会对竹竿舞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村寨中观光游览,还是在小广场上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们都会被邀请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许多大型活动中,竹竿舞也会被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广泛运用,例如每年的欢乐节、嬉水节,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李站长指了指前方,“那个正在跳竹竿舞的大姐叫冯玉,是纳兑瑶寨出了名的竹竿舞能手!”我们顺着指向望去,看见冯玉在竹竿开合之间跳起,随着竹竿“嗒、嗒、嗒”的敲击声,舞姿多了一份欢乐与自在。对于冯玉来说,竹竿舞只是寨子里的一种习俗,大家都会兴奋地围着竹竿舞跳跃喊叫。“我那时候还小,经常看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在小广场上跳竹竿舞。”冯玉说,“9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竹竿舞,10岁的时候,村里为了给百岁老人办寿宴,我就和村里的人去跳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纳兑寨不通电,“那时乡里还没有拉上电线,全寨上下一片漆黑,只有节庆时才有亮光,那是许多盏煤油灯汇集在一起的结果。”从冯玉的讲述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9岁时的她经历的那个奇妙夜晚:在那个最偏僻的小村寨,在没有电灯的夜晚,在某个节庆日里,他们十来个人组成一队,敲打的敲打,跳舞的跳舞,煤油灯闪闪发亮,灯照亮了跳竹竿舞的年轻人的脸庞,像一幅浪漫的油画。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冯玉说舞蹈的最初目的竟然是为了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年轻人。因为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胆大心细。冯玉还说,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年轻人外,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瑶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跳竹竿舞可以说已经成为瑶族人一项必备的技能,不仅婚庆、丰收的喜庆日子里要跳,而且到每年三月三的时候,如果哪个姑娘、小伙的竹竿舞跳得好,就会受到很多异性的倾慕,成为大受欢迎的焦点人物。


7.jpg

在溪边,瑶族女子正用棒槌洗衣服,她的身影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


在国内外所有的竹竿舞中,瑶族的竹竿舞最为独特、优美。外地普遍采用4对竹竿,而在这里却使用5对竹竿,而且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翻飞,时而脚下、时而头上,最惊险的时候,竟然有三对竹竿在头上、两对竹竿在脚下同时夹击,跳舞者稍不留神,就会被竹竿打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跳舞的瑶族青年男女居然胜似闲庭信步,在竹竿的夹缝中随意追逐、打闹,而且还不时摆出梅花型、八字型等优美的造型,有的甚至还会做出腾飞、手撑地等超高难度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当天晚上,在纳兑瑶寨摆起了竹竿阵,青年男子先拿两根又长又粗的竹竿摆成个“等号”,又拿来十根稍短稍细的竹竿垂直放在“等号”上,最后把这十根两两一组分开。欢快的音乐放起来了,李站长像是竹竿舞的行家,第一个跳进竹竿阵,只见他快速地抬腿落脚,东倒西歪地通过了5组竹竿,还好没被夹住脚。冯玉则像小燕子一样轻巧地跳了过去,她给我们做了标准示范动作,一只脚先迈进打开的竹竿间,有节奏地颠跳两下,又缩了回来,然后转了一圈,又迈进打开的竹竿间,两脚交替落地,手则像船桨一样摆动,又转了两圈,完成了整套动作。表演没一会儿他们又把小竹竿抬到大人腿那么高,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跳得更加热烈了,掌声、音乐声、欢笑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久久地在小寨上空回荡……


夏宜瑶族乡历史

据志书记载,蒙山县始建于宋代,今夏宜瑶族乡所辖诸村名如六海瑶(今六海村)、平坦堡(今夏宜村)等史书均有记录,可见夏宜乡至少在宋代时便有人居住,为壮、瑶、汉等民族住地。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平旦镇,明成化十三年 (1477年)改设平坦哨,属龙定里,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设平坦堡。直到1962年更名夏宜村级乡,属文圩区。

明、清时,夏宜瑶族乡百姓七成左右是瑶族,由于封建统治者对瑶民的反抗斗争进行血腥镇压,使该地瑶族人口锐减。清乾隆、嘉庆以后,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广东、湖南、浙江等地的瑶、壮和汉族纷纷涌入,落地生根,形成了如今的瑶、壮、汉族群,所以,瑶族中的主要姓氏莫、黄、邓、李、赵、覃等均有其先祖原居湖南千家峒、广东珠玑巷之说。这里的瑶族多聚姓聚族而居,主要集中在六村各屯中。他们在本村屯或家中说瑶话,公开场合说桂柳话。宗教以道教为主,每当家中、村屯遇上灾难或种养不顺、疾病缠身时,便请道士做法事驱鬼消灾。


蒲芦瑶族乡的著名景观——天河瀑布

天河瀑布(也称蒲芦瀑布)坐落于蒲芦瑶族乡,距离县城37公里,距桂林139公里。方圆8.5平方公里,因景区有一条河环绕青山顶上行,流成了一个平湖,湖水漫过而形成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瀑布高度88米,宛如天河之水而得名,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这里的一切保留了原始森林原汁原味的真面目,展示在旅人面前的是秀丽的潺潺流水,幽静的深山老林,奇特的植被树木,美丽的山野田园。这片原始森林,会给人留下“幽、奇、绿、静、美”的深刻印象。天河瀑布附近有着茂盛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各类树种分布错落有致,绿意盎然,层次不一,风吹叶动,巍然成海,静寂闲谧,春夏秋冬四季色彩变幻。在巍巍林海中,时常有黄羊、鹿出没,松鼠、山鸡逗趣,穿梭林间,自在逍遥,平添了无穷的乐趣,更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栖息溪流里,让人处处惊喜,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交融。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