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蔡俊福:高速公路机电安装系统集成领域“先行者”(图)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2-06-20

入选理由:拥有30多年铁路“四电”建设经验的蔡俊福,率队跨界建设国内高速公路机电安装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桥交通工程,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成功把中国高铁“四电”系统集成技术,移植运用到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优质高效完成港珠澳大桥建设任务。他不惧困难,率队攻坚,与台风“天鸽”“山竹”抢工期,采用先进技术、过硬质量和超前理念,在多个领域填补空白,形成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

蔡俊福.JPG

蔡俊福

蔡俊福,现任港珠澳大桥交通工程项目总经理部项目经理。2014年底,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中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通工程,这家一直扎根于高铁“系统集成”的企业,第一时间就亮出了王牌,“让蔡俊福去!”

集团对他信心满满的原因在于:蔡俊福几乎参与了集团公司所有每小时350公里客专(高铁)的施工生产管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也在短时间内就成为该领域的王牌军,参建国家级高速公路桥,这一仗,得胜。

在很多人眼里,蔡俊福是参战超级工程的不二人选。但很多人疑惑的是,已经年逾五十的他,会接受这项挑战吗?没有半句推脱,蔡俊福接到这项任务后,就挑起了这个重担,率团队奔赴珠海成为港珠澳大桥的“造魂者”。

进场后,挑战接踵而至,他发现困难远比想象的多得多。“相当于一脚跨界到了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上,心里还是有很多担心的。”“双方图纸对不上号。”这是蔡俊福在入场初期最头疼的事,“有些地方的预留空间不符,原计划安装的设备就装不进去,这么庞大的工程有很多很多小细节,十几个子系统需要一一核对。”

这涉及巨大的工作量。“初期配备的人员有限,图纸的最终版则必须在约半年内完成……”尽管高铁的“系统集成”复杂程度为行业公认,但这一次如此浩繁的挑战面前,蔡俊福仍然坦言“有点吃力”。“港珠澳大桥是国内公路系统集成度最高的项目,一次性将这么多个系统集成在一起,没有先例,只能摸索着来。”在接下来的6个月,根据设计理念,蔡俊福率领他的团队几乎重新将图纸画了一遍,“14册26本联合设计图,6550多张,摞在一起有1米多高。”并创造性地在岛隧工程内部设计了一套国内独有的消防报警系统——喷淋系统。

港珠澳大桥交通工程系统中应用了诸多新材料、新技术,多项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申报专利数十项。

蔡俊福(左)在管道安装平台车上与技术人员交流.JPG

蔡俊福(左)在管道安装平台车上与技术人员交流

港珠澳大桥通行的车辆不仅有统一格式车牌的大陆车,还有车牌格式多样的香港和澳门地区车辆。大陆和香港实行不同的过路收费模式。“两种模式的制式完全不同,而在桥上混跑的三地车辆又必须一次快速完成计费。”蔡俊福说,“两种收费模式的软件和代码区别很大,但我必须让它们兼容”。

项目部从软件代码及软件程序着手攻关,并专门邀请香港的技术专家参与开发,根据实验测试情况不断修改,仅测试版本修改就达到136次。经过累计1110次的模拟测试,车牌平均识别率从不到30%提高到96.7%,平均识别时间从0.5秒缩短到0.3秒。

桥梁上给水管采用钢构支架悬挂于桥箱梁侧翼下方,距离桥边缘1米至2米,距离海面15米至25米,海面风速高、环境湿润,管道安装难度极高、风险极大,蔡俊福充分利用力学及重力学原理,带队研制出国内首创的管道安装作业车,有效解决了安装难题。 

受大风、温度、车辆等多种负荷作用,大桥会发生一定位移,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伸缩缝,各种电缆在通过桥梁伸缩缝处时,会承受较大的张力,易造成金属护套断裂与绝缘损坏,给大桥的通信与照明带来故障。交通工程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对定制的电缆伸缩装置进行大幅改进,使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的4种伸缩量、7种安装形式的74套电缆伸缩装置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如今,装配在港珠澳大桥上的电缆伸缩装置,既能满足桥梁的自身条件,还能满足电缆弯曲半径、设备抗震要求,在国内外同类型产品中处于较高水平,填补了国内长大桥梁电缆相关技术空白。”蔡俊福说。

2017年,60年一遇的台风“天鸽”正面袭击港珠澳大桥,随后10天之内工程接连经受住了台风“帕卡”“玛娃”的严峻考验。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下午4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通过交通工程监控设备向全球直播了16级台风中岿然不动的港珠澳大桥。下午4点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打来电话对蔡俊福说:“大桥顶住了,老蔡。当初选择你们这支队伍果然没错,你们安装的灯杆,一根也没歪!”“山竹”过境后的大桥电力系统一切正常,控制系统完好如初,照明系统全部点亮,监控系统运行良好,蔡俊福团队经受住了考验。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