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宁德会廊桥
作者:撰文_朱婧 摄影_箫云集 绘图_刘超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0-06-01

藏匿于深山、掩映于绿丛中的闽东宁德廊桥,不似浙江泰顺廊桥和侗家风雨桥那样有名,但它们每一根梁柱、每一块桥板都稳稳当当、实实在在,忠实地把守着一地风水,呵护艰辛跋涉的行者。沧海桑田,繁华不再,它们依然在溪流之上傲然挺立,成为宁德除了滩涂和闽茶之外的又一文化符号。


1.png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虹桥的造桥技术早已失传,但谁曾想到,在福建宁德的崇山峻岭中,竟深藏着为数众多、令人叫绝的木拱廊桥,这些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状好似一道道彩虹,不仅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相似,而且还对虹桥有所发展创造,即在桥上加盖桥屋,使得桥既可通行,又能遮风避雨,因而也叫风雨桥。贵州黔东南的侗家也有很多风雨桥,但宁德难能可贵的是,居然在一个县里保存了那么多完整的木拱廊桥。

闽东一带由于降雨量充沛,在山岭沟壑之间,发育出密集的河流水系,这些河流大多自成体系,水流湍急,互不贯通。居住在此的山民们为了克服自然障碍,开辟交通要道,设计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廊桥。廊桥使得山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久而久之还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易货换物,乃至举行祭拜仪式的重要场所。宁德的古廊桥主要有木拱廊桥、古拱廊桥、平梁木廊桥和八字撑木廊桥等四种形式,其中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宁德现有木拱桥55座,分布于屏南、寿宁、周宁、古田等地,而省道202线将这4个县的廊桥景观串联起来,让我们行程路线更加明晰,仿佛冥冥中的缘分一样,让我对这次旅程充满期待。


2.png

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明末时期曾被烧毁,清朝时几经波折后重建,桥身向右岸延伸为38开间156柱,桥西北有重檐桥亭。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12开间,195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


寿宁:寻觅廊桥的至灵至性


宁德4月的天气始终阴晴不定,车开到盘山路时下起了大雨,山上升起白雾,能见度只有十几米,初春的寒意随着风雨的摇曳突然袭来。然而,在寿宁南阳镇,一个村子溪流的出口处看到廊桥时,一股暖意油然而生:如同岁月一般悠长的溪流上方,赫然横跨一座木拱桥。朋友说这就是“虹桥”,像飞虹一样架立着的桥,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回澜桥。叠梁架拱的虹桥一下子就从气势上征服了我。我一如站在时间与空间之外惊诧地望着它,而它却在这风雨中岿然伫立。走近去看,却又觉得它更像洗尽铅华的老人,不需要华丽的装扮,也不需要刻意的雕镌,漠然隐居天地一隅。

“寿宁县被人们广泛称之为‘世界廊桥之乡’。”同行的摄影师箫云集拿出相机,一边取景一边说,“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是这里木拱廊桥的一大特色。”他告诉我,廊桥首当其冲的功能是交通,然而在社会演变中,也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密切相连,还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在寿宁的木拱廊桥中,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神龛多设在桥屋中,祭祀的对象内容很广泛,有佛教人物,如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人物,比如临水夫人、黄三相公、马仙等。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头,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柱香,便可磕头作揖、祷告祈福。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阖家团圆、万事如意。目前寿宁一带仍保留了端午走廊桥的民俗,端午节这天,信众聚集廊桥之上,带上香纸、米粽等物品,一遍遍地,无比虔诚地诵念《过桥经》,并向桥下抛粽子,以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在今天的都市人眼中,这样的祭祀场景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惊奇,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如同对乡间习俗的依恋,已成为乡民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廊桥虽不是家,但是它给了我一种家的感觉。”当地人告诉我们,廊桥对于他们,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设施,而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站在鸾峰桥上细细地阅读,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五年的木拱桥,中间完全没有桥墩作为支撑点。就在我们对着梁架上所建的17间长廊式桥屋和盘龙卧虎的楼阁赞叹不已时,箫云集告诉我们不远的前面就是杨梅州桥,那里有连绵不绝的青山碧水,还有千年修道成仙的古樟树……远远地我们就已经看见那朴实的桥身和参天的古树,初春雨水的浸润使得这棵千年古樟枝繁叶茂,像杨梅州桥的保镖一样。大树跟前有十几级台阶,往下有一条窄窄的石板桥通向铺满了鹅卵石的溪对岸。那山、那水、那树,比起任何一张照片、任何一篇美文对它的描述都更有味道。


3.jpg

随着公路的修通,这些廊桥周围已不再如以往热闹,它们在深山里愈加显得静默清寂,但每一片板,每一根柱,每一道梁,每一个构件都如同山民那样质朴实在。因为它的存在,让山中的岁月缓慢流逝,让山民的步履从容进出。即便山雨欲来、山风凄厉,它仍有一种家的安然;当山洪暴发、摧枯拉朽,它依然有山的岿然。


屏南:造桥世家的廊桥遗梦


屏南距离寿宁只有3个小时的路程,素有“万山之县”称谓的屏南县,同样有许多古廊桥,这里还盛产杉木,是造桥的不二材料。古代的名工巧匠,把木匠工艺在桥上发挥到极致,桥全通过榫铆连接,互相承托,挤压咬合,逐节伸展,无一铁钉。和其他桥相比,廊桥更加牢固,使用寿命也更长。幸运的是,屏南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木拱廊桥的建造工艺,而这种工艺在其他地方早已失传。

我们来到屏南的长桥村,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春财。75岁的黄春财出生在长桥村一个造桥世家里,祖父黄金书是清末时期享誉闽东北的廊桥工匠。父亲黄象颜,一生造桥31座,造屋54幢。造桥工艺父传子,子传孙。黄春财15岁就跟随父亲跋山涉水,到建瓯、顺昌、古田一带造桥建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不但学会造桥建屋,还会造水车与各种家具。1956年,20岁的黄春财就以总工头的身份建造了上圪桥,成为廊桥工匠的后起之秀。此后,由于修建公路,造廊桥的机会少了,他最后一次造桥是在1969年,造古田县平湖镇唐宦桥,此后就无桥可造了。

2006年,黄春财受邀请在白水洋景区上游成功建造了木拱廊桥——双龙桥,此桥全长66米,二墩三孔,不但方便游客赏景,更为神奇的白水洋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真想不到,我还有机会造桥。”黄春财身板儿硬朗,声音洪亮,看上去只有五十出头。“廊桥结构比较复杂。”他一边说一边从工具箱里取出两张木拱廊桥结构图,比划着给我们介绍:木拱廊桥因桥上建有桥屋,能遮风挡雨,俗称“厝桥”。各地木拱廊桥虽然形状有所差别,但木拱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用61根大圆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俗称牛头)以榫铆结构架成“八”字形桥拱,再用8根梁木组成4个“×”字形支撑架来稳定桥身,并在桥拱上穿插杆条组成拱架,上方横铺木板为桥面。然后在桥面上再盖以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整座桥不要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木拱廊桥比石拱桥省工省料,是旧时山区最常见的桥梁。

其实廊桥在当地人心中,与生命一样重要,黄春财还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个村民都心系廊桥:2006年屏南千乘桥处突遇大水,当地两百人舍身保桥,喊出“人在桥在”的口号,场面何等壮烈;7年前,万安桥失火,所有村民扔下手中活计,上桥救火......如今,大家上桥活动都自带水桶以防火患,可见爱桥心切。


4.png

如今黄春财(右)已经子承父业,成为屏南一带最有影响的造桥师傅,儿子黄闽辉(左)也跟父亲学习造桥手艺,廊桥的建造后继有人了。


周宁:深山古村里的木拱传奇


离开屏南,我们驱车继续沿着省道202线行驶,此时雨势减弱,眼前豁然开朗,闽东一带特有的山区风景尽收眼底,眼前的山随着地势不断变换着模样,看着起伏的山峦,在天上刻画出黛色的剪影,终于在雨停的时候,到达了周宁县。听说周宁是福建廊桥营造技艺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一定要去看一下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告诉我们,“廊桥营造技艺发源地”一说是源于周宁秀坑村工匠张氏的族谱,从族谱中得知其始祖是从中原迁居至福建周宁的秀坑村。考证其家谱及师源,得知他的先祖都与南朝政权南移时从中原迁入福建有关,大量的中原工匠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南迁入闽辗转到闽东山区,也将中原先进的木拱桥建造技术带到这方土地。据周宁县的调查,秀坑村的张氏家族,从“新”字辈始,经成、茂、学、明、必到如今“昌”字辈共八代人都在薪火传承、延续不断地造桥,是名副其实的廊桥营造世家。

在礼门乡后垅村的一条田间道路上,我们找到了秀坑村的张姓工匠的传人之一——张昌智。张师傅今年60岁,看上去身板非常壮实,只是不善言词,显得有点木讷,基本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原来张师傅20多岁跟随叔叔张必珍学建廊桥,2002年8月还应屏南县人邀请,与张昌云、张昌泰堂兄弟三人修复百祥桥。有意思的是,屏南的百祥桥始建于南宋,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当时造桥的老匠师就是他们几个人的曾祖父,廊桥营造世家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营造世家,如今的第八代“昌”字辈,尚有张昌云、张昌泰、张昌智、张昌居等人存世,居然没有一个人被确立为廊桥技艺的传承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对于张昌智而言,更遗憾的是如今没有廊桥可造。

当张昌智听到郑勇说,周宁县政府准备在当地旅游景区造一座廊桥时,他的双眼瞬间放出光来,一反木讷的表情,甚至是央求地说:“请推荐给我做!”这时,他的话也多了起来,说是周宁的方广寺也拟建一座廊桥,有关人员已与他有了接触,自己作为技艺传承人,希望有活干,把廊桥技艺的“木工五法”(木工以方为矩,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向他的后人口传身授。

之后我们跟随郑勇去寻找周宁最出名的后垄桥。在礼门乡后垄村的途中稍作停留,郑勇让我们见识了后垄大峡谷,这是福建省境内最长的峡谷,全长25公里,宽100多米,窄处几十米,谷间有千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海拔达1290米,多为深切峡谷,间夹少量宽谷,水丰瀑多,落差达800多米。后垄廊桥就架设在后垅大峡谷之上,似一条粗壮的臂膀横在溪谷悬崖间,该桥就是由秀坑村的张氏廊桥家族修建,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有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毁于1921年。关于被毁的原因,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路人烟蒂失火;另一种说法是为阻止屏南的强盗“乌线会”洗劫礼门乡,时任社兵队长的魏明珠下令同时烧毁后垄溪上的陈稍、岔溪、后垄3座木拱桥。现桥为1964年重建,据介绍是建在水面最高的廊桥,是否最高无以为凭,但见两端桥台都建在悬崖上,其险峻之程度,工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在后垄廊桥两边桥头都有石制护栏,斑驳锈蚀的石栏已经布满了青苔,岁月的沧桑可见一斑,这里曾是古时周宁通往屏南的重要路径,如今蓬勃的野草已掩盖了古道。自从开通了公路,村民进出廊桥也日渐稀落,但廊桥飞虹却永远地定格在那里,成了一道独特的乡野风景。


5.png

宁德廊桥结构大方典雅而不失巧智,处处体现农耕文化和山地经济的碰撞与交融。


6.png

传统木拱廊桥建造有一定的程式,包括立水架柱、上三节苗和五节苗、进苗间栓、立将军柱、上剪刀苗、架桥屋等工序。


古田:与廊桥一起慢慢变老


我们此行最后一站是古田县城,同行的朋友熟门熟路地敲开了桥头一间小木屋的门。一位老人开门后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屋。开灯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介绍廊桥以及古田人文的展厅。老人仿佛时刻准备着,举起一根长长的教鞭,指指点点地对着那些桥的模型、图文解说起来:公心桥建于1806年,1935年重修,东西走向,是典型的贯木拱廊屋桥;位于鹤塘镇前村与廖厝村之间徐州河上的徐州桥,又名洙州桥,始建于1578年,1842年重建,这些都是古田难能可贵的古廊桥……听得出来,老人很热爱自己的家乡。在那间展厅里还有关于廊桥的明信片和相关书籍资料,热心的老人还赠送了一份简易的古田廊桥导游图给我们。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是当地的退休老教师,他自费建立了这间展厅,为来拜访古田廊桥的行者提供了一份解读古田廊桥文化的精致活页。其实,有好多古田人和这位老人一样,自发地保卫廊桥,保卫乡土,因此,古田虽然已经有点名气,也有不少游人、学者去那儿看廊桥,却很少有商业的痕迹,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

曾站在古田兰溪桥古老的桥墩下,看着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桥边放学的小儿郎蹦蹦跳跳地走过,桥下的碧水间红鲤鱼丝毫不受惊吓地悠然自得嬉水,那份和谐让人感慨。在炊烟升起的村落里,依稀看得见那些桥、那些古宅旧时的雕梁画栋犹在,只是朱颜已改。村头村尾到处可以看到古老的樟树、松树,那些刻满了年轮却未显老态的树,似乎不再是树木,而是充满着生命的神话传奇,它们是在与热爱故土的人们一起,见证家乡廊桥的生命不息。


8.png

大山深处还有许许多多外人未至的美丽廊桥,静默在现实与梦幻之上。它们除了交通上的重大便利之外,还是村民农闲之时清坐闲聊的好去处。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