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公路人心中的路
作者:谈灵涛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2-02-15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总是由人走出来的,但倘若只有无疆的行者和诗意的远方,没有前行的灯盏和护路的橘红,路便会越走越窄。

高天厚土,大美庆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祖孙齐心、子承父业,他们头顶朝阳、脚踏残阳,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烈日炎炎亦或寒风刺骨,他们始终像勇士一样跳跃在陇东大地的脉搏上,他们知晓每一条路的前世今生,他们熟悉每一寸路细小的“病症”,却从未停下一小会端详下自己弯腰劳动的可敬姿态,让我们一起走近老中青三代公路人,去体悟这群朴实无华的人的本色人生!

老段长的心愿

“先前我们干了30年,才把一条黄土小道变成7米宽的柏油路,真没想到现在3年时间就修成了24米宽的高速路,85米高的跨河大桥简直想都不敢想……”2011年12月末,西长凤高速公路通车之时,一位头发花白、双手握拐的老人在子女搀扶下,站在西长凤高速公路泾河特大桥上俯瞰四周、热泪盈眶。这位老人就是曾辗转大半个中国,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西北剿匪、大西南剿匪的原庆阳公路总段宁县公路段第一任“段长”、老革命王文功,正因老人的红色渊源和征战经历,几个孩子分别取名王辽宁、王西宁、王河西。

解放后,王文功卸下战甲、弃枪拾镐、投身公路,从此在公路战线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征战”。“陇东公路行车难,晴通雨阻几十年,自行车上练秧歌,搓板路上学弹琴”,王文功老人笑着说,这是六十年代大家为庆阳公路编的一段顺口溜,面对庆阳地区公路的窘况,老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战斗”到底。后来,王文功带领大家以人担、畜驮方式采砂、运砂,虽然历经1958年、1960年、1962年三次大整修,但它仍然是一条狭窄的黄土路,新路改称凤甜公路,也就是庆阳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泾(泾川)环(环县)路。1976年凤甜路成为庆阳第一条黑色路(柏油路),但那时的油路只是渣油配合沥青作为路面、石灰土经人工拌合后铺筑基层,水稳性极差、路面不平坦,与今天的沥青路有天壤之别。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公路段开始用炒盘炒制黑料,他们没日没夜站在炒盘中炒黑料,由于效率低、污染大、危险性高,王文功老人的脚曾两次被沥青烫伤,更有工友常被沥青烫伤、熏晕,当年在高尉料场院内有一座巨大的沥青储存池,活像一张黑色的大嘴,总是将误入其中的小猫、小狗困在其中烫死烫伤,每每此时,这名曾经历经沙场的老兵总会流下伤心的泪水,面对落后的技术条件,他却无能为力。

泾环路历经80余年,今天早已演变为国道244线和西长凤高速,而大型拌合楼也使油料实现量产,冷补料打破了冬季养护壁垒,沧海桑田,今非昔比,炒盘成为了历史。“看着当年用过的洋镐、䦆头永久淘汰,我没有一丝失落,反而只有开心、激动,我一生的心愿就是希望庆阳的公路越走越直越宽。”老人激动地说。

现在,王文功已逝,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公路事业,临终前,老人拉着儿子的手、含着泪水,一再嘱咐儿子,一定要留在公路行业,继续为庆阳公路事业做贡献。王河西高中毕业后,遵从父亲遗愿、子承父业,成为宁县公路段养路工中的一员,因为一种精神,公路人的故事从不缺精彩的“续集”。

国道线上的一“老兵”

“只要我于治宏冲在前面干,你们就不能站着看,如果我偷懒耍滑,随便你们怎么批评都行,如果你们都不干,也别怪我骂娘……”这是牛班长于治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于治宏,原宁县公路管理段宁城养管站站长,略显秃顶,满脸络腮胡子,言辞犀利,是非分明,重担在肩时雷厉风行,谈笑风生间满脸堆笑,这是于班长给人的初印象。

提起于治宏,大伙首先会想到“牛班长”一词,这无非因为两点:一是他干活时身先士卒、不怕苦、不嫌累的老黄牛精神,二是他部署任务时那种雷厉风行、严格要求的军人作风。他是退役消防员出身,曾经在他的带领下,无论是年长的老工友,亦或略显娇柔的女职工,还是“八0后”“九0后”小年青,都能被他锻造成一支能打硬仗的养护铁军。工作中他以严厉著称,会不时批评职工甚至骂娘,但工作30年来,他始终身体力行,冲在养护第一线,站在养护队伍第一排,让人无不心悦诚服,连续25年全票当选站长。在职工的眼中,他诚实、憨厚、踏实、强硬,犹如一颗平淡无奇的石子,历经碾压,油黑光亮,压不扁、挤不破,以路为纸,以锹为笔,在繁忙的国道线上抒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每年秋汛,他会带领职工提前巡查桥梁、疏导泄水孔,雷打不动,谁也改变不了,为此有人骂他霸道、蛮横、军阀,但暴雨过后,雄伟的马莲河大桥依然畅通无阻,大伙这才明白正是牛班长的霸道和死犟,才让他们在漆黑、阴冷的雨夜睡了一个安稳觉,才让群众有了一条通畅的路。2014年农历正月初三,于治宏带领大家扫雪防滑,零下30多度的严冬,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他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大冷天脱掉棉衣,甩开膀子撒防滑料,个个眉梢挂满霜花,额头冒着白气,他一人单独负责公路一侧,其他职工负责另一侧,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在上演。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带来了部队强硬、干练、务实的作风,堪称模范;但作为丈夫、父亲,他却做得远远不够,妻子与他在一个养管站,既是夫妻又是工友,日复一日上路干活,两个孩子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紧锁的家门和小玻璃窗外缥缈的天空。

青春无悔献大道,大爱无疆报春秋。如今,这位大胡子、牛班长,早已主动离开了站长岗位。他说:“公路事业是一场众人的接力赛,不是我一个人的马拉松,纵有千里志,难免伏枥时,公路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青年人中能人多”。

刘队长的“私密日记”

1991年,刚刚17岁的刘光平接过父亲手中那把铁铣,从此与公路结缘。一步一个脚印,从通勤车、压路机、扫路机驾驶员,再到南义养管站站长、申明专业养护队队长,一干就是31年。一路走来,经历无数个炎夏“烤验”与寒冬“拷问”,他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皮肤黝黑、身体瘦俏、满面笑容、文艺、踏实、敬业。让我们透过那本追随他多年的“小本子”,一起走近这位年轻的“老班长”、文艺男。

激情:在机械轰鸣中才能迸发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阵雨

今天距工程开工已整整20天了,今天也是开工以来头一次下雨,下午刚统计了数据,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已经完成冷再生11000平方米,完成20公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1000平方米,铺筑沥青碎石下面层4500平方米……如果不是这场雨水,工程还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我和我的一帮兄弟还在重复: 6:30起床,6:40早饭,7:00开工,12:00午饭, 19:00晚饭,最后一车料铺完停工休息……照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工程就会竣工。因为这场雨,工程暂时停了下来,所有机械停止了轰鸣,闻不到熟悉的沥青味,听不到沥青落地时的“滋滋”声,四周出奇的静,只有雨滴敲打车窗的声响,我的生活似乎独立于三维之外,猛然间倒让人很不适应。下午17:30分,等我安排完职工晚饭、值班人员,赶到城关小学时,学校大门已经锁上了,手机的“滴滴”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您已经三次缺席家长会了,去年就说长庆桥坡工程忙,今年又是什么早胜的工程,再忙也得关心孩子……”,这是儿子班主任郭老师从QQ群里发来的信息,我一时无言以对。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专多能,以路为家,无怨无悔”,是大家对刘光平的评价。他虽然是一名普通养路工、道班班长,但他却可以驾驶公路段几乎所有的养护机械,对每辆机械的属性、保养状况和一般性故障,他都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每年他自己动手参与的机械维修,占到维修总量的10%左右,为单位节省了大量资金。

宁静方能致远,平凡造就永恒。有路的地方就有公路人,条条国省道还在不断向远方延伸,甘肃公路人迈进的脚步必将永不停歇。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