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大足,石刻群间山路弯
作者:撰文_朱婧 摄影_刘世昭 绘图_刘超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05-13

根植于巴蜀文化沃土中的石窟群——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内的摩崖造像群的总称。一条省道,串起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石刻群,其中北山、宝顶山石刻无论从规模还是艺术文化价值来说都是大足石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姿势各异,星罗棋布,林立山崖,静存岁月。


1.jpg


一条公路所能承载的文化究竟有没有止境?恐怕还没有人能给出这个答案。比如重庆市一条小小的省道,S309,本来默默无闻,但从重庆市的旅游地图上再看它,却会令人大吃一惊。这条公路在大足县内的西端起于龙岗镇,正好是北山石刻所在地,而一路东去,会接连经过几处石刻造像群,一直到东端宝顶镇的宝顶山石刻处,正好走完县里的全程。这不禁使人浮想联翩,这条省道的前身,会不会就是古代的大足石刻开凿之路呢?

提到石刻,人们自然会想到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以及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孰不知,重庆市大足县的几处石刻群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造诣还是保存现状来讲都不输于前几者。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的总称,它创于唐永徽年间,终成于两宋,以不同时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全面记载了唐宋的文化艺术、宗教礼仪、民族风尚、神话传说……它吸收了全国各地石刻造像的特点,成百川汇流之势,曾把我国石刻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2.jpg

【省道309线上大足其他石刻简介】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从大足县内沿北环二路行驶至龙中路行驶20米,左前方转弯即到达。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其中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最为出名。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从大足县正西方向出发,经过西禅村约230米后,直行进入省道309线,沿着省道309线行驶11.3公里,左转行驶2.5公里后右前方转弯即到达。石篆山主要以儒、道二教群雕为主,其中母子殿、千佛岩石刻最为出名。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从大足县出发,进入省道309线复线,行驶12公里,转入省道310线行驶4.6公里,即可到达石门山。石门山石刻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其中造像12龛窟。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6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冰天雪地间,我们的旅行足迹自然就会渐渐南移。当北方已经萧瑟空茫时,到仍然绿意盎然的重庆,在旅游淡季里去体会一下“独对大佛,凝神静心”的修炼境界,也不失为一件安逸之事。

乡间古道变身省道,大足石刻功不可没山城重庆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不仅是因为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地道重庆菜,更是因为巴蜀之地融汇了无数神秘的文化,不过这一次,我却没有在山城停留,而是为了早点儿见到心中向往的大足石刻而直奔大足县。到了县城已是傍晚,不能再上山,于是干脆找家小店坐下来,要了当地最有名的酸菜鱼、紫贝菜,还有一瓶平常难得喝到的山城啤酒,坐在窗边,望着苍茫暮色,对着北山的方向发呆。热情的店老板招呼我,“来游宝顶?”我讶异他的精准,他却笑笑说:“这大足石刻有好几处,北山和南山就在这城郊,宝顶山和石门山也不远,大概有十五六公里,石篆山稍远点,离县城有25公里呢。”

这老板难道做过导游吗?竟对石刻的位置这般琅琅上口。老板看出了我的疑惑,接着说:“我们这地方,除了山上那些大佛还有什么可看的?是大足石刻带动了我们的旅游业。开饭馆和小店,当然指着这个过日子,接待的客人多了,这套词也就熟了。”原来如此。老板是个爱说话的人,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原来门前这条省道309线也是因为大足石刻的关系才由一条土路逐渐修成了柏油路,直到现在的二级公路。

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1300多年的石刻史自然厚重,不先做做功课去看石刻也看不出名堂,于是我第二天早晨没上北山,而是先去了县中心的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前身是大足石刻文物保管所,1990年更名为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资料很丰富。原来全县石刻造像共有74处, 计像6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在这里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宝顶山的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非常直观的感觉。大足石刻的特色在于很多造像突破了宗教的约束,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圆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其他4种形式。不仅有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直观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县自古就是川东地区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产丰富,民不乏食。由于富产煤、铁矿,小五金手工业发达,素有“小五金之乡”的称呼。早在唐代时,这里人生活富足、安逸,便取地名为大足,意为“大丰大足”。这为大足石刻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南宋灭亡之前,这里一直是古昌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大足宋代石刻传记中,有称本州匠人的伏元俊、伏世能、伏麟、伏小六、伏小八等伏氏世家工匠的名字。据考证,“伏姓”原是西北地区姓氏,听闻昌州持久安定,因而来大足定居。在大足在数百年如一日的造像过程中,引来了许多石刻艺术高手营集竞技,石刻传记中,除了伏氏世家工匠外,还有称普州匠人的文氏兄弟,以及来自河南的石刻高手肯安等。由于战乱或者其它社会原因,他们来到大足县,而石刻之乡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技艺的平台。


3.jpg

此为北山轮经藏窟右壁的普贤菩萨,艺术家认为它集中了东方女性美的特征,可以称为“东方维纳斯”,也可称为东方的美神和爱神。


晚唐一位节度使的归隐大宅,成就了大足最初的石刻群像

1945年,在重庆躲避抗日战乱的历史学家杨家骆、顾颉刚来到大足县进行野外考察,在大足县东边宝顶山的一个石洞里,当他们拧亮手电筒时,一个奇妙的佛国世界突然呈现在面前——数十座精美绝伦的石刻大佛造像展现在他们的面前,神态逼真得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穿越时空到了西天佛界,在众神炯炯有神的注目礼中无所遁形。从这时起,这个被岁月尘封了数百年的“大足石刻”群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若论历史价值和艺术造诣,大足石刻毫不逊于中国四大石窟,为什么独独它是“石刻”而不是“石窟”?莫非就因为早年专家们发现它时的“一锤定音”?这要从晚唐时大足石刻始建时开始说起了。

大足县曾在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被设为昌州的州治所在地,逐渐成为四川东部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不过这时的唐朝却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几乎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就连唐僖宗李儇也因黄巢攻占长安而不得不流亡四川。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追随唐僖宗入川的陕西扶风县偏将韦君靖占据了大足,风云之势促成了这位“乱世英雄”,他很快从一介武生,摇身一变而成为昌州刺史,以后更升任为静南军节度使,“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即掌控着今大足、安兵、重庆、合川四州的军权。试想一下,那该是何等的威风。不过面对晚唐藩镇战乱四起的风雨飘摇,这位节度使仍多少有些忐忑。


4.jpg

文殊菩萨是北山转轮经藏窟左壁的石像,它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架在青狮背上,手握经卷,多才善辩,给人以精力充沛和自负的神情,被艺术家誉为“东方美男子”。


也许是为了自保,韦君靖在大足城北的龙岗山(即今北山)修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永昌寨——据史料记载“峥嵘12峰,周围28里,建敌楼200余所,筑城堡2000余间,粮贮十年,兵屯数万”,规模之宏大,形制之雄武,“为隋唐塞堡所绝无仅有”。有人甚至推测,修筑这样一座城寨,其实是为从长安出逃入蜀的唐僖宗提供一座“避难所”。

然而令韦君靖传世的,倒不是这座城寨,而是他在城寨内所开凿的100多龛石刻造像。据说韦君靖雕凿的第一尊佛像是“毗沙门天王”,有着印度神的名字,却穿着中国古代将领的铠甲。一说那其实就是韦君靖的“自画像”,一方面为自己树碑立传,同时也借“毗沙门天王”之名为自己助威壮胆,祈求保佑——因为当年他率两万精兵连破27寨,杀戳5万余人,为保唐僖宗入川立下了显赫战功。不过因“杀人如麻”,他也不免担心自己死后会下地狱,所以大造佛像以求保佑。

正是从这尊“毗沙门天王”开始,这位节度使不经意间拉开了大足石刻大规模雕凿的序幕。州、县官吏和当地贵族、平民、僧尼相继效仿,北山摩崖造像方渐大兴——千手观音、地藏王、释迦牟尼、西方三圣、三世佛、观元量寿佛经变相等不断涌现,264窟龛近万尊造像,演绎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到明清时期,我国北方的四大石窟已经日渐衰微,但是在西南的巴蜀地区,大足石刻方兴未艾——5座山仍存102处摩崖窟龛,雕凿着多达87种不同类型的6万余尊石刻造像,另外还有十余万字的碑文和题记,不仅足以与北方四大石窟相媲美,而且演绎了我国古代石窟造像最后的高潮。


5.jpg

华严三圣在宝顶山佛湾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为普贤、文殊菩萨,此像合称华严三圣。


众星拱月的北山龙岗,一座“媚态观音”绝世独立

北山又名龙岗山,坐落在距离大足县约两公里的龙岗镇上,北山的石刻造像始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五代至南宋,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4600多尊。北山石刻堪称石刻之精髓,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北山造像,尤其是人物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其中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

转轮经藏窟,俗称心神车窟。这窟造像秀美,雕刻精细,力学光学构思巧妙周密,整体安排和谐协调,有许多艺术家把它誉为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窟正中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础高大,蟠龙缠绕,柱础上有八角露盘。露盘周边浮雕栏干,栏干上有数十嬉戏儿童,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顶盖,每面以楼阁宝塔为饰。柱中部镂空环列八柱,支撑于露盘之上,顶盖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轮形制。此转轮中空透光,圆满地解决了支撑和采光的矛盾,真是匠心独具。

左壁文殊菩萨,面貌圆润,鼻梁高挺,双眼细长半垂,体现出他博学多识,手臂手指秀美、灵巧,被艺术家誉为“东方美男子”。右壁普贤菩萨,隆鼻、长眼而目光向下,薄唇而嘴角微微后收,泛起一种似笑非笑的神情。脸型清秀、圆润,身材修长,上身向前微倾,艺术家们认为她集中了东方女性美的特征,故称其为“东方维纳斯”。


6.jpg

蔡京碑高2.2米,宽1.46米,碑文50行,满行91个字,共有4000多字,因为蔡京的书法作品目前存世很少,该碑属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数珠手观音是一尊脍炙人口的精品,这尊雕像头戴花冠,发丝垂肩,头向左侧低俯,目光下视,含颦欲笑,整个神态,天真腼腆,幽思含情,容貌俏丽妩媚,因而被人们昵称为“媚态观音”。从雕刻技巧上看,人体比例正确,动态自然,特别是对于面含微笑的处理,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北山内壁正中,有一块范祖禹撰文、蔡京书写并篆额的石碑,叫《赵懿简公神道碑》,俗称《蔡京碑》。赵公名瞻,字大观,是宋代的一个大夫,陕西周至人。碑文全在为赵瞻歌功颂德。要知道神道碑本是立于墓道前的碑,赵瞻的墓应在陕西,而北山为什么会有他的墓碑呢?这得从蔡京说起。

凡是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蔡京是北宋末年六大奸臣之首。虽然权倾一时,但为后人痛恨。他写得一手好字,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同被列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这墓碑是蔡京对赵瞻献媚而书写的,被赵瞻后人刻于北山。蔡京为人虽可鄙,但他的书法艺术后人还是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称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因而蔡京碑一直被人们视为难得的书法珍品。清末,大足县贩卖碑贴的商人每年拓《蔡京碑》不下千本,转售外地。为使孤本卖高价,每拓一次,即毁部分字迹,致使此碑字迹残缺甚多,实在是一件千古憾事。


7.jpg

数珠手观音也被称为“媚态观音”,虽为南宋时期的作品,却带出一股盛唐的风采,媚态观音不啻笑颜如花绚丽绽放的女子,也有艺术家赞其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南宋一位苦行僧,演绎了我国石窟艺术晚期的千古绝唱

大足县城西有北山、南山,东有宝顶镇。宝顶镇位于县城东北部,沿着省道309线行驶12公里便来到宝顶山。宝顶山石刻开凿于南宋年间,是一座大型佛、道、儒三教合并的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在民间素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如果说韦君靖拉开了大足石刻的序幕,那么一位俗名赵智凤的僧人,则将大足石刻引领到它的鼎盛时期。在我国佛教史上,赵智凤似乎有点“名不见经传”,而且最初据说就连僧人的身份也有些“名不副实”——南宋淳熙年间,他出生在大足乡间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为母病求医于寺庙古佛岩,母病愈后遂在古佛岩落发出家,取法名智宗。由于当时求戒须持有“皇朝度牒”,于是16岁的赵智凤前往成都参学求戒,但却因始终得不到度牒而无法成为“合法的比丘”。一次他云游到大轮院,接触到五代川西柳本尊所创立的密宗教派,于是决心承持柳本尊,“不现比丘身,而以化水治病普渡众生来弘扬佛法”,这一举措使赵智凤成了当时佛教的“革新派”。


8.jpg

释迦牟尼涅槃是横卧着的,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赵智凤回到大足,四方募化,开凿石窟道场,清苦70年,到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终于建成了我国佛教密宗史上规模最大的石窟道场——宝顶山大佛湾。从我国古代的石窟艺术上来看,这位不那么“合法”的僧人,却在不经意间演绎了我国石窟艺术晚期的“千古绝唱”——他在长约500多米、高约8~25米的崖壁上凿造佛像近万尊。其中半身长31米、侧身高7米的释迦牟尼涅图(俗称卧佛像),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半身佛像”;而造像面积88平方米、共有803只手的千手观音,则是“世界最大的千手观音摩崖造像”——声势极盛,传世至今。


9.jpg

圆觉洞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南岩西段,洞深12米,宽9米,高6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


宝顶山石窟之冠当属圆觉洞,圆觉洞内正壁刻“三身”佛,两侧刻十二圆觉,左右各六尊。这些菩萨们头戴的花冠,大都为镂空雕刻,样式精巧玲珑,他们身挂细珠,历经百年岁月侵蚀,却仍然粒粒可数。在三身佛前下,跪着一尊菩萨,低头合掌,乞请佛祖说法。这尊佛像的处理非常巧妙,如果没有他,就不易表达“问法”的主题,而流于一般的说法构图。因此,匠师们大胆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间,以示12位菩萨轮流问法。在这样一个大窟,如何采光呢?聪明的匠师们把进口的甬道拉长,并且处理得外小里大,使洞内光线暗下来,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把观众的视线引到这位长跪的菩萨身上,不仅巧妙解决了采光问题,还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圆觉洞作为最大的洞窟,中间竟然没有支柱却能千年不坠,其奥妙在于它巧妙地只开小窟门而不开大窟门,使整个洞窟成为帐篷状,12尊菩萨像围绕洞窟,又起到了整体支撑效果,因而加强了对窟顶的支撑力,增大了支撑点。这样因地制宜设计,可称为宝顶石刻艺术之冠,难怪有人说圆觉洞是宋代大足石刻的顶峰之作。


10.jpg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局部有一尊吹笛女石刻。她纤手着笛,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此幅雕刻同样为宝顶山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


要知道水是石刻的天敌,然而宝顶山石刻中,水入意境又是宋代匠师的创见。九龙浴太子的造像,据说是为了解决卧佛流泪而建。当时宝顶山半身卧佛涅像凿好后,虽说神态安然自若,但双目却流泪不止,一位叫赵聪的小石匠对赵智凤说:“师父,我反复察看过地形,认为这卧佛流泪,是因为地面水渗进石岩,无处排泄,才从佛像眼缝中溢出来的。”赵智凤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赞小石匠看法高明,次日,小石匠着工匠们在卧佛岩顶上凿了一条深沟,将水引向佛头前方一侧,并且根据佛经教义,在石壁上雕刻了9个石龙嘴,让水源分散从9条龙嘴中喷吐出来。龙嘴之下,又精心雕刻了一尊释迦太子像,使龙口吐出的水流哗哗地洗浴着初生的太子。这样一来,不仅把卧佛流泪的问题巧妙地解决了,还为大佛湾摩岩造像组雕增添了一处“九龙浴太子”的奇妙景观。


12.jpg

宝顶山九龙浴太子雕刻的上方是九条巨龙,或含珠,或昂首,或张嘴,姿态各异,然后使水有节律地从龙嘴中吐出,喷洒到释迦太子身上。


入得宝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难以言喻的“佛教圣境”——自南宋淳熙年间赵智凤开启密宗道场后,宝顶山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生佛场”,几与五台、普陀齐名。从广大宝阁楼,回到八十八佛的“华严三圣”前,极目仰视那3尊7米多高的大佛,不得不感叹法相庄严,生相卑微。不管是不是修佛之人,于此肃穆之处静修几日,也不负远涉蜀道之难吧。


11.jpg

【推荐看点——千年香会】

宝顶山二月香会的发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与宝顶山石刻的雕刻年代大致相同,宝顶山寺自唐至明代,均受朝廷敕赐,迄今香火不断。据宝顶山大佛湾清康熙年间的《重开宝顶碑记》记载:“元明香火炫川东”。至今,宝顶山上还流传着“香焚宝顶二月天”的礼佛佳话。鼎盛时期的宝顶香会从农历的正月开始,一直到二月底结束,前后五十余天,以观音菩萨生日二月十九前后三天为香会的高峰期。每年前来宝顶焚香祈福的香客多达数十万,遍布云、贵、川、藏、湘、鄂、陕等地。

如今,宝顶香会已由原来单一的民间礼佛朝圣衍生为一项重大的佛事活动与民俗文化活动,并被广大香客认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顶香会文化活动在保留烧架香、火烧龙、祈福法会等佛事活动和舞鲤鱼灯、舞龙、舞狮的同时,还举办朝拜大典、心灵体验之旅、焰火晚会等,浓郁的巴蜀宗教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让香客饱览独特的文化大餐。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