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G210 陕北赶年俗
作者:撰文_ 白英 刘胜利 摄影_ 白英 绘图_ 黄伟晰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18

春节期间,在人们抱怨现在过年年味不再的时候,如果你沿着国道210线陕北段穿行于榆林的各县,你将领略到这条国道所穿越的不仅是陕北厚厚的黄土高原,更是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那里留存着地域文化,甚至华夏文化的神秘根脉。

1.jpg

榆林位于陕西的最北端,境内的黄河由府谷县北折向南流,在东部形成与山西省的天然分界;有无定河、洛河、延河、秀延河等诸多水系以及桥山、子午岭等大山脉。由于历史的原因,统治者只顾在这块土地上征伐讨掠,致使战争连年不断。战争导致这块土地生产力滞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迟缓,也正因为如此才让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得以长久地存留。严冬的黄土高原常是山舞银蛇、银装素裹。此时的榆林看起来虽冷峻,但却孕育着希望、欢乐和热情。与冬季的自然风貌刚好相反,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红火中透着酣畅:天空中飘荡着阵阵《信天游》歌声,锅里熬的小米粥,翻滚着黄土地的灵韵;家家户户都贴上栩栩如生的窗花,女人用它来做一个不再年轻的梦,男人用它来拴住一个人的心……曾几次走访陕北,沿着国道210线穿行于榆林各个县,感受陕北年俗的别样风味,透过这些年俗,陕北黄土高原的神秘面纱正被渐渐揭开。

2.jpg

榆林入冬的第一场雪洋洋洒洒地铺在国道210线上

垒火笼的公路老卫兵

火笼是神木、府谷以及内蒙古、山西北部一带过年时最重要的年俗。人常说:“垒火笼,才有年味,才算过年。”在神木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垒火笼,俗称“火塔塔”,点上这火塔塔,年也就算是正式开始了。垒火笼一般由煤块一层一层地垒起来,垒成笼状,最上面用一整块煤封顶,中间则装入木材,既便于引燃,也便于燃烧时通风,使火烧得更旺。火笼的大小与主人家距煤矿的远近和富庶程度有关。次日天一亮,听到第一声公鸡打鸣后,人们更换新衣,先放一响“开门炮”,然后点燃火笼,院子里顿时火光熠熠,暖意逼人。孩子们会挨家挨户去围着火笼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看谁家的火笼更大、谁家的花炮更多。一些老年人还会拿馒头在火笼上烤焦,分给孩子们吃,据说是以火辟邪、火图腾不断,也有人在家门两侧摆上炭块,辟邪镇恶,叫“照门炭”。这些围绕“火崇拜”的习俗,基本意思是辟邪,也象征日子红火、兴旺发达的寓意。

3.jpg

把馒头放在火笼上烤焦了吃,据说有辟邪、兴旺之意。【梁有权/摄】

在神木,我们有幸拜访了榆林公路管理局神木公路管理段养路工人高长厚,据说他家每逢过年都要垒火笼,一直延续至今,他笑着说:“神木最不缺煤!”原来在神木盛产精煤,这里的煤易燃少灰,最适合用来垒火笼闹新春。这位出生于神木县孙家岔镇的公路老兵,聊起垒火笼便来了劲:火笼与煤炭息息相关,原来神木与府谷、鄂尔多斯是被誉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的神府东胜煤田所在地,目前是全中国最大的煤炭集中产地。在这里,煤炭没有大规模开采前,当地人已经在河床附近发现了埋藏很浅甚至裸露的煤,他们用镐、锨、锤、錾等传统工具挖煤,用于生火做饭、取暖,也用于年三十晚上的垒火笼。高长厚还告诉我,在过去,神木人通常一年要垒三次火笼。一次是在除夕夜,每家在院子里或门外点火笼,火笼点燃后,庭院里火焰四溢、亮如白昼。据说这样的习俗,与过去神木地区高寒游牧的特点有关。人们认为垒火笼可以驱魔驱兽,保佑一方水土平安。火笼燃得越旺,预示着来年日子越红火,生活越幸福美满。第二次垒火笼是在正月十五晚上,用大块煤炭垒成宝塔形状的火笼,人们围着燃烧的火笼扭起秧歌。最后一次是正月二十三,神木谚语有“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的说法,老人们会让未成年的孩子在火笼上面绕圈,叫“燎百病”,保百病不得,平安健康。

每当点燃火笼的时候,高长厚就会把垒火笼的来历告诉那些最爱听故事的孩子们:古时逢年过节的时候,山神都要上天议事,在人们兴高采烈的过年时,往往有野兽来侵犯人们的宅院。一出事,大神怪小神,责任推来推去,怨气总是落在门神灶君身上,灶君爷给他的好友火神诉苦,经火神千方百计投情说理,向他的老上司托塔李天王借来了那座威震仙界的宝塔,才把那些山里的野兽给降住。然而,李天王的宝塔总不能长期借用,各路神仙一起计议之后认为:野兽之所以怕李天王的宝塔是因为宝塔四面喷火,光焰逼人。那么咱这地方到处是煤炭,可不可以垒个假宝塔来吓唬豺狼虎豹呢?结果证明很有效,那些野兽远远望见家家户户门前火光四射,总以为天王宝塔还在,就躲着不敢再来伤人了,后来演变成了垒火笼,也成了当地习俗。聊起他的本行,高长厚说:“干我们这行,有苦也有泪,但终归还是值得的。”我打量着高长厚,也许是由于常年的户外作业的缘故,今年50岁的他,脸上布满了皱纹,皮肤黝黑,二十多年来,他几乎天天在煤灰粉尘中不辞辛劳。在他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陕西省交通运输系统文明职工标兵”、“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奖章,这些荣誉里面饱含着他的汗水、心血和人生追求。榆林神木县因煤而闻名,而境内国道210线、省道204线上来往的拉煤车就是神木经济的晴雨表。高长厚所在公路段养护中心负责养护的191.1公里路段正是神木煤炭外运的命脉。每天有数以万计的重装车经过,导致公路路面损坏严重,给高长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在夏季黄金季节,他和工友们一起起早贪黑,常常是连续作业十几小时。神木外运车辆多,每天在路上巨大的车流量只能让高长厚和他的团队“与车抢路”。为了避开行车高峰,他们白天的工作往往只能等到晚上干,有时候修补路面的料用不完,他再带头白天连续加班。

高长厚同村的很多人都以为他现在当了官,必是挣了大钱。可至今他的家还在农村,妻子仍旧在家务农,他也还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地奋战在公路养护工作的第一线。他告诉我,记得在神府东胜煤田大开发时期,神木人一夜暴富的新闻不绝于耳,很多人看不起自己这“吃不饱、饿不死”的工作,都离开工作岗位投入到煤炭经营的洪流中。早些年,高长厚的朋友请他到内蒙拉煤,对比自己工资高几倍的薪酬,他思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朋友说他是傻瓜,可他说自己放不下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地方,放不下与他朝夕相处的多年兄弟。如今还有不少跟高长厚一样的公路人,他们都以高长厚为榜样,守护在煤炭运输路的第一线。

4.jpg

坐落在黄河边上的古城——佳县

淳朴农妇剪出精致艺术

我们的第二站是佳县,佳县位于榆林东北部,是个位于黄河中游西岸的古老县城。到过不少山城,却从没见过像佳县这般名副其实的。佳县刚好凌空在黄河岸边,人往那里一站,马上就会感受到脚下黄河水的奔腾气势。整座县城坐落在山顶上,东临黄河,西南临芦水,三面环水,绝壁凌空。尤其是靠黄河的那一面,除了几窝鹰在山腰筑巢,连山鼠也难以立足。远看这古老的石城,犹如一头巨兽,静卧在黄河西岸。细看古城全貌,会给人带来更大的惊奇,那满山遍野的窑洞顺着山势坡度,任意舒展,高叠到了山顶,有些延伸到谷底,就像叠罗汉一般,似有规律又无规律地斜躺在一个巨大无比的大石凹中。这一摆又一摆,一溜儿又一溜儿的石窑、砖窑、土窑,背靠石山,脚踩大地,与蓝天、白云、大河、土地浑然一体,相辅相成、鳞次栉比。

扼据晋陕水路通道的佳县,在千年以前就有“铁葭州”的美称。元丰五年(1082年),北宋王朝在黄河与佳芦河交汇处的石山上,为防范西夏王朝强渡黄河,威逼中原政权,修建了这座山城,最初名为“葭芦寨”。它像一把利刃,扎在黄河之滨,成为了外族人垂涎欲滴却奈何不得的一块硬骨头。朝代更迭,这座山城的名字却始终有一个“葭”字。1964年,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葭县改为佳。

进入城中,仿佛历史的时钟瞬间停摆了一般,所有的感观直觉告诉我,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模样: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石块堆砌的老城墙虽已残破,但石条铺设的老街依然随着山势爬高伏低。不用说石头盖的民居、石头垒的商店了,连县城的财政局、工商局、司法局等政府机关,也多藏身在石板小巷的石头窑洞里,与寻常百姓家为邻。若不是行人身上的衣着打扮,街上流行的“小苹果”,商店内陈设的商品提醒着人们这是21世纪的话,肯定会被认为这是停留在那个早已逝去的艰难岁月。时光的流逝并未让这座名闻遐尔的古城改变其本来的面目,它是如此的宁静致远、淡定从容,它依然故我,处世不惊,超凡脱俗,屹立山巅。

5.jpg

雪漫佳县香炉寺

“二五扫窑窑,二八贴花花”,一句民谣可见陕北人家对窗花、剪纸情有独钟。每逢过年,家家都要贴上新窗花,白雪黄土,窑洞窗花,简约而隆重。对佳县剪纸早有耳闻,总想亲眼看看制作过程,于是我们一行人专程拜访了佳县剪纸高手屈永霞。屈永霞的小院可以说是建在壁立千仞的山上,站在院中,吕梁山脉、万里黄河尽收眼底,在我看来,这独特的住处很有几分难以言表的优美意境。

6.jpg

红火的剪纸图案把新婚夫妇的婚房装饰得格外喜庆

屈永霞是一个普通的陕北农家妇女,黑黑瘦瘦,衣着朴素,脸上露着真诚朴实的笑容,丝豪也看不出有什么艺术气质,见我背着几台相机,连忙接过来拉着我走进家门,透着一股亲热劲儿。家里有些凌乱,屈永霞不好意思地说,这是她刚盖好的房子,还没有全部装修好。只见地上铺着的、墙上贴着的,坑上摆着的尽是一幅幅红火火的剪纸作品,像一团红霞,让这简陋的房屋顿时生机焕发。屈永霞告诉我,剪纸和她的生活经历有极大的关系,她从小在陕西剪纸艺术之乡的佳县长大,家境贫困,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在佳县,每遇结婚嫁娶、生辰祝寿、暖窑乔迁,或是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窗上或居室内贴上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剪纸图案。受环境熏陶和影响,屈永霞自幼酷爱民间艺术,自己常常剪一些鱼、鸟、花、虫到处张贴,十几岁就开始自己的剪纸生涯,一些传统图案早已烂熟于心。她边说边给我演示,只见一张小小的红纸,在她麻利扭着的剜剪下,即刻变一只毛绒绒的、憨态可掬的小猫。如今,屈永霞和丈夫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生活担子很重,于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是她平淡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她忘不了心爱的剪纸,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拿起剪刀。

7.jpg

屈永霞作品《年年有鱼盘花》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不敢相信,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的精美剪纸作品,是出自整年劳作的农村妇女粗糙的双手。屈永霞说:“佳县的女人们,上至八十高龄的老婆婆,下至五六岁的孩童,都能拿起剪刀剪出精美图案,我这算不了什么。”我记得听过一句陕北民谚“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问起屈永霞“冒铰”为何意,她解释道:“冒绞,就是不需要在纸上画样子,拿起剪子就剪。”说着,给我展示起来,只见她拿起一张红纸,剪子在她的手中十分灵巧地翻飞,她甚至边剪边唱起了陕北的信天游,原来是自编的歌词“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个那阴阴采,佳县出了个郭大娘,实实地爱死人。”原来唱的是她的老师,已年近八十的闻名全国“中华巧女”郭佩珍。

8.jpg

用于剪纸的工具

那时候正值大过年,屈永霞给我们端出了她自己做的黄馍馍,我们一边品着原味的陕北美食,一边细细地观赏着屈永霞剪纸作品。最让我惊喜的是她刚刚完成的一幅名为《田园更甜》的作品,作品采用对比的手法,上下两部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9.jpg

这些复杂又精美的剪纸作品都是出自当地普通农妇之手

上半部分表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农民住着土窑洞,吃的是熬瓜煮菜,靠喂鸡卖鸡蛋维持日常生活开支,仅有的一头猪是全年的主要收入,窑主人五十多岁,常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下半部分表现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搬进了新居,五十多亩的有机红枣园建起了,来观光、避暑、旅游的人多了,农家乐火爆了,窑主人调皮地上树挖鸟窝,逗得树下的老伴和孙女合不拢嘴。从她的作品中,不仅能欣赏佳县人民原始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演变过程,而且作品还洋溢着浓浓的爱家乡、爱生活、爱国家的纯朴感情。虽然身居偏僻佳县,又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她把个人的生活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确实难能可贵。

10.jpg

屈永霞正在给我们介绍自己的新作品

欲到黄河拍放赦

我们离开县城,准备前往谭家坪村,那里每年正月初九都会举行“放赦”活动,吸引不少外地人前往观看。从县城到谭家坪村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谭家坪是一个坐落在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西岸的古老村庄,据《葭州志》载,这个村庄始建于隋代,迄今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是陕北黄河沿岸数百个古村落之一,属佳县峪口乡所辖。

放赦预计上午十一点左右开始,出发前我们的司机刘星师傅特意安装了防滑链,虽然行进的速度不快,但心里还是挺踏实的,雪一直不停地下着,路上的积雪也在不断的增多,据说这对榆林来说已经算大的一场雪,由于榆商高速公路封闭,许多车辆转至国、省道。车轮碾压在厚厚的雪里,吱吱作响,和着远处的信天游,年味儿不言而喻。

11.jpg

在江苏摄友的热心帮助下车子终于脱险

沿途的山村不时被远远甩在车后,只见沿路许多农家的窑洞上贴满了五彩缤纷的窗花和对联,空气里到处都是过年的味道。正在大家热烈地谈论和企盼着今天的拍摄场景时,我忽然感觉车身出现异样的抖动,这位置正是个上大坡的起始路段。由于车轮上装的防滑链是塑料的,天气太冷容易变形,连接处的小钩脱了出来。老司机刘星师傅耐心地把扭变形的链子一一扳过来,好在经过修理,车又在雪中平稳起步了。刘星师傅的车是一款前驱的越野车,虽然在这样的路况下行车有些困难,但在他熟练的操控下,车子继续慢慢地往大坡上爬。正在大家提心吊胆默默盼望顺利地度过这一路上最艰难的路段时,意想不到的事再次发生了,只听“嘣”的一声,车身开始摇晃,刘星师傅赶紧踩住刹车,大家急忙下车用石头支好后轮仔细检查情况——这次防滑链是真的断开了。我们车停在半坡上彻底动弹不得,想要在雪地里爬坡,没有防滑链是根本上不去的,此时也无备用防滑链,正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一辆挂“苏D”牌照的吉普车停在了我们面前,车上下来的几个人原来也是来拍黄河放赦的,驾车的朋友看到遇到难处的我们,爽快答应帮忙。他们找来结实的绳子,把两车相连,可以把我们的车拉上坡去。

12.jpg

难行的雪天陕北路

在江苏朋友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赶到谭家坪村。只见三三两两的窑洞构成了一个个院落,两百余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山脚下。这里紧临黄河,山多地少,村民大多以种植滩枣为业。谭家坪村灵隐寺庙会会长刘小利告诉我们:“佳县放赦,是一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的宗教活动。”放赦的核心地点是灵应寺,灵应寺位于潭家坪村中心的沟边,对面是巍峨耸立的白云山。灵应寺面积不大,殿里供奉着佛教的祖师、关老爷、土地爷等各路神仙。56岁的刘姓纠首(庙会会长之下掌管具体事务的负责人)给我们讲述放赦的来由:“传说过去黄河年年泛滥,人间因此瘟疫肆虐,黄河沿岸的百姓深受其害,后来真武祖师(掌管北方的主神)和八仙得知消息后,下凡消除了瘟灾。从此之后,谭家坪便是村泰民安。百姓为了感谢真武祖师和八仙的功德,便在每年正月初九举行放赦,祭祀神灵,祈求平安。”其实,放赦在谭家坪村也是有由来的,古时由于长期的战乱、气候变化和移民屯垦,使得陕北这块“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富庶之地,逐渐变成为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恶劣的生存条件让生活于此的老百姓感到绝望,于是“放赦”这一精神寄托活动由此而生。

13.jpg

司机刘星师傅正在修理断裂的防滑链

放赦活动早在正月初就开始筹备了,而今天才是放赦的高潮。随着一阵激烈的鞭炮声响起,一队人马在几位纠首引导下,从神坛处敲锣打鼓,吹着唢呐,缓缓地向村头走来。吹手鼓足了劲将欢快的音乐传送了老远,村中受尊敬的老人捧着木盘缓缓行走,队伍先到村西的山头小庙上跪请山神,然后沿村边绕至村南的黄河边上跪下烧香再请河神,之后又沿着村东的小路绕向村北请上土地老爷,最后从村西绕回到寺院,这时的寺院里挤满了前来帮忙的乡亲,伴随着吆喝声和欢笑声,供奉了一年的赦人、赦马被请了出来,围观的孩子们好奇地偷偷伸出小手去摸摸这里又摸摸那里。这些赦人、赦马都是用当地最坚硬的枣木雕刻而成,个个形象鲜明,个性实足,神彩飞扬。

14.jpg

尽管天寒地冻,村民们依旧坚持步行扛赦人上山。

十点左右,扛赦的人们将赦人赦马从窑洞里请出来,然后每人扛起一个沿小路向山崖上行走,由于每个赦人重达20斤,加之放赦的山顶高近200米,扛赦应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一个小时过后,扛着赦人、赦马的汉子们爬上了山顶,将赦人、赦马依次排开,整齐地放在地上。举目观看,远处群山峻峭,一条藏青色黄河铺在眼前,积雪覆盖的谭家坪村舍点缀在其间,一片宁静。几位有经验的人摆顺了绳子,将长绳一端扔下山崖,山崖下二十多位村民用力将绳头拉下了山坡,拽到寺院前的马路上。山顶上纠首们开始将赦人、赦马按顺序穿上绳子,随着山头一声铳炮的巨响,放赦开始了。首个放下山的是“四值功曹”的值年神。人们将值年神抬至粗绳上,点燃悬挂在值年神下的干艾草和鞭炮,以示仙人腾云驾雾,鬼神速速避让。下面接赦人的人员则一字排开,二三十名汉子牵着绳头先紧后松,一齐用力,将赦绳牢牢把住,控制好赦人下降的速度。接着值月神、值日神、值时神和八仙依次被放下,赦人、赦马带着点燃的鞭炮,噼里啪啦地从近千米高的山顶上沿着绳子飘然而下,烟缭雾绕,仿佛神仙下凡一般。

15.jpg

这些赦人都是由桃木制作而成,装扮各有不同。

这时候,寺院神坛前跪着的圈村乐队就有节奏地敲起锣鼓、吹起唢呐,扛旗的小伙子们一个个昂首观看。窑洞前、河畔上、马路边等待多时的人群不时躁动起来,随着神仙的到来,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每放下一个赦人,寺院前便一片欢腾。告别谭家坪的时侯,放赦活动已接近尾声,人们每年把诸神请来,与百姓热闹一番,人神共乐,除了它的传统成份和群众基础外,还在于它是民间习俗乃至群众信仰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聚结形式。黄河水哺育了谭家坪的一代代人,也孕育了谭家坪这独特的宗教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放赦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淳朴之美的享受、朴素信仰的洗礼和传统文化的浸润。但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白云山百姓在大仙的庇护下,年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16.jpg

赦人身下绑着干艾草和鞭炮,好似腾云驾雾一般。

牛王会搅热五乡十里

“春牛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生机勃勃;牛王会打到谁家,谁家就会兴旺发达;牛王老爷保佑,乡邻一年四季平安。”在陕北地域文化中色彩最浓厚的可以说是宗教文化。每年的正月里,横山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牛王大会,整个活动汇集了包括礼仪、建筑、手工艺、雕塑、绘画、秧歌、文学等多种文化形式。在谭家坪村拍摄完成后,我们返回佳县休息了几日,待雪停之后,又收拾好行装向奉祀着牛王菩萨的横山马坊村华严寺进发,沿省道302线行驶一段后,转向了国道210线,随着车子进入横山路段,橘红色的身影不断闪现,虽然风雪交加,养路员工依然奋战在一线,不时有除雪车推着高高的雪浪呼啸而过。路上已撒上了融雪剂,雪变得有些发黄、松软,路旁的积雪堆成“山”,外面能见度不高,周围的车打着雾灯缓慢行驶。国道上处处是雪化之后的水迹,路边有些积雪,但根本不妨碍交通。司机刘星师傅信心满满地说:“路不远了,在天黑前一定能到达,不上防滑链也能应付。”

牛王大会是横山以至榆林地区影响最大的民间盛会。牛王信仰最初源于原始的动物信仰,在积贫积弱的陕北,历史上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农业生产只能听天由命。耕畜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他们需要一位法力巨大的神灵来保佑家中的耕畜,于是陕北分布区域极广的“马王爷”、“牛王爷”等精神救世主便由此而生。其实牛王会这一特色是从内蒙古传来的,对耕畜的崇拜最初是源于游牧民族的动物崇拜,因为古时候的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于是,游牧民族的动物崇拜逐渐传到陕北,演变成耕畜崇拜,也就有了牛王会。

17.jpg

赦人的姿态和表情极其丰富

横山牛王会因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具特色的大会流程,已入选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如今,马坊牛王会已经形成五个乡镇,三十个村庄共同参与的盛会。每个村庄轮流办会,一年一换。70岁的马坊牛王会总会副会长刘世清告诉我,马坊华严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时任工部尚书给华严寺进献镏金铜熏炉一鼎,从此牛王会进入鼎盛时期。每逢元宵节,便是牛王菩萨诞生之日,善男信女便自发云集华严寺拜佛。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的不断壮大,逐渐演化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祭祀程序,包括:拜神,起驾,安佛,跑场,诵经,出榜,画押,迎幡,转九曲,成大塔,踩火场,銮驾回府等,后来活动传遍了整个陕北,直至影响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牛王会起初由唢呐队吹打助兴,后来又有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舞蹈队加入,轮番在功德殿前广场献舞,乐器以腰鼓、钹为主,男人们狂放刚猛地旋转,抬腿,击鼓,富有节奏;婆姨们举伞,扬扇,挥带,舞姿轻快,柔情婉约。不同的队伍暗自较劲,也彼此观摩,悄悄打量哪支队伍跟去年的相比又增添了什么花样。整个晚上,华严寺彻夜灯火通明,香火不息,每续一柱香就放一串鞭炮,场面热闹非凡。

18.jpg

为了保证各位赦人能平稳降落,赦人的身下要绑着石块或沙包以保持平衡;村民通过把握绳子的松紧程度来控制赦人的下降速度,没有相当经验的人很难保证赦人的平安降落。

第二天大早,随着架在车上的电子炮发出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回响,迎神的队伍在秧歌和无数彩旗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山路出发了。远远望去,几百人的队伍如同突然从天而降,前边的摩托队大概有三四十辆,疾驰的车轮带起翻飞的黄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一路上清水洒路,号手鸣号,炮手放炮,秧歌打场。值得一提的是,自1984年重办牛王会以来,牛王会信众一直坚持以全程步行的方式将神灵抬回办会村庄。为了近距离体验当地民众对牛王菩萨的信仰,我们也随着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向响水镇进发。从马坊村到响水镇的路途大约十公里,沿途的山路起伏蜿蜒,从出发开始,要经过卜沙滩、杨口则、马家渠、赵石窑……迎神队伍经过的每一个村落,都有大量的牛王会信众自愿在路边搭起火塔跪迎神灵,待到队伍临近,等候在村口的乡民们立刻繁忙起来,他们争抢着跪在大路两旁点香焚纸。一时间,鞭炮脆响,香烟弥漫,没有人顾及地上脏不脏,上百人就那样跪在土地上,虔诚地迎接牛王的到来。这时候一路走累了的秧歌队也似乎忽然来了精神,腰鼓打得振奋人心、出神入化,人们和着锣鼓的节点扭着,闹着,可谓是一路前行,一路欢腾……许多时候,我相信民间的力量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样蕴涵着常人不可估量的力量,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朴实憨厚的面孔,他们跪拜时的虔诚和愉悦,让人深受感染。

19.jpg

负责顶贡品的队伍


文章有删减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