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我与张富贵的点滴故事(图)
作者:秦晓峰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3-05-26

1971年的4月,周总理亲自为十工道班赠送了一台东方红75型推土机,52年后的今天,我走进甘肃公路博物馆,再次看到了这台推土机,此时的电子屏幕上正在播放十工道班班长张富贵同志的采访视频,“我们没有给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国家却给我们这么大的荣誉”,看到视频中精神矍铄的老人,再次聆听到他那朴实的乡音,回忆起我有幸和老人见面的点滴事,不禁思绪万千,泪水禁不住模糊双眼。

QQ截图20230526153749.png

张富贵

张富贵同志是原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道班班长,是一名老党员、老养路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带领十工道班的16名工人养护39公里公路,在精心养好公路的同时,开荒地、种粮食,取得了养路种地双丰收。他们自力更生、辛勤劳动获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上级关注和社会广泛赞誉,十工道班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先进集体。班长张富贵被评为全国工交会议先进生产者。1971年4月,张富贵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当周总理得知十工道班在一无牲畜、二无农具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亲自安排为十工道班赠送东方红75型推土机一台,此台推土机如今成了甘肃公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本陈旧的党费证

初见张老班长是2003年7月上旬的一天,那时我刚刚调入瓜州公路段办公室担任人事干事。瓜州的7月,骄阳似火,空气中弥漫的炙热让人心烦气躁。那天,段上刚开完建党节党员大会,我独自在办公室休息,突然,传来轻微的敲门声,抬头一看,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站在办公室门口,只见他一手扶着门框,大口地喘着粗气。老人个子不高,戴着一副暗红色的老式眼镜,紫铜色的面庞布满了皱纹,头上满是汗珠。他佝偻着背,穿着一件蓝色中山装,衣服颜色虽然已洗得发白,但是依然干净整洁。“小同志,交党费是在这交吗,收党费的人咋换了?”我回答说:“就在这里,我是新来的,您老人家快请坐”。老人坐定后,便从贴身的衬衣口袋中拿出一个手绢,缓缓地打开手绢,从中取出一个红色的党费证,随后双手递给我。这本党费证由于年代有点久远,鲜红的胶皮封面已经有点褪色,但老人保存得依然完整。打开党费证的首页,张富贵三个字映入眼帘,内页里面详细记载着近年来交党费的时间、数额和收费人。 这位老人就是张富贵,我只是在新入职时听到过他的先进事迹,我不由地肃然起敬。

“这月党费是8.3元,麻烦您老签个字”,老人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时我才发现,老人的手像松树皮一样粗糙,布满老茧,骨关节也已严重变形,我想这一定是常年拿铁锨、洋镐辛勤劳作留给他的最深印记。在和老人聊天过程中,我才了解到老人身体不太好,有比较严重的肺心病、风湿病,走路爬楼多了就会腰腿疼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以后您不用亲自来了,这么远的路,这么热的天,每月我有空就去您家收党费”,我说道。而老人却说:“你们工作也忙,不麻烦了,我能行,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喜欢到段上走一走、看一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有时常会忘记了对老人说过上门收党费的承诺,但每月初,老人总会准时出现在单位办公楼内,按时来交纳党费,虽然依旧佝偻着脊背,步履蹒跚,气喘吁吁,但在我眼中他走的是那样的坚定、那么的沉稳。有时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他对按期交党费如此执着?是什么原因,让他对一本小小的党费证保管得如此细心?直到我学习了党章、党史,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才深刻的理解了老人的这份执着,对于一个党员来讲,按时交党费,不仅承载着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光荣经历的见证、一种坚定信念的永恒、一个特殊身份的荣耀与职责,老人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年轻的党员做出了表率。

一次难忘的慰问

2004年春节前夕,我与段党支部的同志走访慰问部分退休职工。在张富贵老人家中,他的一言一行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坚持原则的深刻情怀。张富贵老人和儿子共同生活,走进老人的家中,屋内虽然陈设简单,但是异常的干净整洁。老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主动和我们寒暄起来。当我们送上慰问金时,老人怎么也不肯要。“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吃不愁、穿不愁,段上也对我们退休职工很关心,各项福利待遇也很好,组织的关心和心意我心领了,把慰问金给更困难的同志吧。”当我们询问老人家中还有哪些困难需要组织解决时,老人摆摆手说:“没有、没有,现在一切都好得很。”这时,站在一旁的儿子刚想开口说话,老人也似乎知道儿子要讲什么,严厉地呵斥道“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听到老父亲的训斥,儿子也低下了头,欲言又止,场面一度尤为尴尬,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位慈祥而随和的老人发这么大的脾气。事后,我从他儿子口中了解到,张富贵的孙女刚中专毕业,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儿子想自己的父亲是劳模,让他找找相关领导,看能不能在段上给解决个工作。而老人总是以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为由,而坚决拒绝。当我们把目前的招录工作人员的政策解释给老人儿子后,他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就是这样一位老党员,他把对党的忠诚深深地渗入到他的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影响着身边的人。

一次生动的党课

2007年7月,在酒泉公路陈列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张富贵老人。此次他是受段上的邀请,到公路陈列馆为党员讲党课。在酒泉公路陈列馆内,老人再次见到了他久违的“老朋友”——周总理赠送的推土机,显得异常激动,一遍一遍抚摸着机身,久久不愿离去。就在推土机旁,一向不善言谈的他向我们讲起推土机的故事和过去养路的经历却是如数家珍。“过去生活艰苦,生产工具简陋,除了毛驴刮路车、架子车、洋镐、铁锨,没有任何一台机械设备,干活全靠手挖锄刨,人拉肩扛,工作强度大。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生活条件好了,养护机械多了,大家更要干好自己的工作。我没有什么文化,也不会讲啥大道理,但我认为不论条件如何变化,公路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传统不能丢。”事过多年,就是这样一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说教,又像听故事,又像拉家常的党课,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如今,张富贵老人已离我们远去,但老一辈公路人那种对党忠诚、坚持原则、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将会代代相传,激励着更多酒泉公路的人扎根戈壁,立足本职,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前行,为推进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路畅、人和、民富”的行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任 燕】

24小时热文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