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郑应福:深耕路上的“小幸福”(图)
作者:胡婷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4-01-15

深处乌蒙山腹地的纳雍县,多条国省干线蜿蜒穿境。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白昼黑夜,在这条山区群众通往外部世界生产生活必经的交通要道上,始终闪耀着一道让群众心安的公路养护“亮丽橙”。

郑应福,小名叫小幸福,1997年,走上了公路养护岗位,从此与山为伴、与林为伍、以路为业、以站为家,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在20多年的护路生涯中,郑应福也确实收获了自己的小幸福。

27年的守护,如今与他朝夕相伴的公路路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养护人员的面孔换了一茬又一茬,郑应福也从一名青涩的“门外汉”变身成了久经战场的“业务通”,他依旧戴着眼镜、斯斯文文、身材纤瘦,却成为了顶起基层公路养护大梁的“多面手”。

匠心筑梦 他是日常养护“急先锋”

小洞不补,大洞难堵。问及20多年来的公路养护经验,郑应福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勤”和“细”。

每天早早出门,将自己负责养护的153公里路巡上一遍,这是雷打不动的事。看到路面碎石及时扫除,边沟落叶马上清理,坑槽小洞第一时间补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勤劳又细心的郑应福,对管养路段的路况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段容易山体滑坡,哪一段涵洞容易堵塞,哪一段路面容易积水,哪一块护栏容易撞坏,他都了如指掌。

国道246线纳雍到水城路段是纳雍县发电总厂电煤运输必经之道,日常重载车辆多、车流量大,公路超负荷运载,加之受山区地质灾害影响,该段公路经常出现坑槽、裂缝、车辙等公路病害。面对公路养护中的“疑难杂症”,郑应福从不讲条件、摆困难,而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创新提升公路的养护技术水平,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尽管随着社会发展,机械化替代了很多人工作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养护人员工作压力有所减轻。边坡护理、排水沟清理等基本上无法机械作业。经年累月的付出让郑应福对自己的工作了然于胸,他把自己的巡查车变成“百宝库”,装上锄头、铲子、扳手、螺丝刀、老虎钳、钢筋剪、扫帚、翘棍等工具,在机械无法作业的地方徒手上阵。冬有冻土、夏有烈日,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但这都不影响郑应福的养路日常。

锤炼技能 他是机械操作“老师傅”

从养路工转变为机械操作手,对郑应福来说,跨度有些大。为尽快转变角色,他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忙里偷闲、边干边学、边学边练。机械设备出问题了,他主动参与维修,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各种机械性能构造。哪怕弄得满脸油污,只要学到一点知识,他都会心满意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他先后学会并熟练掌握了LB沥青搅拌设备安装,熟练掌握了装载机、随车吊、保洁车、滑移装载机、沥青撒布车等机械设备的操作,成为同事眼中资深的公路机械设备维修专家和机械操作“老师傅”。

手中掌握机械,脑子却不能“机械”。郑应福努力钻研业务,技术娴熟,注重抓好成本核算,从每一件小的材料和费用开始,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吃苦耐劳成为职工学习的典范。

在生产沥青拌和料工作时,他发现QLB间隙式沥青拌和机炉膛和行程开关在工作中长期损坏,浪费燃料不说,在极大影响了产量和工期。经过多次观察和仔细揣摩机械在运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他带头对炉膛和行程开关进行改进,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对炉膛进行延长、行程开关进行防尘和耐高温处理,把拌合料产量从之前10小时生产50吨一下子提高到10小时生产350吨左右,极大地提升了产量,节约了成本。

急时应战 他是抗凝保畅“推车侠”

险情就是命令!平时服务、战时应战是公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隆冬的早晨,寒风凛冽,呵气成霜。早上6点,寂静的山坳里依旧漆黑一片,郑应福便早早地起床,将防冻防滑车辆启动预热,开始当天的抗凝冻保畅通工作。

国道246线骔岭垭口(K805+300处),处于山口迎风处,气温零度以下时,跌跌撞撞走在路上的郑应福顾不得大风吹起雪渣打在脸上的冷痛,便开始在这里用铁铲铲除路面积雪。

“现在都是机械设备来防滑,但山路崎岖,雪地易打滑,有时候路面凝冻严重,车辆上不去,还得我们去打前站。”郑应福边防滑作业边坦然道。

凝冻天气,因骔岭垭口(K805+300)是弯道下坡路段,车辆受困现象在这里特别常见。遇到这类情况时,郑应福便和同事一起变身“推车侠”和“修车工”,用防冻防滑作业车辆上常备的车辆救援工具帮助检修受困车辆,奋力将受困车辆推至安全路段。尽管是寒冬腊月,郑应福却常常汗流浃背。

2021年冬天,在抗凝保通的路上,一名孕妇家属向郑应福和同事求助,他们乘坐的车辆因为路滑不能行驶,孕妇面临分娩,危在旦夕。郑应福没有多想,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情况,向同事安排好防滑工作后,迅速将孕妇转移到具有越野性能的防滑车辆上往医院赶。赶去医院的路上,郑应福一边安抚着患者及家属,一边联系交警部门请求援助。交警积极配合,一路护航,一路绿灯,郑应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孕妇安全送达医院。

身先士卒 他是水毁抢险“爬山虎”

救灾的路上,哪怕再微小的力量都是一束光,共同为生命照亮了前方的路。

2016年6月,纳雍县大范围内出现强降雨,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大。纳雍公路管理段管养公路省道211线K137+311处扯瓜河一号桥断交,公路沿线曾经平静如画的村庄,顷刻间被突如其来的灾害打破平静。

灾毁现场,雨一直在下,摆在郑应福面前的,是省道211线低洼路段变成一片汪洋,已分不清哪里是公路,哪里是河道。大雨不止,塌方不断,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险情,郑应福沉着冷静、顶风冒雨、逆行而上,一边指挥机械清除道路上的落石、受灾群众门前的淤泥、路面倒伏的树枝,一边观察上边坡情况,提醒参与抢险人员注意安全,还与被困的司乘人员交谈,安抚他们的不安情绪。眼见灾害现场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时,为保证群众生命安全,郑应福不顾湿透了的全身,驾驶50装载机转移现场受灾群众,展现了自己在险情和困难面前的风雨“铁”担当。

2021年,同样是降雨不断的六月,在清理完水毁坍方泥石后,郑应福在排查公路边坡是否还有落石的过程中,发现国道246线丰家垭口黄岩脚公路边坡上,还有一块悬石,随时会坠落到公路上,危及行人车辆安全。因悬石处在公路边坡高处,靠机械设备不能消除,紧急情况下也来不及联系专人处理,郑应福便自动请缨,全然不顾自身安危,爬到山顶,将安全绳一头绑在山顶的树上,一头绑在自己身上,从山上吊到半山腰,像“爬山虎”一样紧紧附着随时掉落碎石的岩壁,一步步移动靠近,小心谨慎用钢钎撬落悬石……

临危不惧有担当,劫后余生毅志坚。“每到水毁、凝冻季节,我一晚到亮都睡不着,手机随时放在枕头上耳朵边……”撬落悬石从山顶下来的郑应福腿一直忍不住在发抖。

铁肩担道义,砥柱傲中流。20多年的工作生涯,郑应福先后担任过养路工、项目监理员、治超员、基层养护站负责人等多个岗位,获得过“贵州公路养护岗位养护技术能手”“贵州交通技术能手”“优秀公路标兵”“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技能大赛贵州选拔赛优胜奖”等荣誉。2017年,郑应福当选为毕节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22年当选为毕节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郑应福曾经有机会走出去,但他却选择留了下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定格于一块“铺路石”。岁月往复向前,郑应福将自己的“小幸福”流淌在山区的公路上。

【编辑: 任 燕】

相关阅读

24小时热文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