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问题及对策(图)
来源:《中国公路》 时间:2023-09-11

QQ截图20230911101543.png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公路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领域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暴露出业务规模、经费投入、勘察质量、科研创新、标准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业务规模问题

灵魂先导作用淡化 有“边缘化”风险

首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在“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得到体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企业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创新成果、享受扶植政策、获得优惠贷款等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工程地质勘察通常不被视作各大设计院的核心业务,在企业战略发展上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此外,长期野外工作的性质,使得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受不正当竞争等因素制约,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面对业主要求,作为乙方的勘察设计单位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话语权。

国外业务发展受限 “走出去”遇阻碍

客观来讲,工程地质行业在国外更有地位、利润更高。近年来,国内企业纷纷向海外拓展业务,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在国际项目上中标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现行技术标准尚未得到全球广泛认可;二是我国从业人员对国际标准不够熟悉;三是我国通行的行业做法与国际通用做法存在差异。此外,海外项目投入巨大,且周期较长,企业资金难以回笼,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

对策

延伸产业链条 拓宽业务边界

针对今后公路行业逐步从大规模建设转向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服务并重的发展趋势,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在巩固好原有工程勘察领域优势的基础上,还应审时度势,在企业发展战略框架下,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拓展业务范围,向行业外延伸、向异地拓展,开展深入的产业链整合。

熟悉海外策略 发展海外业务

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优先发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确保业务发展规模。积极熟悉和研究FI DIC合同条件、工作手册和世行、亚行咨询服务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加快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及惯例,积极探索国外标准,建立海外市场信息跟踪体系和快速反应投标机制。

经费投入问题

自交通运输部调整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定额以来,勘察设计费用降低了约30%。勘察属于硬性成本支出,且占比较高,但投标报价却越来越低,造成经常出现为了中标而恶性压低勘察费用的情况,致使勘察单位入不敷出,平衡生存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困难。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各大项目地勘费用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勘察需要,导致公路工程设计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情况时有发生。

目前,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实行单独市场投标的不多,多为勘察设计一体化合同,招投标费用偏低,利润空间有限。对头部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尚且会因为体制、荣誉和传统等原因,采用设计贴补、单位统筹、项目统筹等方法苦苦支撑,但对于很多社会化的分包企业和小微企业,在生存压力面前,很难坚持原则,长此以往,行业面临走向“低端化”“低质化”的风险,导致行业本就微弱的话语权被一再削弱。

对策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加强行业监管

大力呼吁倡导从政府层面稳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加强对企业

资质资格管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发包与承包等工作的监督管理,持续完善勘察设计招投标机制。

优化勘察收费标准 规范服务收费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也需要制定针对不同地域,更详细、更规范的行业收费标准。明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收费基准价,保证发包人和勘探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标准浮动范围内磋商确立收费合同金额。同时,附带调整系数,以便根据公路工程自然条件、作业内容和复杂程度的差异优化调整系数,使收费标准日趋合理。

勘察质量问题

勘察周期过短 地勘深度不足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勘察有必要的工作周期,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少项目用于勘察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山区公路项目,受投资有限、工期紧张等因素影响,既无法取得高质量的勘察资料,又无法确保勘察成果得到有效运用,设计存在“回头看”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勘察工程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地质调绘及布置地勘工作量,勘探手段单一,工点钻孔不足,工程地质调绘点、取样和测试试验数据偏少,提供的参数难以满足建设条件判定需要;钻孔布置、工程地质调绘、物探等勘察手段结合不够紧密,综合勘察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内审质量不高 地勘成果错漏

表现为所提交地勘报告中的调绘、钻探、物探资料之间相互矛盾;报告内部质量审查不严,错漏问题较多。勘察设计脱节 指导作用不强部分设计人员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凭经验或套用其他类似项目图纸进行设计出图;为尽快提交设计文件,部分设计人员甚至直接按偏保守的岩土参数进行桩基、边坡防护和隧道衬砌设计,导致工程规模和投资增加。

对策

保证勘察设计周期

建议对不同技术复杂程度的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估、成果修编周期进行客观评估,确定合理的周期标准值。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在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前,应明确勘察设计周期,并报本省交通运输厅备案。

提高地质勘察质量

建立专家库,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对各阶段地勘工作进行咨询指导;建立地勘监理制度,对地勘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大地勘工作投入,确保地勘工作深度,提高勘察质量。

科研创新问题

部分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不足,技术研发水平较为滞后,核心技术有所欠缺,创新研究浮于表面,

科研成果分配不够严谨。

相比在设计、施工、运营数字化应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的建筑行业,公路行业在地质勘察与设计方面仍未摆脱传统技

术手段,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勘察、设计和运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尚有不足,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较为薄弱。部分单位勘察设计手段陈旧,不利于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和效率。

对策

抢抓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机遇

结合各项目特殊地质条件,围绕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核心技术,用好现有科研平台,深入开展技术创新,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促进BIM技术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应用,推动实现勘察设计行业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融入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

制定基础设施数字化、全过程智能化养护管理、全寿命周期智慧高速公路技术研发、城市大脑建设、“交通+产业”等重点方向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强化方向研究、过程管理、推广应用和成果评价。

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出台科技创新、业务创新资源配套管理办法,建立科研项目分类分级机制和新技术、新业务模式产业化实施规则,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和激励机制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健全其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举办“创新奖”等形式,大力宣传行业科技发展重大成就和创新创业先进典型。

标准体系问题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工程基础形式、结构类型和施工技术方案,关系到施工结构

安全、工程造价与施工进度。随着公路工程行业标准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更加需要分工细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标准体系。

与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更新变化相比,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行业仍存在标准强制性与非强制性不分、水

平不高、内容重复交叉,甚至相互矛盾、修订周期长,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和动态维护等情况,客观上造成了工程师自主性差、与国际上通行体制不一致等问题。

此外,现行标准内容滞后的现象也较为突出。随着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公路工

程勘察与试验工作中的相关技术已经得到较多应用,却并无标准进行约束,一方面不利于新技术在行业应用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造成工作中对相关技术应用和评定的依据不足,对勘察试验的精细化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对策

推动标准层级升级

公路工程行业的勘察工作具有强烈的行业特点和技术基础性,因此,建议推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升级为国家标准。

呼吁调整标准体系

建议将现有标准划分中的勘察标准从“勘测”标准层划分至“设计”标准层,并形成“勘察设计”标准层。

标准层进一步细化

建议将勘察和试验的相关标准在现有标准层中进一步细分,设立通用标准和技术标准。

人才队伍问题

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复杂构造地质背景下的构造损伤和大型变形堆积体的识别水平,还须进一步历练提高。

人员培养储备存在困难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守旧、滞后等问题,造成人才供应链体系薄弱;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单一,人员成长空间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手段较为传统,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管理要求;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薪酬增长机制等现状,导致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忠诚度不高、荣誉感不强。

对策

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教学、定期组织培训、参加技术会议、学术交流讨论等多种手段,加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多角度加强人才梯队化建设,确保年青技术人员有保障地快速成长;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增大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大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力度;完善工程技术人员奖励机制。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