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甘肃省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镇原公路段屯字道班的“三件宝贝”(图)
作者:贾建苗 王若尘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3-04-11

在甘肃省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镇原公路段“八棵树”精神教育基地“屯字道班”,有一口锈迹斑驳的老钟、一眼布满青苔的枯井、一口裹满沥青架在青砖火塘的铁锅,它们是屯字道班的“三件宝贝”,如今静静待放在那里,让我们感觉到它们穿越了时空,述说着曾经的故事。

QQ截图20230411134546.png

“三件宝贝”一路驱使,我们行进在平坦的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上,游动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寻找它们当年的主人——王正国、高存寿。两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都是屯字道班的老人,他们在道班一干就是一辈子。来到王正国老人的家里,恰好高存寿也在,两位老人的家相距不远。1976年,他们参加过对印自卫反击战。退伍后的王正国、高存寿,放下了保家卫国的钢枪,毅然拿起了修路护路的铁锨,光荣地成为屯字道班的第一代“道工”。如今提起在老道班的工作经历,两位耄耋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王叔,记得咱们屯字老道班有‘三件宝贝’,您老能给我们年轻人讲一讲吗?”刚入职不久的小贾问道。

“提起‘三件宝’,我们还得从嵋肖公路说起”,王正国老人的表情突然间神采奕奕。郿肖公路屯字道班原属宁县公路段镇原工作区管辖。1973年1月,从地直企业抽调部分人员和“工区”留守人员及各公社交通干事组建起了现在的镇原公路段雏形,管辖郿肖公路100多公里的砂石路,下设马头坡、南李、屯字、城关、姚川、新城6个道班,有养路工人70多人。1957年冬,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动员沿路18个乡近2000名民工,对郿肖公路全线进行了整修和路面铺砂改造,至1958年3月中旬,共投入“民工建勤”劳动工日26000个,畜力1449头,车工(非机动车辆)7698个,运砂6255立方米,铺筑路面37公里。1961年春,镇原县、庆阳县人民政府又动员沿路千余名民工,对马头坡等处路段进行降坡、弯道改造,1963年原庆阳公路总段以雇工和“民工建勤”的方式,对屯字街道和郿肖公路110公里至125公里处路基进行了改线。1965年底,郿肖公路全线铺筑为砂砾路面,路面宽度为3.5米至6米。1975年镇肖公路实施改线铺油工程,经过一年艰苦奋战,移动土方75万立方米,把“一河二原三坡两崾岘”共计44公里的公路顺利修通。1977年完成屯字至马头坡20公里的铺油工程。至此,镇原县有了第一条宽10米的柏油路面,这是一条完全靠人力一锨一锹修筑起来的公路。当时我们养护这条公路,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但是自豪感也特别强。“三件宝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王正国说道。

    一口钟    

“记得刚来道班的时候,只有一排平房。每天早晨起床、吃饭、上工,都要靠喊,谁起的早就谁叫,有时候难免睡过头了。那时候手表可是稀罕物件,更没有闹钟,我就买了一口钟,这成了班里的第一件‘宝贝’”。

“大家轮流值班,起床、吃饭、上工、开会学习都靠它,连附近的村民一听到钟响,都知道那是道班工人集合上工了。那时一周上六天班,每天早晨八点上工,一天八小时,中午在路上休息。刚开始步行,后来慢慢有了自行车和手扶拖拉机,上路主要是修整路肩线性,再就是用土砂垫路上的坑槽,冬季还要用扫帚扫雪呢,一年四季不得闲。”

“王班长是咱们省上的劳模,他就是一个移动着的钟表,工作抢着干,事事争表率。”沉默许久的老职工高存寿插上了话。

“王班长工作任劳任怨,苦活累活抢着干。当时修补油路都是人工炒盘拌料,加热沥青就是最脏最累的活,他主动请缨,明天只睡几个小时加热沥青。拌料的过程中,他一桶又一桶的提沥青,一天下来弄得满身都是沥青,别人说他的时候他总是憨憨地傻笑。70年代初的嵋肖公路环境不比现在,当时都是砂石路,晴天车过之处尘土飞扬,雨天车轮带着泥沙飞溅满身。王班长带着我们十来个人埋头苦干,手上新茧老茧重重叠叠。常年在公路上工作,免不了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有时汗水夹杂着雨水,衣裤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年四季也穿不了几件干净的衣服。但是付出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当时的屯字道班是公路总段和省交通厅的先进呢,王班长还戴着大红花在省上做过报告哩。”高存寿说。

“那都是大家共同拼搏的结果,老高也不简单。”王正国接过话茬,“记得有一次水毁发生时,老高的妻子恰巧生病住院,由于离家较远,他长期住在单位,一年到头忙碌在路上的他,怀着对妻子平日照顾不周的深深内疚,硬着头皮向单位申请了休假,准备回家照顾妻子。在他得知暴雨致使公路处多处出现水毁塌方,他毅然决定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水毁抢险的战斗中,直到道路抢通后,我陪着他去医院看望他妻子,‘公家的事大’,听着病床上妻子说着理解的话语,平时流汗不流泪的老高淌眼泪了。是啊,我们那个时候是把‘养好公路,保障畅通’八个大字刻在心里的。”

    一眼井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吃水不方便,菜水留着洗锅,洗脸水留着洗脚。挑水要靠人力到十几里外的沟里去挑,来回就得半天,费时费力,怎么办?打井,打一眼属于道班自己的水井,这一想法不由自主的冒了出来。我给段上领导汇报同意后,当时没有打井机械,我们就靠人力往下打,每天打五米、三米、一米,越往下土质越牢越难打,终于再打了十来丈深后出水了,这成了班里的第二件‘宝贝’。这眼井不仅满足了道班工人的生活用水,连附近的村民也来挑水。”

高存寿接过王正国的话说道,“就是的,当年的事你可一点没忘啊。还记得咱们那时每月工资二十几块钱,伙食费十几块钱,你不抽烟还能剩十来块钱拿回去给媳妇交账,我爱抽烟,每月就能混个肚子圆。”两位老人爽朗地笑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口锅    

嵋肖公路是逐年改造成简易油路的,也是镇原县第一条“等级公路”。那时候油路没有现在的沥青拌合楼,只有支起来的两口大铁锅,这是班里的第三件“宝贝”。讲完前两件“宝贝”,两位老人又讲开了第三件“宝贝”。

“那时铺筑简易油路是在锅底下架火把沥青烧化,再用铁撒壶均匀地撒到路面上,上面铺上从河滩洗净晒干的砾石,然后就靠过往的车碾,油熏火烤、沥青烫伤是常有的事。没有机械,只能用铁锹、洋镐、架子车把砂石运到路面,再人工摊铺、整修,每次大雨过后,路面上都是淤泥,边沟几乎被淤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干、苦干,一锹、一车、一米、一公里的往前干,双手磨出老茧,裤子大腿面上磨出洞,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冬季是备料的时间,就要下河挖砂采石,自备来年的养护材料,然后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

QQ截图20230411134700.png

离开王正国家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两位老人站在家门口的沟边目送我们离去。打开照相机镜头,定格中的老人愈显高大。如今,老道班和它的“宝贝”都已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公路养护舞台。但老道班的感人故事,老一辈公路人的公路情结,仍然催人奋进。三件不起眼的老物件,如今也永远成为了激励、鞭策和鼓励我们公路人的最好教科书,熠熠生辉。我们苦苦追寻的“铺路石”精神、“两路”精神、“八棵树”精神不都写在老道班的故事里吗?

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跟老一辈公路人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传承这种情结,坚守初心,担当重任,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做出积极地贡献呢?一抹斜阳铺洒开来,公路连接的乡村和城镇激荡着火热的激情。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