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散文】我和公路那些事
作者: 董斌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2-11-08

初次见到公路,在我刚上小学的七十年代。那时,我的家乡只有一条公路,是砂砾路。每天行驶在上面的车少得出奇,屈指可数。那个年代,在大西北偏僻的农村能见到汽车绝对是一件新鲜事,能在落后的家乡走上一条孕育着现代气息的公路更是一件觉得很神奇的事。

我家距这条公路不到2公里,上学下学都要横穿它。灰白色的砂路中间两行溜光的车辙,清晰可见,引人注目。每天两次的途径,我对必经的这段路非常熟悉,时不时在路上找乐子、玩游戏,有时放学后还和几个小伙伴站在路边看汽车、数行人,开心至极。尽管飞起的尘土,弄得蓬头垢面,但心中喜悦,全然不顾。慢慢我才从大人口中知道这条公路叫眉肖(今宝鸡眉县至庆阳肖金)公路,他起讫眉县,横穿屯字塬,终止肖金镇,是镇原至西峰唯一的道路。

眉肖公路于1972年建成,是7201工程的一部分。等级较低,经过家乡的这段,大约4、5米宽,路不算平坦,但比起乡间小道,宽敞许多。路面存在坑槽拥包,每每车辆通过时,都会发出较大颠簸声,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我们每天横穿时,都得小心翼翼,仔细观察,快速通过,来不得半点马虎。

上初中时,我升到另一个学校——翟池中学。这个坐落在眉肖公路沿线上的学校一下把我家拉长到了3公里。上学多一半得从这段路上走,日复一日,渐渐对公路上的所见所闻也多了起来。路上的车辆类型数量、行人百态、发生的故事等,知道得不但多,而且比较清楚,随便问起就能说出一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经常能见到一群身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的养路工人在路上长年累月无休止地时而肩挑砂框、时而推着架子车、时而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砂填坑补路的劳动场面以及肤色黝黑粗糙的养路工形象,从那时起,记忆的长河中,这些画面便留下深深烙印,挥之不去。

高中学习生涯开始后,我又到屯字中学就读。这所历史悠久、屯字塬上唯一一座完全中学,仍坐落在眉肖公路沿线上,距我家7、8公里。我上学所走的路线几乎全部成了眉肖公路,这是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来回都是独步,每次走在路上时,仍本能的会观察公路上发生的事情,感受公路的变化,这时的公路仍为砂砾路,但和以前相比明显平坦了许多,也宽畅了不少,单趟走完用不了两小时。然而,路上仍要忍受扬尘的煎熬,我经常想,啥时候能走上没有尘土困扰的公路。

八十年代初期,我们那里农村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增产增收,家乡经济开始振兴,当地公路交通事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短短一年多,眉肖公路屯字段100多公路砂路便完成了全部改造升级,基础重固,路面拓宽,沥青封面,路肩也栽上了清一色的杨柳树,家乡终于迎来了第一条全新概念的公路——沥青路。改建后的眉肖公路宛如一条黑色的绸带铺展开来,穿过屯字塬,给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色彩、新活力,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舒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窘境到此结束。这时,我也即将完成高中学业,和其他民众一样在感受这条新公路带来的快捷、安全、舒适的通行条件时,也在不经意间关注着公路上的新动态、新变化。这时的公路养护工作内容也稍为发生了变化。路面作业的情况相对变少,开挖边沟、清理塌方、整修路肩则成了日常的主要工作。作业现场原来看到的架子车、手扶拖拉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轮机,作业过程中的一群人扎堆劳动变成了有组织有秩序的规范化作业,道工清理边沟时会在水沟内排成一行,开挖边沟时会一段一段分开,不论哪个环节,看起来大家都很卖力,也很认真、很专注,热火朝天。新奇壮观的劳动场面,时不时会招来路上行人的围观。我偶尔也驻足观看,年轻的心,不时地被公路人这种吃苦耐劳、积极肯干、乐观向上的工作劲头和精神状态所感染,打心眼里开始尊重公路工作,敬佩养护工人。

无独有偶,阴差阳错。八十年代后期,我走上了公路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养路工人。学生时代耳闻目睹的公路上的那些事,要在我手中践行,并亲力亲为。我身临其境,在公路事业最基层的工作中,不断续写和丰富着公路上那些事的内涵,见证着庆阳公路事业从弱小到强大、从落后到发达的发展历程。刚参加工作,我被分配到早已熟悉的眉肖公路沿线一个道班。这里离城市较远,基础条件较差,一个四合院家庭式的单位,只有几排相连的平房,显得非常简陋和寒碜。除了会议室、职工食堂餐厅,其余全是道工宿舍。十几名道工大多数两人住一间,房子内的设施十分简单,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火炕便是全部的家当。道班里的伙食标准也比较低,蔬菜单一,肉不常吃,偶尔一顿。道班里的用水来自院内自打的一口简易水井。每天炊事员得用辘轳将水一桶一桶搅上,然后储存缸里,供生活需用。道工日常除了水沟开挖、边沟铲草、路面清扫、油路罩面等工作之外,还要利用工余饭后干班里的活。道班后院有几亩空地,年年都要在哪里种些蔬菜,有时还种些玉米、小豆之类的小杂粮,补贴大灶。条件艰苦、生活单调是那个时代道工共同的感受。

班上有一台四轮机、一台小型翻斗车,靠着它们拉土拉石子拉工具等,能给我们减轻好多劳动强度。每位道工都配备了一辆自行车和一把铁锨,遇到整路容、铲杂草、挖水沟之类的工作,就按人头划段包干,规定时限,自行完成。我们每天骑着自行车,带一把铁锨、一把洋钩、一杯水,早饭吃完就上路,干完一天的任务才回家。有时足足要在路上干八、九个小时,累得实在不行,就坐在路边的行道树下小憩一会,接着又干,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年复一年。虽然如此,和其他道工一样,我的心里非常平静,没有怨气,也没有懊悔,秉承着公路人“以班为家,一路为业”的理念,在眉肖公路线上一年又一年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奉献着。

油路罩面是公路上那些事的主要内容,也是一年之中最为辛苦的工作。罩面一般都安排在五至六月进行,这时气温高,油石粘合度好,罩面效果最佳。趁着这个黄金季节,我们的罩面工作每年都如期举行。那时的罩面工作机械化程度不高,全靠人工。工艺繁琐,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每个道班的院内都支着几口熬油用的方口大黑锅,一字安放在锅台上,罩面所用的油料就是用这些大锅加入渣油、沥青混合熬制而成。熬油的程序很麻烦,通常是两人负责往锅里加渣油加沥青,一个负责烧火。我和一个体力好的年轻工友经常被安排去承担加渣油加沥青这项特繁重的工作。盛油用的是180公斤汽油桶改装的半截抬桶,装满渣油足足200多斤,我俩每天就这样从看似液体又似固体、黏性很大的渣油坑里用烧红的铁锨一掀一掀将油铲到桶内,然后再一桶一桶抬着加到锅里,等到烧开后,又按一定比例加入一镐一镐从沥青堆挖下的沥青块加入锅中,熬止180至220度时,用长把勺将油灌到四轮机背的沥青罐里。每次等机子出了道班大门,我们这才可以松上一口气。稍微一歇息,接着又得开始往锅里加渣油加沥青,烧火熬制,等待机子再次回来装油。油料运到路上后,道工们则戴着帆布手套,把油接到洒油桶里,然后提着一桶一桶撒在龟裂严重的路面上,再撒上1厘米左右的面砂,让行车碾压,整个罩面工序才算完成。罩的日子,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烧锅出油,中午轮换吃饭,晚上太阳落山后才收工。有时为了赶进度,每天得熬十几罐油,罩2、3公里的路面。下班后的我们,个个汗流浃背,力疲竭尽,油污满面,被油渍侵染的工作服硬邦邦的套在身上如同盔甲一样,难受至极。但一脱下身,大家的心情又马上愉悦起来,有说有笑,一天的劳累又似乎荡然无存,第二天仍忙碌在油锅台上。油路罩面的工作一般要持续2周左右的时间。在哪个年代,虽然油路罩面工序比较复杂繁琐、吃力费劲,但它是当时解决路面病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1994年,我被调到合水公路段从事文秘工作,从此,离开了工作生活过多年的眉肖线上的那个道班,也离开了与我朝夕相处的同事和伴我一路成长、一路走来的眉肖公路。这时的公路养护仍沿袭着原来的模式,用洋钩铁锨开挖边沟,用人工装车清理塌方、手提洒油桶油路罩面等,这个时期,虽然养护模式没有多大改变,但作业时所用的机械明显增添不少,除了四轮机依旧使用外,还增配了小型压路机、华山农用车之类的较大车辆,养路工的标志服也进行了统一,一律改成了“橘红色”。所管养的公路和原来相比更加宽敞、更加平坦。每次回老家踏上这条公路时,情不自禁的仍要在路上多看几眼,看看公路的变化、感受公路的畅洁美,关注路边随时都能见到的“橘红色”养护工,每次看到这些时,顿时一种亲情感和崇敬感油然而生。我曾工作生活过的那个道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瓦房已经消失,一栋富有现代气息的三层楼房傲立院内,美观大方,院子修建的花园内,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生机盎然景象。

2010年,甘肃全省公路系统进行改革,大道班养护模式开启。国省干线上的许多小道班合并成大道班,名字也随之改成了养管站,另外还建起了养护工区和养护队,眉肖公路线也进行了重新命名和编号,改成省道303线,在庆阳市境内延伸为正宁至镇原,成为正镇公路,并进行了升级改造。随着大道班养护模式的开启,精细化养护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每年配备的养护机械也在持续增加,到2015年,配备每个养管站的较大养护机械已经基本饱和,数量可观。摊铺机、压路机、挖掘机、农用车、扫路机、通勤车等应有尽有,道工的劳动强度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小修保养采用了四新技术,原来的油路罩面变成了油路修补,作业程序变成了拌和炉统一拌料,摊铺机摊铺,压路机碾压的一条龙式,省工省力又质量,节能环保又高效;清扫路面用的是清扫机,快捷安全又干净;除雪防滑用的是除雪车、融雪剂,公路养护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昔日用洋钩铁锨开挖边沟、人工烧油熬油、手提油桶洒油、挥锨撒砂罩面、手工撒料防滑除雪等养护方式一去不复返。

道工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每个养管站都进行了双化建设,道工住上了一人一间的规范化标准化公寓,室内达到了每人一桌一椅一床一柜的水平,铺盖被褥及宿舍用品全部统一配备,样式统一。养管站也建起了洗澡间、洗漱间、卫生间等,职工用上了自来水,食堂配齐了高档厨房用品,用上了液化气,安上了净水机等,养管站出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四有”局面。道工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阳光向上、勇于担当、积极奉献的新形象不断展现,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行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日益突显,曾经的“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养路段的”世俗偏见,终于被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中。

2019年,眉肖公路又改成国道327线,延伸为连云港至固原段。和眉肖公路一样,庆阳境内的好多干线公路也重新进行了命名和编号,对标志、历程传递进行优化和完善。这些公路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赋予我们公路人的职责和使命进一步增大。目前全庆阳公路发展中心的公路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和甘肃公路人“开路、负重、奋斗”的精神,进行“职能归位、职责落地”改革,以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进行全寿命周期公路养护,将打造更加安全、舒适、顺畅的公路通行环境,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回首公路上的那些事,经历并感受着公路的变化与发展,我感触颇深。从原来的车推肩挑填砂补路到现在的机械化养路,从原来简陋的平瓦房道班到现在的公寓化养护站,从60年前全市只有160多公里的砂路到如今的15000多公里沥青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庆阳人“区内行走需几天,拉货坐车后门缠”的难堪到如今形成的航空、铁路、高速立体交通网,一日走遍全市域,庆阳的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硕果累累。一个个成绩,一份份付出,一条条公路,一步步脚印,这无不包涵着庆阳公路人顽强拼搏,孜孜不倦的奋斗,无不凝聚着无数公路人的心血智慧和辛勤汗水,如今,走在平坦整洁的条条大路上,作为公路人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在庆阳公路交通事业发展60年的光辉时刻,我们有理由自豪地说:养路工,真牛!

【编辑: 任 燕】

24小时热文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