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高海明:心有榜样 行有力量(图)
作者:杨姣 秦晓峰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4-04-26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了你的岗位”。在甘肃省酒泉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有这样一个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人生三问”。

这个人就是高海明,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养路工。他是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最优秀的设备修理工、电工之一,也是甘肃省酒泉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2015年破格晋升的最年轻的技师,曾在全省交通系统技术比武中荣获“技术标兵”荣誉称号。现年54岁的他,没有动人的誓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朴实无华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在道路养护生产第一线踏踏实实工作,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公路人“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敢当路石、服务社会”的动人篇章。

笃定信仰,追寻光

高海明的父亲高家胜是家里的第一代养路工。那时公路主要是沙砾路和土路,路况不好、养护难度大,又没有养护机械和交通工具,从起点到终点,全靠养路工两条腿来回穿梭,肩膀上还要扛着“老三样”洋镐、铁锹和扫把,一天下来,手掌全是水泡,两条腿走路都不听使唤。每天一大早,他和七八个工友便带着干粮出门了,这一出门就是一整天,一路清扫马路,修补、清理坑洼和塌方路面,渴了喝凉水、饿了啃硬馍、累了睡地窝。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中,养路工们弓背弯腰,迎着酷暑寒风,用最古老的工具一锹一锹重复着每天的工作。汽车行驶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碾起几道高高的车辙,远远地就能看见,车过之后一路尘土飞扬,当时有这么一段话形容养路工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细一看是公路段的”。

高海明小时候,父亲高家胜经常给他们兄妹三人讲述那个年代养路工的故事,时隔多日,他已经忘记了父亲故事里工友们的名字,可“一批又一批养路工扎根浩瀚大戈壁,依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的精神,用铁骨脊梁和勤劳双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场景,却在他儿时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1993年职业高中毕业找工作时,他首先考虑到公路局,并如愿成为家里的第二代养路工。30几年来,他先后干过修理工、电工、压路机驾驶员、破石机驾驶员、拌合场场长等。寒来暑往,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一直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公路人精神,每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父亲那期待而又信任的眼神。

QQ截图20240426160349.png

参加钢桥模型拼装比武活动

尽责担当,成为光

高海明从没有拜过师傅,一直以来他坚持自学,注重在实践中摸索机械故障的特点和规律,查找故障的原因。他从做机械修理工开始,就留心掌握各种车辆和机械的技术性能、各项参数和指标。1999年,酒泉公路总段购置了一台3000型沥青混凝土拌合楼,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每锅搅拌重量为3000公斤,这在当时可是个“大宝贝”。作为“大宝贝”的“经纪人”,他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学习大量相关技术资料和参考数据,很快掌握了3000型沥青混凝土拌合楼的工作原理和故障排除技术,做到了随坏随修。为了尽快提高修理技能,他一天到晚总是围着拌合楼转,并虚心向其他专业人员请教。他以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修理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常常从白天忙到深夜。有时,睡梦中突然想起故障发生的原因或修理保养方法,他便立即穿上工作服赶去施工现场,工友们常说:“高海明工作起来就像着了魔一样”。

1999年永山高速项目,高海明负责沥青拌合楼的操作。拌合楼一旦出现故障,所有路面摊铺设备全部停工,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当时工程任务重、工期紧,他和其他工友24小时连班倒,“奋战七天七夜不停歇”,就发生在那个时候。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热爱,他竟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当时2月份就要出发去施工工地,次年1月份才能回家,不管多苦多累,我都没有当过逃兵,对于工作,我无愧。可是为人子,我没能在病床前尽到侍奉父母的责任;为人夫,我把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留给了妻子;为人父,我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选择奔赴项目现场,我对他们有亏欠啊”,这是高海明在回忆这段工作经历时,由衷发出的感叹。

2016年,他担任柳敦公路路面工程拌合场负责人。拌合场场长这个“官”不大,但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每天早晨6点,他就必须要组织开机进行拌料,保证在7点之前把料送到施工现场,晚上8点停机后,他还要带领人员对拌合楼各个部位进行细致的检查保养,保证做到不耽误第二天的生产。拌合场是整个施工现场尘土最多的地方,拌合楼工作起来,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呛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炎热的夏天,也必须戴上厚厚的防毒面具。拌合场内也是安全隐患最多的地方,高空作业、机械损伤、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时刻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安全。为此,作为场长的他必须要时刻巡视在拌合场各个部位,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一天工作下来,他通常要在设备上爬上爬下10余次,整个人变得灰头灰脑,大家亲切的称他“土场长”。2016年5月25日,路面面层摊铺进入攻坚阶段,晚上8点拌合楼在停机检修时,他发现布袋转阀轴承散架,必须及时更换,否则将造成设备损坏,致使长时间停工。险情就是命令,他顾不上吃饭,带领他的弟兄们立即投入到修理设备的工作中。布袋转阀轴承位于设备底部,必须有人要平躺于地面,才能够实施拆卸工作。拆卸的过程中,布袋的尘土会不时大面积下落,洒落在拆卸人员的眼中、口中、身上,拆卸工作困难重重。面对这种情况,他二话不说钻到设备底部开始工作,而这一干就是连续五个多小时,晚餐也是送到维修现场大家轮流换着吃。凌晨2点,设备终于修理完毕,看着脸上身上全是尘土、油污、汗水的兄弟们,一直在维修现场坚守的工程处处长、项目经理也为之感慨的说道“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有你们这样敬业的职工,是我当领导的荣幸,是单位发展的宝贵财富”。

言行示范,散发光

2007年,高海明母亲被查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经常躲在房间里不出门。百善孝为先,为了缓解母亲的病情,高海明每天下班后抽时间去陪母亲说话,爱唱爱笑的他总是为母亲唱熟悉的歌,在悉心的照料下,2018年母亲的抑郁症终于有所缓解,一家人心里满是欢喜。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年初老人不慎摔倒,导致再也无法独自行走,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了母亲的腿,天热时背着母亲到院子里晒太阳,天冷时为母亲加衣服。因为无法下床,吃喝拉撒全部在床上解决,高海明一家与他的兄弟姐妹一起轮流照顾母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从小就懂得要孝顺父母的道理,每次一有空就回家去陪老人,父母给他们买了什么好吃的也都拿来给奶奶吃,乐得老人总是合不拢嘴。

2023年,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招考,高海明的儿子高桢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金昌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作。22岁的他接过祖辈、父辈的接力棒,如愿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代养路工,从事修理边坡、交通量调查、打扫服务区卫生等一线养护工作。每次高海明打电话问儿子是否能坚持下来,儿子总是说“随着大型压路机、搅拌机、碎石机、沥青摊铺机、挖掘机、铣刨机等机械设备纷至沓来,养护道路已经实现了半人工半机械化到全机械化的转变,而且现在工作环境也比过去干净、轻松。以前你和爷爷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现在我肯定能行!”听着儿子斗志昂扬的回答,高海明心里很是欣慰。“工作环境再好,责任心不能变”,高海明总是对儿子这样嘱咐。

54岁的高海明还有1年时间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老高,有没有接线用的胶带”“等着,我去给你找找”“高师傅,我们办公室突然跳闸没电了,能上来帮我们检查一下吗”“马上来”平日里,大家有事都喜欢找他,每次他都乐呵呵地尽力帮助,是大家公认的热心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QQ截图20240426160438.png

高海明全家福

高海明说,他不过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做着最平凡的事,根本谈不上什么榜样。在平凡中一起奉献,无数个平凡就一定会成为不平凡。这就是榜样,如父亲高家胜对他,他对儿子高桢;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星火,烛照前路,催人奋进;如微光,点点汇聚,释放能量。

【编辑: 任 燕】
【校对:闫可欣】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