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技术攻关的重点及难点(图)
作者: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论文编写组 来源:《中国公路》 时间:2023-12-22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技术研究

高地震烈度地区震后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次生灾害滞后效应是震后公路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应加强对震后公路走廊次生灾害分布特征与灾害机理、潜在地质灾害监测、识别、评估、预警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这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特征、地震动力学参数、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下水等因素,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目前相关评估体系尚不甚完善,评估方法不够系统,需要在深入研究地震发震机理和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合作,持续进行研究探索。

QQ截图20231222095905.png

“9·5”泸定地震发生后,造成省道434线康定至磨镇段道路滑塌。四川省地震局 供图

地质勘察的数字化、智能化

高地震烈度地区的地质勘察需揭示地下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地震波速度等信息,但是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勘察精度和效率需进一步提升。勘察需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解译分析,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数据的管理、清洗、挖掘、集成及可视化等方面均需改进。在智能化发展背景下,勘察技术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数据预处理、数据建模、数据训练等都是未来技术攻关的方向。

强烈地震造成岩土体灾后效应的勘察

近年来通过震后山体调查发现,位于强震区的山体普遍存在裂而未滑、松而未动、松散堆积物在山区坡面广泛分布等特点。地震造成山体破坏的特点决定了地震区地质灾害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在震后较长的时间段内,一旦发生强降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会不断发生。这种基于强烈地震导致的地质环境、条件的显著变化和岩土工程特征的显著劣化应该成为今后强震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烈度区短时多次强震桥梁抗震设计探究

在以往发生的地震中,大都以一次主强震为主,伴随一系列较小余震。虽单次地震发生多次强震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重大结构损坏和人员伤亡,为此,基于高地震烈度地区地震及桥梁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多起大地震及其余震的地震参数,应研究分析短时多次强震可能造成的桥梁结构病害,并对解决多次强震桥梁抗震问题进行探究,提出抗震措施建议,提高桥梁抗震安全性。

不利场地条件下隧道抗震和减震理论研究

目前已有的隧道抗震研究主要集中在洞口段边仰坡、浅埋和偏压地段,对断层破碎带段的抗震研究较少。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抗震相关设计方法、减震控制机理及关键参数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来,工程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进展较快,性能化抗震设计、可恢复抗震设计和韧性设计等还在不断发展,需要继续深化。

随着我国公路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已建在建公路已经处于高地震烈度地区,对公路工程抗震勘察设计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工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是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如何降低结构地震损伤、有效实现震后结构自复位,以及如何发展新型地震保护装置、有效保证结构安全、降低结构地震损伤是公路工程抗震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实质性引入地震工程非常必要,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响应预测、地震波处理、抗震性能设计优化、结构韧性提高等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