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花江布依路
作者:撰文_丹菲 摄影_王牧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0-11-03

贞丰属传说中的夜郎古国,但“自大”与之并无关联,人们淳朴而低调;她的地理形态以“双乳峰”、“花江”为代表,极尽阴柔,但这里的人民刚烈无比;她地处偏僻,但境内的北盘江和董箐水电站,直通远在东南沿海的珠三角;她早已跨入现代生活,却仍深藏了千年如一的布依族原味“人生汤”。


1.png


曾经,那是一条蜿蜒在黔西南山间的乡路,从格凸河畔的紫云到万峰林中的贞丰和兴仁,再向西端延伸到二十四拐的晴隆,这里不仅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还有最能令人谈之色变的无数条险路。一路穿羊肠,过溜索,要有像猿猴一样好的身手,才能有惊无险。不过,在先后修建了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惠(水)兴(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县乡路连接线之后,黔西南已经不再是一个“公路盲区”。即使像贞丰这样原生态的布依古地,也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贵阳直驱而入。


2.png

在贞丰地标双乳峰下表演八音坐唱的布依族演员


傲立双峰的福地


从贵阳出发,穿越亚洲最高公路桥——北盘江大桥后,就到了“小贵阳”贞丰县境内。路两边的山形变得耐人寻味。一座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峰,小巧浑圆,随意地散布于大地,看得人目离神迷。

在贞丰县众多乳状的山峰中,有一对形象逼真,有“天下奇观、地质绝品”美誉的双乳峰,被贞丰人视为神圣之物。据说许多外国人周游到此,在众目睽睽下倒地就拜,而含蓄的中国人则更多地将敬意珍藏在心底。抛开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单从自然的角度,人们也会隐隐感到一种造物的神性。

我们来到贞丰后,首先就去参拜双乳峰。双乳峰四周的一大片区域被平展展的田野环绕。朝阳斜射,晨雾的薄纱犹在,山峰看起来像蓝色的剪影,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在这暧昧的光线中,十几位布依族男女正在吹拉弹唱。有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著名的布依八音坐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是淡季,景区显得异常幽静,这倒让我们体味到一种特殊的自然氛围。八音坐唱的成员均为附近的布依族村民,他们天天在此坐班,像工人一样赚月工资。节日里,游人到来时,他们都会以传统的架势演出一番;即便无任何游人,他们只要坐下来,就忍不住双手和喉咙,唱得悠扬婉转。八音坐唱表现的是布依男女“浪哨”的情景,“浪哨”是谈恋爱的意思。八种乐器分别是箫、笛、勒尤、三弦、月琴、高音二胡、低音二胡和木叶。此音乐形式的形成究竟经过了多少年,已不得而知,但它传达了布依人生命历程的信息,把一种久远的生活状态以音乐的方式传承下来。在这批八音坐唱者中,25岁的李忠美来自珉谷镇顶肖村,她小巧玲珑,身着传统服饰,清秀飘逸,风情优雅,她的笑容也非常甜美,与远处的双乳峰构成了一幅令人欢喜的画面。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去别处时再次路过几次双乳峰,每一次,都会被紧紧牵扯住目光。双乳峰占地40万平方米,海拔1265.8米,相对高度261.8米,状如一对青春女性生动的乳房,圆润挺拔,似乎能感到十足的弹性,让“女人看了脸红,男人看了心跳”。贞丰人对她充满敬畏和热爱,不容任何邪念和轻薄之举。细雨蒙蒙时,我们再次驱车前往双乳峰,车没有进景区大门,而是直接拐进萝卜寨村。到达村的另一边,双乳峰已看得相当真切,长满油绿的松树和灌木丛,毛茸茸的,姿态并未因距离的拉近而失掉优美。双乳峰连同前面称作“胸花”的一座小山峰被围墙圈着,但远远地能看出有部分空缺处。菜地里没有农人,村庄还在远处,四周异常安静,只能听到山上偶尔传来的鸟鸣。神山即在眼前,我努力抚平心绪,先路过胸花,继续向前靠近,约十分钟后便走到了一处缺口。这是双乳峰中右侧的一座。爬上高高的田埂,站在峰下,油然而生敬意,用最虔诚的仪式表达了对神山的崇敬。而后,我伸出手轻轻地触摸了一下山上的石、土和树叶,满足地掉头返回。

双乳峰立于此地已亿万年,流动的时间和凝固的空间,罩住了生活繁衍在此的贞丰人。而双乳峰一侧,是竹林堡石林。这片石林散布在一处平缓的山坡上,不像云南那片著名的石林密集连成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来,它是松散排列的,以各种绰约挺立的姿态指向天空。游这样的石林,没有任何压迫感,可以细细端详她们的风韵。斜阳下,石林呈现出多层次的光线,神秘感顿增。石林与双乳峰近在咫尺,其阳刚之状,似乎暗含了无限隐喻。


3.png

从化远处看花江铁索桥


仁学会的“启蒙复兴”


据《贞丰县志》载,贞丰古属夜郎之地,汉属牂牁郡之谈指、夜郎二县。古夜郎国的考证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其中心至今尚未明了。贵州人则认为,古夜郎国就在他们的地盘上,这是历代文化的潜意识传承,而且近年在贵州境内不断出土了许多古夜郎文物。不过,贞丰人在表述自己的历史时,往往只用一句“古为夜郎之地”带过,而没有花大力气去与神秘的历史和浮躁的当下较劲。

孙中山当年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过程中,身边的28位勇士中,有17位是贞丰人,他们均来自文昌宫的仁学会。这是当地流行的说法,具体的细节虽然很多不可考证,不过仁学会和这17位勇士确实存在于历史中。在当地纳孔布依古寨的虎字崖上方的高地上,塑着这17位勇士的英雄身姿,并镌刻着他们的姓名和事迹。

清末,贞丰县人民依然靠着繁荣的码头,按部就班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城内商号栉次鳞比,外省客商云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两广会馆、四川会馆等纷纷建立。但贞丰并未沦为一个单纯的商业城市,外边风云变幻的形势和阵阵新思潮也及时地吹到了这个地方,这与一个叫吴嘉瑞的人物有关。

吴嘉瑞,湖南人,曾在上海广泛结交维新人士,梁启超、谭嗣同都是他的好友,谭嗣同功与其交往犹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翰林吴嘉瑞出任白层厘金总办,他学识渊博,对谭嗣同的《仁学》极为推崇,遂在文昌宫内创立仁学会。贞丰县的有志青年纷纷积极加入,吴嘉瑞向他们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讲授数、理、化等课程,被称为贞丰县的一次“启蒙运动”。戊戍变法失败后,吴嘉瑞获罪被查办,仁学会遂解体。仁学会成员后来均参加了贵州自治学社,诸如胡刚、钟振声、彭显承等成为贵州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有的人在护国、护法运动中殉难。

作为内地偏僻的县域,贞丰出现了仁学会这样的先进组织,虽然与外来的吴嘉瑞个人有关,但任何种子都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发芽生长,贞丰这片土壤成就了这粒种子。贞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贵州对外贸易的窗口,来自广东、湖南等地的商人经常带来他们那里的新思想,本地人耳濡目染,思想比较开明活跃,一旦有人号召组织,响应者纷纷。这就让贞丰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1939年,原国民党军九十三师驻扎于文昌宫,将正殿改为中山纪念堂,现檐柱上尚留有那时所刻的12条总理遗嘱。此后,除正殿外,其余建筑均被陆续改建或拆除,但原建筑平面尚未被破坏,正殿梁架完整。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丰县县名是由清嘉庆皇帝所赐的“忠贞丰茂”简化而来,这是贞丰人提起来就骄傲的事情。皇帝之所以赐名是因贞丰官兵守城有功,抵制了少数民族起义军。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南笼府城西南洞洒、当丈两寨的布依族王——襄仙(女)、韦朝元同举义旗,郡内布依族、苗族等纷纷响应,义军势力迅速壮大,史称“南笼起义”。“贞丰”二字,虽然有皇派的味道,但多少都沾染了底层少数民族的鲜血。在这一点上,贞丰人似乎做了选择性记忆。而在另一桩事上,贞丰人选择的是另一重记忆。

如今,县城的老城区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建筑是马二元帅府。它位于城内凤山西麓,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原为“武衙门”。解放前,曾被改为刘公祠、学校,府里很多建筑已被改造,如前厅、中堂和两厢以及炮坊已非原样。解放后,作为县一中校舍,原建筑物现存的只有后厅及两厢小朝门、花厅和中堂明间。过楼被拆除,改建为现代建筑,当作教师宿舍。原演武场辟为操场,但整个平面布局尚未改变。1982年,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校园的左侧,有一排树木掩映下的伊斯兰式房屋,但大门锁着。于是我们出了校门,向左走了几米,发现有门直通帅府。院内有的房屋前挂着“此为危房”的牌子,门也都锁着。一棵枫树的黄叶子落了满地。虽然有些寂寥落寞,但原建筑的气势依稀可见,县政府正准备做进一步的修复。

《贞丰县志·人物》里这样记载,义军占领贞丰后,马斯俊(马仲)整肃军纪,出榜安民,保护百姓,惩治顽抗者。把没收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指派李竹村等人到白层开辟市场,促进黔桂物质交流。规定合理税厘,奖励生产,鼓励开荒。同时,论功行赏,招贤纳士。如今,贞丰人都知道古城内有个马二元帅府,这位回族起义领袖在人们心中不是大逆不道之人,相反,他是受人尊敬的。县志也有记载,马斯俊被害后,时人敬仰其英烈,冒死将其遗体收葬。现在,马仲墓位于城西1.5公里的何家塘回族公墓内。


4.png

布依族寨子人家传统的火塘是一家人起居做饭和围坐闲谈的重要地方


5.png

江边码头运送着如煤炭这样的生活物资


6.jpg

布依族的传统集市上抱着孩子输液的妇女


“小贵阳”的白层古渡


贞丰之所以有“小贵阳”之称,是因贞丰这块福地的历史功能。被誉为“黔桂锁钥”的白层古渡,虽然在北盘江下游的广西龙潭水库建成发电后已被淹没,但人们依然可从一些遗迹中找到往日繁华的证据。新建的白层港,除泊着几条渔船外,一艘运煤船正在装货。运煤老板是白层村的一位皮姓妇女,她说一船能载400吨煤,运往广西。

离新港不远,就是白层古渡遗址。贞丰县文化旅游局的王科晴指着公路下的一条小河说,古渡口已淹没在水下,原住两岸的村户早已搬迁。因为是枯水季,河水不大,一座小桥架在河上。从公路向下,依稀还有石头铺设的古道可走,再经过两处残破的院落,顺着石台阶一直下到河边。桥上满是厚厚的湿泥,怕陷进去,我们几个扒着桥栏杆,脚踩在桥沿突起的水泥棱上,一步一挪才到了对岸。走不远,就见到一个天然石洞,此处即为古时通往白层古渡的必经之地。1935年4月16日~18日,中央红军第三、第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前梯队由此渡江进入县境,留下了“誓灭倭奴”、“共产党万岁”等红军标语。

白层古渡据说早在古夜郎国时已有,但明确有历史记载的,则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此处被辟为官渡,为当时贵州省通往桂粤的水上重要门户之一。白层古渡极盛时期,每日泊船百余只,商业发达,生意兴隆,来自贵阳、安顺、百色、南宁、广州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设立商号。清同治初期,白层设厘金局卡,征收厘金。由白层古渡上岸的货物通过约20公里的古道到达白岩关,即可进入贞丰县城内。白岩关雄踞于山垭口最高处,为县城东面的天然门户。我们从城内出发,车行不到20分钟,在一个小村庄停下来,然后徒步沿着一条两米来宽的石头路向山坡上走。这条古道,由未经打制的石头砌就,凹凸不平,很适合骑马行走,石头表面已因岁月磨得光滑可鉴。如今,古道上偶尔悠悠走着放牧砍柴的村民,历史的繁荣已成过去,但人在怔忡间,还是会听到丁丁当当的马帮队伍远远而来。

古道两边是高大繁茂的树木,有两户人家还固守在路边,一位老婆婆在门口无言地望了我们一下,遂踅进门里。十几分钟后,我们在两处高山夹持的中间看到一个石拱门洞,即白岩关。古有军人守卫。“白岩关”3个字横行阴刻在门洞外边的门额中央,右直行阴刻“光绪癸卯年”5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渡过北盘江后,曾经过此关。在葱郁的植被间,清晰完好的古道继续向白层码头方向沿伸。

现在依然保存着的贞丰古城,尤其是“清朝一条街”,还能依稀看到旧有商业码头发展起来的城镇的繁华印迹。如今的贞丰县在发展之路上小心翼翼,向多方求证把脉,拟定出古城区、过渡区和新城区的规划思路。我们在老城区行走,很容易就看到高深的古宅院,虽然时间给木质窗棂涂抹上暗沉的颜色,但屋里依然住着宁静温馨的烟火人家。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瓦房,传统的一正两厢四合院,天井内石板铺砌地面,山墙为马头墙体,体形精美考究。沿街房屋有商住两用的特色,一楼开门窗即可摆放货物,二楼住家或旅客。如果推开楼上木窗,可以鸟瞰熙熙攘攘的街道,还可招呼店伙计。再细心留意,发现二楼的木质底板要长出一楼,那是为行人一时躲雨用的。据统计,街区中保存原貌的建筑物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占街区总面积的78%。2006年,贞丰古城成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贞丰老城区在现贞丰县城的东北角,古称“珉谷大寨”,因城北珉球石之故,亦称“珉球”。清雍正七年(1729年)永丰州治所由长坝移到此地,正式开始建城。这个靠码头运输繁荣起来的古城,留下许多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杂糅交汇的痕迹。至今城内仍保存有清朝建筑如文昌宫、阁楼、文庙、两湖会馆等各类文物古迹。

漫步贞丰的新城区,各种时尚的专卖店一间连一间,马路上除了奔跑的出租车外,还有两路大型公交车。入夜,站在十字街口的高楼顶端俯视,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一派现代化的景象让人一时有时空交错感。


7.png

传统的苗族头饰布满了各种造型的银器


8.png

贞丰县附近的古关口


北盘江随着公路奔流


去董箐水电站,着实能领略贵州山路高密度的曲折盘旋。被车窗外的山岚吸引,临时停车观赏。向下俯视,以为要看到河流,没想到那些发白的线条是我们即将要穿过的公路,它们折来折去一直深入谷底。

走完曲折的山路后,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平静的绿水,脑子里抢答“高峡出平湖”。董箐水电站位于贵州北盘江下游贞丰县与镇宁县交界处,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是国家第二批“西电东送”重点项目。2006年11月15日大江截流,2009年8月20日下闸蓄水。电站以发电为主,主要为电力紧缺的华南地区(主要是广东省)提供了电能。

一批民工正在给电站做基本建设,妇女们均着布依服饰,将运来的一堆黄土铲进簸箕里,填到另一个地方,种花卉用。她们说说笑笑,十分轻松,家都在附近村里,日工资40元。由于董箐水电站的建成,原住在北盘江两岸的村寨都已搬迁。码头对岸一座小岛上的董箐村里就住着新移民,建筑基本都是崭新的二层小楼。有几条打鱼船泊在岸边,主人一边在渔网上拴新的鱼钩,一边兜售捕获的鱼。鱼是一斤左右的鲶鱼,每斤35元。每天都有从县城来的买鱼人。我问一位正蹲在甲板上拴鱼钩的妇女关于搬迁的事,她用手指了一下对面,说村子原在那里,今年才搬到岛上。她家共7口人,政府每人补助了一万来元,盖了4间平房,花了8万元。新村子耕地不多,她家分到两亩,种些蔬菜什么的,主要靠打鱼,今天她卖掉了50斤鲶鱼。

水电站的建成,为贞丰人增添了一处旅游的新亮点——坐船游北盘江大峡谷。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马雄山北麓,入贞丰县境后,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缘,继续向东南流到广西后,一路被称为红水河、黔江、浔江,几经曲折入广东后,叫西江,最终入海。在广东肇庆,宽阔奔腾的西江也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小三峡”,乘船畅游,豪兴勃发。但许多人不知道,西江的水里汇聚着偏僻地域北盘江来的水。

北盘江又被称作花江。如果春天来时,各色花朵竞开,花瓣纷纷落入水中,整条江变作了巨大的花瓣浴池。开船的师傅告诉我们,运气好的话,能看到崖壁上成群的猴子。于是,我们在欣赏变幻多端的山峦身姿时,又睁大了眼睛搜寻猴子的身影。船行不久,远处高高的崖壁间搁着一条直尺,那就是著名的北盘江大桥。桥长388米,距离江面的高度为486米,是亚洲同类型桥中的典范,是连接贵阳和黔西南州的纽带,也是滇黔通道上的咽喉。与以往北盘江上艰难的交通历史形成反差——再往前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花江铁索桥就要到了。

花江铁索桥是北盘江上最古老的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时5年竣工。由14根铁链组成,上铺木板,以利人、马通行。桥长71米,宽2.9米。民国时期修纂之《贵州通志·舆地志》称此桥“为贵阳、安顺逾关岭南行经兴义出滇之道”,实际上亦为当时贵阳、安顺经北盘江通粤的重要通道。板贵公路桥建成后,过路行人逐渐稀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董箐水电站建成前,铁索桥距水面约35米,胆小的人走在上面头晕。现在桥离水面只有3米多,但一些木板毁损露出铁链,胆小的人还是不敢走。

花江铁索桥上支着一排排钓鱼竿,一些人在垂钓。桥南贞丰那边,文物所的工作人员正爬在梯子上拓片,崖壁上有几十幅摩崖石刻。望着裸露的铁锁,无意中抬头,发现一块岩石上也有石刻,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关岭县县长刘开铭撰写的一段文字。4个小女孩儿从桥上嘻笑着走过来,她们是平街小学的学生,沿着江岸,边看风景边玩。说话间,她们已爬上岸边的一棵树。

历史在江面上千疮百孔,深刻地击打人心。我们的船原路返回,船开得很快。先是告别铁索桥。每过桥时,船都要鸣响汽笛示警。翻阅1994年版的《贞丰县·交通》,发现驿路古道众多,古桥古渡众多。贞丰所处的滇黔桂三角地带,自古就吸引了无数的旅人。贞丰已形成水陆并进、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而境内的北盘江更是以其特有的地位,使贞丰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圈中的一员。


9.png

北盘江大桥是亚洲同类大桥中最大的,也是连接贵阳和黔西南州的纽带。


10.jpg

花江铁索桥是北盘江上最古老的铁索桥,因为上游修建水库的造成北盘江水位上涨,现在的铁索桥离水面很近,这座铁索桥现在是钓鱼者的乐园。


布依文化的挣扎


贞丰县给人感觉最为异样的,大概就是到处可见的身穿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人群,尤其是布依族。贞丰人也最爱带领客人参观民族风情浓郁的寨子,听古乐,赏歌舞,吃农家饭。而好奇心重的客人进到人家里,见地上摆着纺线机、织布机,甚至靛染缸,不免大呼小叫一番。男耕女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里。而在贞丰,却真真切切地融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传统农耕文明还在这些山寨继续抒发着淳朴的诗意。

我们去的第一个布依古寨叫纳孔。布依族有语言没文字,汉字在他们那里就成了另一种表音符号。带“纳”字的村寨很多,还有纳核、纳蝉、纳窝、纳桥、纳项、纳翁等。布依语把田野叫做纳,所以这些带纳的名字都与芳香的田野有关。

纳孔就在三岔湖畔,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住在这样的村子里,有如住高品质的别墅。村子里的房子非常齐整,一律白墙灰瓦马头墙,颇有徽派风格,与其他布依村寨的房屋有别。有人说,他们的祖先去安徽打工谋生,喜爱上了既实用又好看的马头墙,于是就采用了拿来主义,稍一变革,成为现在的式样。再端详,这对称的马头墙又像布依妇女头上的牛角帕。或许当时祖先爱上马头墙的原因,是潜意识里念着家乡女人的牛角帕。文化间的相互吸收、浸染,在本质上必有相通之处。

在岩鱼村村口停下来,一眼就看见几个顶着白色牛角帕的妇女绕着一座房子缠线,她们将手里12个梭子上的线并排缠到房子上。我请教了半天,也未明白织布时是如何使用这些线的。难得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她们几个人欢快地围着房子小跑着,梭子发出咝咝啦啦的、如微风吹树叶的响声。

村里有不少人家用蓝靛染土布。蓝靛即板蓝根。用植物板蓝根染土布,穿在身上有一种药香。陪同我们的贞丰人骄傲地说,“非典”流行期间,这里安然无恙,因为老百姓长年用的就是当时全国人民疯狂喝的板蓝根。

一位布依族老婆婆用背扇背着孙子,面对摄影师的镜头哈哈笑,她在街口坐上一辆三轮摩托去县城,路费两元。摩托后兜儿里有两排窄窄的条凳,能坐十来个人,中间的空地还能放东西。

在龙场镇对门山寨,我们有幸欣赏到了布依族独有的音乐样式——铜鼓十二则。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赶到村里时,传说中的一对雌雄铜鼓早已悬挂起来。雌的那面比雄的那面要大一点儿,其上的纹饰图案磨损得较雄的厉害。传承人余雁伟说,雌的有一千多年了,雄的不知年代。这两面鼓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都有遇险经历,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奋力保护下来。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员蒋英观长期从事布依族铜鼓的研究,他观看了该村的铜鼓和表演后曾说,该铜鼓属唐末灵山型铜鼓中的晚期作品,是贵州发现的铜鼓中最古老的一对。

《贞丰县志》记载:“取用铜鼓时,要用一吊谷穗去请,并用黑布包好不让其露面,传说以防途中趟水过滩时,铜鼓会跃入水中与龙王打斗。”时至今日,请铜鼓依然有一个隆重的仪式,要焚香念经,杀鸡祭拜等程序。铜鼓在布依族人心中非常神圣。一般是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时使用,平时保存在寨老或族长家里。

两面铜鼓刚一敲响,傩戏也跳起来,淳朴的音调在山谷间显得分外古老神秘。妇女们在前面也舞动簸箕,模拟劳作。十二则也称十二调,分别表达了一年中不同的时节。敲鼓时,一手拿木槌,一手拿竹片,分别敲在不同地方发出不同的声音。余雁伟老人见我好奇心重,便教了我一个最简单的调,他嘴里念念有词,于是我也敲响了那面雌鼓。对门山寨子里的人热情淳朴,他们非常想和外界交流。临走时,有人专门从家里给我找了一张完整的鼓谱,是近年他们整理出的。

沙坪乡位于贞丰县南端,居住的几乎都是布依族人。如果恰逢沙坪赶集这里会变身为贞丰县规模最大和最具特色的乡镇集市。从县城出发,车走了约两个小时,进到乡里。街上已摆满了摊点,人流中妇女居多,她们三三两两,穿着深蓝或浅蓝的斜襟短褂,黑色宽脚裤,脚上大多穿平底绣花鞋。这里的人告诉我们如何识别哪位是姑娘哪位是媳妇,就看戴不戴肚兜儿。一经提醒,还果真在花花绿绿的人潮里看出有些女子在短褂外又套着绣花的黑肚兜儿。

我们在100多米的集市上来来回回地逛,总要遇上几位穿着体恤和牛仔裤的少年,他们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装着很酷的样子,勾肩搭背,好像也不买什么东西,却乐此不疲地在人流里窜来窜去。不知是在“钓鱼”,还是展览自己。布依族传统的谈恋爱要对歌,即浪哨,或许这些已被世纪新风吹过的布依少年们在这人头攒动的集市上招摇,是改革了的浪哨吧。

午饭后,我们去者坎村。车停在村小学里。小学校的房子是水泥砖石盖的,属村里最好的,其他都是老式的木质吊脚楼。吊脚楼依地势而建:一层只有木柱支撑,围着栏杆,养着家畜;二层住人;门开在后面或侧面高地上,与二层平齐。进屋发现,里边很宽敞,年轻的女主人正在织布,黄白相间的格子布,慢条斯理一经一纬地织着。婆婆年纪不大,长得俊雅,坐在门槛上。这一家算富裕家庭,因为我们随后进去的吊脚楼里,要凌乱寒酸许多,也没有电视机,甚至不砌灶台,烤火做饭只是在一个砖头圈起来的小坑里添上柴禾,锅支在铁架上,再上面熏着腊肉。在侬光兴家,最能代表新世界的东西是两张电影招贴画,一张周杰伦,一张范冰冰。而去掉这些,说时光向后退了1000多年,也会有人信。在另一个吊脚楼里,最华丽的东西是一个门帘,全手工制作,蓝布面上装饰着繁复鲜艳的刺绣和拚贴画,一旁的女主人正在用蓝靛染布。

这个贫穷落后的布依村寨,保存着原始的生活场景,熬煮着原味的人生汤。他们日常操着土语,听不懂普通话,也就没必要看电视。而对上门来打搅他们的外地人,露出的笑容是那么真实,反复请你回家喝口水的诚意是那么单纯。开车返回的路上,车窗外陆陆续续闪过赶集回家的布依妇女,她们一律步行,肩背手提,款款走在公路边上,如绿色山峦间的朵朵丽花。


11.png

贞丰县布依族寨子里传统的纺线作坊


12.png

贞丰传统的造纸,大多用于书画。


13.png

布依族传统集市上买布的摊位


14.png

双乳峰公园里供游客欣赏的八音坐唱的团员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布依族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