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碧溪 寻一段老旧时光
作者:撰文_子非 摄影_陈琳等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11-05

不论是明朝“恭顺州”遗址,还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都不抵古宅间流淌着的慢时光最令人沉醉:那里有庭院中老旧的木椅,有安坐院中绣花的母亲,有小巷里追逐嬉闹的孩童,还有空气间满溢的豆香……


1.png


碧溪有点儿倔强,在紧邻高速公路的地方,依然固守着老旧的慢城生活。这里古称“碧朔”,城东头的城门上,便题刻着“碧朔”二字。据世代居住在古镇的老人讲述,“碧”起源于碧绿的青山,“朔”起源于其本意。到1919年时,因为碧朔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加上村前是肥沃的田园,村后是碧绿的青山,故改名为“碧溪”。

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城东的城门下,依然有两三列磨得发亮的古道遗迹。然而古时镇子里穿梭而过的车水马龙今已不再,留下的只有一座座因古道而生的宅院和宅院里世代繁衍生息的居民。


老镇新风 安详人生


说碧溪是因古道而生,恐怕没人会反对。自明朝永乐年间开始,这里就成为茶马古道上因需求而生的一个自然村落。直到解放前,每天都会有挂着各大商家名号马旗的大批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踏着清脆的马铃声进入碧溪。镇里到处都是为马帮服务的商铺和马店,大部分镇民都是以提供食宿和出售马掌、马鞍、马钉、草鞋和百货等物品为生,人们的生活跟马帮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饮马井和栓马柱。

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景象,虽已成碧溪的过眼云烟,但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马帮做派,却沉淀为碧溪的固有性格。如今,只要在古镇的街道里走走,便会发现这里完全没有事先的规划和设计,几乎是顺其自然而成。听镇里的老人们说,因这里先有了官道,官道旁才逐渐建起一间间商铺、客栈、马店,后来积少成多,便形成了古村落。

登上恢复重建的古镇东城门楼,城门外虽然已不见昔日熙熙攘攘的运茶盐的马帮,但城门内却是老宅依旧,百年古道尚存。虽然几年前,墨江政府投资对古镇进行翻修重建,但抢救和恢复的前提,是要保持原有老房屋、古街道不被二次破坏。刚翻修过的古街道宽三米多,中间保留了原有的三条纵向青石板,光滑而古旧。三条青石板之间,是两条小鹅卵石道。有的青石板上还有一些浅的小凹坑,人们都说,那是年深日久,马蹄留下的印痕。街道两旁的老宅依旧,有的还挂上了红灯笼,颇有些古韵幽香的味道,让人觉得格外宁静、悠闲。

城楼下的一处标牌上显示,碧溪茶马古道的路线为:北走新平经楚雄到大理、丽江和拉萨;东走元江经玉溪到昆明、蒙自和河内;南到普洱、思茅和西双版纳。这是古道上商人、马帮的必走线路,线路旁布满了供人们停车下马的客栈和补充给养的商铺。道两侧的房屋,不仅坐落的位置非常随意,就连房屋内部的构建形式也非常灵活。镇子上经常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开门的院落,这些院落的内部结构却依然是坐北朝南。然而由于古镇的主干道在房子的东西两侧,院主人通常会把东厢房或者西厢房打开,并做一个直通向街道的过道。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为马帮提供服务。

络绎不绝的马帮,把普洱的茶叶、磨黑的盐巴源源不断地运到昆明、省外乃至国外,挂着各大商家名号马旗的大批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踏着叮叮当当、悦耳动听的马铃声进驻碧溪,单是想想,就觉当时的场面肯定非常壮观。老人们都说,鼎盛时期的碧溪镇,每天至少有上千匹马驮着货物在城门里往来穿梭。如果没有时间的流转,那么护城河环抱着的城墙上,依然还会分列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些保卫碧溪人不受侵扰的建筑,只剩下少许清晰可见的古城墙石基遗留至今,古时车马络绎的景象,也少了重要的证人。

古镇里最令人震撼的遗珍,是保留完好的古石兽、墙雕、石柱……这些随处可见的艺术品,不仅秀美、古朴,而且形制完整,保存完好,成为碧溪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与青石板路一起,共同目睹了马帮和古道的兴衰。

现在碧溪古镇的两条十字交叉的主干道上还保留着当年马帮走过的青石板路。虽然古时商贾往来的盛况已不复存在,青石也已被岁月剥蚀得体无完肤,但看着这些被马掌蹭得锃光发亮的石板路,仍不难想象,它们曾在几个世纪里目送了一队又一队马帮,走向西藏,走向尼泊尔,走向不丹……现如今,昔日的马铃声已换做婉转的鸟鸣声。路两旁悬挂在屋檐下的鸟笼里,不时地传出些鸟儿们啾啾的欢唱。老人们倚在自家门槛上听鸟叫、晒太阳,青年人斜靠在门槛边翻看着一本很旧的书……时光静止成了一幅画,生活宁静成了常态,每个走进碧溪的人,都不敢相信这里曾有过喧嚣热闹的时光。


2.png

古镇历经百年兴衰,就连丢弃在路旁边的石头上,都写满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


3.png

东城楼的题名仍沿用了古之“碧朔”,门洞里发亮的青石条就是古道的遗迹。


百年民居 大院云集


碧溪城不大,占地也就十万余平方米。如果把北京大学的校园面积均分成32份,那么碧溪还不及其中一份的面积大。直到解放前,这里也只有三百户左右的人家,直至今日,镇里人口的增速仍非常缓慢。然而就在这为数不多的人家当中,却有不少保存下来的百年古建,仍在守护着老城的旧貌古韵。

城内大部分建筑是在19世纪90年代初建成,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之久。这其中不乏具有典型碧溪风格的跑马转角楼式四合院,也不乏具有汉族特色的雕檐花格窗、厢耳房隼扣的传统庭院,还有人用“跑马转角楼、三房一照壁、一颗印”来总结镇上的三种房屋结构。

我们不是建筑专家,却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不论是何种特色、何种类型的房屋,家家户户的木门上,几乎都刻有一个似祥云又似神兽的图案。向导说这是哈尼族的代表性符号,代表吉祥、天地与阴阳。碧溪现有居民二百四十多户,人口不足千人,却有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等多民族杂居其中,门上的符号便足以窥见其包容。

从碧溪古镇东城门再往前直走百米左右,一座何家大院便出现在眼前。何家大院的占地面积为420平方米,虽不及山西乔家大院的1/10大,却是整个碧溪古镇保存较完好的大院之一。大院为砖混结构、一楼一底的四合院瓦房,共有20间;中间一个大天井,用181块正方形的石板铺成;天井四周,用长1.2米、宽20厘米的51条条石砌成。天井后面的大客厅内有楹联,上联“静座常思己过”,下联“闲谈莫论人非”,横批“高朋满座”,取自清朝金缨《格言联壁》。相传何家先祖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迁到墨江碧朔淘金,后人何庆禄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建何家大院,整个何家大院从备料、动工开始,7年才建成。今天的何家大院,在正房二楼的房间里放置了当时马帮的用品,俨然成为一个小小的茶马古道博物馆。

如今已成为碧溪村委会办公地的李家大院,与何家大院大体相同,它同样是一座跑马转角楼四合院落,祖上也同是来碧朔淘金的外乡人。略有不同的是,李家大院是一座坐北朝南、台阶式建造的院落,有正房、面房、厢房和耳房。正房为三开间,二楼一底,面阔12.1米,进深五间7.9米,面房为后改建的平台,带过道面阔7.25米;厢房为对称的东西两厢房一楼一底,进深四间5.5米,有前走廊,耳房为正房两侧,一楼一底,面深一间4.3米。主体正房三层土木结构建筑,走脊翘檐,气势非凡。

而所有大院里最负盛名的,当属八角楼对面的庾家故居。1884年,彪炳千秋、名垂青史的民国“光复英雄、护国将军”——庾恩旸就在这座古宅中出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会员庾恩旸、唐继尧、刘存厚等人于8月25日举行秘密会议,策划响应武昌起义,这便是九月初九云南重九起义的发端。庾恩旸的另两位胞弟——庾恩荣、庾恩锡,则不仅继承了碧溪人擅于经商的基因,还沿袭了庾家人多栖发展的特点。庾恩荣终生经商,还经常投身政界和社会活动,除担任富滇银行总办和云南省整理金融委员会委员外,他还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会长、云南省参议员等职。而庾恩锡除了是云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工厂——“亚细亚烟草公司”的独资创办人之外,还当过昆明市市长。如今庾氏家族最为知名的后辈,就是台湾歌手庾澄庆,而他的祖父,正是庾恩锡。

不论大院里的家族如何繁衍生息,那些庇护了家族百年光阴的院落仍亘古不移,忠诚地守卫着这片土地。而古宅外墙上钻出了一株株蠢蠢欲动的绿芽,就像一枚枚生机勃勃的勋章,为这些忠诚的卫士增添了一抹神圣的荣光。


4.png

碧溪的标志性建筑八角楼


5.png

镇里的客栈干净整洁,小清新味儿十足。


豆腐作坊 古法犹香


也许正因碧溪有着茶马重镇的身份,这里的商贸和作坊加工业在解放前就较为发达,有许多传统的特色食品被人们所称道,如碧溪豆腐、米线、饵块、火炒粑粑等。尤其是豆腐产业最为兴盛,镇里仍以做豆腐为业的有近二十家;其次是米线产业,做米线加工的有七八家;做饵块、火炒粑粑的有五六家。

在食品产业日益机械化的今天,恐怕只有像碧溪这样固守老旧时光的小城里,才会有坚持用古法手工磨豆腐的人们。据豆腐世家的传承人张诚宾讲,他家祖上几代都是以做豆腐为业,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么看来,如果到碧溪还不找一间民间豆腐坊,吃一碗味道醇厚的手工鲜豆腐,便是枉来一趟了。

按说豆腐应当算汉族的传统食材,一家民间豆腐作坊,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屹立百年不倒,也着实是托茶马古道的福——古道上南来北往的客人穿梭,口味自然也是各有不同,因此也有了多元化的美食在此会合。

我们在张诚宾家的豆腐坊里目睹了美食出炉的全过程。待磨的黄豆首先要放入水中浸泡发胀;上石磨碾碎后滤去豆渣,留下豆浆;将豆浆烧沸,沸后放入一口大缸中,等待“点”豆腐的时机。这一“点”可不简单,点的取材不同、用量不同,口感和味道便会千差万别。我们在大城市里常吃的豆腐,也有南豆腐和北豆腐之分,区别就在于点的剂量有多少:点的少,做成的豆腐水分含量可以达到90%,所以吃起来口感细嫩、润滑,谓为“南豆腐”;点的稍多,虽然做成的豆腐水分含量只少了2%~5%,吃起来却比南豆腐要偏硬、坚实,便是地道的“北豆腐”。大江南北的豆腐作坊里,点豆腐所用的催化剂也有所不同,有用盐卤汁的,有用山叶汁的,有用酸浆、醋淀的,但大多数还是用石膏粉或者卤水的。

站在四处白汽、豆香满溢的豆腐坊里,看张诚宾忙来忙去,丝毫没看出来这种传承了千年的制法,比别地做豆腐的工序多了什么高明之处。张诚宾也丝毫不避讳外人的围观,自顾自地在石磨、灶台、水缸前来回转悠,大有一副“谅你也偷师不成”的从容。我们始终没能知道张家豆腐的点剂原料是什么,主人好像也有点不好意思,端来一碗热气腾腾、刚刚出锅的水豆腐,作为感谢我们不再追问的馈赠。

一阵浓香扑鼻,面对如此美味,我们这帮“吃货”便立马忘记了疑问,即刻食欲大增。一勺豆花入口,浓浓的豆香便在舌尖上铺散开来,伴着山泉水的清甜,继而激发了每一枚味蕾的神经,再一点点蔓延到整个味觉系统。那是一种整个人都被滋润了的感觉,彷佛具备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瞬间焕肤的魔力。可惜,这种带着山泉清甜的味道,在大城市里已经几近绝迹了。忽然间,脑海中闪回了刚刚出现过的一个词——山泉!没错,也许碧溪豆腐的独门秘笈,正是流经此地的那条清溪。由山野乡间的天然溪水制成的新鲜豆腐,在别处定是无踪可寻。


6.png

庾家故居是小镇上最具名气的大院【秦棱俊/摄】


8.png

跑马转角楼式的建筑是碧溪镇庭院的一大特色【杜江荣/摄】


出口详解:

从昆明出发沿昆(明)磨(憨)高速公路(编号G8511)一路南行,经过玉溪、元江等地,车行258公里之后,在距离墨江县城约10公里处的“碧溪”出口驶出高速公路,便到了茶马古道上的驿站重镇——碧溪。


9.png

豆腐坊里手工磨制而成的水豆腐,是碧溪人传承老手艺的最好例证。【秦棱俊/摄】


碧溪与墨江

碧溪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北部,北与玉溪市南缘相接,是一座群山环绕之中纯朴宁静的小镇。众所周知,因为县城被横穿而过的北回归线均分成了南北两半,墨江也有着“太阳转身的地方”的美称。每年夏至前后的正午时分,正是太阳直射墨江的时候,万物的影子都即刻消失。而碧溪则在北边一半的北缘,很多想要一睹“无影无踪”奇观的人们会沿昆磨高速公路,从碧溪开始一段神奇的“无影之旅”。

碧溪古镇的建镇时间可上溯至明朝,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州时,碧溪古镇为恭顺州驻地,建有城垣,隶属元江路万户府、元江军民府。历来儒风浓重,商贾云集,文化繁荣。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恭顺设州于碧溪古镇,共历时127年之久,后移恭顺州于他郎寨(即今天的墨江县城)。在清朝他郎厅设置三里零半甲时,碧溪属儒林里,民国初年属德化乡,1933年设为碧溪镇,1949年解放后称碧溪区,1988年改为碧溪乡,2005年与联珠镇合并,属联珠所辖,是墨江县古朴风貌保留最完整的一个古镇。


10.png

女主人在庭院里绣花的身影,成为我们这些都市人眼中最美的景色。


碧溪有趣的民居建筑礼仪

碧溪古镇的民居建筑用材有土、木、青砖、石、石灰等。铺地板的石块很讲究,一般只用本县赖蚌产的,而砌石脚的石块、青砖、石灰等取自于本地。建房的木料主要为松木、椿树木等。墙体用攀枝花和石灰土混合,以起到牵拉作用;糠皮和泥土混合敷在墙体上,起减少压力的作用。

【择向】择地基一般选择背靠青山,面对流水的方向,主人的卧室设在正方,楼梯位置不能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

【选材】择日由建房家主人和老人一起上山选,树不直,火烧过的都不能选择。

【建新房】择吉日开工,动土时杀鸡、献饭;建房师傅口中念念有词:“一挖金、二挖银、三挖后辈儿孙兴”。上大梁时,先准备一只大红公鸡,然后在正梁中间挖一凹槽(长10厘米,宽两厘米),凹槽内放少许金、银、五谷(玉米、稻谷、高粱、小红米、小麦)。在正梁上挂上一块画有太极图的大红绸布,把凹槽包起来。正梁两边各站一人把梁子放好,将事 先准备好的大红公鸡灌醉。第二天清晨上正梁,此时不宜让孕妇、患病的人碰见,正梁上好后,大红公鸡也醒了,并在正梁上来回鸣叫,预示主人家兴旺发达。

【进新房】以房主人生辰八字择吉日,邀请亲朋好友贺新房。

【贺新房】须择吉日,一般不选房主的属象日。这一天主人家大摆酒席招待来宾,极为隆重、热闹。除直系亲属外,客人去道贺一般都要送礼,主人家会记下客人的姓名,以备下次回礼。

居室布局明三暗五,明三,即三间正房;暗五,即五间小耳房。正房的功能为,中间供奉天地、祖先的灵位、牌位;左边父母居住,放置武器和钱财;右边供长子及媳妇居住;五间耳房供次子及没有结婚的姑娘居住,没有固定的排序。下厅,又称客房,供来往的客人居住。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