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散文】老道班的故事:汭河旁的坚守(图)
作者:孙凡钧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2-11-24

IMG_8792.jpg.JPG

路,是铺下的碑,碑,是耸立的路。从土路到砂石路再到沥青路,公路发展今非昔比、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今的公路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连接着我国的大江南北。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无数条笔直畅通的公路。而遗留在汭河旁国道312线1797+600处的“关家砭老道班”仿佛在静静诉说着50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公路建设的故事,见证着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

时间回到1971年,成立之初的崇信公路段管养着泾(川)甘(谷)公路泾川-崇信-安口的一条砂土路,只设有关家砭一个养路道班。刚开始从事养护作业的10余名养护工人都是临时招收的亦工亦农的农民轮换工,居住在当地村社破旧的窑洞和土庙,每天的生产作业任务就是截弯取直、加宽路基、铺筑砂土路面。转运土石材料均靠人工手搬、肩挑和独轮推车、架子车的方式进行,上、下班均靠步行,生产生活极其艰苦。虽没有亲身体会,但仍可以从老一辈公路人的回忆中重现了那段繁忙的日子。

IMG_8902.jpg.JPG

张祯瑞是崇信公路段关家砭道班的第一批养路工人,也是道班班长,在公路养护一线一呆就是34年。据他回忆,刚成立关家砭道班的时候,只在山底下修了五间房子,人工养护着15公里的路。一张桌子,几个架子车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因这15公里的路依傍大山,一到下雨天就会导致水毁,涵洞下的淤泥就需要人工用箩筐一筐一筐的接力运输,环境相当艰苦。每天早上上路之前,包里拿两个干粮,瓶子里灌点水,扛着铁锹、羊镐每天步行十几公里,遇到天气炎热的时候,出门带的干粮就只能埋在土里,中午挖出来的时候才能保证干粮是软的,不然就被晒得咬不动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养路工苦、一天能吃一斤土”是所有一线养护工的真实写照,而对于50年前的养路工人来说,身上的土和泥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肩膀上溃烂的“红印”和穿着布鞋每天走十几公里路,脚底磨出的水泡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常年的户外作业和西北地区携尘数日的大风,让他们的脸庞晒得黢黑。

“道班里没有水,我们就自己挖井,挖到7、8米的时候,井下的人就要用铁锹把井泥铲到一块长方形的白布上,两人面对面双手拽紧布的四角,用力往上一拋,井泥才能抛到地面上,挖到50米左右的时候大家都不抱希望了,忽然一股清泉流出来了,这才解决了大家吃水的问题。”回想起那些艰苦的年代,张祯瑞至今感慨不已。

IMG_8906.HEIC.JPG

时间走到1976年,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公路养护事业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又相继增加了锦屏、黄花、赤城、新窑四个道班。没有压路机,缺乏机械设备,肩扛手搬,加班加点,陆续铺就了沥青渣油路面,养护职工也陆续住进了宽敞、干净的土木和砖混结构的道班房,生产生活条件才有了一定的改善。

聆听了老一辈公路人的故事,回想起他们在烈阳下坚毅的身影,顿时诸多的影象映入眼帘,陌生的记忆一刹那间让我颇感熟悉。一年四季,春始冬止,每一天都是对他们的磨砺和考验。为了建好公路、养好公路,无数公路人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伟大的公路事业,把最心酸的汗水浇灌在了条条公路上。在数不清的日夜里,他们随时待命上路,抛开小家,远离亲情,欣然接受着枯燥和乏味。他们为建好养好一条公路,一出门长则一载,短则几月,忙忙碌碌的时日,甚至不知“今朝是周几”,但黝黑的脸庞仍然展露着朴实的微笑,一瞬心酸的背后却是一片赤诚的公路情怀。

IMG_8908.HEIC.JPG

和过去相比,尽管铁铲、十字镐、箩筐、架子车早就换成了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连扫帚也升级成可以自动旋转的“大力神”,但是养护工依然非常辛苦。酷暑,不论有多热,他们都坚持每天上路作业;严冬,大雪封路,他们就是最勇敢的“开路先锋”。冒严寒顶酷暑,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传承着无畏的“铺路石”精神,用赤诚与执着,青春和汗水,把人生价值写在不断延伸的公路上,将艰苦又光荣的时代印记深深地刻在公路建设的历史中。今天,新一代的公路人,又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在时代的长河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