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形势变了 方向也要变
来源:《中国公路》 时间:2023-03-22

面对事故责任调查中安保设施“有无”的问题,行业借助压力传导填平了第一个“大坑”,刚以为可以松口气,“第二个坑”接踵而至——追责范围扩散。面对追责的升级,当务之急两件事:对内,反省、安抚;对外,自强、避坑。

/ 新阶段 新形势 新路径 / 

“局部装修”破坏整体协调

基于“木桶效应”,行业用增设路侧护栏的方式“补短板”,让自身陷入“局部装——修”陷阱。暂且不谈施工质量、验收程序等潜在追责“新话题”,单是围绕标志标线进行缝缝补补,就免不了挤占系统施治的资金投入和工作精力。同时,在“新旧比较”中变弱的其他分项,也都可能为“第二个坑”持续发酵酝酿可能。“局部装修”打乱了行业在宏观改进上的总体布局:

越做越忙、越忙越乱、越乱越错、越错越忙……恶性循环,影响农村公路整体优化进程,让类似“特定路段驾驶视觉偏差改进”等更接近本质安全的工作陷入停滞。

安全发展形势发生变化

宏观层面 目前,安全工作已由行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上升为国家战略,变成跨行业合作热点。伴随着安全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其保障范围、责任链条均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时期的安全工作思路需在结构上整体重建,曾经的对抗性博弈策略已不再适用。政府需要担当作为,统筹人、车、路、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参与各方齐心协力,规避分解谬误和合成谬误。

中观层面 在私家车进入公众日常生活前,驾驶员都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由于活动范围有限,他们在特定区域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对安全事故的防范重点集中在车辆机械故障和公路防灾能力、通行保障方面。近年来,车辆制造、公路建设水平迅速提升,车、路影响因子下降。比较而言,新进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驾驶要求。技能的差距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的便捷支撑叠加竞合,“人的问题”开始凸显,与之对应的驾驶环境适应问题上升为工作短板。

微观层面 新形势下,安全治理工作重点从硬件完善转向人员教育,从单点补强转向综合施策。工作思路从规避责任的“零和博弈”,转为追求“帕累托最优”下的“纳什均衡”。牵头部门也应由“裁判”向“领队”转变,做到:提前预防,主动研判,思考本质安全,开展源头治理;加大针对性处置力度,避免“大撒网、撒大网”,刻意营造“狼来了”环境,消耗参与方耐心;改进事故调查方式,回归就事论事本源,增加直接因果关系在事故处理中的占比;实事求是,综合投入产出、冗余影响,强化统筹兼顾、联合施治,促成跨行业合作。

以合作为基础的“第四路径”

保护从业人员不承担“莫须有”之罪,是行业不可出让的核心利益。而以追责、问责为导向的事故调查,与行业利益维护构成逻辑上的“假二择一”。此前,客观存在的追责数量和“非此即彼”的追责对象,构成事故调查“零和博弈”的语境(见本系列第二篇提及的非合作博弈“三条路径”)。在护栏“量”有扩张空间时,行业具备一定韧性,存在利益局部出让的基础。事故调查者对“投入决定权旁落”心照不宣,在最终处理上给予一定程度“关照”,继而达成某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进入安防新阶段,护栏建设的边际效应递减,行业与地方的建设同盟关系瓦解,可妥协让

步的空间越来越小,非合作博弈路径与全要素统筹间不匹配的问题被逐渐放大。此时,隔断“闹”与调查间的必然联系,承认基于发展阶段的认识局限,探索“管控分歧、求同存异、携手合作”的第四条路径,成为顺应发展潮流的大势。此时,改变事故调查的“零和博弈”规则,减少主观追责意向对客观调查施加的外部影响,主动拓展公路行业在事故预防和调查中的话语权,成为新的课题。

/ 痛苦的求变过程 / 

改变面临难题

习惯思维影响 工作思路由“对内管行业”向“对外聚共识”转变,从“集中补短板”向“系统求优化”递进,传统“短平快”的招数如今功效打折,行业还需修炼“坐冷板凳”的耐心。组织化程度不高 “碰瓷”造成的行业创伤客观上影响了从业者信心。重拾信心,需要提升行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非一朝一夕之功。

基础研究滞后 行业对本质安全的研究深度不足以支撑博弈话语权。当前,行业缺乏对外管理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博弈

技巧,行业安全专家在防护技术上的深耕,客观上助长了外界对护栏在公路安全体系中作用的系统性高估。

排除干扰意识不足 对来自行业外部的“焦虑贩卖者”和来自内部的“行业泥石流”缺乏应有的斗争态度,对规范中的引领性成分解释不充分,面对明显偏颇的舆论引导和调查结论会习惯性失声。

人才外溢 部分优秀人才开始转行从事应急、法律等“与行业作对”的工作,内部堡垒的缺陷完全暴露在立场对立的“内行”手里,“将斧柄交给樵夫”,为深挖“第二个坑”输送了炮弹。

处理层级多元

宏观层级 一是适应发展要求,在求同存异中促进事故调查向“互利”转变,在新的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中提高决定性话语权;二是在交流学习中凝聚共识、整合力量,在新体系构建中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创造性思维为事故调查找到新的平衡点,有效主张和维护行业核心利益。

中观层级 一是走出“以忙为荣”“隐忍为要”的认识误区,从源头恢复、提振从业人员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二是在习惯“量”的规模性扩张后,促进安全“质”的飞跃,并主动思考“前与后”的关系,提前筹谋大规模建设留下的庞大资产的后期维护问题。

微观层级 一是系统优化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打出风险防范组合拳,切实提升从业人员避险能力;二是精准定位事故高

发路段,进一步提升综合防治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展现行业担当,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经历过程痛苦

提前苏醒者困境 在习惯按部就班维持运转后走出舒适区,意味着传统失效。在没有咨询对象、借鉴范本的前提下从头开始要达成共识,本身就比较困难。一旦遭遇挫折,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若无大智慧、大决心会无力承担。

传统底子薄弱 行业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基层技术储备不足,理论支撑乏力,对外博弈经验缺失,可仰仗和直接利用的资源少,自我革命又不能立竿见影。部分“从零开始”的工作对“二次创业”的影响尚不确定,促使“外界质疑”和“内部分化”叠加,令改革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

“第四路径”涉及方向改变 从对内到对外,从硬扛到合作,这种基于维护行业核心利益的根本性转变,显然和惯性思维不匹配、不协调。

/ 改变面临的困局 / 

压力传导困局

与自上而下的责任压实、层层加码的工作要求对应,工作落地还需要资金、程序等支撑保障,涉及地方无力承担、不愿配套、不想松口三方面问题,一些普遍撒网的泛化要求,也因缺乏技术标准支撑而难以落地。

理论储备困局

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博弈,需要承认事故的偶发性质,创新安全治理工作思路,规避调查中的“幸存者偏差”,尊重公路及附属设施设计使用条件。对此,既有规则与发展要求间还有抵牾。

回归客观困局

一方面,调查应建立在对客观事件的真实还原上,改变以追责为导向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社会不能脱离发展阶段的支撑保障,提出超越承载力的要求,将矛盾向特定部门集中。

改变空间困局

系统性重构必将面临转换期风险,理论储备不足会加剧这种不确定性。总之,改变的目标是向前,需要克服惯性思维的侵扰,直面失去参照的彷徨,缓解推倒重构的压力。面对复杂局面,心无旁骛将是一个痛苦的涅槃过程。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扎实的工作,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斗争——正面迎击“看似高大上”的焦虑贩卖,有效应对“行业泥石流”的无脑跟风。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