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WTC2022 | 武汉理工大学(图)
来源: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 时间:2022-10-21

2022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武汉理工大学

经国务院批准,2022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2022)定于11月4日至7日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会议涵盖“会、展、赛、服”多种形式。其中,交通科技博览会将集中展示交通运输领域当前最新、最热点技术与工程实例,特别是代表性的智慧工程、智能管理、智能制造以及新型系统、装备、材料、方案等技术成果。

欢迎各位同行代表及嘉宾莅临参观

11月4日-7日,武汉理工大学将在本次大会展示“交通领域科技成果”,欢迎各位与会嘉宾莅临交流。

展号位:一层,A04展台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4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0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1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工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科教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116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7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74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947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3篇、Nature发表论文5篇。

学校在交通领域设有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运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与邮轮游艇研究中心(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于2021年7月由原交通学院的交通运输管理系、交通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船机运用工程系、能源储运工程系和原物流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学院坚持以建设高水平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引领,以机械工程、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为两翼,以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为路径,打造交通规划设计、运载装备、基础设施、港口物流、交通信息与控制等全链条专业群,聚焦水陆交通运输安全、绿色和智能化发展,形成了船港装备与管道运用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保障、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道桥建设与管养、交通运输规划与物流管理、物流装备与自动化工程等特色方向。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建有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拥有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共建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船用光伏核心装置与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QQ截图20221021163343.png


本成果契合航运业应用新能源的紧迫需求,实现了在国内外远洋滚装船、内河运输船、港务船等50余艘次的实船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20年4月以来,船用光伏系统核心装备已取得RINA和DNV的产品认可,为世界知名航运公司意大利Grimaldi集团12艘汽车滚装船和挪威Gearbulk航运公司敞口式龙门吊船提供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解决方案,成功进军国际船用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港-船-机作业协同一体化安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成果由监测层、通讯层与功能层构成,通过监测层的多种传感器获取靠泊时船舶位置速度、船岸相对位置、水文气象等信息,港口服务器对上述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生成船舶轨迹预测、碰撞危险度、避碰建议等信息,并显示在相关人员的便携终端上。本成果不受码头、船舶类型和靠泊方式的限制,实时获取、展示靠泊时的船-机信息,保障靠泊安全。随着系统的广泛应用与深度开发,在港口泊位升级、船舶离靠泊引导、无人船自动靠泊、泊位碰撞事故追责、航道应急避险、桥梁航行避碰等领域中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已在武汉港(内河港)、广州港(海港)得到了实际应用。

QQ截图20221021163429.png

▲服务器端靠泊过程展示界面

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成果针对公路隧道照明、视线诱导系统、装饰景观等设置混乱、评价体系缺失的问题。以空间路权、人因、驾驶任务为主要指标,建立基于空间路权、人因分析、驾驶任务的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评估体系和方法,有助于合理评价隧道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行车环境。本成果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3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已在云南、贵州、浙江、湖北200多座隧道中获得应用。

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围绕交通领域的软硬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格局,现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及重点实验室。

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装备研制及其工程化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的资助下,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山东中硕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活络方形压头新离散模具形式,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先后试制了两代试验样机。该装备首次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大型船体加工成形装备的国产化,该装备已在我国新型大型高新船舶与水下装备等军民船舶的曲板加工中大量应用,解决了特种材料合金钢不能进行水火加工的“卡脖子”问题,提升了板材压制质量,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已应用于国防重点型号的高强度钢曲板加工中,替代传统的水火弯板工艺,促进了造船技术进步。

内河标准船型

依托学校高水平的研究平台,项目组长期致力于内河标准船型研发、国家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船舶绿色智能技术应用等,通过调研、船型论证、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实船试验等综合手段,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和研究积累。研究成果为提升三峡升船机通行效率、促进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助推船舶技术进步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机舱技术及装备开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重大专项、交通部和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防基础科研等等项目的资助下,武汉理工大学联合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所、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和武汉理航智能船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基于船舶物联网的边缘计算智能机舱模型,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先后试制了两代试验样机。项目组针对船舶机舱往复及旋转动力设备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的难题,突破了传统的独立动力系统诊断设备计算能力及诊断能力的局限性,采用边缘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逐步实现了船舶智能机舱动力设备故障诊断及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的突破及装备的集成创新,提出了状态监测、健康评估、辅助决策、视情维护、预测与控制等方面系统性研究思路,形成了智能机舱边缘设备模块化开发与验证平台。开发的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机舱技术及装备可满足智能船舶规范要求,极大的促进我国智能机舱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提供重要解决方案。围绕该技术和装备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部分关键装备已通过中国船级社论证。

 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学院。学院设有汽车工程、车用动力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系和汽车实验中心。学院围绕汽车设计、制造、集成匹配、试验、服务、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面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学院负责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关键材料与技术”作为6个重点建设领域之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智能驾驶车平台与智能网联测试系统开发

以工程车为平台,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工地中,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快速落地,实现多车协同控制。工程车自动驾驶包含传感系统、决策系统与执行机器人三个部分。传感部分对环境感知,构建局部导航地图并实现避障功能;决策部分接收云端指令,生成施工区域路径规划,并控制车辆实现高精度轨迹跟踪;执行机器人根据决策系统的要求控制驾驶机器人实现前进、停车、转向等。该项目已在河南省信阳市出山店水库工程中完成自动驾驶碾压施工,能够根据云端发布任务,实现轨迹规划,进行轨迹跟踪实现碾压任务,施工中可换道、变向、避障停车等。

车联网与大数据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技术优化了整车能量流传递路径,降低汽车百公里油耗3%-5%;获得的复合纳米润滑油在各转速下可提高发动机功率及扭矩,总摩擦功率损失降低5-7%,发动机的机械效率提高1.7-2.5%;开发的DOC+DPF+SCR排气后处理装置使得轻型柴油机的颗粒物PM的排放量从0.57g/km下降到0.031g/km,NOx平均转化效率超过82.4%,满足国6b排放法规。该项成果获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际合作、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技术

该技术优化了整车能量流传递路径,降低汽车百公里油耗3%-5%;获得的复合纳米润滑油在各转速下可提高发动机功率及扭矩,总摩擦功率损失降低5-7%,发动机的机械效率提高1.7-2.5%;开发的DOC+DPF+SCR排气后处理装置使得轻型柴油机的颗粒物PM的排放量从0.57g/km下降到0.031g/km,NOx平均转化效率超过82.4%,满足国6b排放法规。该项成果获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际合作、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汽车循环利用技术

该技术使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管理方法在国家物资再生行业应用,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高度评价;退役汽车回收拆解再资源化技术、无损检测及寿命评估技术、宽束激光/电弧增材再制造成形技术、在东风、中石油、力帝、三环、山能,南航等十余家单位应用,节能、节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效果显著。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参与编写《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发展与技术路线》,制定行业和团体标准13项。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建学院建有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取得多项技术成果。

工程结构混合试验平台HyTest

面向工程结构动力性能的试验评估需求,开发了结构混合试验平台HyTest,解决了现有试验设施无法开展足尺或大比例尺试验的难题。可与有限元软件及试验加载系统结合,实现本地或联网的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子结构混合试验、模型更新混合试验,从而实现大型基础设施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评估。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大跨径钢-混组合桥梁结构抗裂与稳定性新技术及应用

本成果针对大跨径钢-混组合桥梁混凝土桥面板易开裂和混凝土材料抗裂耐久性差等技术难题,发明了负弯矩区抗裂的钢-混组合桥梁结构、高抗裂致密匀质混凝土制备技术和收缩徐变计算方法,提出了负弯矩区支点顶升与回落、纵向预应力设置和高抗裂致密匀质混凝土应用的集成技术,提升了钢-混组合桥梁的整体性能。成果在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大跨径钢-混组合桥梁桥面板易开裂和耐久性差的技术难题。2015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特大型水电站深地洞室群爆破施工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

提出了深地围岩爆破施工加卸载三大效应共同作用变形稳定分析理论,揭示了深埋洞室群爆破振动多重放大效应,提出了考虑多重放大效应的围岩爆破振动时空分布计算方法,解决了深埋洞室群的爆破振动时空分布规律实用计算的难题;建立了爆破安全控制技术指标体系,解决了深埋洞室群爆破振动安全控制难题;攻克了特大型水电站深埋地下厂房岩锚梁、调压井穹顶与出线竖井等特殊部位的爆破开挖施工关键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三峡、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等多个世界级特大型水电工程深地洞室群爆破施工中得到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18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型交通运输工程基础设施智能化感知与安全防护关键技术

围绕大型交通运输工程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和安全预警,以物联网、5G、大数据、北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为手段构造工程智能感知新方法,解决了声光电融合感知、多源信息融合和智能化评估方法难题,构建了智能化感知与监测平台,实现智能化感知、全生命周期的诊断,对于极端条件下的基础设施的安全评估和实时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大跨度漂浮型铁路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智能控制新技术

本项目技术攻克了高速铁路大跨度飘浮型铁路斜拉桥主梁列车纵向制动响应具有位移大、速度极小的特点,常规被动控制技术无法有效地控制桥梁列车制动响应的工程技术难题。该技术在具有四项世界第一的京广高速铁路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斜拉桥国家重大工程上得到成功应用,有力提高了该桥运营和列车行车的安全性,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技术和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工程示范。该成果获2014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桥建合一”高铁车站振动舒适度关键技术与应用

本成果以武汉站、郑州东站、杭州东站、南昌西站等高铁车站工程为依托,对强振与弱振的区别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舒适度评价的大跨度车站结构精细化模型以研究结构在微振动下的动力特性,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现场实测以及工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桥建合一”高铁车站振动舒适度评价和控制难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减隔振措施,获得了相关专利授权,相关的控制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解决了环境振动问题。

航运学院

航运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内设机构和挂靠单位有航海技术系、海事管理系、导航工程系、实验中心、船员培训中心、木兰水上训练基地、《交通企业管理》杂志社、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并共建有“国家水陆运输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条件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成果面向长江干线不断增长的通航需求与有限的航道资源之间的矛盾,以提升系统保障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资源利用、有效进行涉水工程建设通航条件维护和管理为目标,率先开展了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条件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构建了长江干线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特征的航道统一区段尺度标准,提出了长江干线航道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全过程保障技术,解决了复杂通航环境下的船舶与航道条件适应性论证问题。项目研究成果为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条件保障提供了决策依据及技术支撑,对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保障航运资源有效利用、保证长江干线船舶航行与作业安全、保护航道资源与生态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成果在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以及长江干线多项新建过河、临河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中得到成功应用,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为本项目开具应用证明的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成果针对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源头管控、过程监督和排放监测的理论、方法和模式不完善的难题,建立了长江干线船舶污水排放估算模型,创建了船舶水污染物一体化转移处理与实时监测系统,研发了基于声呐探测装置的船舶垃圾违规排放监控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的污水监管装置,开发了长江干线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形成了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防治成套技术,首次实现长江干线船舶多平台船舶水污染物信息化监测应用服务。项目研发系统已覆盖长江干线全部161个港口、271个县级市,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项目为发展绿色航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做出巨大贡献,有效支撑了“长江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

海上风电工程水域通航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针对海上风电工程全生命周期中通航风险辨识及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从风电水域船舶航行风险辨识、风机防碰撞技术、施工保障技术以及智能化运维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系统形成海上风电工程水域通航风险防控成套技术并开展应用研究。

主要创新点如下:

1. 构建了基于船舶碰撞概率几何计算原理的海上风电工程水域船舶碰撞概率模型,提出了航路安全距离动态计算方法。

2. 建立了海上风机对雷达电磁波干扰理论模型,提出了海上风机对雷达电磁波遮蔽范围计算方法。

3. 研发了设置于沉桩船的扶正导向架装备,通过滚轮实现了对风机桩的垂直高精度调节,有效保障了风电工程水域的施工安全。

4. 提出了自适应可变步长的运维船舶路径规划方法,制定了运维船舶适航及配员标准和海上风电运维规程。

成果累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其它知识产权15项,制定标准4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48篇,培养研究生1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名。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多个省市海上风电项目规划、建设与管理。2020年11月20日,中国航海学会组织了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经评价,该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2020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于2021年入选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是在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基础上,于2021年通过国家组织的优化整合,在光纤传感领域部署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工程中心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仪器最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研发平台,包括光纤微加工、敏感材料制备、特种光纤制备、传感光纤与传感光缆制造、传感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面;拥有大型桥梁、智能公路、港口机械、消防应急、油气管道等工程实验场地、模型与装备等。

QQ截图20221021164019.png

工程中心开展光纤传感的前沿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与工程化关键技术、面向应用的集成系统与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对满足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的创新成果开展生产中试、工程化验证与行业示范,推动我国光纤传感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现产业化生产与规模化应用,实现了技术研发高效运转、成果转化快速落地。

全套大容量阵列光纤光栅工业化制备装备与产品

工程中心在多个项目支持下,积极开展了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的前沿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化关键技术、面向应用的集成系统与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大容量、长距离、多参数光纤传感网络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建立了阵列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体系,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单纤十万量级光栅传感器的工业化制备,已在石油石化、能源电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油气管线等多个行业领域得到示范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简称交通中心)是2000年组建成立,2004年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独立运行的二级实体科研单位,交通中心下设交通风险与应急研究所、交通环境与法规研究所、交通信息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综合交通规划与安全研究所、交通智能装备与控制研究所和《交通信息与安全》编辑部。中心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交通运输部领军人才及科技英才5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及杰青8人;交通运输部优秀科技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个。交通中心以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和安全保障为主要研究方向,水路并举,2006年获批建设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由科技部批准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ater Transport Safety,简称“国家水运安全中心”),国家水运安全中心针对我国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迫切需求,河海兼顾,安全智能,面向多层次的事故分析与预防、全方位的安全监管与控制、全天候的应急指挥与搜寻,开展高水平的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国家水运安全中心和智能交通中心在交通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水路运输系统方面包括:航运系统安全与管控、船港装备运行安全与智能控制、船舶驾驶安全与航行控制和水运设施使役安全与运行控制等,在道路运输系统方面的成果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装备与安全保障系统;驾驶行为与人因在环仿真评估系统;交通系统安全保证与智能控制系统等。

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水运安全中心经十余年研发,取得国家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的设计方法、技术标准和“一图、两网和四平台”关键技术等系列创新成果。本成果创建了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的设计方法与标准体系。发明了内河电子航道图快速生产与航道要素动态更新技术。研发了基于新型快速实时感知装备的在航船舶感知网和航道运行感知网。构建了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的多模式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构建的“以电子航道图为载体,以船舶和航道感知网为依托,以航道在线服务、多级船闸调度、船舶位置服务、海事实时监管等平台为支撑”的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成果带动了我国水运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水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重大贡献。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11项。

航行脑系统与仿真测试平台

“航行脑”系统是服务于船舶智能航行的人工智能系统,由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空间组成。面向“航行脑系统”的功能架构和系统组分研发需要,构建了“航行脑系统”试验平台,形成了方法及软硬件体系,支撑智能船舶实现远程驾驶、自主航行等功能,采用基于混合现实的数字孪生虚拟仿真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测试问题提供有效的手段,具备以虚实融合模式开展船舶智能航行性能测试的能力。分析船舶智能航行虚拟仿真测试环境需求,制定虚拟测试平台一期功能实现、二期兼容吸收、三期自主可控的发展路径;面向船舶航行典型场景和功能需求,分析基于数字孪生的船舶航行环境试验场景库组分;结合船舶智能航行功能实现需求与系统执行流程,开展基于类图灵测试的船舶智能航行人机共融虚拟测试评估方法研究。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及控制体系关键技术

本成果突破了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群体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和交通系统风险评价和评估预警技术;研发了交通系统多模式通信及装备和端网云一体化监控装备;建立了个性化驾驶行为学习与行为决策平台等系统;显著提升了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成果应用到我国重点营运车辆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管理系统、智慧公路协同,交通管理部门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船载运维机器人关键技术及装备

面向船舶清舱、验舱等典型船舶运维作业场景需求,形成系列化船载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方案及装备。构建基于云平台的远程机器人操控与数据传输系统,实现船舶舱内无人化智能运维作业;研究船舶运维场景下机器人环境感知、建图定位与自主规划控制技术,支持船载机器人自主化作业功能;突破船-机-岸协同运维作业控制技术,完成船舶全流程智能化清舱作业。针对典型散货船和危化品船舶的典型运维场景,完成了机器人智能清舱、自主验舱示范应用,实现智能机器人技术在船舶运维领域的落地应用,推动船舶智能运维技术的发展。

 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与邮轮游艇研究中心(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与邮轮游艇研究中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与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若干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深入开展学科协同、行业协同、创新协同,联合攻关绿色船舶、智能船舶、邮轮游艇、新型海洋装备、舰船舰艇等领域基础共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中心下设五个研究所(绿色智能船舶研究所、邮轮游艇研究所、舰船力学研究所、新型海洋装备研究所、船舶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大型邮轮游艇”梦工场),同时参与组建了平台公司(武汉理航智能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实现产业化。

大载量低能耗江海直达船关键技术

在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吴卫国教授团队突破江海直达宽扁船型、高效推进、浅水操纵及海上耐波、结构安全可靠与轻量化、轮机设备集成节能等关键技术,创新性研发出大载量低能耗宽扁型江海直达船舶,开启长江中游航运“千箱时代”。研究成果获2019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140TEU江海直达集装箱船“汉海1号”被誉为“长江上的复兴号”,入选“2018年全球明星船舶”。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