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访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荣登者杜克宽(图)
作者:付良钰 李文玉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2-09-26

r499.jpg

再次见到杜克宽老人,已过去了三年。老人还是那么精神矍铄、乐观爽朗,一点也看不出已是年过八旬的老者。谈话间,他的声音还是那么洪亮,衣服还是那么整洁,走起路来虽然有点瘸,但依稀能看出曾经是一名军人的姿态。握着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你可以体会到老人一生的勤劳,从老人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你可以感受到他那不改初衷的毅力,从老人热情的话语中,你可以体会到陇原人的憨厚,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部队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    

1959年1月,18岁的杜克宽应征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汽车兵。这里是战士们展示风采的舞台,到处充满着青春的气息,昂扬的活力。

在部队的岁月里,杜克宽每天都收获着进步,这里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动力。那时候,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争分秒。有任务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积极报名请战。杜克宽是一名汽车兵,驾驶员培训是一年两期,那时候的教练是把汽车的两个后轮支起来悬空,学员在车上练习挂挡,在老班长的亲自指导下,他的驾驶技术也不差,所以有任务时他总会冲到前面。他骄傲地告诉我:“酒泉和罗布泊卫星发射和核试验基地建设我都曾参与过,开着汽车运送建筑材料。

军营素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而著称。他自知军人素质和作风的重要,除了向老同志、老党员、老战士学习外,还主动去学习去锻炼,在军训中不怕吃苦,经受了多种考验,因为他的身体素质好,驾驶技能过硬,觉悟高,这是他能经常外出承担任务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他服从部队领导的安排,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部队的要求,时刻注意自己的军人形象,养成了良好的军人作风,在部队也经常受到表扬。

杜克宽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曾参与酒泉和罗布泊卫星发射、核试验基地建设,因为作风过硬,表现优异,曾获三等功1次,连续4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我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11月,当了4年汽车兵的杜克宽光荣退伍,他把档案交到合水县民政局等待分配时,听说为了保障公路的畅通,准备成立公路段,正在招人,他立刻报了名。退伍后一个月内他就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原庆阳公路总段华池公路段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公路段的主要工作是公路养护,对公路进行日常管护和设施维修。有人问,我当时就为啥选择了公路段,公路段的工作这么辛苦,一年四季都在野外作业,风吹日晒,满身尘土,和一个民工有什么区别?”他当时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建设我的家乡,组织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就这样,杜克宽加入了公路养护这个大家庭。

为了尽快转变角色,快速的熟悉业务,准确地掌握公路养护本领,杜克宽利用闲暇工休时间,一有空就凑到工友堆里,讨教分享施工作业技术,不明白的问题他就问,不清楚的他就学。“有的人觉得不好意思开口,拉不下面子,我觉得只要我们肯放下架子,敢扑下身子,为咱自己长见识有啥可笑的?”杜克宽老人语重心长的说。他不但在实干中学,而且还主动向书本学习。那时候学习书籍匮乏,为了学习他亲自到段上的技术员那里借到了其上学时的教材,晚上没有电,点着煤油灯边看边琢磨;由于他爱学习,肯吃苦,手脚勤,在工作中干活时总是跑在前面,很快他这个公路养护战线上的“新兵”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要的养护工具就是铁锨和洋镐,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运输工具就是架子车,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将路上的坑槽补平、车辙砍平,对堵塞的边沟进行疏通清理。大家可能都以为我们养的是砂石路,实际上是土路,那时候的公路多半是沿着河走的,隔一段就要过河,而且很少有桥,别看就这么点活,开始的时候,握不紧铁锨把,一天就在手上打了五六个水泡,第二天手掌疼的连工具都握不住。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很快就克服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我的铁锨是班上最明最亮最利的。”杜克宽老人举着他那一双因长期握铁锨而形成的关节粗大、布满老茧的双手说。

那时候全公路段就一个悦乐道班,一个班就十二个人,他们分组拉着架子车,带着铺盖和面粉,从道班门口往公路两头边走边修,走到哪里,修到哪里,住到那里。修补公路出发一次要修到管养公路的县界点才能返回,除非特殊天气,我们才会返回险情易发路段进行紧急处置。

“那个年代的物资比较匮乏,我们一人一副护膝,那时还不知道劳动保护的事,主要是怕衣服过早磨破。年轻时,趁着大好时光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老人一脸凝重的望着我说。

在应急抢险、水毁抢修、路面修补、保通保畅任务中,杜克宽始终冲在前面,不怕辛苦。他从最初养护的土路到砂石路,再到公路提质升级后的三级路,他就像行道树中的钻天杨一样矗立守护在公路上,如一颗普通的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的奉献在公路交通的发展大潮之中,让青春在汗水的滋养下,绽放着永恒的魅力。工作期间,杜克宽9次被庆阳公路局两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

    修路植树都是造福群众的事    

1987年1月,杜克宽退休后,回到了老家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一天,他萌发了植树的念头,他先是围着庄前屋后栽,主要是栽植一些果树。栽完后,看着光秃秃的山头,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又开始在自家的荒山上栽植苗木,这一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栽完荒山地,又到对面的山上种,每天早出晚归,一双手,一把铁楸,一颗不再年轻而依然火热的心,硬是把对面几个沟沟壑壑的大山湾都栽上了各种树木。“刚开始,我主要是种树,种的是核桃树、杏树等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树种,但是种树最大的弊端是成活率低,树苗等不到长高,就被兔子、羊等啃食了,有的树种只要没有树皮就死了,二次长上来的新苗又是动物最喜欢吃的,没有办法,我就栽种大一点的树苗,又正值封山禁牧的好政策,树苗的成活率大大增加,这下我更有信心了,我和老婆子天刚刚亮就出发了,有时候照着月亮也开始了,路途近的,我们中午回来把家里的琐事安顿安顿,休息一会就继续栽树,远一点的,我们就带着干粮,拿上几罐头瓶子水,休息的时候吃上一点就抓紧干。”老人动情地说。

俗话说得好:天道酬勤。在杜克宽老人的带动下,从开始大家的不理解,到后来村里慢慢不断的有人加入,一个,两个,更多的公路战线上的新兵,听说了老人的感人事迹后,每年植树日纷纷志愿到老人的身边陪他一起义务植树,杜克宽老人植树成为村里人教育后辈的美谈。杜克宽植树36年,从未间断过,他硬是把对面几个沟沟壑壑的大山湾都栽上了各种树木。大的已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新栽的小苗也开始舒展枝叶,一片生机勃勃的姿态。在绿树、红衫的映照下,老人的白髯格外闪亮,“老话说修路架桥是积德造福的事,我修了一辈子的路,在工作上没有出过差错,现在退休了我接着种树,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植树,继续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是我感到最骄傲的事。”老人指着不远处山上一抹浓重的绿影说。

1987年1月,杜克宽退休后,三个儿子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铁锹,开始了新一轮的公路养护接力。

杜克宽是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荣登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甘肃省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度中国好人”“感动庆阳”十佳人物,更是曾经奋战在公路养护战线上的一份子,平凡而伟大,他们曾是祖国建设的铺路石,正是这一颗颗铺路石,铸就了一条条的康庄大道,汇聚成四通八达的祖国交通大动脉,奔向幸福小康之路。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