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2022年中国公路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来源:中国公路学会 时间:2022-07-19


 向波:一线“寻路人”


向波,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多年来,向波一直坚守在公路勘察设计一线,从事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地质灾害)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及相关科研工程,先后荣获四川省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英才人物等称号。

工作照——四川古蔺至金沙高速现场调查边坡病害.jpg

向波在四川古蔺至金沙高速现场调查边坡病害

    他的丰硕成果    

向波主持完成西部艰险山区纳黔高速、巴陕高速、丽攀高速、米仓山隧道(长13.7公里)、大凉山一号隧道(长15.3公里)等60余项高速公路和重点工程勘察设计,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四川省优秀勘察设计咨询奖24项。面对四川西部山区艰险地形、复杂地质、极端气候的环境条件,他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主持完成集美滑坡(体积超千万立方米)、刁林沟滑坡、田家坝滑坡等近100项灾害防治及应急抢险工程,成功解决了公路建设的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多个出川大通道实现通江达海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他先后主持完成1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艰险山区公路路基抗震研究、不良地质防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荣获省部级科研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52篇,编写专著10部,编著标准8部,获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2项。

针对四川地震、滑坡、水毁等灾情频发的环境条件,他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全程参与四川汶川地震、康定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磨溪村巨型滑坡、雅安泥石流等抢险救灾工作,为及时抢通、保通灾区救援通道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主持编著的《公路应急保通技术规程》《营运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及边坡工程风险评价规程》地方标准已广泛应用于四川省公路应急救灾及山区公路营运管理。

图片3—汶川地震震后现场调查.jpg

向波在汶川地震震后现场调查

    他的感人故事    

向波20余年坚守公路建设一线,坚持科技创新,培养了应对自然灾害坚实的综合应急处治能力。面对四川地震、滑坡、水毁等灾情频发的环境条件,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参加系列抢险救灾⼯作。汶川地震、康定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磨溪村巨型滑坡灾害、国道108线水毁、雅安泥石流自然灾害抢险——他总是第一时间到达,奔走在最艰险的灾区一线。

2008年“512”8.0级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冒着生命危险赶赴落石不断、滑坡巨石翻滚的灾害现场,在被称为生命线咽喉通道的都江堰至映秀段坚守长达2个月,详细调查每一处崩塌、滑坡,记录每一处险情,在余震不断、地灾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及时制订出一套又一套的抢险保通方案。2008年6月2日,在没有通讯、缺乏给养的情况下,他率6名踏勘队员执行极重灾区耿达至三江无人区段的调查任务。烈日炎炎、荆棘密布,沿途总是有翻不完的巨型石堆,爬不完的悬崖峭壁。为了节省时间,团队冒险穿越一条震损破坏、水深齐腰、冰冷刺骨的3公里引水隧洞。队员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满是忐忑,3公里长的路花了整整2小时。他们渴了喝山泉,饿了摘野果,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队员们反复摔倒、划伤,饥饿难耐。由于无人区森林密布,加上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岩堆,原本计划一天翻越的里程,到了夜晚仅完成2/3。体力已达到承受极限的他们,夜晚只能相互依偎着躺在废弃的草堆中,伴随着余震入眠。第二天清晨,饥肠辘辘的队员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就是这样,他们通过30小时、40公里艰险山区的徒步穿越,以最快速度收集到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得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图片4—巴朗山公路选线现场调查.jpg

向波在巴朗山公路选线现场调查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的徒步调查,2014年“11·22康定地震”高原上10天的抢险坚守,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连夜赶赴灾区,他每一次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 2021年5月,云南省漾濞县地震后,接到交通运输部指令的他当天下午赶往现场开展灾害调查,此时他刚做完心脏病手术后不久。白天开展每一个路段、每一处工点的调查核对,晚上往往伏案工作至凌晨3点。经过一周的努力,震害调查工作顺利完成,而他已经是身体消瘦憔悴、面色蜡黄。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就向波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对单位发来感谢信,信中高度评价他“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展现出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中国公路学会入会二维码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