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十字湘西
作者:撰文_杨春 摄影_王牧 绘图_刘超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11-08

3.png


一条纵贯南北的国道209线,一条蜿蜒东西的白水河——酉水,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地真切地画了一个大十字,就是这个十字,不仅串起了无数个柔美的边城,也凝炼了山光水色中一个至巧的湘西。


1.png

楚巫的代言人戴着五神冠,穿着后背上绣有阴阳鱼太极图的红色法袍,左手举着司刀,右手摇着八宝铜铃,轻巧地腾挪转身,唱着《梯玛神歌》与我们无法目测的时空对接。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条沈从文先生笔下“美得令人心疼”的河流便是白河,史书中的名字叫酉水。酉水正源——北河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流经重庆市的酉阳、秀山,湖南省的龙山、永顺、花垣、保靖,在沅陵溪子口注入湖南第二大河流沅江,主干河道全长436.72公里。酉水上游各段名称有内口溪、马桑溪、白水河等,过沙道沟后叫酉水。酉水支流颇多,较大者有16条,其中的猛洞河被誉为“天下第一漂”。

郦道元《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无溪、酉溪、辰溪,是其一焉”。武陵之酉溪在古代史中,尤其在民族史上的名气很大,它与濮人、巴人和“蛮”联系紧密。酉水流域的两个主体民族为土家族和苗族。如今整个酉水流域仍是土家族最集中的聚居区域。它不仅是一条风光迷人的河流,也是一条民族风情浓郁的河流。旧石器时代土著先民沿着酉水溯流而上,在酉水流域繁衍生息,他们渔猎牧耕,插标定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2.png

酉水上游的很多支流滩险浪急,行船艰难,来往的漕运都是靠一代一代的纤夫用血肉之躯拉出来的。


酉水由西北至东南横贯湘西全境,正与纵穿湘西的国道209线逶迤交错。巧的是,虽然湘西水网密布,但酉水却因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等明显优势成为“湘西的母亲河”;虽然湘西南有包茂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和国道319线穿区而过,但国道209线仍然是湘西的经济交通大命脉。

曾经纠结了很久,是沿着国道209线还是酉水去探访湘西深埋的历史呢?似都有迹可循,但仿佛又都有些偏差,于是我选择更形而上的一种方式,就是从沈从文笔下真正的边城——茶峒出发,沿着酉水与G209交叉出来的巨大十字做一次三维大穿越。


4.png

清水江如画的水色能让旅人迷醉,但是在当地人眼里却不重要,他们要的是生存的命脉。


触摸湘西的历史

要从对“边城”的纠错开始


可能是因为沈从文的《边城》太过著名,而沈从文本人又是湖南凤凰人,所以不仅许多后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把凤凰当成了边城,就连许多权威的媒体也对“边城凤凰”做了大量大肆的报道,其实,只要认真读一读原著,就会瞬间发现这个巨大的谬误。

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中国地图也行)就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重庆、贵州三省交界处,就会发现“边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而且2008年这个镇已经正式更名为“边城镇”。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茶峒镇就因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声名远扬了。酉水的支流清水江由南向北蜿蜒穿镇而过,河的东岸是茶峒镇,而河的西岸是重庆的洪安镇,另外河西南则属于贵州省的松桃县地界。

清朝以前,湘西的商人往往用竹排或木排,载着杉木、桐油、生漆等,沿酉水而下,其足迹覆盖整个南中国。酉水河上,每日呈现“万担桐油下洞庭,十万杉条达九州”的繁忙景象。《酉水船歌》“四十八站上云南,四十八站到长安”生动记录了船工们在酉水行船的所见所闻,也交代了酉水在“长安”与云南边陲间的战略地理位置。人类学家林河在考察过这条河流后认为,酉水曾经是通往西南的“水上丝绸之路”。

秋后晌午的阳光照射着“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园内一圈硕大的青石碑上,镌刻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全文。碑文均出自于当代中国书法界百名书法名家之手。书法园对岸,由黄永玉设计的“翠翠”雕像静静地守候在三省交界的小岛上。在书法园下游一公里左右的“药王洞”旧石器遗址,里耶秦简发现者——考古专家龙京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重大发现,21层考古堆积物中,7层以下均出土有石器和动物骨骸等遗物,大致确定了酉水清水江流域史前人类活动的时间在史前1万年到10万年间。这一发现,唤醒了湘西史前洞穴时期的历史。

也许是长假刚过,小镇显得清幽美丽,河里还有三五个淘气的孩童赤身跳水嬉戏。镇上商业气息不浓,只有一个长相淳朴的船老板用本地话跟我们拉生意:“你们坐不坐船?5元游三省。”在附近的拉拉渡,我们坐手拉的渡船过河,从茶峒到对岸的重庆洪安镇只需几分钟时间。摆渡人用一个带豁口的木棒拉动铁索,船就沿着固定轨道在两岸间移动。60岁的摆渡人不苟言笑、一板一眼地答复我们试试拉纤的请求:“外出旅游,安全第一。”河对岸有个奇怪的红色碉堡式建筑,同去的人说那是文革时放高音喇叭的地方。


5.png

湘西老街很有些意思,冷眼看竟有点儿徽派风格,不过飞檐下的景致却迥然不同。


清水江汇入酉水的地方, 除了秦简还有刀光剑影


古代湘西靠舟船和马帮沟通外界,酉水为湘西物资流通、旅客往来的交通大动脉,货物都依河集散。沿河码头甚多,名镇比比皆是:石堤、里耶、洪安、茶峒、王村、罗依溪……从这一串名单中不难发现,湘西四大古镇中有3个都在酉水上。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王村古镇。它不仅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史称“楚蜀通津”、“酉阳雄镇”,还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五里青石板长街,两边是板门店铺,土家吊脚楼顺坡而建。1986年,电影《芙蓉镇》把王村作为外景拍摄地,王村从此一夜闻名,并多了一个名字:芙蓉镇。去那里吃碗“刘晓庆的米豆腐”,游客们乐此不疲。

由清水江顺流而下,便到了秦简的出土地——里耶。入夜,我们在青石板铺就的里耶老街上闲逛。街灯刚刚打开,湿润的空气滋润得老街格外温婉,三三两两用背篓背着孩子散步、串门的汉子走在街上。我们访问了一户人家,老两口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安详地厮守。胡婆婆刚从广场遛弯回来,坐在椅子上边看电视边吃“地萝卜”(当地的一种土产)。80多岁的尚爷爷戴着一顶红毛线帽仔细地削着一只竹烟管,边上还有8支已经削好的烟管,跟用细砂纸打磨过一样泛着蜡光,每一支都装上了自卷的草烟。胡婆婆热情地递来集上买的“地萝卜”,并略带歉意地说“个儿比较小,上次买的大个儿的吃不完”。

老人1973年买的这栋房子,花了800元。当时人们都在这老街上赶集,老人家就在当街做点儿针线百货类的小生意。“上世纪90年代新街建起后,集市搬走了,我们这里成了过路街,加上4个儿女各自成家了,就不再做生意了。”老人说,尽管住在新城里的儿子和附近的女儿都想接他们去住,他们还是舍不得这座住了三四十年的老房子。


7.png

大集没有了,小镇的老人们还是习惯在过路街上贩卖点儿自家的土产。


里耶附近的八面山,有“湘西屋脊”之称。山上曾有八面乡,后合并到里耶镇。还有“三把刀”、“四把刀”、“六把刀”等36个以“刀”命名的小地名;“上营”、“中营”、“下营”、“七家营”、“八家营”等48个以“营”命名的自然村。地名中闪现的刀光剑影,足见当年“匪气”、“兵气”之重。八面山现在已被开发成了湘渝鄂黔边区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度假区,周围县的人常常慕名来这里烧烤过周末。从山脚下的里耶镇至八面山顶的27公里旅游公路,开车半小时即到。山上4个村的2000多人,一部分搞起旅游,一部分则养牛、羊和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致富。沿途还有新挖的梯土,用于种金银花。


6.png

里耶古镇虽已不见秦时样貌,但一风一俗皆颇有古韵。


山脚下是新修的博物馆和里耶中学。9年前,考古专家在对里耶沿河大堤涉及的里耶战国-秦汉古城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出土秦代简牍3万多枚。里耶古城遗址因此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证明了早在2000多年以前酉水流域就有了很高程度的古代文明,这里曾是文化交流频繁的战略要地。

博物馆已经启用。据说国家投入了大笔资金,用声光电多媒体投入宣传这“填补了秦史空缺的惊人发现”。中学还未搬入,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盖得很漂亮。学校寄托着湘西山民走出大山的希望,所以人口比较集中的村镇,学校一般盖得都比较好。

从里耶沿着一条省道直奔国道209线,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它与酉水并行的一段。到了保靖县,才发现这一段与国道并行的酉水也是支流,叫花垣河。花垣河从保靖县城向南到花垣县城都是一路与国道209线温柔相伴,简直像闺蜜一样密不可分。

汽车不时在坡脚与酉水相遇。山间的岩坎上,经常可见黑头白身的波尔山羊。鸡、鹅、鸭、狗为大山深处的田园生活增添了灵动和生趣。偶尔有光膀子的大汉举着矿泉水瓶如打吊针一样给摩托车加油,豪迈的打扮与举止让人浮想联翩。中途上来一个会讲土家话的青年,23岁,姓彭。这令当地另外几个年轻人十分惊讶——如今800万土家人仅有几万人会讲土家话。中原文化和西南的巫文化在湘西交汇,产生了独特的“楚巫”文化。据说花垣县还有几位“梯玛”(楚巫文化中的巫师),我们欣然前去寻访。

62岁的梯玛彭继龙对自己的技术相当自信:“做三天三夜大法事的梯玛已经不多了,对一些阴到(楚巫文化中说的被鬼缠身)的病,我叫它几天好就几天好。”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着五神冠,穿着后背上绣有阴阳鱼太极图的红色法袍,左手举着司刀,右手摇着八宝铜铃,轻巧地腾挪转身,唱着《梯玛神歌》与我们无法目测的时空对接。老人说目前自己更多在于表演和带徒弟,他的徒弟中大的有40多岁,最年轻的19岁。尽管如此神秘莫测,老人与现代交通工具磨合得却没那么融洽,坐顶棚低矮的小轿车老人会晕得一塌糊涂。在我们陪老人回村的路上,看到了前来接他的儿孙,3个四五岁的孙辈迎上来牵住爷爷的手往家走去,“驱鬼”的威风老人此时一脸的慈祥。


8.png

这种大喇叭本来在湘西随处可见,现在几乎成了古丈县的专属了。


土家族的发祥地已经残破不堪,但昔年秦汉雄风犹在


从花垣回到保靖县城迁陵镇,又是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河上更加浩渺,让我们无从观景,只能去土家族的发祥地遗址看看。保靖县是湖南省文物大县,有9000多件文物。县治所在地迁陵镇是湘西名镇之一,历史悠久。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武陵郡,置迁陵县,后改为保靖县。

迁陵镇的古迹是湘西所有古镇中被毁坏得最为严重的——土家族的发祥地首八峒,八部大王庙已残败不堪。县城中码头北岸的崖壁上,刻着巨大的“天开文运”四个大字,颜体,阴文,浑厚遒劲。左有“光绪十七年孟夏月刊”(即1891年夏)九字,相传为庆祝罗芳成、罗芳尧兄弟同科中举刻下的。这也正是改土归流后湘西教育改革成果的见证。清王朝废除了土司“禁部中麦人不许读书,犯罪至族”和“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在湘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等学校教育,传播汉文化,推动科举考试。80多年前,沈从文北上北京的出发点便是这个码头,他自己也说过:“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

迁陵镇东北部的四方城遗址,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时期墓群及粮窖、汉代青铜冶炼场等一批重要的古文化遗迹。冶炼场是目前酉水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处青铜冶炼遗址。四方域符合先秦、汉时期建城选址的基本规律,极可能就是秦简中屡屡提及的“洞庭郡”郡址所在地。

既然已经到了保靖县,就索性先沿酉水顺流而下去古丈县。在湘西8县市中,山窝里的古丈县最小,不过名气却不小,是著名民歌演唱家宋祖英的故乡。有意思的是,几十年的大喇叭至今还是古丈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习惯了按喇叭作息,据说有一个时期规定城里不准安高音喇叭,大喇叭给拆除了,小城显得格外清静,但是每天早晨按时送到家家窗口的乐曲没有了,大家都感觉少了什么,于是大喇叭又给安上了。似乎受歌王歌后的熏陶,小城卡拉OK厅里的演唱水平很不一般。

论大秦之功过,酉水尽头的沅陵当属一个力证。经过了近千里的长途奔流,酉水在沅陵县注入沅江。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二酉山是古今文人向往之地。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官伏胜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了汉高祖,刘邦获得秦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出于此。站在沅陵县城内虎溪山上的龙兴讲寺看酉水,气势顿时开阔许多。同行人在和沅陵美女套近乎的时候抛出一个观点,这里的姑娘比之于湘西大山里的羞赧,眉宇间多了一份大码头人的大气。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李世民敕建,其殿柱是古楠木雕成,大殿正面高悬一块大匾,上刻“眼前佛国”四字,为明礼部尚书董其昌的真迹。讲寺因带“讲”字,全国少见,早于岳麓书院345年,又有“最古老的学院”之誉。

沅陵县虽然不在湘西七县一市范围内,但素有“湘西门户”之称,又是酉、沅二水汇流之地,各种文化的交融体现得十分突出,其中就有“宗教一条街”。在一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及佛教自圆寺等四大宗教的教堂和寺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基督教传入沅陵,后来,美国复初会利用“辰州教案”清政府的赔款,修建永生堂,开始正式传教。后陆续在花垣、茶峒、保靖、古丈、乾城等地设立支堂和讲道所。我们走进永生堂,这里刚刚举办过婚礼,喜庆的痕迹还未打扫干净,牧师和工人的钢琴都弹得像模像样。这座百年建筑前些时候还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安全提醒书,大意是这座建筑将过保质期,之后属于危房,请谨慎使用之类。天主教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传入沅陵,教堂由沅陵天主教会西班牙奥斯汀建立。1925年,沅陵教区划归美国苦难会,教区辖辰溪、浦市、芷江、溆浦、永绥等分堂。


十八代土司王居住的故都记忆,转眼已随酉水而逝


总算把酉水粗粗领略了一番,有了一个大而化之的印象,便转头去寻那十字的一竖,从保靖县沿着国道209线去永顺。永顺是湘西旅游开发的先行者。如果把1991年的“漂流节”认为是湘西开发旅游业的起点,那么永顺已经走过了近20年旅游业发展的历程。这里的民间资本是全州最活跃的。吉首市70%的中小酒店是永顺人经营的,前十大KTV和餐厅中的一半是永顺人的,全州半数以上的州级客运和长途客运也归永顺人经营。我们到达的时间,正遇上县委县政府搬迁到城边高峰坡山腰的新大楼。老政府位于县城中心地段的原址则让位于新小区的开发。

县城当然没什么好看,我们的目的地是老司城——彭氏土司司城。老司城是彭氏十八代土司王居住的故都。这个地处永顺县灵溪河畔的偏僻小村,史书中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说法。它的缔造者彭氏家族原是江西汉族,来湘西后成了地道的土家人,通过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实现了朝廷“以夷制夷”的统治思路。彭氏土司在湘西历经梁、唐、晋、汉、周、宋、元、明、清9个朝代共818年,现存的28代35任土司家谱对此有完整记载。

彭氏土司司城先后有会溪坪、弄塔、王村、老司城、颗砂等多处,老司城是相对新司城即颗砂而言。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于宋绍兴五年(1135年)把治所从王村迁到此处,老司城经数代土司的营建成为威镇湘黔鄂川边,统辖六司五十八旗的司城治所。

老司城背靠形如神似的凤凰山和紫金山,面对绣屏山和翠屏峰,灵溪河逶迤而过,成为武陵山中一块“万马归朝”的风水宝地。老司城分内罗城和外罗城,拥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城内鹅卵石嵌砌路面,八街九巷纵横交错。城里不仅有金銮殿、紫金山陵园等诸多建筑,还建立有土司享乐的凉洞、热洞和遍布地下的密室甬道。老司城曾有过600多年的昌盛历史,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后才逐渐变得萧条冷落起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改土归流后200年,光绪年间的文学青年彭施铎的浪漫想象为我们今天的凭吊提供了文字版本。老司城至今仍然保留了无数文物古迹,仅土司家族墓冢就有109座,其中永顺宣慰司最繁盛时期的彭世麒与夫人合葬的墓墓门雕花精美,虽经几百年沧桑还能用手轻轻推开。老司城紫金山上的“子孙永享”牌坊,是明朝为表彰土司彭翼南领兵抗倭的功绩而立。


9.png

推开古老的石雕墓门,仅仅是打开了一个土司家族的历史吗?


昔日被土司王称为金銮殿的遗址,如今已被改成司城小学,小学目前只有一个老师,3年级以下的22个学生。因为恢复性修建,一户村民搬到这里暂住。村里的灵溪大约两三米深,20米宽,马钉铆着4根木头搭起了桥,桥下水流湍急,卵石遍布河床,老船夫唱着口语化的山歌“老司城古迹多得很……上七里、下七里、金佛就在七七里……”间或跟河边的洗萝卜菜秧的妇女打个招呼。据说这河里有娃娃鱼,不过比从前少多了。山上的柴已经不让砍了,因为生态基础好,干柴也捡不完。

老船夫说,从这里往下十几里,便是著名的猛洞河。数百年前,土司王将千余根金丝楠木扎成木排沿猛洞河、酉水入沅水,进入洞庭湖,再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直达刚刚定都的北京,用于建大明皇宫(后来的故宫)和定陵的陵寝用材。初建的大皇宫太和殿里的几十根支柱应该就是用这批金丝楠木所建。民国十九年《永顺县志》载:“明正德十年(1515年),永顺宣慰使彭世麟献大楠木三百根,亲督运至北京……十三年,世麟献大楠木四百七十根,子明辅亦献大木营造京城宫殿。”这次晋献金丝楠木的水路运输历时半年有余,同时到达北京的贡品还有虎皮、麝香、竹鸡、锦鸡、土绸、溪布、丹砂、黄腊、药材及骏马等。

约20分钟后从灵溪上岸、爬坡,这里有始建于937年的祖师殿山门,这是湖南省发现的现存最早的土家族古建筑,也是司城土家族五大建筑仅存的一座。这里是土司时期祭祀和宗教场所,48尊铜像于文革中被毁,幸存的雄狮报钟是明洪治年间的土司王彭世齐所铸,是国家一级文物。随山势增高的大雄宝殿、祖师殿、黄金阁、玉皇殿等建筑已经比较破败,木炭在墙上写了很多各个年代的“某某到此一游”。

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顺土司彭肇槐带着复杂的心情“自动”献土。皇帝诏谕,改为流官,迁府于上游的颗砂。彭带着子孙离开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户,延续了9个王朝共计818年的永顺土司政权终于宣告结束。从此,老司城逐渐冷落。


10.png

不起眼的船工,简易的木排,当年大明皇宫那一根根华贵珍稀的金丝楠木就是以这样原始的方式送达帝都。


一路听着土家小调,韵律与酉水的呢喃已不分彼此


从老司城村往县城返,听司机讲有个地方能听到最地道的土家小调,而且离县城不远,我们顿时来了兴致,便绕了一小段路先去那里。这个双凤村坐落在永顺县大坝乡的山顶上。喝了土家拦门酒后,我们进到村里的大摆手堂。有17位身穿靛蓝滚花边服装,包青丝帕的婆婆正坐在板凳上唱答,49岁的严水花甚至捧着一本自创的歌本,上面手写了100多首土家小调。

50多年前,民族学家潘光旦等人受命来到永顺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山寨,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双凤村为1957年中央发文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村里的老人回忆,1950年永顺县土家姑娘田心桃被选为国庆一周年观礼代表。在北京观礼期间,田心桃多次向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力陈“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后来潘光旦等专家前来调研。当时的毛车路都还没有修好,腿脚不便的潘教授是村里的小伙子抬上来的,现在15公里的新水泥路虽然已经通到了永顺县,但弯多路窄,跑惯了山路的本地司机,也经常遭遇熄火。进城去的车不太固定,从前是5元一趟,今年涨到6元、7元。村里的水田都在山脚,3.5公里的路一般要走一个小时。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大山深处,体现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

双凤村共有90多户,均为土家族,以彭、田两姓为主。这里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目前,双凤村是摆手舞和茅古斯舞之乡。彭英威是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仁信则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村部屋场边有一棵胸径一米的大榉木,村里人说1992年,更大的一棵被连根拔起,以12.8万的价格卖到日本。村部门口,荷塘里有十多只鸭子在欢快地嬉水。69岁的彭英福老人背着一岁半的孙子彭家年在村里闲逛,老人有3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和媳妇是在温州打工时认识的,生了小孙子后又出门打工了。

随着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寻梦,卡拉OK混响效果下的土家情歌似乎已失去了以歌为媒的原始功能。


11.png

双凤村年岁最大的一位老奶奶走路已经有些蹒跚了,但是每天还会习惯性地到从前议事的摆手堂来转转。


12.png

兴高采烈为我们表演土家“唱答”的婆婆们。


超然世外的惹巴那,流淌着土家人的精神源流


自永顺县城继续沿国道209线向西北而去,在龙山县境内有一片被土家族人誉为“桃源”的土地,并且它像香格里拉一样有一个神奇的名字——惹巴那,翻译成汉语就是捞车河村。捞车河村位于酉水支流捞车河畔,捞车河由北面洗车河、东面靛房河汇流而成,经苗儿滩由隆头镇注入酉水。河上的桥,大家第一印象是风雨桥,村里的人纠正说“这是我们土家的凉亭桥”,这座“Y”形的桥梁将179栋土家民居组成的捞车河古建筑群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村子山环水绕,古树掩映,汇合了典型的土家单体和合体建筑样式,如土家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等。冲天楼的空中排水系统采用了八卦构造,使得这座几百平方米的楼宇终年滴水不漏。右侧冲天楼堂屋挂有“三槐世第”、“武库维新”、“竹苞松茂”匾额。这座建筑目前还是数十户王姓土家人休养生息的居所。

进村后有土家织锦展示室,这种土语称为“西兰卡普”的织物,在史籍中有零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称:“武陵蛮”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花铺盖。

民俗专家罗维庆教授告诉我:“土家族没有文字,灿烂的文化除口头传承外,很大部分依靠风情民俗来体现和保留。茅古斯舞是土家人的戏剧,跟传宗接代相关,也有传授生产技艺的功能。”村里的摆手堂边,身披茅草的土家汉子,在跪拜祭祀苍天神灵之后,祖公手持大扫帚,蹁跹起舞,一边扫地一边念道:“牛瘟马瘟扫出去,缆索般的小米穗子扫进来,虎咬蛇啄的祸害扫出去,牛角一样的包谷坨坨扫进来……”人们期望它扫出去数十种瘟疫祸害,扫进来数十种丰收殷实的庄稼。

村里唯一的农家乐因繁就简,土家家宴“十八碗”挨挨挤挤排在矮桌上。因为都采用村民自己田间地头的原料,菜的味道格外鲜香。堂屋里神龛壁贴“天地君亲师位”,下方还贴着一家老小的奖状。女主人郭大妹从1984年到2010年都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添孙子的时候退过几年,2004年又接手当妇女主任,去年生病,由大儿媳向美菊接手。郭大妹说,自己每年都要养五六头猪,去年生病只养两头,去长沙做手术花了几万块,看身体恢复不错又加了4头。她家一共种两三亩水田,十八碗中的材料白菜、米、油、腊肉、丛菌都是自给。


13.png

有一条江,就有傍着一条江打渔的人们和他们世代居住的小渔村。


国道209线跨省北行,扯不断的是土家人的血脉


从捞车河村再向西北,国道209线便要奔向湖北省境内了。湘西的龙山县与湖北的来凤县跨省相连。土家人崇拜龙凤,所以此地便有“龙哺乳,凤遮荫”的传说。因为两县距离仅仅7公里左右,从一座县城的中心到另一座县城的中心只要花两元钱坐公交车,所以两地的文化也颇为相近。这两座号称全国最近的城镇,山同脉、水同源、俗同根,由一座团结大桥将两座小城紧紧相连,联系更紧密的则是土家族的血脉。

在来凤仙佛寺,我们遭遇了一位“仙娘”(神婆)。她正在1600年的佛祖石雕下“杠仙”(即传说中能替世间之人跟阴间之鬼沟通)。烧过香纸后,瘦小的仙娘坐在自带的矮凳上双脚不停地抖动,口里半文半俗地念念有词,不时对着佛像合掌鞠躬。旁边的香客朝着我们心照不宣地笑,既亲切又鬼祟。他们解释说这是仙娘前往阴间了,脚抖动是模仿骑马行路。并指点我们若有什么心事,也可以搭着问。同行中有好事者还真一本正经地问:“我什么时候会生儿子”,仙娘则作了精确到月份的回答。

据同行的吉首大学教授陆群说,她在做下蛊的田野调查时发现,在对巫蛊深信不疑的村庄里,判断是否被人下蛊的依据有诸如“嚼生黄豆嘴里没有豆腥味”,“喝了外面的水忽然肚子疼”,“忽然爱掉头发”或其他种种不适等。在这块巫蛊文化根植深厚的地界,往往会发生“一瓶矿泉水引发一场血案”的悲剧。

从仙佛寺顺酉水而下百里,便有著名的伏流洞——卯洞,酉水在此穿山而过。当地百姓传说此洞是鲁班所凿,洞长218米,宽58米,高38米,洞中可同时行驶5只大船。在这里经营旅游的任汝华说,洞中原先是三级水滩,一滩高过一滩,每滩落差有5米左右,是一处险滩河段。老任家在这里经营漂流十多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一万多元的收入。现在下游修了水坝,险滩变平湖,他们又做起平湖游和农家乐的生意,招牌是土家油茶汤和河水煮活鱼。

在卯洞过水洞口上方150米的仙人洞崖葬墓,曾发现金、青铜、铁、瓷、漆木等130余件陪葬品。这种年代古老的崖葬墓在酉水沿岸还能看见60多处。实行崖葬,有的说是古越人为避免战争破坏,有的说是为了防止盗墓,有的则认为是因为当地水患较多,葬于高山便于保存。另有史料记载,当时的人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礼祭”;其棺葬可使“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近代以来,湘西实行土葬,此行经过之地,常见豪华壮观的十五镶碑,上面以各种花样刻着孝子贤孙的名字。


14.png

土绸和溪布是湘西地道的家用织物,年轻女孩儿如今都时髦了,但为自己做一套带有图腾印记的待嫁衣裙还是必不可少的。


从龙山里耶镇秦简、花垣茶峒边城,到永顺王村芙蓉镇、沅陵乌宿二酉洞藏书;从土家发祥地首八峒,到永顺土司王朝八百年的老司城,再到沅陵乌宿八蛮洞口。酉水,这条土家人的母亲河无论辉煌、沉寂,都以各种方式滋养着一方土家儿女。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