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五十都:浙赣古道 风雨往事
作者:吴渭明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07-26

在浙江衢州, 有许多村庄以“都”冠名,如江山的廿八都、四都等。“都”,其实是古时的行政建制,元朝开始改乡为都。如此看来,古时的村庄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口和地域规模是难以谓“都”的。可见,古时的五十都,定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村庄。的确,那时的航埠、万川、沟溪、石梁远不如五十都。


1.png

古时的五十都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村庄


点街是曾经辉煌的长街


村落都有自己的繁荣史,五十都亦是如此。它建于南宋,是浙赣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已有8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未清初,五十都最辉煌的时候,拥有一条长街,街的东头在斗目垅村的长塘垅水库,叫下街头。大街自东往西,经过五十都村庄到衢州市常山县东案乡官渠村,叫上街头。全长七里,路面由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七里长街上店铺林立,杂货店、食品店、药店林林总总,约超过300家。自此向西入赣,往南去闽,从早到晚,街面上往来的商贾和行人摩肩接踵,车马络绎不绝。

五十都历史上曾叫叶畈,也叫点街,关于点街的说法,对五十都村历史颇有研究的退休老师鄢为卓介绍说,“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的散兵游勇路过此地时烧杀抢掠。为了躲过流寇的血腥屠杀,五十都的老百姓纷纷逃离古街。一场淫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七里长街烧得只剩五十都这一点,因而,后人把留下的这段叫“点街”,直到现在邻村仍有人叫五十都的人为点街上的人。


古建筑是古村繁荣的见证者


自七里长街被烧毁以后,五十都不再繁荣,但浙赣古道依旧是浙赣往来的主要通道。五湖四海的商人经水路或陆路来此经商,继而定居。 村中的古屋、古井、古道,仍留存着商人们当初的印迹,五十都村的骨子里仍散发着浓郁的古村气息。

古村落多以水为中心,五十都亦是如此。一条娴静的河流把村庄分成东西两半。这条古时的护村河,也是五十都村人的母亲河,她不仅给五十都村带来无穷的灵气,更滋润着这个古村落。五十都村更大的河流在村北面,叫大俱源溪,溪水从梅坑一泻而下,在村东头的山旁形成三个深潭,其名分别为乌龟潭、棉花潭、航船潭,其中最深的一个潭深不可测,传说古人曾用三条箩筐绳子接起来才沉到底。另据史料记载,古时五十都至沟溪这段五里的小溪是可以通船的。

古时村庄的繁荣与交通区位优势紧密相关。五十都陆路有浙赣古道,水路有钱塘航运,从钱塘江逆水而上的船只,经过衢江、常山港时,许多船只都停靠在沟溪古码头。人和物在此离船上岸,经墩头,过五十都去常山东案、金源,远的还要去江西玉山一带。

因为这里水陆交通便捷,吸引了许多来自江西、福建、安徽的移民,有的是逃避战争而来,也有为生计而至,更多的则是商人。

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们赚到钱以后,便开始安置乐业。如今,在五十都这块地域内仍留有40多座古建筑,面积约占8000多平方米。据史料记载,这些古建筑大都建于民清时期,以徽派建筑居多,从布局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胡氏祠堂,面积400多平方米,建于明未清初至今已300多年,屋的主人为明朝太学士安徽人胡耀锦。据说该建筑由本村的能工巧匠所建,如今虽已破旧,但从古屋高阔的楣梁和硕大的柱础,仍可以看出此建筑既简洁又不失恢宏的建筑风格,正门上方的石雕和门两边由砖雕成的窗户在五十都可谓凤毛麟角。

与胡氏祠堂相比,毛氏大宅也显示着毛氏家族的不凡气势。大宅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土灰色的墙和灰瓦,环绕天井和房梁的牛腿、窗扇、横梁……每一扇雕花窗棂,每一块瓦楞砖木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浓缩着故事,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既有寓意趣味,也不乏美感。尽管屋瓦檐间的木头渐渐露出不堪重负的迹象,雕刻细腻的花格窗台布满灰尘,但仍不失艺术的精湛和古典美。

位于浙赣古道上的五十都,为何其建筑能长久保存下来,除了有人居住之外,也离不开后代对先祖财产的呵护。收购古董的商人来了一批又一批,价格也一涨再涨,但无论来多少古董商,价格翻了多少倍,古屋的主人就是不卖,哪怕一砖一瓦也精心呵护,绝不卖给任何人。


2.png2.png

五十都地域内留存的古建筑


岁月是无情的,建筑也是有生命的。五十都村许多原有古建筑,或因战争,或因自然灾害,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或部分遗址。村民们常为没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而痛心和自责。

在五十都小学操场上,鄢老师停下脚步,向我们介绍了原关公殿遗址。建于明代后期的关公殿,占地600多平方米,嘉靖九年(1530年)重修,其中300平方米全是用石头砌起的石屋,庙宇的横梁、柱子都是石柱。石桩、石梁都是用青田石制成,最重的石柱6米高,重几万斤。当年,运送如此沉重的青田石走陆路不行,只好走水路。据说,在航运途中,因超重多次发生运送石柱的船要下沉,幸亏随船的法师迅即作法,才幸免。20世纪80年代,关公殿被用于办学,后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而被拆除,现学校的围墙下仍有许多从古庙拆除下来的青石柱。

五十都被毁掉的古建筑还有三清殿,三清殿由毛胡两家合作建造。传说开化、淳安年间,连年干旱,他们便派人到九华老佛殿去求龙水,四个彪形大汉抬回一尊老佛,老佛4米高,抬到五十都时已天黑,便在王家厅中堂过夜。次日,天刚亮,四个彪汉准备上路,再去抬老佛,却怎么也抬不起来,边上许多人都来帮忙,可老佛就是纹丝不动。为什么老佛赖着不走呢?因为五十都是风水宝地。于是毛胡两家争着要在此建殿,最后两家一合计,共同出资,在此建起了三清殿。

五十都的水陆交通,带来了五湖四海的商人,也积淀了古村的文化。因位于浙赣古道,交通的区位优势,吸引着许多外地人在此经商、落户,几百年来,他们在此毗邻而居,和谐相处。五十都村的祖先,十分崇尚文化。古时的毛家戏台,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敦厚古朴的莲花台,一年到头都有坐唱班在此,文化基因延绵不绝、传承至今。如今,每年正月里,村里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村民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其乐融融。村里读书风气盛行,曾有“三年不读书,胜过一栏猪”之说,几百年来村里出了许多文化人,少年文学作家毛芦芦就是五十都村人。


文化是古村的沧桑底蕴


行走在五十都的古街上,虽然当年古道上铺设的青石板已被水泥路面取代,但街道两旁仍留存有古民居,摸着这一道道被岁月侵蚀得斑驳的古墙,仿佛依稀听到几百年前经商者的吆喝声,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会激起一种怀旧的氛围和记忆。如今,曾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或因择地重建新房,或因外出工作,大部分古屋的门都锁着,周围的院落亦已荒废。

在五十都往西去的一个小山坡上,仍屹立着一座凉亭,过了凉亭就是常山界。这座凉亭曾是浙赣古道不可或缺的连接点,为过往的商贾和行人挡风避雨。如今,古道虽已废弃,但当年停靠的驿站,仍静静立于一山之上,为古道增添了一抹沧桑。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