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贵州:强化要素保障 创新管理体(图)
作者:黄俊 来源:《中国公路》 时间:2022-10-31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截至目前,贵州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7.3万公里(不含通组硬化路),比2012年增长14%,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组组通”,建立了完善的“四好农村路”管养体系,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贵州省始终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服务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实施系列攻坚会战行动,全省农村公路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7.3万公里、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

抓好顶层设计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在谋划小康路、县乡路、通村路、通组路建设的同时,研究资金等要素保障措施,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支撑保障项目快速推动实施。此外,坚持“建养并重”推进“四好农村路”可持续发展,出台《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及农村公路绩效管理考核、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路长制等“2+N”政策体系,在明确养护资金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县两级财政支出困难实际,明确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筹集且省财政承担50%日常养护资金的筹资方式,提出“十四五”全面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采取资金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保障资金供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818亿元,是“十五”“十一五”总和的8.04倍。养护方面,日常养护资金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1万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通组公里每年每公里1500元的标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5∶2∶3比例筹集,每年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约10亿元;养护工程省级资金按照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15%落实,市县两级投入养护工程资金分别不得低于省级投入标准,每年投入养护工程资金约11亿元。

2020年贵州全面启动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后,省市县财政及成品油税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约21亿元,推动农村公路养护有效实施,提升群众出行服务品质。同时,开展农村公路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省级相关投资挂钩,强化市县两级农村公路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拓宽筹资渠道

鼓励地方将农村公路建设和一定时期的养护捆绑招标,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养护、开展灾毁保险、整合砂石料厂支持农村公路养护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养护资金。

长顺县长寨街道永曾村将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开发,景区年均纯收益的2%用于农村公路管护,探索农村公路“以管促养、以产养路”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

福泉市为解决矿区、厂区等承压较大的公路养护需求,由政府和矿区公路沿线受益企业共同出资,将矿区公路养护资金标准提高至每年每公里3万元,保障矿区公路高标准养护。

黎平县整合国有砂石料场作为交通战备砂石料场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料场,以成本价供应砂石用料,节约资金达2600万元,将有限的财政支出用于农村公路上。

QQ截图20221031105857.png

贵州省“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

科技创新赋能

研发贵州省“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在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全面使用,实现全省农村公路“规划计划、招标投标、建设进度、质量验收、信用评价、督查管理、管理养护”等全过程数据监控,形成了“工作调度一张图、数据应用一个库、过程监管一条线、建管养运一盘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推动了农村公路发展决策科学化和管理高效化。

依托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开展路况检测,贵州构建以路况自动化检测技术为支撑的养护科学决策机制。在全国率先研发使用“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贯通农村客运、物流运输、农村电商等领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坐车难、运输企业经营难、快递物流进出难、运输安全监管难等问题,让农村居民享受贵州大数据发展红利。

突出基层治理创新

贵州探索将农村公路管理与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民治、德治与法治。全面推广农村公路“路长制”,全省23156名农村公路路长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安全生产、路域环境整治等有效监管。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把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实行过寨、过家门口路段保洁责任包保,对破坏路域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在村务公示栏曝光,促进农村群众养成爱护公路卫生的好习惯。

长顺县探索建立农村公路“三因三变”“四共”机制,引导老百姓像爱护自家财产一样爱护农村公路,形成了“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格局,该机制在2020年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得到一致好评和全国推广。

湄潭县以村寨为单位,建立“寨管家”制,将通组硬化路管养纳入寨管家管理范围,明确护路员,实现专人专管。黎平县建立“政企共管”模式,将爱路护路护安纳入村规民约,发动干部居民2000余人参与,实现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探索多元管养模式

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市场化、专业化养护模式的同时,发挥农村公路吸纳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容量大、就业性别无差异、文化高低均适岗的弹性优势,全省开辟农村公路护路员公益性岗位3.12万个,吸纳公路沿线低收入人群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每人月均增收1000元以上,探索了“企业+合作社+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农村公路养护稳岗就模式,公路养护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村民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和公路养护增效“多赢”。

西秀区创新“一村七岗”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带动群众就业394人。榕江县建立“养护企业+公益性岗位+义务监督员”模式,开发养护公益性岗位845个,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