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大医”精诚济桥梁(图)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2-06-17

入选理由:38年来,团队深耕公路桥梁检测评估、性能提升、安全保障和大跨桥梁建管养等领域,自主研制系列桥梁无损检测装置和设备,建立22种适用于公路常见桥梁加固修复和性能提升的标准方法……“医治”了桥梁运营的多项“疑难杂症”,以精湛的“医术”成为桥梁界公认的“名医团队”。

团队成员合影.jpg

团队成员合影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组建于1984年,是我国最早开展公路桥梁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专业队伍,同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系的张劲泉(现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加入团队。

38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国家需要、行业发展为导向,做行业进步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在我国桥梁检查养护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沓沓手稿展现科研执着

手稿是有形的科研历史档案,记录着许多工作过程和细节。多年来,张劲泉一直保持着收藏工作手稿的习惯。

1993年至1997年,张劲泉带领团队成员在广东虎门大桥建设现场开展施工监控。为了攻克猫道架设、主鞍预偏、空缆线形、钢箱梁架拼等大桥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他们在工地上一蹲就是几个月;为了实现“从0到1”的快速突破,整个团队与时间赛跑,白天与技术人员研究问题,晚上到现场监控施工,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很多手稿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就的。

2020年5月,广东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振动,团队成员李鹏飞从满满两大箱手稿中找到了依据:通过分析手稿里记录的关于桥梁结构的所有初始动力特性测试原始数据和处理方法,把握了阻尼变化规律,为后期科学处置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张劲泉的影响下,团队成员逐渐养成了细致、严谨的工作风格,每一次参与项目施工都会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工程情况等,并将形成的手稿妥善保存。

如今,团队已荣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殊荣,还拥有“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两个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触类旁通,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岩土、装备、材料、灾害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具体的科研工作中。

张劲泉带领团队成员赴地震灾区开展抢通保通工作.jpg

张劲泉带领团队成员赴地震灾区开展抢通保通工作

一次次付出彰显敬业担当

“可以光着膀子在工地上干活,每个工种的活儿他都会干,特别能吃苦。”这是团队成员对张劲泉的评价。1986年至1992年,张劲泉参与了多次大件物资和特种装备运输沿线的桥梁检测任务,将沿线的数百座桥梁挨个“过了遍手”。

挨个检查桥梁运营状况,与施工人员一起在工地上劳动,团队成员李万恒、程寿山、任红伟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桥梁荷载试验现场,他们从早到晚查阅资料、计算公式、推敲细节,保证每个参数、每个指标都准确无误。如今,他们都已成长为团队骨干。

“十一五”期间,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及工程示范”重大项目研究任务,攻克了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关键合理体系和设计方法等部分关键技术,为我国建设超长超大跨越悬索桥提供了技术储备。

在新的发展阶段,团队成员以科技工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战略前瞻性,聚焦科技创新,做重大工程的开拓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道路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道路设施状态智能联网监测预警”“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等课题,相关成果有力支撑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等重大工程的高质高效建设。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2008年汶川地震牵动人心,团队成员宿健、程寿山等人组成桥梁保通小分队赶赴地震灾区保证桥梁畅通。“车辆能不能通过?用哪种车型运输更好?车辆无法通过的桥梁如何加固?”抢险车辆就在身后等着,有关单位要在10分钟内知道结果。短时间做出研判,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大考。但凭借多年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他们在重压之下依然做出了科学判断,确保了生命线上的每座桥梁万无一失。

在芦山地震、玉树地震、彝良地震抢通保通和灾后重建现场,在白格堰塞湖、安徽水灾现场,在广东外环高架桥火灾、钱江三桥垮塌事故现场,都能看到团队成员的身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分昼夜驻守现场,为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保障。

一项项突破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老中青结合、多专业融合”的科研团队,“传帮带”是团队的优良传统。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张劲泉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为团队撰写“工作指导书”,将研究思路、工作方法、技术路径、实验方式、结果预判及应用推广等细化为书面材料,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

“60后”大胆给“80后”压担子,“70后”“80后”互相促进……自成立以来,团队先后培养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20余名,团队成员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科技英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交通运输部五四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科研技术创新方面,团队创建了以“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为核心的公路桥梁检查评定技术体系,提出了桥梁技术状况综合评定等方法,解决公路桥梁技术状况科学量化评定难的问题;攻克了桥梁无损检测、评估鉴定的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了一批桥梁无损检测装置和设备,并在全行业广泛应用;研发了服役桥梁承载力检测评定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制定发布行业标准,解决了公路桥梁科学高效评估与鉴定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建立了22种适用于公路常见桥梁加固修复和性能提升的标准方法,为我国公路桥梁的加固改造提供了成套实用技术。

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团队先后主编了《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公路桥梁耐久性检测评定规程》等标准规范,编制出版了《桥梁检测与加固手册》《公路桥梁加固改造技术指南》等著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桥梁建设和养护工作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未来,团队成员将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牢牢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定位,深入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化“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引领发展。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