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广东】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深中通道项目技术管理团队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11-15

自主创新推行智能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坚守攻坚克难打造大湾区百年品质工程


这是一个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脉的世界级跨海通道;这是一个超级团队——作为深中通道的“超级大脑”,深中通道技术创新团队负责项目前期、设计、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项目总工程师宋神友为带头人,十年坚守,带领15名工程师求变创新,提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融合、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理念及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建设理念,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致力于将深中通道项目打造成建设交通强国的标杆工程,实现技术新跨越,引领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深中通道技术创新团队共有成员15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9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9人。


(省交通集团)深中通道技术创新团队合照 (2).jpg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深中通道项目技术管理团队


十年坚守实干担当,科研设计攻克难关,推动蓝图变为现实

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条件异常复杂,技术难度极高,涉及地市众多,社会关注度高。团队历时5年,系统、高效、有序组织完成了世界级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项目的工可编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个通航专题研究及各项审批工作,推动项目立项。2015年12月,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工可批复,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为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团队始终坚持系统工程观及价值工程理念,组织设计单位通过提前勘察,迭代设计,试验验证等办法,仅用6个月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克服了包括世界最宽6.8公里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最高海中主跨1666米特长悬索桥、国内首座水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等许多从未遇到的技术困难,为项目开工奠定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特大型桥梁风-浪-流耦合作用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是保证工程最终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项目本质安全,团队牵头组织完成超百项危险性较大施工方案论证,邀请国内外桥隧方面权威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质询,组织完成了近120项重大技术方案论证工作,为树立交通行业“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标杆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敢为人先,攻克“卡脖子”难题,创建新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为了适应深中通道超宽、深埋、变宽、大回淤技术特点及建设条件,团队在国内首次创新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形式。该结构是国内首次采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面临国内全产业链都没有相应工程经验,没有成熟的设计规范、施工经验、质量验评标准、检测手段和方法等。

为实现国内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成套技术“零”突破,技术团队从2015年开始,牵头组织20余家科研机构“产学研用”结合,历经4年科技攻关,开展了近千组模型试验,建立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创新了材料和工艺,研发了全新的装备,成功攻克了项目乃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全产业链空白。

为解决世界最大跨径(主跨1666米)全离岸海中悬索桥—伶仃洋大桥整体钢箱梁抗风安全问题,团队组织4家高等院校平行研究,历经3年,通过上百次试验,成功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台风频发区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灾变控制技术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将国际公认的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从不到70米/秒提高至88米/秒,一举打破了国外权威的论断,提升了我国跨海桥梁工程建设技术水平。

围绕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及海中悬索桥主缆防腐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世界性难题,团队反复研究,不断寻找突破点和新的焊接工艺,创新了组焊一体化及U肋全熔透焊接技术,大幅提升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性能;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0毫米(2060兆帕)锌铝多元合金镀层钢丝主缆索股,其耐盐雾腐蚀性能达到现有热镀锌钢丝的3-5倍。强度及耐腐蚀性能等均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放眼未来,针对世界首条双向8车道超宽沉管隧道+水下枢纽互通组合的行车安全性和防灾救援难题,且无现成规范及类似工程经验,团队创新性采用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优化平纵线形,创新“主洞顶部横向联络排烟道+中间管廊纵向通风的分段纵向排烟方案”,有效解决行车安全和排烟难题。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全面推行智能建造,引领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团队提出了用“工业化建造、智能建造”提升项目建设品质的理念,系统策划和组织实施了项目智能建造。一是国内首次在重工业领域研制成功并实现了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二是国际首次成功研制混凝土智能浇筑装备及系统;三是世界首次研制成功阵列式智能冲击映像和中子法检测设备,实现了钢壳混凝土快速和高精度检测;四是世界首次成功研制了沉管管节智慧运输安装一体船,实现沉管安装的高速度和“深中精度”;五是打造了国内一流的智慧预制梁场;六是建设了基于BIM+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工地。深中通道预期将形成我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八车道海底隧道防灾救援及水下枢纽互通立交等领域设计及施工成套技术及中国技术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势必引领我国跨海通道工程技术新跨越,提升我国跨海工程建设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引领了交通基础设施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适应项目精细化管理需求,团队建立以BIM技术为基础的项目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关键信息的互联共享以及参建各方工作协同,以BIM模型为载体集成各建设阶段业务数据,提高工程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工程管理“提质、增效、降本、溯源”的目标。“深中通道智能建造与信息化协同管理应用示范”获得2019年首届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特等奖。

榜样引领薪火相传,勇于探索敢立潮头,展现最美公路人形象

从广州地铁一号线,到港珠澳大桥,再到深中通道,年近八旬的技术顾问陈韶章仍然带领着一批年轻工程师奋斗在建设一线。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他扎实深厚的建设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始终激励和鼓舞着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团队聚焦项目技术难点,以“陈韶章创新工作室”为切入点,推动品质工程建设。从模范榜样汲取奋进力量,团队传帮带薪火相传,70后的团队带头人宋神友获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刘健获2020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80后的团队成员金文良获第七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90后的团队成员也正在以热血拥抱时代,谦虚学习、砥砺奋进,将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作为毕生的理想信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深中通道,为实现伟大梦想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