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专家谈低碳化转型:“可持续”正日益成为中国交通领域发展标签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21-10-15

双碳”背景下,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话题热度不减。

由联合国主办,中国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北京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秘书长、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新冠肺炎疫情使海运、航空等交通方式运行受阻。“面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以可持续方式推进交通领域发展和相关能源领域转型,成为后疫情时代各国促进经济复苏、增强经济韧性的巨大潜力所在。”他说。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中国铁路高铁驾驶体验区(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占全球的24%

直到现在,人类生活仍受疫情影响,这更加凸显了打通交通生命线的重要性。

为减轻这些影响,刘振民表示,我们需要按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路线图,凝聚全球力量,聚焦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深刻、系统性联系的领域,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这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可持续交通。”刘振民强调。

同时不少专家也表示,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低碳绿色转型。

此前,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针对“双碳”目标下中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问题分享过相关观点。“交通的低碳转型,也就意味着实现交通发展与碳排放增加的脱钩,交通运输行业是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一步做到全面脱钩力所难及。”周伟坦言,“我们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加快实现由强度到总量的双降。”

目前,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占全球的24%,且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电子商务带动全球贸易增长,“交通运输系统在全球发展方面发挥着比以往更关键的作用。”刘振民介绍,此次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将聚焦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所有交通运输方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全球实现可持续交通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以帮助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目标。

加快推进电动化等驱动装备的普及使用

要想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只有大约一半的城市人口能够获得便利的公共交通。另外,交通系统仍难以应付极端天气。同时,在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中,交通运输贡献了大约四分之一。

  以我国交通领域为例,目前碳排放结构来看,公路是主体,85%以上,铁路占0.68%,海运和航空约占6%左右。“在需求侧管理方面也要发力,尤其是在宣传教育上,要倡导绿色消费和文化创新,让绿色生活、绿色交通出行逐步成为一种社会的习惯、文化和时尚。”周伟称,此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主要在交通能源、装备、建筑、物流、生态等领域,会有数十万亿级的规模。


另外,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减碳,重点要加快推进运载工具的清洁能源化,包括电动化和氢能源等驱动装备的普及使用。

为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发展,刘振民则呼吁,要确保交通战略惠及所有人,包括最贫困的人,才能使之更加有效。第一,应优先确保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用得起安全的交通工具。第二,应提高能源效率,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更清洁能源。第三,各个国家在各自努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

“可持续”正日益成为中国交通领域发展标签

“中国在可持续交通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值得借鉴,这是联合国选择将中国作为大会承办方的原因之一。”刘振民说,中国诸多交通建设项目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脱贫攻坚、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有力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不少与会专家也谈到,“可持续”正日益成为中国交通领域的发展标签。

其中,优化运输结构,是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重头戏”。

数据显示,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公路运输占其中近九成。“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开展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与2017年相比,2020年铁路货运增量8.63亿吨、水路货运增量9.38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3.7亿吨。

而与2015年相比,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7.5%。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车新能源汽车数量分别达到46.6万辆、13.2万辆。

此前,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称,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周伟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碳中和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建议,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源的监测体系和排放清单;科学合理地确定交通运输碳达峰的峰值和时间;健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强化碳循环技术开发。

“我们距离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目标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刘振民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将具有里程碑意义,来自世界各地的利益攸关方将围绕各种挑战、机遇、有效实践和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