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G320 古色湘情
作者:文/乔慧慧 图/湖南湘乡市公路局 傅劲松 制图/李婧婷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05-11

芷江风雨桥、滩头年画、茅浒水乡、湘军水寨……这些“湘”土“湘”情被国道320线由西向东串联起来,描绘着湖南地区的风貌。而被万千风物装点着的国道也呈现出历史遗存的古色、传统民俗的艳色、湘军征战的烟色。几座城市、一条公路,因此而斑斓。


1.png

茅浒水乡距湘乡市区8公里,与湘江支流涟水河紧密相连。西有湘黔线、潭邵高速公路、国道320线穿过,交通便利。


怀化芷江:风雨桥上听风雨


取道国道320线从西向东进入湖南省怀化市内,车行三十多公里便到了芷江侗族自治县。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沅水上游的几个县分》对芷江曾有这样的描述:“有江浙风景的清秀,同时兼有北方风景的厚重……”

芷江名胜当属龙津风雨桥。早前,其桥下还是个渡口,叫西关渡,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是很重要的交通要道。当年熊希龄与张学济都是从这里出发去日本留学,沈从文也从此地出发下舞水坐船去北京。

钢筋水泥桥面上,七座凉亭雄踞长廊之上。廊檐三层,亭檐五层,深蓝色的琉璃瓦,佐以白色的檐口,层层呈龙鳞。建造者独具匠心,采用挂枋吊挂建筑方式,使亭、檐级级而上,势态如飞,极为壮观。位于桥中最高的八角亭,有十八米高,发不离八,是吉祥的意思。左右两边桥头处是马尾双坡亭,从双坡亭开始,其它各亭的高度,一亭比一亭高一米,借爬楼步步升高,比喻侗乡人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胜似一年。亭间的桥脊上,六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栩栩如生。整个桥的长廊檐口为三层,亭的檐口却是五层,檐口上翘为“笑檐”,寓意喜气洋洋。如此韵味深厚的风雨古桥,自然少不了它耐人寻味的“风云史”。


2.png

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万和楼是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鼓楼群,其神奇之处就在于,通体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全部为木制配件。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一万五千两白银、粮食十一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崇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在大西南的军需供给线上,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时,一天曾被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尽管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有人说是不远处天后宫中的“天后”在暗中保佑,驱使日机扔下的炸弹飘向了下游天王庙前的深水中或是箭场坪的沙滩上,保护了人民心目中永存的大桥安然无恙。


4.png

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六百多万元,整个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启动,同年11月建成。然而,这个工程浩大、艺术独特的仿古建筑的掌墨师(总工程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两位小学未毕业的农民。当地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于是,有人为龙津撰联:银河飞渡,风雨普济天下客,长虹横空,三楚龙津第一桥。


5.png

悬柱、柱角、石鼓等建筑细节上无不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龙津风雨桥

龙津风雨桥桥长252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而成。有15孔水道,16座石墩。龙津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特色建筑。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为湘黔公路交通要塞,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3.png

目前,水乡已全面完成了“威靖号”游船、湘军拓展营地等项目的建设。


邵阳隆回:滩头镇的“年画情结”


湖南人常说,在滩头镇,每天都像过年。这一定是说滩头闻名遐迩的年画艺术,沿国道320线继续向东行驶至邵阳市隆回县,距县城22公里便是滩头古镇,小镇上热闹非凡,似乎都慕名来寻找春季里的年味儿和滩头人心中那永不磨灭的年画情结。

这是个看上去很平常的小镇——一条大约一公里长的街,据说,这条小街最鼎盛时,曾会聚了108家年画作坊。几十年前,色彩艳丽、造型古朴夸张的滩头年画,贴到了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但如今,当地的年画作坊只剩两家坚守,一家是高腊梅作坊,另一家是李咸陆的金玉美作坊。

街道两边是一排排部分红砖外露的低层小楼,街中央,一侧入口挂有一块“高腊梅年画作坊”标牌的地方,拐进去是镇上仅存的一段老街。滩头年画作坊之一——高腊梅作坊就在这里。高腊梅与丈夫钟海仙从小就开始学做年画。钟海仙一家五代都从事年画制作,但现在钟家的四个子女和李咸陆李家的四个子女都在外工作,没人再从事手工年画制作。面对滩头年画濒临失传的困境,隆回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腊梅夫妇和李咸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每月给予1000元的补助。2007年,县里又动员高腊梅在隆回县工作的儿子钟石棉、钟建桐回家拜师学艺,让他们带薪学习、制作年画。2008年,技艺高超的钟海仙去世。为传承滩头年画,钟石棉去年提前退休,回家帮助母亲制作年画。李咸陆现在也有了传人,他们执着地守护着这一民间文化瑰宝。


9.png

滩头年画《老鼠娶亲》是较早影响鲁迅的乡间艺术作品,现藏于鲁迅博物馆,此图原为彩色,用宣纸裱在硬纸板上。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每幅画都是一次艺术的传承、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6.jpg

组图为滩头镇仅存的年画传承人,他们一生辛苦作画,并于2007年6月按传统习俗举行入门弟子拜师仪式,滩头年画后继有人。


隆回滩头年画

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高腊梅创作的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滩头年画也是湖南唯一传统木板手工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滩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


湘乡:茅浒水乡的“湘人湘气”


驱车沿国道320线继续向东,在湘乡段向南,便是著名的茅浒水乡,它正如同建造它的茅浒水乡人一样——第一眼望去便能深深感受到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质。驱车每每在其中转过一个大弯的同时,周围的景色也会随之一变,视线所及之处皆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茅浒水乡地处湘乡市规划区内工业发达、经济活跃的东郊乡皮革工艺园区,与湘江支流涟水河紧密相连,美丽的茅浒水乡其实就是涟水河的一段。曾经的涟水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既不利于泄洪,也不利于行船和架桥。于是,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出资,农民出力,开出了一条笔直的新河道,还在新河道上架起涟水桥。涟水桥的架起方便了出行,令十里八乡都得到了实惠。


15.png

茅浒水乡是集休闲、养老、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型农业产业化基地,将打造成为继周庄、乌镇后的“全国最具特色第三大水乡”。


2006年,湘铝公司看中了废弃的拐弯河道,经政府搭桥,开发了茅浒水乡,湘铝安排了下岗工人80余人,同时安排附近农民,养鱼种菜,搞卫生服务,工人农民都得到了实惠,人们也多了一处休闲娱乐地方。茅浒水乡的开发,可谓一举多得。涟水河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是湘乡人民的母亲河。东山湖就是受几千年涟水河冲积,得万顷清泉滋润蓄成的。因毛泽东和曾国藩都曾分别在涟水河边的东山书院和涟滨书院求学,所以水乡留下了许多伟人的故事。


11.png

湘军桥——横跨东山湖,连接横州淀,长130米、宽3.5米。白玉石砌成,上面刻有曾国藩及湘军将领诗词。


湖中小岛以长廊与湖岸连接,沿着木质廊桥,可见少年毛泽东游泳处和毛泽东曾坐过的“茅浒渡船”,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沉入水底,2008年,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时打捞出水,修缮复原后在这里展出。当地有传说,少年毛泽东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在东山学校读书时,常邀同学一起到这里游泳,也常坐这艘“茅浒渡船”过河。渡船艄公是茅浒洲上一位黄姓农民,摆渡中和少年毛泽东建立了友谊,据说解放后毛泽东还给他寄过钱,写过信。1911年,毛泽东去长沙时就是坐这艘渡船由黄姓艄公沿涟水送到湘潭窑湾码头,再转船湘江到长沙,从此走上中国革命的道路。


12.png

茅浒水乡是“毛泽东成长之路”的重要节点,集红色旅游、景观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


岛上的长廊展出67首毛泽东诗词,内容反映了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小岛上还有湘军将领的点将台、曾国藩最钟爱战船“威靖号”、湘军出师和凯旋留下的湘军水寨等景点。“威靖号”按1:1比例,根据当年曾国藩爱舰“威靖号”原型仿制而成。这艘静静屹立的“威靖号”,让人仿佛又看到了威名远播的湘勇水师……船上的帅旗迎风飘扬,岸边青青的绿柳泛着柔波,放眼历史,回味无穷。


13.png

少年毛泽东在东山书院求学时,每次爬完东台山之后都要到茅浒洲的钱家滩游泳,也就是现在的“伟人渡”。


湘军文化是湘乡人的文化精髓,承载着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湘军岛上散发出的气势一如当年悍不畏死的湘军——“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前方阻挡者千万,却依旧勇往直前。这种精髓也深深地烙进了湘乡人的骨子里。


14.png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攻克湖南省新化城后,部分同志留影。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