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百年外白渡
作者:整理/ 谢博识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02-22

1.jpg


1908年1月20日,上海苏州河和黄浦滩的交界处,一座钢结构桥梁落成通车——外白渡桥,它是连接黄埔和虹口的要道,同时还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在这之前,外白渡桥曾经存续过两代。从木桥、铁桥到现在的钢桥,外白渡桥与外滩一起,见证了桥梁对上海经济启航的深远影响。


2.jpg


3.jpg


4.jpg


第一代:木吊桥摆渡苏州河


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和货物过河都要靠小木船运送,上海将其称之为“摆渡”。乘坐这种船的地方叫做“摆渡口”,由“摆渡口”起始点形成的摆渡线,从东往西依次叫做“头摆渡”“二摆渡”“三摆渡”,以此类推。

十九世纪中叶,苏州河南北两岸辟设英美租界后,每天摆渡过江的人数和车辆日益增加,两岸间的交往变得非常不便。1854年前后,英国人威尔斯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联合十余人组织成立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约有十二位股东。公司向工部局申请在苏州河上建造桥梁,不久就得到了工部局的同意(编者注:工部局即上海市政委员会,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工程于185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10月在靠近“头摆渡”的地方建成了苏州河上第一座木桥。确切的位置为:南端位于今天的外白渡桥与圆明园路之间,北端连着今天的吴淞路。桥长394英尺(120.17米)、宽16英尺(4.88米),总造价12000两白银(1.45万元)。这座木桥早期因建在苏州河上,所以以“苏州河桥”命名,后期以英国商人的名字命名,叫“威尔斯桥”。

然而,日本幕府时代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高杉晋作所著的《游清五录》中称这座桥为“新大桥”,书中还称,苏州河上已有一座旧桥,旧桥腐朽多年,已是危桥,英国人对其进行了改建。第一代外白渡桥究竟为哪国所建已经归为历史谜题。

由于苏州河是上海与内陆通航的重要航道,为了保证涨潮时,船只能够正常通行,威尔斯桥设计成了吊桥,桥面是活动,桥两端有铁链拉伸。因为桥梁是私人企业建造,自然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因而过桥要收“过桥费”,中国人每人每次要交纳1文铜钱,后来增加到2文;洋人过桥要缴纳5文铜钱;工部局外籍雇员和身着警服的巡捕免收。


5.jpg

百年来,外白渡桥上发生过众多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比如“一·二八事件”、淞沪会战等。这座桥与上海城的命运息息相关,见证着光荣和屈辱,分享着荣耀与艰难。


6.jpg

1949年,外白渡桥上,两位老人追着黄包车上的一对年轻顾客乞讨。中年车夫、青年顾客、老年乞讨者,这正是那个纷扰时代的写照。


7.jpg

1951年,在外白渡桥上行驶的“铛铛车”


8.jpg

2008年大修之前的外白渡桥,每天平均通行量是3万辆车。


第二代:人车分流的新木桥


1860年,威尔斯桥在一次潮汛之后,部分坍塌;1863年,桥梁支柱损坏;1864年,桥面出现倾斜。于是,威尔斯公司不得不着手新建一座铁桥。1871年4月,该公司在威尔斯桥旁开始建造钢铁架构的新桥,由于施工技术问题,5月13日晚6时,东侧桥基上的两根铁柱断裂,部分桥身沉入苏州河中,新桥的建造惨遭失败。

1872年,工部局以4万两白银的价格,高价收购了威尔斯公司的所有财产。要知道,威尔斯的公司多年来以收取过桥费已经谋取了暴利,还以高价售出,英国商人在中国建了一座质量不过关的桥,还赚得盆满钵满。

1873年7月28日,在威尔斯桥西侧一座木桥竣工了,它长约117米,宽约12米,两边还辟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当地百姓直呼木桥为“外摆渡桥”。新建木桥极大地方便了苏州河南北的交通往来,每日过桥的行人、车马不计其数,而且过桥一律不收费。工部局随后拆除了威尔斯桥。

“外白渡桥”的最终得名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吴淞口的百姓口误,被民间逐渐传诵为“外白渡桥”。另一种说法是与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交情有关。唐长庆四年(824年)春天,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一带)刺史,同年夏天,白居易由杭州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上任途中,白居易决定改道看望刘禹锡,两人居中会和,同乘一叶扁舟欣赏南北渡口,白居易乘兴吟诗:“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后来,刘禹锡为了纪念此行,称同游的渡口为“白渡”。

第三种说法是在历史学者薛理勇写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提出的: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地称作外白渡桥。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组图:以外白渡桥为取景地的,一组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情侣合影。

9.jpg

10.jpg


第三代:通行电车的钢桥


把木桥改建成钢桥的想法,工部局早在1872年时就有。威尔斯新建的那座铁桥坍塌后,工部局曾想利用留下的部分,直接改建成对称结构的钢桥,但威尔斯公司的董事之一奥利弗否定了这种想法。

1889年,工部局工务处入职了一位工程师兼测绘师——查尔斯·梅恩(C·Mayne),他一上任便想着手办几件惊人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改建“外白渡桥”为钢桥。为了计算桥面的载重力,梅恩专门于当年6月14日至16日三天,在桥头统计过桥车辆和人马的数字。据有关资料记录:三天之内,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为止,过桥的有:马车1633辆、黄包车20958辆、货车22辆、小车2759辆、轿子27顶、马38匹、步行西人1645名、步行华人33666名等。

筹建阶段,工部局收到了钢桥和木桥两种设计图纸与预算方案。两种桥梁宽度相同,设计要求都能承受一级城市桥梁通常能够承受的载重。其中,木桥使用寿命20年,造价8.3万两(9.96万元),每年维修费用按造价的4%计算为3320两(3984元);钢桥使用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24万),每年维修费按造价的0.35%计算为700两(840元)。梅恩认为虽然钢桥先期投资较大,但外白渡桥位置重要,日常交通量大,建造钢桥可以得到长久的好处。

在这之后,改建计划依然搁置了数年,搁置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通行电车。早在1873年,关于建设有轨电车路线的话题就在工部局内提起过,1895年,工部局也拟了在上海开通有轨电车的申请报告,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05年3月,才在上海公共租界得以实施。当时,为了铺设轨道、开通电车,工部局进行了公开招标,有四家公司参加投标,最后勃勒虚电气公司(Brush Electric Company)中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三代外白渡桥改建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桩。工程由工部局委托霍华茨·厄斯金公司承建,外白渡桥作为杨树浦沿外滩到南京路电车轨道的必经之路。这座钢结构新桥的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径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外白渡桥于1907年底建成,1908年1月14日,外白渡桥及电车轨道竣工通车。

这座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所有钢材料均由英国进口,钢骨由英国克利夫兰桥梁公司(ClevelandBridge Company,England)制造,整座桥梁的技术和工艺均由英国人完成。当时,天津还有一座钢混结构桥——横跨海河的万国桥(今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

今天,外白渡桥经历了数次大修,从1951年到1991年之间就经历了6次大修,平均每6年就要大修一次。而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的部分从原处被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到2009年3月以原貌还回原地,此举是为了将大桥的寿命再延长50年。

现在,几经修葺的外白渡桥,长104.24米,宽18.40米,面积1918平方米,荷载等级为20吨,最大载重可达150吨。上海市制订了定期对桥梁进行检查和安全监控的措施,对过往车辆的吨位进行了限制,15吨以上的重型载物车辆,特别是集装箱卡车已不允许在外白渡桥上通行。


组图:跨越百年历史长河的外白渡桥

11.jpg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2.jpg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3.jpg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4.jpg

21世纪初


15.jpg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