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合璧中西 多元迤萨
作者:撰文_王洪伟 张虹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0-10-16

在红河南岸的一座山梁上,屹立着一个在上个世纪初以兴盛闻名于世,被人们誉为“江外小香港”的小镇。总有人既依赖繁华都市的便利,却又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静谧一刻。那么,迤萨古镇将是个不二之地。


1.png


当车载导航引导我们从昆磨高速公路元江出口下来,转上元红路和省道216线,那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迤萨古镇离我们便不远了。出行前,我们从朋友间的口耳相传和互联网搜索中得知,勤劳、智慧的人们在迤萨镇打通了滇南通往东南亚的第一条马帮之路。镇子里随之走出了滇南旅居国外的第一代华侨,并建造了独特的集中西建筑文化、马帮文化为一体的古镇。


2.png

抽口水烟,喝口糯米香茶是迤萨人的日常习惯。


民族风 异域情


迤萨古镇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县城所在地,现在是一个中西建筑风格共存的欧式古镇。红河县旧时归属元江县管辖,解放后划区域成立红河县,地处墨江、元江、绿春、元阳、石屏5个县的交界处,为此,当地人诙谐地说,红河县是用5个县的“边角废料”组成的,这座拼凑起来的小镇,从一开始就极具包容和开放的情怀。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深秋时节,但脸庞却还在经受艳阳天一般的炙烤。迤萨,是彝族仆拉语“干旱缺水的地方”的意思。这里因为海拔低,气候炎热,夏季气温高达39℃。红河县旧时是云南省边疆县中土司较多的地区,在县辖区居住着哈尼、彝、傣、瑶等少数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唐(南诏)至明清间,先后建立了6个世袭的长官司。

少数民族的混居,让这座小镇处处散发着异域风情。小镇以傣族为主,竹楼形式的傣族寨子就交错在砖瓦结构的院子之间,这些两层的竹楼通风又透光,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舂米、织布。随意在镇子里逛逛,就能看到包着白蓝相间包头,穿着无领开襟袖衫的傣族男子正在舂米。而旁边身着筒裙,头发高束的女子正在织布,阳光穿过梭子,被舂米杵捣成了碎片,洒落一地。虽然没有经历泼水节和孔雀舞,却在这里遇到了傣族人最家常、最真实的一面。

绕过这些竹楼就是连栋的瓦片房,它们是彝族居住的地方,迤萨镇的彝族民居大多是比较现代的瓦片、砖块结构的房屋,一改垛木房和茅草房的粗陋。居住在这些房子里的彝族跟傣族最大的不同就是色彩艳丽——包头、长裙、领排花、腰带、围腰等颜色各异,红色、橙色、黄色、粉色、天蓝色、紫色......应有尽有。能歌善舞的彝族人,即使聚在一起闲聊天,在我们眼里那摆动的身姿也好似翩翩起舞。

在镇子里,还能遇到正在莳弄茶园的哈尼族人;清晨就上山采摘药材的瑶族人……这里就像一场少数民族的天然民俗展览,当我们不停地感叹初次见到的民俗风情时,他们正在过自己再寻常不过的生活。


迤萨当地正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注重保护村落原貌和风俗、习俗。


水稻、甘蔗、木薯是迤萨当地主要的农作物。


少数民族在耕作和收获的时候,常会翩翩起舞,表达庆祝和祈福的意思。


蘑菇屋是迤萨最古老的民居,屋子的墙基用石料、土基、砖块砌成,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呈马鞍状。


马帮子 繁华路


少数民族丰富了迤萨古镇的人文风情,而古镇的形成却是由于一种金属——铜。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在迤萨的小寨村发现了铜矿,于是,建水、通海、石屏等县的商人们便汇集到这里,投资开采铜矿。而后,到了道光年间,迤萨的矿业得到了扩大,所开采的矿井达到一百多口,迤萨的经济开始日渐繁华。

然而繁华并没有持续下去,因为小镇地处偏僻,资源短缺,尤其是冶炼铜矿所需的催化剂、燃料奇缺,运输成本和制作成本不断升高,入不敷出。于是,这里的铜矿渐渐关闭。

已经习惯了繁华和喧闹的小镇人家,并没有就此放弃,重归单纯的耕种生活,而是开始寻找新的生财之路。迤萨的商人们相约合股赶着马帮,走出去。他们驮着本地生产的衣服、丝线、土布等日用品开辟了一条从这里通往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的马帮路进行贸易;然后又从国外采购棉花、象牙、鹿茸、鹿胶、熊胆等用品和名贵药材回国销售,这便是有名的经过如此往返经营,商人们获利甚丰,后因清王朝日益腐败,被西方列强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鸦片的主要产地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鸦片由印度经缅甸走私入境比较容易。于是,迤萨的商人们便做起了鸦片生意,因怕官家敲诈,又怕土匪抢劫,他们便自发地组成了“帮子”。“帮子”成员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马的带马,一起开始“走烟帮”,做起了鸦片烟生意。每年“走烟帮”的帮队一出发,总有几百号人配枪骑马,浩浩荡荡,还在领路的第一匹驮马背上插上一面红旗,上面写道:“卖田卖地,将本求利。挡着马头,人头落地。”

迤萨的商人们靠“下坝子”、“走烟帮”纷纷发家致富,但他们没有忘本,陆续回镇里投资建盖房屋。因为他们常年往返国内外,见多识广,在西方文化、建筑、习俗等方面不仅有所了解,还开始逐步往自己的老家引荐。于是,迤萨镇现在仍供人居住的老宅大多是中西合璧的风格,有欧式砖木混合结构的,也有崇尚自然带有些许宗教色彩的东南亚风格民居。据《红河县志》记载,解放初期对迤萨房屋的统计显示,古镇里中西合壁、带有欧亚风格的房屋达五百多幢。


迤萨的建筑以砖混、土木结构为主。


这个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地方,堪称中西建筑的博物馆。


迤萨东门楼、姚初住宅、钱二官“迷宫”、大寨何家大院等古建筑倍受游人赞叹。


镇里的古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初期,有些是青砖灰瓦的大四合院,有些是二至三层高的砖瓦楼房,中西合璧。


赶马帮的迤萨人把马灯和水烟筒巧妙地装饰在瓦房顶


侨乡里 西风渐


在赶马帮的岁月里,迤萨的商人们不仅将红河边的特产、风俗带到了欧亚国家,有些商人甚至在那边定居,传宗接代。现在,迤萨镇的侨胞散布在越南、缅甸、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16个国家,成为云南省仅次于腾冲的第二大侨乡,当地人都说,迤萨是马帮驮来的侨乡。镇里的朋友建议我们去看一看东门城门楼和姚初院楼,还有那些至今散布在县城各个角落的四十多幢老房屋,因为,那正是迤萨马帮文化的缩影。

我们客随主便,跟着他们来到东门街上,一座高大雄伟,气势不凡的古建筑楼群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步入庭院,没走几步便有进入迷宫的感觉。

姚初院楼是迤萨镇姚虞卿司令官的侄儿姚初的府邸,于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左右)所建,占地为52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80平方米,天井和两边的厢房水平排列。后边的一排五间用作休息的房间低于天井,其面积为50平方米,这些房间都是用青色石条铺地。

一走进院楼,我们就被高低错落有致的设计吸引——两边厢房的第一层楼与天井持平,正堂屋的“三间两耳”则高于天井;正房比较高,厢房稍低,倒厅(一般位于正房后面,供下人休息、等候用)第一层低于厢房。正房的第一层为带有天井的四合院,第二层四面相通,第三层利用了倒厅的平面顶,厢房做正房的阳台、走道,其长11米,宽近3米,右侧与东门城门楼相通。这是工匠们利用陡坡地形灵活地做成高低错落和台状地基,根据不同的地形设计、施工,使其房屋最终形成了一个中西结合三层楼三进四合院式的建筑。姚初院楼与东门城门楼相连结,外观呈方形碉堡式,这样的建筑显得庄严、稳重坚固匀称、大门顶的装饰图案按英、法等国家的设计式样,雕刻了“钟表”、“十字”立体的图形,中西方的特色融洽地结合起来。

从姚初院楼出来就是东城门楼。东城门楼为三层楼建筑,宽11米,高12米,第一层为砖拱城门,城门的左右两间为来往的人休息之处,卷拱大门上面有“普天同庆”四个大字;第二层与姚初院楼相通,室内东南墙壁上镶着一块大理石碑,写有反映迤萨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的碑文。站在第三层上可遥望南面的瓦渣土司署;东南面的溪处辖区,西南面的思陀、左能、落恐土司署;东面的上亏容、下亏容及红河北岸的古驿道。最为显眼的是姚初院楼和东城门楼的墙壁、阳台等处都修有枪眼,这是为预防土匪袭击而设计的。

离开姚初院楼和东城门楼,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大寨街73号何洪寿家的住宅,只见这座建于清代的木结构楼房是一座走马转角二层四合院楼房,建筑面积有560平方米。房屋坐南朝北,周围门窗、木板墙壁上绘有古典故事内容的图画和书法,特别是正堂大门那6扇精雕细刻的格子门,流金溢彩,每扇门上有两个生肖动物的肖像,这些十二生肖动物雕塑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现在,整幢房屋保护完好,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属罕见。

望着眼前这些建筑考究,风格奇异的古民居,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当时迤萨古镇不通公路,这些建筑材料是用什么交通工具运来的呢?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当时的建筑师是从通海、峨山、昆明等地请来的,而水泥是从国外购买,用船经水运到元江后用马帮驮到这里。比如,修建东城门时所用的是从越南购买的法国水泥,所砌的石墙、条石当时要求必须磨平,镶砌的接缝要高度严密,针尖也插不进,为了保证质量,每人每天只能砌3块条石。所以,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古镇里的房屋虽然已经陈旧,但仍无明显的损毁痕迹。现在,这座完整而美观雄壮的古民居建筑物已经成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png

现在的迤萨开发了凹腰山、跑马等新区,古城和新城交相辉映,形成了别样的侨乡。


四季鲜 寄寓意


在这座红河边的侨乡里,中西结合的不仅是建筑,还有美食。迤萨镇海拔最高的地方在文庙街大水池,海拔为1033.7米,最低点斐脚村的海拔为300米。迤萨古镇不仅地处红河畔,还在哀牢群山之间,当地林木参天,虫鸟、野生蔬果丰富,坝区盛产稻米,山区盛产中草药和玉米,淙淙溪流中鱼虾繁多,当地的饮食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在古镇里的几日,餐餐都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食物。侨乡人则严格根据季节采集和制作食物——春日,人们爬上山头,从树上采摘下大筐小筐的甜菜叶、山椒子;下到秧田里,点着松明火把,捉回一盆盆泥鳅和鳝鱼,捡回一堆堆螺蛳和田蚌。他们简单烹煮这些食物,端上八仙桌,边吃边闲聊农事,邻里见闻,畅想一下马帮的生意能越来越好。夏天,人们在镇子附近边坡的树上摘来玉荷花,清炒一下就是一盘时令蔬菜;从房前屋后采下缅冬瓜,拌上盐巴和辣椒就能入口;从田间地头随手扯一把龙爪菜,找几朵蘑菇鸡枞,煮或是炒就是一盘醒酒解暑的好菜。秋天里,除了稻田鲤鱼,林中松雀和山里的竹鸡之外,我们这次竟餐餐不落油炸稻田蚂蚱,油炸树林蝉蜕,都说云南人爱吃花和虫子,这次也算领教到了。等到了隆冬时分,古镇苍翠依然,瓜果蔬菜、牛羊鸡鸭一样都不少的情况下,还能品尝到冬季里的特殊滋味,比如苦菜汤、黄豆酱,还有香喷喷的野蜂蛹。

在迤萨,美食除了天然、时令之外,还有祈福的作用。每逢重要的节日,迤萨的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圆子、酥肉、青菜、鲤鱼等菜色,而每一道菜色都有一层含义:圆子祈求来年一家人团团圆圆;酥肉祈求来年不愁肉吃,日子宽裕;红烧肉代表日子能过的红红火火;蒜泥蘸水鸡祈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碰上好机会;红烧鲤鱼代表鱼跃龙门;豆渣大烩代表忆苦思甜;蒜叶代表精打细算;素炒青菜代表万年长青……

而迤萨几乎每个人都会制作的一道食物就是黄豆酱,这种酱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当做蘸料。这道美食背后的历史,迤萨人也了如指掌:先人杨润德在赴京赶考的路上结识了双柏县的好友,好友赠予产自家乡的酱油,这味道一直传到杨润德的儿子杨兴贤这一辈,杨兴贤弃文从技,在父亲的引荐下奔赴双柏县学习制酱工艺,随后根据迤萨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现在,一道正宗的迤萨黄豆酱需要黄豆百余斤,酒曲、盐、红糖、花椒、八角、茴香籽、大米粥。黄豆晒干,炒熟去皮,磨粉水煮,配着酒曲做成豆饼,发酵成灰白色后掺上盐,经过半年的风吹日晒,再加上红糖、花椒、八角等配料熬煮,直至酱汁粘在碗口边沿,不掉色也不掉落才可。当地人吃这黄豆酱也有讲究,舀出一小碗来,根据个人口味再加入姜丝、蒜泥、芫荽、花椒粉、辣子粉等,味道更加浓郁。

从言语、习惯、建筑到美食,这座中西合璧的古镇教我们领略西洋景的同时,也教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兼容并蓄,什么是有容乃大。


14.png

立秋季节,迤萨的蚂蚱正肥,炸蚂蚱成为当地的一道时令菜。


15.png

红河梯田里的红米是迤萨卷粉的重要原料


最佳旅游季节

春、秋、冬季都是游览古镇的适宜季节。迤萨古镇的夏季平均气温在39℃左右,如果出行者怕热,避开夏季即可。


吃在迤萨

◆米花和麻脆:每年的腊月间,迤萨人都会扒米花、踩麻脆粑粑,晾干保存,油炸之后就可以在节日里自己吃或是招待客人。米花和麻脆代表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团圆。在油炸前,当地人都会把米花和麻脆放在太阳底下晒几个小时,大火让油锅沸腾之后,再换小火把米花和麻脆炸热,反复用热油淋,直到金黄酥脆为止。

◆红卷粉:这是迤萨人常吃的早点。它是用红米和白米或者陈米和新米混合浸泡后,兑入迤萨当地的矿泉水,人工磨成米浆,再用木勺把米浆舀入蒸笼土布中,蒸熟反扣取出。吃的时候将红米卷切成0.5厘米左右的条状,汆烫之后加入骨头汤,再根据个人口味配上韭菜、胡椒粉、酱油、芫荽等佐料,吃起来柔嫩、入味。

◆酸角花:酸角花是种红白相间,春夏开花的乔木。新鲜采摘下来的酸角花洗净、晾干、切细之后,加入捣碎的花生米、辣子粉、盐和酱油等拌匀即可食用。味道清香,酸中带甜,消暑开胃。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