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4.37万公里通组公路直通百姓心坎——湖南省实施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纪实(三)
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时间:2020-10-16

云牵着云,山望着山,上山下山不用挑扁担;路接着路,村连着村,进村出村行得好……丰饶多姿的三湘大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乡村。通组公路建设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新动能,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2017年以来,湖南省大力推进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惠及3.6万个自然村,建设总里程4.37万公里,使三湘大地面貌焕然一新,给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山丘起伏,北部平原、湖泊展布,21.18万平方公里土地,山地占一半以上,新修建的通组公路大多就在连绵深山中。修路,需要资金和时间;修4.37万公里公路,更需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全力奋战。

应进必进建设项目全覆盖

“实话讲,每天都很忙,每月检查一次,每季度督察一次,厅领导按月召开推进会。14个市州,3.6万个自然村就有3.6万个项目,有时候1个月大半时间都在路上。”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农村公路建设处副处长陶景江说,过去3年没有哪天能闲下来,从前期建设到后期验收,每个环节他都需要深度参与。

通组公路全覆盖,关键在“全”字,难点也在“全”字。“去年各市州都补充采集上报了25户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数据,但都只有少部分符合要求。”陶景江介绍,这就要求各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准确把握25户以及100人以上自然村的标准,既不扩大标准随意采集数据,又要认真负责、不遗漏达到标准的自然村。

为确保实现符合标准的自然村一个不漏,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审核了各市州上报的1.3万个、1.5万公里通组公路规划增补项目,同时还根据各自然村搬迁后形成的聚集地进行动态调整、查缺补漏。

“仅2019年年底上报的增补项目就达1万多项,所有项目需逐一审核。后来我们调整工作方法,要求各市州播报道路轨迹、点位坐标,并用无人机拍摄相关视频,便于工作人员比对现场。”陶景江介绍,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视频了解当地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对自然村规模有基本了解,减少实地勘探压力。

建设覆盖面有了保障,建设质量如何保证成为另一个难点。为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湖南省强化资金保障,落实统建模式,以市州为单位统一建设,并将统建施工企业纳入省级信用评价体系,奖优罚劣。

监督与考核并举,建设质量有保障。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坚持执行“周统计、月调度、季督察、年考核”工作机制,每季度组织开展工作督察,年底组织开展考核工作,各市州也通过召开调度会统筹规划,确保通组公路建设顺利推进。

2019年,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通组公路监督检查5次、第三方监督检查1次,每市州至少检查1次,全年共检查了92个县(市、区)的3893个项目,涉及4411公里,重点检查各市州建设管理、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情况,并印发了检查通报,督促相关市州对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攻坚克难信息采集全覆盖

“信息数据都是用脚跑出来的,通组公路信息录入必须抵达现场、定点定位。前年全县各个自然村摸底,我跑了有5遍以上。”株洲市茶陵县公路局办事员杨红发说起通组公路建设感慨万千。他打开手机里的“奥维互动地图”App,操作界面中显示已标注桥梁标签577项,年报系统填入农村公路项目2888项,添加农村公路巡检系统标签2265项。

“印象最深的就是庙坪村至云阳林场公路,因路在山顶,从山脚走上去到现场就要2个小时。路基还全是石头,纵坡度达8%,设备进场、施工建设都很不容易。”杨红发直言,2018年是他工作最累的一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推进通组公路全覆盖,株洲市专门出台《株洲市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工作方案》,并成立交通扶贫“清零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周一督察、一周一调度,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考核验收,对发现和整改问题不到位的进行通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月度评价和年度考核。

常德市湖区、山区多,5662公里水泥路,涉及4869个自然村,长的路段2公里,最短的仅有30米,同时山区农村公路路基拓宽有时需开凿山石,修筑挡土墙,施工不易,建设成本高。

“1.8公里通组公路,400米高差,7个90度‘拐子弯’,建设难度可想而知。”湖南常德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常德路桥)澧县分公司项目经理杨杰平感慨道,“澧县甘溪镇、火连坡镇、码头铺镇三镇通组公路共179余公里,难度最大的就是通码头铺镇红岩村那段。”

“路太陡,货车上不去,混凝土不好运,项目部用农用车‘爬坡王’,一次装近1.5立方米,一点点转运。最后面那段路太陡,‘爬坡王’也上不去,我们是用装载机把混凝土运上去的。”杨杰平说,山上没有水源,混凝土无法养生,项目部每隔200米设置一个50升的塑料桶,收集雨水、岩石隙水,保持土工布湿润。”

“施工难,老百姓看在眼里。在施工现场,当地老乡常常一家出一个菜招待我们施工队伍,特别感动。”常德路桥工程部副部长熊伟说,道路早一天修通,老百姓就早一天得到便利,最多的时候全市28个施工队伍同时在场,33个作业面同步施工,所有作业面没有发生过一场安全质量事故,交工验收率达100%。

群策群力监督考核全覆盖

时下,走进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大新镇三和村,白水峡谷山清水秀,两畔溪谷幽幽、流水潺潺;桂丁茶香飘四溢沁人心脾,为山水乡林带来财气;公路宽阔,房子崭新,游人如织……种种新气象昭示着昔日的“穷窝窝”已变成了“聚宝盆”。

“我们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80人,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三和村党支部书记张长征说,别看现在村民日子红火,过去的三和村可是名副其实的“穷窝窝”。由于白水峡谷的阻隔,三和村一度对外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十分落后,是省级贫困村。

以前,学生上初中必须在镇上寄宿,每周一天未亮就往学校赶,每周五回到家月亮都出来了;运物拉货全靠马驮,由于物料运输太困难,大部分村民都住木板房。

“当时我骑着摩托车带县交通运输局的同志去采集道路信息,都没人敢坐我的摩托车,路实在太陡了。”张长征说,最后大家徒步前往勘探现场,前前后后花了2天时间。

政策给力,乡亲们也上心。“现在通组公路建设质量有保障,除了市里抽查、县里督察,每项工程还有群众的实时检查。”张长征介绍,“材料质量好不好,路面平不平整,水稳层厚度够不够,都是肉眼可见的,就连混凝土用料配比,通过培训学习乡亲们也能知道个大概。”

2017年以来,三和村规划修建了21公里通村公路,目前已全部竣工;投资330万元在白水峡谷上修建了一座公路桥,峡谷两岸百姓出行不再是问题。依托山水独秀的自然资源,三和村白水峡谷还被湖南省登山协会评为“十佳”户外活动线路之一,如今的三和村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当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一条农村公路,连接山里山外,消除贫瘠与困顿,通向富足与希望。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的快速推进,打通了农村交通运输“最后一公里”,促进形成了同心同行、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因交通而掉队”的承诺正在三湘大地开花结果。


【编辑: 任 燕】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