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走读岭南
作者:撰文_李大普 牧阳 摄影_李大普 黄镜亮 绘图_刘超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10-23

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蓝色的海洋文化与黄色的中原文化在这里冲撞、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彩多元的岭南文化。沿着沈海高速公路,在寒冬走读岭南地带,既能沐浴一片暖阳,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殷实。


1.png


岭南文化虽然没有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也同样辉煌璀璨。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广州、汕头等沿海港口的开放,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繁衍,形成了岭南文化这条可圈可点的文化支脉。我们一众操着闽南语、客家话、粤语等不同乡音,却又交流无碍的朋友,相约走读岭南,沿着沈海高速公路一路南下,从亭台楼阁、笔酣墨饱、玉盘珍馐中,再叙浓厚乡情。


2.png



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独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257公里】 福州 厦门

园林

栩栩石刻 歇山琉璃亭


沿沈海高速公路从福州去往厦门海滨的路上,多遇隧道,经石牌山隧道上高速公路,过了苏厝隧道后,车行不到一公里,又入山头隧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蓝色的海洋文化与黄色的中原文化在这里冲撞、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彩多元的岭南文化。沿着沈海高速公路,在寒冬走读岭南地带,既能沐浴一片暖阳,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殷实。

道。这些隧道让山、海、路相连,不断拉近我们与岭南文化名片之一——福建园林的距离。

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厦门集美学村东南角的海滨,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设计、督建的鳌园就坐落在这里。陈嘉庚出生于一个华侨世家,家族经营米业、地产、梨园等生意,大多是跨国经营。陈嘉庚17岁便应父亲要求,前往南洋习商、经商,经历了家族企业的衰败和再创业等起伏,成为东南亚地区华商的表率。

12月的厦门海滨,徐徐海风伴着温润的阳光。仰望鳌园入口的檐角,阳光正好从青瓦顶上的凹凸雕花之间洒下来,落在我们身上。脱下厚重的羽绒服,换上单薄外套,寒冬正在远去。用手遮挡一下艳阳,我们才看清鳌园大门上的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上下联取首字为“鳌园”,表达了岭南华侨海外飘摇,始终难忘故乡的情怀,这也正是陈嘉庚兴建鳌园的初衷。

鳌园从1951年动工修建,历时10年竣工,陈嘉庚全程监督,一砖一瓦都曾亲身触碰。鳌园原是一座小岛,三面环海,只有西边接陆地,俯瞰岛屿的形状就像一只大鳌,而鳌在闽南又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因而得名。

步入园门就是左右各长50米的门廊,门廊布满青石镂雕。岭南园林重石雕和砖雕,这些雕塑和自然山水相结合,讲述历史故事,展示自然胜景。从门廊往里走,依然是一组石雕群,人工巧匠雕琢的人像和场景生动而形象,一面迎风漫卷的旗帜,薄如纸片;一柄高举的干戈,细如竹筷;人物表情喜怒哀乐尽显无遗。面对这组石雕群,我们只敢远观,不敢上前抚摸,害怕稍一用力就会破坏这些精细的作品。

岭南园林的雕工无处不在,除了门廊和石雕群,我们在屋脊、窗棱上都发现了精美的雕塑。“三雕三塑”是岭南园林的典型装饰特点,三雕是木雕、砖雕、石雕,三塑是陶塑、灰塑、泥塑。灰塑的代表就是位于汕头的陈家祠,而鳌园是石雕的代表。园中一座石屏风南边,就是陈嘉庚先生的陵墓,墓盖用13块磨光的青斗石拼成,墓区内的屏风内壁用浮雕、沉雕、圆雕、镂雕、影雕等各种石雕工艺雕成了15幅壁画,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

一组歇山式琉璃造的亭台楼阁包围着鳌园,勾勒出陈嘉庚公园的轮廓。在鳌园的集美解放纪念碑处,就能看见一望无垠的海滩,海边还有渔船,渔村的容貌和鳌园融洽相随,这也是岭南园林开放、包容个性的体现。


3.png

岭南石雕可谓是“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虽然不是石材的产地,技艺却成为石雕艺术的代表。


广东人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智慧,在绘画和刺绣作品中一览无遗,这一主旋律跟岭南文化开拓、开放、开明,从容、宽容、包容的精神之髓不谋而合。


【690公里】 厦门 广州

画派

艺术革命 永不定于一尊


普通人也许不知所谓的岭南画派,但如果见过人民大会堂里面最大的那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就会为其气魄所震撼。该画是由岭南派代表人物关山月和国画大师傅抱石合作完成的,看了此画就能感受到岭南画派的一点精髓。

为了解岭南画派的诞生历史,我们先来到海珠区隔山村的一座花园式老屋。百余年前,里面住着两位擅长画画的人,言传身教领出一众弟子,其中三名杰出弟子又创新画法,形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画派。这座老屋就是十香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初名“啸月琴馆”,又称“隔山草堂”。十香园是岭南画派鼻祖居住和作画授徒之所,被誉为岭南画派的“宗祠”。而他们的这三名弟子就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

高剑父首先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曾受孙中山先生特委,任广东同盟会会长,在粤、港、澳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他痛感清末民初中国画坛摹仿守旧的画风,立志革新中国画。他婉辞孙中山劝他出任中央要员之职,与陈树人、高奇峰一道,擎起“艺术革命”的旗帜,提出了新中国画必须走“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路子,并大胆付之实践。

我们有幸拜访了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先生。他用一段话介绍了岭南画派的真意——“岭南画派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因此它体现出来的品格是开放的、包容的。经过几代的发展,到现在更加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岭南画派继承人里,没有画风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没有走老师的旧路。这是因为岭南画派的本质就反对定于一尊,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表现法则。”

的确,如岭南画派的三位创始人,虽然师承关系很接近,艺术主张一致,但画风各异,个性鲜明。“他们对自己的学生,也从不要求画得像老师一模一样,而是要求学生画出各自的面目,各自的风格,各自的个性。”

岭南画派里一直流着红色的血液。抗战初期,岭南画派在这股汹涌澎湃的激流中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七七”事变后,新派画家对日本文化的好感更迅速转化为一种尖锐的民族对立情绪,这种情绪很快转化为救亡的作品,在高剑父及其传人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岭南人共鸣的怒火——高剑父作于1939年的《东战场的烈焰》表现出一种无声的悲壮;广州沦陷后所作之《徐福渡海》、《黄雀在后》、《蓬莱落日》、《难童》、《战后》等作品,同样也是沸腾着满腔的热血;1938年春,高剑父更手书“还我河山”草书横批。

总体来说,他们注重写生,融会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充满了浓郁的岭南情调。从技法来看,这种画派还强调光影感、透明感、凹凸感的运用,突破了古人的单调,再如“撞水”、“撞粉”画法,令当时的画界刮目相看。

创新是岭南画派不变的主题。第二代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四大家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突破和超越。赵少昂擅花鸟、走兽,关山月、黎雄才,无论在审美意识上和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黎雄才对高剑父的超越,首先是表现在“融化”中西的笔墨技法上,使岭南画派以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他另一个超越就是运用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吸收外来的养料,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山水技法难以表现社会现实的矛盾。他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独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代表作品有《潇湘夜雨》、《寒江夜泊》、《珠江帆影》等,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我们面前的许钦松先生是岭南画派的第四代领军人物。他擅长大山水画作,其作品以木刻之透视、俯角之构图,斧劈刀削,豪迈沉雄,南北融汇,气势非凡。他的代表作《甘雨过山》,是广东美术界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国画作品,演绎了当代岭南画作的风采。

岭南画派一路走来,几乎可谓“无新不岭南”、“非变不岭南”。有一个特殊现象不得不提一下,在如今的岭南著名画家群体中,潮汕籍画家占了大部分,如赖少奇、杨之光、许钦松、方楚雄等。“这是因为潮汕国画,久有流传,自清代以来更有所发展。清末,商业发达,潮汕商人通过海路多往返于上海、浙江与福建之间,带来扬州八怪及吴昌硕、任伯年的作品,在画界传播、观摩,一时习画成风。”许钦松说。

如今的广东画坛的风格早已突破岭南画派的单一风格,是吸收西洋、京派、海派等各门派的技法,创新求变的结果,或许现在可以称为“泛岭南画派”。


4.png

岭南山水主题画作《农归》


【33.5公里】 广州 番禺

刺绣

千年绢绣工艺 金丝银线


岭南刺绣的代表——粤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最早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赏中国的金线银绣,倡立英国刺绣同业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广绣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人民南路边上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来定制,状元坊内遍布刺绣作坊,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刺绣一条街”。

这些历史的片段都在讲述岭南刺绣,也就是广东刺绣的兴盛。显然,粤绣曾经有过辉煌和荣耀的过去,遗憾的是近20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少,绣工复杂,每件作品完成时间长以及机器部分代替人工,导致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日渐式微。

如今,我们只能在番禺区的梁秀玲刺绣艺术馆,汕头市岛影剧院内的裕虹钉金绣传承中心,潮州市牌坊街潮州抽纱刺绣传承人祝书琴开设的门店等地才能一睹粤绣的风采。我们首先拜访的是汕头市裕虹钉金绣传承中心传承人洪裕静。一走进传承中心的展览馆,就可以看到这里陈列的近千幅作品,有传统的花草动物,有创新的《沁园春·雪》词意画,有移植著名画家关山月、范曾等人的作品,琳琅满目,金碧辉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洪裕静女士向我们介绍了粤绣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外输的重要商品之一。粤绣与湘绣、蜀绣、苏绣并称四大名绣。粤绣又分为广州地区的广绣和潮汕地区的潮绣,两者一脉同源,针法略有区别。”洪裕静摩挲着一幅粤绣作品,让我们从针脚的细微处观察粤绣的精华。“粤绣‘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的确,粤绣作品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广州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东各国,当时就有专做外销品的作坊。如今,故宫博物院还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的粤绣挂屏、团扇、背心等作品多件。其中,一幅持屏绣品,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在潮汕,自清代以来,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就开始为其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潮绣与广绣相比技巧更高,而且连男子都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潮绣以垫高、半立体、浮雕式,金线银线、绒线同时使用为突出特点。

洪裕静女士还为我们介绍了钉金绣。作为从粤绣的母体中孕育而来的钉金绣,展示的是画中有画的奇妙绣法,体现出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装饰美感,有着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

洪裕静从7岁开始学习刺绣,后师从“中国民间十大艺人”的李淑英老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绣龄,她的潮绣代表作为《梅兰竹菊》、《双凤朝牡丹》、《玉堂富贵》、《沁园春》等。她感叹,“粤绣领域里,老一辈绣师大都年事已高,无法再坚持亲自进行绣品创作,而年轻一代刺绣艺人数量较少,技艺本身又难以速成,真正的艺人严重不足,技艺的传承呈现青黄不接景象。”为此,2012年7月,她投资成立了“裕虹钉金绣传承中心”。

在刚刚召开的第二十二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领导人所着的特色中式服装上的刺绣,就是岭南刺绣。刺绣的每一线都是蚕丝,本来一年甚至三年才能完成的作品,为了赶会期,绣工们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岭南人知道,这是岭南刺绣发扬传承的重要机遇。


5.png

岭南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始创于少数民族黎族。


6.png

岭南刺绣分为粤绣和潮绣两大流派,虽然产于同一个地方,但针法大有不同。


7.png

汕头大学师生体验潮绣



岭南的饮食文化正是在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山珍、海味、米面、蔬果等物产相当丰厚。


【582公里】 番禺 海口

饮食

山岭水网之间 活色生香


沿着沈海高速公路继续南下,一路江海相伴。原来这丰富的水系正是岭南另一文化符号的温床——美食。此行截至到目前,一直是饱眼福,接下来终于可以饱一饱口福了。

岭南饮食的美味和珍奇,在贬官岭南的韩愈、苏东坡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循,如“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有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岭南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粤菜是岭南饮食文化的核心,而海南菜是粤菜最有特色的一个分支。海南不仅有海鲜菜、热带菜,更有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由百越菜演化而来的黎族菜。黎族人口只占海南总人口的15%,但这个民族的菜色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海南饮食甚至岭南饮食。

与我们在海南相约的友人就是一位黎族人,黎族跟很多少数民族一样,讲究用酒接待来客和贵宾。我们在友人家喝到的酒,全部是手工酿造的,他知道我们要来,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了。这种酒叫山兰酒,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黎族茅台”。山兰酒的原料是黎山当地特有的一种旱糯稻,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状,再撒入当地的一种植物和米粉,放进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里等待自然发酵,竹筐还得用芭蕉叶封口。3天后,竹筐的锥底开始渗米浆,这时就得用陶土罐来接,米浆呈乳白色,这就是山兰纯液了。“一家开坛,举寨飘香”当地人就是这么形容山兰酒香的。米浆滴净后,用留在竹筐里的山兰米酿造出来的就是山兰白酒。

刚酿出来的山兰酒甜而微辣,辣而不燥。这种甜味只能保持十天左右。相比味道,喝山兰酒的方式,更让我们难忘——因为是自家酿造的美酒,酒与糟还混在一起,为了避免喝到糟,人们用竹竿当做吸管,一起聚到坛边吸酒喝,真所谓“竹杆一吸胜壶殇”。

酒过三巡,围桌开饭了。桌上的饭菜看着材料特殊,连菜名也匪夷所思。一道“南杀”,是黎族的酸菜,用植物的叶、茎和动物的脊椎骨碎屑发酵制成;一道“鱼茶”,是黎族的爽口小菜,由腌制过的鱼加炒米、酒曲再次腌制十几天或一个月后食用,这道小菜闻着臭,吃着香。黎族朋友跟我们一一讲解每道菜的用料、烹饪方法、食用方法以及寓意,吃这一桌饭,我们放佛上了一堂岭南饮食文化普及课。


8.png

岭南人喜欢吃凉茶,即作为饮品,又当作祛火的药。


9.png

广东产乌鬃鹅,当地擅长烹制烧鹅,粤式烧鹅因此成为岭南美食的一个代表作。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