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帕拉马里博夏日倾情
作者:撰文 摄影_黄凌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05-13

位于苏里南河下游西岸的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对于我这个异国客来说是如此独特。这里原来只是印第安人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共同生活着一百多年前非洲黑奴、亚洲契约工、中东和欧洲移民的后代,以及他们相互通婚的混血子孙。这里渗透着跃动与安详,交错着自得与不安,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引得无数旅人流连忘返。


1.jpg


苏里南的作家们都喜欢用“灼热”这个字眼来形容他们的首都——帕拉马里博。帕拉马里博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2300毫米。8月是帕拉马里博最热的月份,从清晨7点钟起,气温就随着日照迅速升高,雪白的云朵飘在碧蓝如洗的天空,这样纯净的天空我只在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上见过。

耀眼的阳光刻划出城市的线条与轮廓,玲珑剔透,宛如立体的巨画。这城市仿佛到处都浸透了光和热,不论是房屋、草地、公园,还是码头、河面,无不在烈日的照射下。通常,人们的活动时间从早上7点至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空气像烈火一样炙人,城市被灼热笼罩着,一切公共活动停止,市中心大街上的行人寥若晨星。但一到黄昏时分,城市又开始“复苏”了,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们又重新活跃起来。


2.jpg

到了黄昏,帕拉马里博的气温不似白天酷暑难耐,更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门,在室外用餐。


走进迷你“联合国”

帕拉马里博虽是一座小城,风景却是极美。这里没有高层建筑,城市沉浸在一片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祥和气氛中。由于各民族相互融合,帕拉马里博来自不同文化、心怀不同信仰、肤色各异的居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迷你“联合国”。荷兰后裔的住所一般都有很高的门窗;印度后裔喜欢在院子中插根旗杆;非洲裔市民依旧习惯住在A字形的茅草屋中;一些华商干脆选择用中文写招牌……人们会领悟到,各个民族和谐共生是对历史和文明最好的交代。市民们不同的宗教信仰,造就了城市中众多风格迥异的教堂、清真寺和庙宇。位于市中心的雄伟建筑是南美洲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木结构天主教堂。这座颇有荷兰风格的黄色建筑楼体方方正正,主楼两边各有一个尖顶塔楼,如果再配上一个荷兰风车,俨然便是一派荷兰小城风景。

走进顶棚黑如炭、墙体白似雪的犹太会堂,竟发现地面上铺着黄澄澄一片黄沙,使人有置身于沙漠之感。据教堂负责人说,全世界只有这里,还有库拉索和牙买加的犹太会堂铺着沙子,除了保护地面和降低脚步声以表示对神敬畏外,还有一个用意就是纪念犹太祖先与沙漠斗争的历史。犹太人被誉为“沙漠中的仙人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即使身处沙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犹太人也可以像仙人掌一样生存下去。犹太会堂旁边是一座清真寺。这座辉煌的建筑白墙镶金,屋顶星月相辉,全手工建造。值得一提的是,苏里南的清真寺允许女性进入,女教徒们可以在寺内的妇女区域诵经祷告。

通过几天的走访,我发现,虽然这个国家里的各民族保持着各自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特色,但人们不拘泥于传统,甚至敢于打破禁忌,以宽广的心胸接纳其他成员。因此,在帕拉马里博的百姓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丈夫是基督徒,妻子却是不吃牛肉的印度教教徒;黄皮肤的爪哇裔小伙子挽着一个黑皮肤的美丽姑娘;身为荷兰后裔的婆婆要通过儿子才能和讲客家话的华人媳妇沟通……在苏里南众多民族中,华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变迁,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族群。150年前,第一批来自香港和广东的劳工远赴苏里南帕拉马里博,开辟这片肥沃而陌生的土地。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制衡在国家经济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印度人,当时的政府又再一次鼓励华人到此经商投资。如今,华人已成为当地的第三大族群,把持着小超市、服装、小家电、日用品等多个产业。


3.jpg

这里属于黑人居住区域,对于外来者他们都保持着极高的好奇心。

4.jpg

在帕拉马里博,像这样充满热带风情的棕榈树和小木屋随处可见。

5.jpg

苏里南河畔边汇集了许多前来欣赏落日余晖的文艺青年

6.jpg

通往帕拉马里博景区的一条旅游公路


苏里南河岸的悠哉生活

在印第安人的语言里,帕拉马里博意为“花都”。由于地处热带,整个市区椰林相连,棕榈成荫,到处可以看到成片的椰树林,街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高耸的棕桐树、俊秀高大的桃花心树和罗望子树,各种乔木缀满了红艳艳、紫茵茵的花朵。被誉为“国花”的“法娅鲁比”,更是多彩多姿。“法娅鲁比”在当地语言中是“火一般的友情”的意思,鲜红的细小花瓣,一簇簇、一团团,聚集成球形,宛如火红的大绣球连成一片。还有一种开红花的热带树木,当地人称为“火焰树”,花开时犹如浓焰烈火,给人以兴旺热烈之感。除了花朵,还有随处可见的潇洒、挺拔的热带棕榈,马格登大街、约登伯里大街甚至公路两旁,都可以看见整齐排列的棕榈树。如果逛累了,还有一处休憩地不容错过,在独立广场的总统府后有一片棕榈园,是乘凉的好去处。几百株棕榈纵横交错,宽大的棕榈遮挡着炽烈的阳光,让不少游客停下脚步。

这个人口35万的城市特别适应气候的特点,调节人们生活的节奏。机关办公和商店营业时间从清晨七点到下午两点。在这段时间里,市区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上班的员工、采购物品的主妇。著名的中央商场离码头很近,这里有几百个摊位,可以见到各色各样的人,有克里奥尔人、印度人、印尼人、黎巴嫩人、犹太人、黑人,还有中国人和印第安人。


7.jpg

黎巴嫩人热衷的肚皮舞在夜晚美丽绽放

8.jpg

印第安人的集市里出售着各种引人注目的手工商品,他们独特的装扮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线。


因为是城市居民,服装差别不大,虽然有些中老年男女也穿本民族习惯的衣着。他们讲的是外来人听不懂的一种混合式黑人英语,俗称“塔基—塔基”语。市场上人头攒动,景象活跃非凡,最受欢迎的是印第安人出售的陶器盆罐和印尼人出售的柳条编制品。在市区几家大百货商场里,各种肤色的顾客出出进进,商品大都是北美、西欧的进口货,其中荷兰商品地位显著,在电子器材部分,陈列的就大都是菲利浦牌产品。

到下午两点以后,一切活动都停止了。人们回到住宅区休息,或从事自己喜爱的消遣。市中心大街上行人寥落,马路上空无一人。白熠熠的日光刺目,空气像火焰般地燎人。但是,一到黄昏时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人们陆续走上街散步,有的到绿树成荫的小溪边垂钓。钓鱼是苏里南人喜爱的消遣,河流和小溪里可以钓到鲢鱼和此地特有的“桂桂”鱼。


9.jpg

印尼人的后代正好奇地看着我这个东方人


帕拉马里博带着神秘的色彩,就像一个热情而激动的女人,她依偎着懒洋洋的苏里南河的河岸,沉浸在梦想之中。夜幕降临时,娱乐场所也随之热闹起来,影院、剧场、迪斯科舞厅前聚集着人群。每逢星期五的夜市更是游人如织,附近的喷泉纪念碑发出彩虹般的光芒,不少游人在喷泉的圆形水池边坐下休息。帕拉马里博的夜晚是暖洋洋的,草地上、树丛里,鸟语虫鸣……自然界似乎同人们一样显示着生命的饱满和旺盛。


TIPS:

帕拉马里博简介:

帕拉马里博原名帕拉马切勒,意思是海上居民,因荷兰殖民者在此开垦沿海沼泽,故得此名,以后逐渐演变成帕拉马里博。这里原来是印第安人的一个小渔村。1540年法国移民到此;1630年,英国在这里建立殖民据点;1650年定为首府;1667年起为荷兰殖民者占有;1975年苏里南独立,帕拉马里博成为首都。帕拉马里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居民中有克里奥尔良人、印度人、印度尼西亚爪哇人、印第安人、非洲人、黎巴嫩人、犹太人、华人、混血种人、荷兰人。各种肤色的人和睦相处,情同手足。同时,繁多的人种形成语言的多样化,苏里南的官方语言为荷兰语,通用苏里南语,也讲英语、印地语、爪哇语。此外他们还讲一种外来人听不懂的混合式黑人英语,俗称“塔基——塔基”。在首都通往郊区机场的公路起点处,就看到竖立着一道篱笆,上面用英文书写着“帕拉马里博,小联合国”几个大字。

帕拉马里博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小型轻工业、食品、啤酒酿造、木材加工等。该城市还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公路通往沿海各城镇;铁路通往布隆斯维格;港口码头长1600米,全国对外贸易货物几乎全部在此吞吐。帕拉马里博有全国惟一的大学苏里南大学、苏里南医学院、农业研究中心、苏里南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文化设施,因而它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