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大石窝 紫禁城的基石
作者:撰文_来风铃 刘向阳 摄影_刘向阳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9-05-13

千百年来,房山大石窝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石作文化村落,我们沿着国道108线一路寻访,欣赏到了汉白玉文化艺术宫、云居寺、中华石雕艺术园里规模相当、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被其中的美丽所震撼;在各个村落中找到了热爱石刻的手工匠,被他们执着的心和付出的辛勤劳动所感动。


1.jpg

从故宫三大殿的栏板石雕,到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到中华世纪坛......古都北京几百年来的重要建筑都离不开房山大石窝的汉白玉。今天,我们站在京城遥望西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是大石窝的石头,打下了帝都的基础,托举了这几百年来令人魂牵梦绕的大城。


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房山大石窝镇位于北京西南80公里,去大石窝镇的交通十分便利。沿着国道108线行驶,当你看到公路两旁摆满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精美汉白玉石雕制品时,大石窝镇到了。大石窝石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其中汉白玉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一种优质大理石。据统计,北京市列入国家统一编号的石材品种有19个,房山区有14个,而大石窝镇就有12个。在全国83个优质石材品种中,北京市有4个,房山区有3个,大石窝镇就占2个。可见大石窝石材在全国天然石材品种及石材行业中的位置之重。说这里是“汉白玉的故乡”一点也不为过。

大石窝镇对石材的开采、加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的石作文化历史悠久,雕刻技艺更是高超——早在560年的北齐时代,大石窝村北云居寺的静琬大师就开始用这里的汉白玉雕刻工程浩大的石头书——石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一千多年中共雕了14278块石经板,总重达1000吨,成为世界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金代时,房山大石窝还因盛产石料,朝廷下令命大批工匠自汴梁迁入这里修建陵墓,陵墓的石料几乎都取自大石窝。随着时间推移,大石窝石料的开采加工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为元代建都北京以及明清两代扩建或新修城池、御花园、陵寝等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打下了基础,于是在民间就有“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之说。再经过明清两代,大石窝的部分工匠还逐步掌握了开采雕刻技艺,将大石窝石作工艺真正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手工工艺,它集开采运输、加工雕刻为一体,同时伴有铁匠、木匠等辅助手工业。

大石窝聚集了一批来自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工匠,这里形成了明显的村落,艺人们以石为业,以石为生,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一套石作工艺及行业习俗,并相传至今。早期大石窝的石匠艺人充分发挥其石料产地优势,凭借娴熟的古建技艺和精湛、独特的雕刻技艺,参加了如故宫等皇家园林的修缮、“北京十大建筑”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清东西陵的修复和卢沟桥的修复等工程。那些历代的皇家花园、皇陵古墓、亭台楼阁所采用的石料多采自大石窝。20世纪60年代起,大石窝镇的石材企业开始出口汉白玉石雕产品,90年代以来,石雕艺人们在继承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古今结合,开发新产品,走出了国门,为泰国、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雕刻了许多杰出的石雕作品,像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美国纽约唐人街等十多个国家的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窝的石材企业进行加工、安装,可以说,大石窝石作文化已名扬国内外。


2.jpg

在大石窝镇上随处可以看到摆放着的石雕成品或半成品。


3.jpg

石雕工匠在给石像打出大致的轮廓


石雕艺术——大石窝的文化符号

大石窝生产汉白玉石雕作品的厂家很多,国道108线两边比比皆是。这些厂家全部是开放式的大院。抬头望去,多姿多彩的石雕作品夺人眼目,尤其在阳光下更是熠熠生辉。就拿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对面一家汉白玉石雕厂来说,名人、诸神、祥兽等不同题材的作品千秋各异,作品虽然无规则排列院中,却是相映成趣。徜徉其中,听着工厂里斧凿刀刻的声音,心里充斥着无尽的美。这里的石雕,有的是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凿刻而成的,让人享受西方美学的同时,又感受着西方神的力量。有的是中国古代的美人像和儒、道、佛等圣贤人物像,让人陶醉在东方美学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东方神明的魅力。那些现当代伟人,自然而然让我们肃然起敬。还有历史长河中的英雄,自然而然让我们高山仰止……这其中的美,有的来自于眸,有的发自于心。

一位看到我们拍摄石像的老乡告诉我说:“路南边汉白玉文化艺术宫里的石雕作品更经典、更珍贵。去看看吧!”抬眼望去,老乡说的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在阳光下岿然屹立。走过去巡视四周,我发现这座宫殿全部是用汉白玉建造的,其外墙镂空的窗户上刻有花草等精美图案。穹顶上横跨一座拱形石桥,中间位置是一座石亭高高耸立空中。目光下移,浮雕门楣上方的“汉白玉文化艺术宫”7个鎏金大字格外耀眼。平视宫前宽阔的广场上高大的汉白玉华表昂然而立。面对高25米,左右长40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且完全选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的这座伟大建筑,可谓当今世界绝无仅有。遗憾的是,这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建筑因为室内装修而禁止外人进出。那位老乡告慰我说:“去中华石雕艺术园吧,那里可以参观,还免费。”近在咫尺的中华石雕艺术园,一个参观者都没有,只有几名园林工人,正在修剪园中的花草。中华石雕艺术园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里汇集了大石窝石雕艺术的精品佳作。在园中,我看到了奋力挥锤的“石神”,看到了雄浑高大的石鼎,看到了玲珑剔透的巨大球状图腾,值得注意的是矗立在门口的牌楼,重400吨,高8米,宽5米,长23米,是选用379立方米大青石和汉白玉建造而成。艺术园前门有6根汉白玉雕刻的盘龙玉柱,气派非凡,尽显皇家园林建筑的浓重特色。

在一家汉白玉石雕厂,我看到了四五位工匠师傅正在忙碌着。电锯、电锤、电錾声此起彼伏。我摸着一座两米多高的石狮问一位工匠:“要雕成这样一座石狮得多长时间呢?”他热情告诉我,若是过去可能得三个多月乃至更长时间。现在有了电动和现代化的机械工具,效率提高了很多,但也得百日左右。其中一位年长的师傅执意推荐我去云居寺参观,他说那里的石经也是汉白玉雕刻的,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我早知云居寺的石经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光镌刻的佛教经籍就有一千余部、三千余卷,石刻经版则达到14278块,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但我却不知石刻都是选用汉白玉作材料雕刻而成的。

云居寺坐落在距离大石窝镇10公里的水头村,我们驱车沿着国道行驶约2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站在云居寺的藏经洞前,面对眼前一片又一片石刻的佛教经籍,我思绪万千。想当年,北魏太武帝灭佛,佛教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静琬大师为护佛法,率领僧徒日夜刊刻佛经,殚精竭虑,以期传承。我暗自思忖,静琬怀济度众生之心,保护佛教文化,其矢志不移之虔诚,众生当感动之至也!静琬大师偏偏选中了质地坚硬、洁白如雪、清润庄重的汉白玉作材料,也是从那时起,“金篆玉版”的石经,渐渐使汉白玉名声远播。


4.jpg

雕塑工厂里,工匠们正在对一尊雕像进行细加工。


石作传承全靠口传心授

李士玉早已在石窝村迎接我们,今年65岁的李士玉退休后开始整理起石作工艺的文献档案,他身穿西服,夹着一个文件夹,一看就是村里的“先生”。他告诉我自己年轻时曾因施工需要,走遍大江南北,还去国外设计过汉白玉石桥。在大石窝从开采运输到加工雕刻都有自己的传统,且每个过程又独具特色。工艺可概括为敲、打、滑、拉、安五字。石作工艺在当地普及性很高,二十多个村,几乎村村有石匠,这是千百年来传承的结果。

大石窝的石匠分工各不相同──有专门负责探山开采,有负责石料的粗加工,还有就是精细雕刻。当然,这其间的界线是不完全清晰的。李士玉告诉我大石窝世代的手艺人,从采石运输、粗加工到精细雕刻,传授方式为口传心授。传承关系以父子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在清代以前,手艺和绝活多数为家传,儿童自幼便耳濡目染,及至长大成人,渐渐习得真传,独立从事石匠工作。这样的传承具有固定的风格和特色,利于石作工艺的不断积累与发展,但并不利于普及。另外一种主要的传承就是师徒传承,一般师傅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徒弟的教授,同一时间内收徒数量不等。学徒一般从开山学起,然后学习石料加工,最后才能学习精细雕刻。在整个过程中,徒弟要主动学习,心灵手巧的才能学到本事,真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大石窝有过一段石匠教习的垄断时期,外来的人不能在本村当学徒。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垄断渐渐被打破,学徒现象的出现,使大石窝从事石作工艺的人又不断得到了补充。

李士玉说大石窝雕刻工艺属北派大理石雕刻,历史跨度长,风格多变,雕刻类型繁多,工艺完整。加工与雕刻俗称粗活与细活。石料在出来前就经过加工,称为打荒料,加工成石板、石条等都是粗活。运出后,再根据具体的要求精细制作,另外还有一部分石匠被调集在京城内,专门从事精细雕刻工作,称为细活。根据敲打方式的不同,在粗加工的基础上,能雕出石兽、人物、栏板、华表、门墩、石碑等数十种。基本程序为选料、放线、打荒,再经过挖、打、吹、剁、扁光细作、打磨雕刻等工序完成。每件工具的大小都根据实际的要求有所不同,雕刻一个圆雕根据大小和工艺的简繁决定用时多少。如雕刻一只石狮子最少需要一百多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老一辈的石匠艺人雕刻时,更多的是随意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其雕刻的艺术品有不同样式,总体不会脱离民族的特色,如狮虎龙凤的传统造型,花纹图案的传统样式等,直到今天在大石窝的雕刻品中仍可见传统石雕艺术品的富丽堂皇与精美大方。

在石作工艺里,最让李士玉难以忘怀的是石作号子。过去没有起重机械,巨石的搬运就靠人工滑撬。做滑活时,众石匠要站好位置,找好支点,由号头师傅叫号。号头其实就是指挥员,他的喊号口令分为几部分,开始是预备号:“哎——嗨——我!”预备号的作用是询问众人是否准备好,如果有一个人还没做好准备,号头就要一直喊预备号。预备号后是起动号,这是石作号子的主要内容。号头喊“哎嗨——我来!”,随着“来”字一出口,众人答号“嗨呀”,并同时向前滑动一步。当遇到地形不利或特殊情况需要停下来时,号头还会喊停止号:“我撂。”一听这句号子,众人就会停止工作。

李士玉说:“我自小就听这些号子,我的叔叔曾是远近闻名的号头,虽然30年前号子就不用了,可我到现在还能唱。”不过,从来没人给这些号子整理过词谱,于是李士玉整理了一份石匠号子乐谱,还复印了很多份,凡是有人来问号子的事,他就立即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给来者,他希望石作号子能像石雕技艺一样能传承下来。


5.jpg

在荒草满地、破烂不堪的车间里,放置着一尊精美的“李小龙”雕塑成品。


祖宗留下的手艺不会失传

在距离石窝村不远的高庄村有一家雕刻厂,我在这里见到了老匠人赵连城。据说他是这里为数不多的老匠人了。今年70岁的赵连成告诉我,自己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就受聘于这个厂,三十多年来还从未离开过,厂里从来没有拖欠过大伙的工资,三个月一发。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过的安逸而踏实。赵连成还说他现在年纪大了,眼神和手劲不如从前,没法再像年轻人那样挥锤弄錾子,于是让儿子接自己的班。他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雕刻的四十岁左右的人说,那是他的儿子。赵师傅虽然不在“一线”雕刻,但他每天还像正式上班一样,主要是指导年轻的匠人工作。虽然现在石雕加工很多地方都能采用机械工具,效率提高了很多,但出来的活却比手工差些,很多精细的部位还需要靠手工。

当我问他是否会担心自己这套“绝活”会失传时,赵连城肯定地回答我:不会的。虽说现在家家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但考出去的毕竟是少数。在大石窝镇大部分人还得靠此谋生,干其他营生还不如学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现在大石窝镇很多村子里的人几乎还是靠石作谋生的。


6.jpg

石雕是个粗中见细的活儿,光是打磨小物件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其实,在大石窝有不少像赵连成老师傅那样痴迷于石雕工作的年轻人,在下营村找到彭润昌时,他正在车间手持榔头铁撮,聚精会神敲打着比他还高的石狮子,打量四周,在这个有些零乱的车间内,却摆放着很多件与周围环境差异巨大的精美的雕塑艺术品。寒暄过后,彭润昌向我讲诉起了他与雕塑的情缘。彭润昌小时酷爱绘画,对雕刻艺术充满了兴趣,本来梦想着初中毕业后读高中,然后上大学,实现自己的工艺美术理想之梦。可是家中兄弟们多,经济实在困难,他初中毕业后不得不到北京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打了一年工后,由于活重,累坏了腰。于是他就选择了在家做雕塑,实现自己的创业之梦。他从小喜欢绘画,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出徒了。出徒后,他没有向家人透露半点风声,就在本村租了五亩地,盖了几间厂房,开办了雕塑厂。我注意到彭润昌的手上的老茧很厚,手掌中间还有几道口子。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和技术,彭润昌经常想方设法训练自己,并在平常的实践中摸索经验。他收集了不少关于石刻的书籍,抽时间慢慢琢磨消化。

“你看见过狮子嘴里的那个宝珠没,要刻那个宝珠,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彭润昌聊起石雕时头头是道,他告诉我石狮嘴里的宝珠要越圆越好,能够在嘴里自由滚动,但不能随意被取出来。“雕刻这个宝珠,就要掌握相当的技巧,一般的艺人是无法应付的。宝珠比嘴大,而且嘴巴挡住了雕刻工具的进入,很不好操作,最初雕刻宝珠的时候,戳子一进去,宝珠就四处动,后来就想出一些土办法,把它暂时固定住了。”

我发现彭师傅雕刻的狮子,有的头向左歪斜,嘴巴、眼睛紧闭,狮毛随意雕刻,前腿直立,后腿与身体连为一体,显现出一副神态安详的样子;有的体型结实,眼凸,额头扁平,鼻翼冲天,仰视天空,前腿站立,后腿下蹲,胡须长长地垂于前腿上,威严肃穆;有的身体细高,头向右侧视,狮毛卷曲在额头上,眼睁,嘴闭,仅雕出前腿,后腿同身体连成一体,十分机灵的样子。“石狮虽然是石头做的,但它也应该有生命力。”彭师傅说狮子雕刻是一门艺术,不光是把石头变成狮子,更应该变成有灵气的狮子才对。彭师傅从勾线放样、粗雕、精雕、打磨、着色、清理、包装出品,按传统手工雕刻下来,至少要三个多月,且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以上。“这是个辛苦活,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手艺,我希望将来能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彭师傅说,当他看见一块块石头在他的精雕细刻下,变成栩栩如生的狮子,他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尤其是看见自己的作品变成一尊美丽的塑像挺立在某个公园,或者某单位的大门前,他心里更会有种欣喜的自豪感。


7.jpg

手艺人正在雕刻一尊人物的石像,虽然电动工具的运用使效率大大增加,但很多细节还需要手工加工。


“石雕艺术品是被赋予了思想的,你要是用工业化生产它就有工业的气氛,没有人的思想在里面。”大石窝80后副镇长高璞对我说道。据他介绍今天的大石窝镇石材开采和石刻加工早已不见过去尘土飞扬的场面,现在他们实行限制开采,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他告诉我全镇的石材开采企业只保留了一家,其他全都停了,尽量采取一些先进的工艺,达到生产低噪音、低粉尘污染。行在大石窝,其实我还有很多的疑问。那天我问过赵连成师傅:“为什么过去很多皇家园林、私人花园以及现在很多人的深宅大院等场所,都喜欢装点汉白玉石雕呢?”赵连成边笑边指着正在雕刻的一尊佛像说:“你看看这块石料,汗线密布,色泽洁白无瑕,质地坚实细腻,斧凿刀刻时,非常容易造型。再有就是,汉白玉不容易风化,能够长久保存。更重要的是汉白玉石雕作品,蕴涵镇宅、祥瑞、福禄,崇文、尚德等多种象征,人们能不喜欢吗?”原来汉白玉不光自然天成,是成就石雕艺术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汉白玉石雕作品中隐含了人们异彩纷呈的梦想和寄托。


【编辑:】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