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投稿须知     典型人物
过早 江城百味
作者:撰文_牧阳 刘墨默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12-06

1.jpg

一大清早,武汉的街巷盘碗碰响,氤氲香气从巷弄拐角,菜市场外围,大中小学校周边的摊档和手推车,亮丽的餐厅后厨里传出来,人们或站,或坐,或蹲,捧着口味或轻或重,烹饪工序或拙朴或繁复的汤、面、粉、粥、肉……大快朵颐。湖北大部分市民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这就是“过早”。

热干面 云梦泽之地的清晨之味

“过早”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由武汉、荆州、黄州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其中尤其以武汉的老字号小吃最具代表性。过早和鄂菜的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侧重蒸、煨、炸、烧、炒,都具有汁浓、芡稠、口重、味纯的民间特点。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是全国淡水湖泊最为集中的省份,素有“千湖之省”之称。汉江与洞庭湖水系入长江之处,古代称之为“云梦泽”之地。

鄂西山地有神农架原始森林,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相传是上古三皇之一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有着“绿色宝库”之称,野生物植物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丰饶的物产为湖北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而鄂菜的发展必然影响过早。

2.jpg

武汉的过早受码头商埠文化的感染,口味众多,暗含武汉人的平时和热闹。

湖北的菜肴,花色品种繁多,多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与造型,鄂菜的成熟深深地影响着过早的制作与创新。比如,武汉本地煨汤的技术独到,过早里相应地就有以汤作为重要内容的米粉、馄饨等;荆州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各种蒸菜尤其有特色,《诗经》里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的记载,这里提到的“鲂”俗称鳊鱼,也叫团头鲂,其实就是武昌鱼,过早里便有鱼糊汤粉,蒸烧麦等;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火功为主,过早里也有油炸面窝,糯米鸡等。同时,湖北当地擅长巧做各种圆子,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专业厨师都掌握了许多制作圆子的方法,肉圆、鱼圆、虾圆……随便一家餐馆,仅有圆子的菜肴就多达几十种,可谓一圆一格,百圆百味。

一个在武汉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吃遍了当地早点,也有人说,如果每天吃一种当地早点,可以俩月不重样。不论是去过湖北还是没去过湖北的,提到当地的过早,都知道热干面。热干面和精武鸭脖、武昌鱼、沔阳三蒸等湖北名菜齐名,而它只不过是一道早点。热干面的味道已经成了武汉清早的味道。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一位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代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夏季里的某一天,气温骤升,异常炎热,李包有部分碱水面条没有卖完剩下了,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了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干脆将面条用油拌均匀,重新晾好。第二天一早,李包出摊了,他把这些拌了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稍一烫,捞起来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时用的调料,立即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吃的人发现这和以往的凉粉和汤面不太一样,便问这面叫什么名字,李包寻思这面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就是煮熟热烫,沥干拌油,于是脱口问出叫“热干面”。随着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开始有人找李包拜师学艺,热干面得以流传。然而,现在在武汉做热干面的老字号并不姓李,而姓蔡。

3.jpg

蔡林记对热干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节约市民排队等待的时间,蔡林记提前将面煮到八成熟,挽成盘,出售时直接在滚水里烫一烫就行。

李包发明出热干面几年后,一位姓蔡的师傅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馆,叫“蔡林记”,不仅卖面,还传播当地面食文化,成为家喻户晓的老字号面馆。现在“蔡林记”迁址到了汉口水塔对面,店名也改为“武汉热干面”,这家老店平均一天就得消耗四五百公斤的面条。

热干面要做到色泽黄而油润,秘诀全在酱料里。在卖热干面的地方,总能看到面摊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里面分门别类地装着拌了芝麻油的芝麻酱、香葱、白胡椒、生抽、盐、榨菜、虾皮、辣萝卜等等,有的店里还会配红砂糖以满足喜欢甜口的顾客。店家用竹柄漏勺捞起晾凉的碱面,放入一口始终翻滚的大锅,面停留在锅里不过一秒就捞起来,如此反复几次,就可以盛碗,撒料了。

除了会做热干面,还要会拌热干面。每根面条上的酱料要均匀,吃起来才可口入味,拌好的面看起来不能软糯,而要鲜亮。

4.jpg

豆皮的口味也几经改良,后来还有放猪腿肉和玉兰片的。

三鲜豆皮 过早第一巷里的稀罕

面窝、欢喜坨、糯米鸡、糯米包油条、糊汤粉、豆皮、烧麦、水煎包、煎饺、油条、鸡汤、汤包、蛋酒、桂花汤圆、红油牛肉粉、稀粥、馄饨……要想一次见到这些湖北特色的过早佳肴,户部巷是唯一的选择。

从武昌区的街道口出发,走珞瑜路、武珞路和解放路这几条城区主干道,半个小时后就到了户部巷。

户部巷汉味风情街位于武昌最繁华的司门口,东靠十里长街(解放路),西临浩瀚长江,南枕“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北接都府堤红色景区,是一处由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而成的汉味小吃街。户部巷成名于明代,因为毗邻户部衙门而得名。

司门口是明清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的办事处,主管钱粮户籍,称为户部。明代时期的户部巷,东边是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西边是武昌府最大的粮库。20世纪40年代,满街都是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商贩,其中有一位卖面窝的谢师傅将小摊支到了户部巷上,因为所卖的面窝酥脆可口,价格公道,附近的居民都上这儿来买,巷子里聚起了人气儿,其他的小吃摊儿也逐渐多了起来。谢氏面窝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归国营,名号逐渐没落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谢氏后人重操旧业,在户部巷里租了个摊位,重振了谢氏面窝的声名。

5.jpg

面窝、糯米鸡、欢喜坨都是以面为原料,经油炸制成的早点,面的筋道、油温的掌握是关键。

户部巷这条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名巷只有150米,巷口的牌坊上,书法家陈义经题写了“汉味早点第一巷”,柱础旁两座石狮矗立。巷内百余家小吃摊点林立,最小的一家入口只能容两人侧身出入。不论是附近的居民,还是长江对岸城区的,甚至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过个早。这几年,做出口碑的石婆婆热干面,徐嫂子鱼糊汤粉,陈家牛肉面,高氏稀饭煎饼,万氏米酒等几十家店铺成了巷子里的“景点”。

这些早点满足酸甜咸辣等不同口味人群的需要,在南来北往的人心中,湖北的过早界也逐渐产生了三甲——热干面、豆皮和面窝。的确,能在制作工艺、口感和售价上和热干面叫板的,也只有豆皮和面窝。

豆皮得是三鲜豆皮,豆皮中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绿豆、大米混合磨浆的摊皮;豆皮的馅必须是邻省湖南产的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虾、鲜蛋,或者鲜肉、鲜菇、鲜笋。豆皮的形状是正方形,皮薄馅足;豆皮的颜色要金而黄;味道得是香而醉。这是地道湖北人对正宗三鲜豆皮的评判,也是豆皮成为过早一霸的资本。

6.jpg

湖北的恩施、鄂州等地的过早,也以豆皮为主

巷子里卖豆皮的店家往往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因为制作步骤的繁多和工艺的复杂。制作豆皮使用的糯米必须先泡,之后上屉蒸二十多分钟。鲜肉末得用葱姜末炒香,再放生抽、老抽、六必居甜面酱和高汤炒熟。制作三鲜馅料的冬笋、豌豆等切丁、焯水,再和炒熟的肉末拌在一起。面粉得用熟豆浆调成糊状,饧一个小时左右。摊面糊的时候,将打匀的鸡蛋倒在上面,翻面,趁热将糯米倒在饼面上,撒上三鲜料,稍煎一下就可以了。豆皮一般都放在煎制的铁锅里售卖,一个正方块一个正方块地那么卖。

1931年,老通城饭馆里,所售的豆皮色香形味料兼具,金黄透亮,外脆内嫩,油重而不腻。1955年,老通城成为全市第一家国营餐馆,不断改造豆皮的配料和制作工艺。随着城市建设,这家以可口的豆皮而闻名全国的老字号已经消失了,仅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7.jpg

湖北的水煎包都是现煎现卖

汉口是老字号云集的江湖

从武昌去汉口要过江,交通方式已经经历了轮渡、长江大桥和长江隧道三个阶段,而轮渡几乎已经被淘汰。武汉长江大桥是建国后建成的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目前,武汉一共有6座建成通车的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正在建设。2008年底,武汉长江隧道正式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开建、最先贯通的长江公路隧道。如今,从武昌过江去汉口,已由原来的一个多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长江和汉水在武汉的市区中心相交,这使武汉形成了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独特市域。武昌居大江之南,汉口和汉阳居大江之北,其中汉阳又居汉水之南,汉口居汉水之北。若以武汉为圆心,武汉至黑龙江瑷珲、云南腾冲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半径划一个几何圈,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广州等重特大城市均距武汉1200公里左右,九省通衢由此得名。

由于身居华中腹地,海陆空交通便利,江城的吃喝住行包含了东南西北各地的特色,比如,汤包、烧麦、糯米包油条、桂花汤圆这些都不是湖北独有的过早内容,都是走南闯北的湖北人引进来,传下来的,这也就是老字号形成的历史。

8.jpg

热干面跟炸酱面、烩面、刀削面、担担面并成为“中国五大面”。

湖北过早小吃的老字号大多在汉口建成落户,因为汉口是武汉的商脉。明代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除本埠商人逐渐活跃之外,陕西省的商人从汉水源头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到汉正街集散批发,当时的汉口还叫江夏,又叫夏口,陕西商贩们说:“汉口,汉口,汉水之口”,因此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的地方。当时商贩们中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自此至清嘉庆年间,汉口已经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历史上屈辱的殖民地时期却促进了汉口现代化城市及进程,在对外贸易方面,尤其是间接对外贸易,汉口走在了全国开放性城市的前列。到民国时期,武汉经济实力全国前四,繁华程度仅次于上海,商贸发达,工业齐全,已经是内河流域的重要港口。由于货船通过长江入海直接通往各国,到20世纪初,汉口对外贸易额始终占到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位居全国第二位。汉口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那个时期的汉口,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今天,密密麻麻的都市丛林中,汉口的优势似乎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但是高昂的房价却在告诉众人,这里还是最值钱的好地方。在已然形成的大武汉格局上,汉口依然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对于不断纳入新地块的“武汉”而言,它占地并不大,但就是无可取代。从汉口建立行政机构到今天,只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相对于近1600年的武昌和汉阳区,这五百年似乎很年轻,但这5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沧桑记忆,却是形成今天武汉城市与市民特点的基础。

这其中就包括了饮食习惯。在汉口的老字号包括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五芳斋的汤圆,小桃园鸡汤馆,汪玉霞的酥饼,四季美汤包,谈炎记的水饺,顺香居的烧麦……这些老字号对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就是童年的味道。

9.jpg

恩施豆皮跟湖北其他地方的豆皮有不同之处,它是米粉和淀粉经过烙制而成的,叫做米豆皮。

“五芳斋”售卖的是正宗宁波汤元,门市既供应熟料也供应生料。五芳斋用黑芝麻蓉加白糖、桂花做芯,糯米吊浆手工打磨,制作出来的汤圆皮细腻,甜度适中,黑芝麻味浓郁,食有余味。

“汪玉霞”是一家食品厂,位于汉口花楼街,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起初以经营茶叶为主,兼营糕点。从1840年开始专营糕点,自产自销,做鲜卖鲜,驰名全市。汪玉霞最有名的当属酥饼,饼皮的料用糯米麦芽糖、精制面粉、植物油制成;馅料用黑芝麻、桂花、陈皮、白糖、麻油等原料和成。酥饼的表面用黑芝麻做了一个“玉”字的标记。汪玉霞的芝麻酥饼起鼓,两面金黄,松、酥、香、甜。

10.jpg

武汉的过早,在中午和晚上等时间也能吃到

在汉口汉正街集家嘴附近,有一家没有店面却吸引了众多市民的面窝摊,摊主叫昌智仁,据说,就是他发明了面窝。昌智仁最初靠做烧饼度日,生意并不好,昌师傅便寻思换个做法,他找了位铁匠打了个窝形的铁勺,舀上调好味道的米面混合的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炸成了一个金黄脆香的面饼,中间有个窝,于是就叫“面窝”了。昌智仁的面窝四周匀称,两面金黄,外酥里软中间脆,成为汉口当地独有的过早美食,只可惜名号一直没有打响。

11.jpg

武汉除了过早文化,夜宵也很发达,这座城市的美食充满市井风味。

【编辑:】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