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重构公路养护市场化体系(图)(下)
作者:文/ 中国公路学会发展研究中心 王畅乐 李玮 来源:《中国公路》 时间:2018-03-26


 

  2017年11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公路条例》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宁夏农村公路规划、 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 资金筹集措施,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投入机制。

  养护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对策

  大力推进公路日常养护专业化、集约化进程

  大力推进公路日常养护专业化、集约化进程,以政府为主导,由市场作补充,整合现有公路沿线日常养护道班(工区),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的小修和应急抢通中心,提升日常养护和应急保障能力。区别日常养护作业与其他养护作业的不同特点,在优先确保有相对稳定、熟悉路段情况及周边环境的作业队伍,能保障持续维护作业及常态应急备勤的情况下,再考虑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多种形式的日常养护作业方式,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路网的多样化需求。

  全面推进养护工程及技术服务类作业市场化

  目前,我国养护工程(大中修)市场发育基础牢固,而路况检评决策、养护设计、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类作业市场正在逐步发育,两类作业总体具备全面推向市场的条件,但在管理方面的侧重点各有区别。大中修工程主要侧重规范市场管理,确保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而技术服务类作业主要侧重通过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

  积极改革养护从业人员用工制度

  当前,我国公路管理机构中的生产性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水平偏低、年龄偏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的情况,特别是在国家养老保险、人事制度、经济补偿不能完全配套的情况下,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在这方面的改革要特别考虑这部分人员的稳定,才能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

  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进行用工制度改革对于机构中原有事业编制的生产性岗位人员,在过渡期内按照国家规定继续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通过自然减员的方式逐步消化。新增的生产性岗位人员,一律采用合同制,不再招收事业身份的固定工人。

  加强公路管理机构人员管理

  对于公路管理机构确需补充的公路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公开招考或调动,并且应严格控制人员数量,为今后各地事业单位改革的人员分流预留出余地。

  尽快规范养护市场管理

  严把入口

  设资质。结合公路养护作业特点,设定专业的公路养护资质,确保有实力、有能力承担作业的单位进入到市场,参与竞争。

  控总量。考虑到公路养护市场规模,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和市场需求增长的周期性,应根据市场上公路养护从业单位的培育发展分阶段,开展合理引导,保持在一定时期内数量相对稳定。同时,积极促进市场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从业单位的质量。可根据市场需求,测算预估市场所需从业单位的总量,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资质条件,合理审批资质。

  促专业。合理设计审批综合性资质,鼓励养护从业单位专业化发展,引导市场理性配置资源,避免盲目扩张,避免一大揽百小。

  分类管理细

  分类。科学分类及明确定义公路养护作业,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

  差别管。根据公路养护行业特点,结合不同性质的养护作业特点,对各类养护作业在预算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促内控。整合管理各类具有紧密关联的养护业务,促进养护从业单位建立工程质量内部控制保障体系,形成环环相扣的质保体系,提高养护作业质量管理实效。

  畅通出口

  信息管理。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制度,对公路养护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从业情况予以客观记录、全面反映和及时发布。

  信用考核。科学设计信用评价规则,通过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评定从业单位的信用情况,跟踪记录从业人员的信用情况。

  优胜劣汰。在以上两项工作基础上,对于资信记录良好、信用评级较高的从业单位,在资质的审批、检审、服务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给予优先权。

  对于资信记录不良、信用评级较低的从业单位,则畅通退出渠道,并限制其重新进入市场。通过实行有进入也有退出的市场管理机制,切实体现优胜劣汰的管理理念,从而有效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公路养护市场。

  依法加大养护监督管理力度

  积极推进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后,作为市场监管者的公路管理机构将剥离大部分生产任务,逐步从繁杂的具体生产事务中解脱出来,完成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政府公路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进一步明晰,加强公路养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将成为政府公路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

  落实监督管理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责。根据养护管理体制研究成果,在科学设置各级政府公路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相关管理机构的职责,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确保各级养护管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强化各级政府公路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责任,把公路养护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地方主要领导干部加强经济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公路养护监督管理责任的切实落实。

  明确监督管理内容

  加强对路况水平的监测。养护作业的最终结果都将反映到路况水平上,路况水平是养护作业质量最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随着公路养护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公路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应逐步从过去的着重管理养护作业过程,转变为着重科学和严格地考核监管养护结果,通过长效监测养护对象的技术状况,对养护结果实施有效的考核监管,促进养护从业单位自身加强对养护作业过程的管理,以保证能为公路管理部门提供合格的养护作业服务。

  加强对养护投资的监督管理。以公路技术状况监测数据为依据,科学制订养护中长期规划、年度养护计划,并监督相关规划计划的落实。合理分配养护资金,科学编制养护预算,并严格监督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

  加强对养护项目的审批管理。区别公路养护与公路新建的不同特点,建立专项适用于公路养护的项目审批管理规则,进一步优化各类养护项目的审批流程,严格审核重要管理节点的审批,精简次要管理节点的审批流程,确保审批管理能切实适应养护作业的及时性和实效性特点。

  加强对养护质量的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养护质量长效考评机制,对养护作业质量进行效果评估后,通过将作业实施后一年至二年的路况水平与其养护质量的关联评价,有效地监督考核公路养护质量。

  改进监督管理方式

  探索综合管理。结合各类养护作业之间的内部关联,采取综合管理模式,将一个周期内的所有或是部分养护作业,综合打包给一个从业单位,这样在这个周期内从业单位每一项作业都会考虑到下一项作业的效益,因而从业单位自身就必须对每个环节的作业质量实施较好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在承包周期内取得最佳综合效益。通过整合管理关联业务,形成环环相扣的质保体系,提高养护作业的质量管理实效。

  初期可选取局部区域开展试点,从中积累实践经验,总结出具体管理模式及管理文献范本,供全国借鉴。

  引入社会监督。公路养护是否实施到位,出行者最有发言权。出行者是养护作业的最终服务对象,公路养护好不好,哪里到位哪里不到位,出行者最清楚。理论上,每一名出行者都可以成为公路养护作业最终质量的监督者和评价者。因此,建立公路路况监督举报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路管理部门对路况水平的时时监控与管理,是加强公路养护监督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动员监督,既可有效扩大路况监督覆盖范围,又能提高路况监督效率。为开展时时路况监督提供基础支撑。在这个方面,多个省份在路政管理、农村公路管理、质量监督等各领域均有很多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努力争取改革综合配套政策

  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是我国公路养护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无论是对于公路管理机关还是养护生产单位,都面临怎样分流、怎样安置人员的问题,关系到全国百万公路养护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各地的操作过程中都属于热点难点问题。

  由于近年来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如处理不慎,将影响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因此,顺利推进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必须要有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养护职工的理解。也就是说,下一步深化改革,对劳动、人事、税务等相关综合部门的政策支持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只有政策到位,改革才能顺利推进。通过努力争取各地对国家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实,努力争取公路养护从业单位转改制成本的筹集支付政策,努力争取事企双轨的养老保险政策总体平衡衔接,努力争取相关税费减免政策,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平稳过渡。

  相信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深化和推进包括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且结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公路养护市场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我国公路管理部门与从业单位、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关系,全面助推我国公路发展转型升级。

【编辑:中国公路】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