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傲杀除草       投稿须知
就智能论智慧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18-09-11

  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质的飞跃。自从“深蓝”“阿尔法”在与人类的博弈中胜出,“人工智能”在更大范围内被人们“了解”,以至于“智能”与“智慧”这两个词汇成为热词,被广泛使用,继而被误读和混淆。

  现代汉语中对“智能”和“智慧”的解释也很含糊不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能――智慧和能力。这样的表述显然是把“智慧”解释成“智能”的一部分。这与目前“智慧”高于“智能”的普遍认知相左。

  佛家将领悟佛理的天资称作“慧”,有“慧眼”“慧心”“慧根”之说。《易经》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即智慧,是哲学、认识和思维,“器”即能力,是工具、行动和手段。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的先哲,都将“智慧”置于“智能”之上,是至高无上的人类情怀。

  现代生物学发现,不仅人类具有智慧,许多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智慧。于是“智慧”被解释为:生物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即大脑)的高级综合能力。包括:哲学认知、艺术感知、情感判断、理解、分析、记忆、联想、逻辑、计算。在计算机具备了记忆贮存、计算分析的今天,“智慧”成为包括“器”在内的统称,于是科学界将生物所具有的能力称为“智慧”,将人类制造的工具和工具系统称为“智能”或“人工智能”,以示区分。

  1956年,一批卓有远见的科学家提出用机器模拟智能的问题,首次出现了“人工智能”(AI)这一命题。计算机技术发展了几十年,记忆贮存能力、计算分析速度已远远超过了人类,甚至可以自行设计程序,自行制造计算机、机器人,但仍不具有智慧生物的认知、情感等哲学和艺术的高级思维。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及智慧生物的神经器官奥秘依然没有解锁,因此,人类至今仍无法制造一部完全具有人类全部智慧的机器,“人工智能”无法复制这一还没有解锁的复杂系统,解锁之后是否可以模拟复制更不得而知。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无论计算机拥有多大的数据存储量和多高的计算能力,它也只是人类智慧的仆从,就像蒸汽机帮助人类增强了力量一样,计算机也不过是弥补人脑的存储量和计算速度的不足,仅仅停留在“智能”水平,远非“智慧”可比。

  “智慧公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乃至于“智慧国家”这些提法,都是拟人化的文化语境,而非科学语境。令人宽慰的是,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讨论“未来交通”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们很少再用“智慧交通”的概念。至于“智慧高速”“智慧养护”“智慧服务区”对“智慧”的误读,也期望得到渐次减少和纠正。

【编辑:中国公路】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中国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微信公众号

中国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